06.12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信豐勾筒製作技藝

信豐勾筒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造型與二胡相似,但有著不同於二胡的獨特音色,被譽為原始二胡。因其可懸掛於家中牆上和掛於藝人肩膀,而得名“勾筒”。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信豐勾筒製作技藝

勾筒 攝影 黃雲

相傳勾筒起源於明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樂器。信豐勾筒的琴筒選老竹、竹木、蛇皮等材料的運用使得信豐勾筒有著獨特的音色,也是區別於其他地方勾筒的獨特之處。信豐勾筒的琴皮採用蛇皮而非蛙皮,音色更添柔和、嘹亮。勾筒的琴桿、絃軸則選用硬木,琴弓製作方法基本上與京胡弓相同,採用棕絲為弦,弓短且彎更大。千斤一般用麻繩代替,琴馬材料用的都是雜木。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信豐勾筒製作技藝

製作工具與原料 攝影劉榮生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信豐勾筒製作技藝

木質琴筒 攝影劉榮生

信豐勾筒的製作流程很精細。首先選用琴筒原料,因嫩竹用兩三年容易生蟲,所以原料一般選為冬天的苗竹(即老竹)。製作琴筒要經過制筒、堆筒、打凹、起線和平口等程序。竹筒的挑選很重要,寬度要統一,不能兩頭大小相去甚遠。勾筒的琴皮則採用蛇皮為原料。琴桿則是選用硬木作為原料,選好料後按尺寸加上加工餘量鋸出毛坯,將上部刨方(頂部至肩部),下部刨去稜角,用大尖木銼銼成上粗下細的圓錐體形。在琴桿上端要刨成四方形,一定要刨平琴桿的長度為2尺5左右,上頭粗下頭細。信豐勾筒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特點。通常僅用一個把位演奏,所演奏曲目音域也比較窄,八度以外高低音運用自如,左手技巧多用揉弦、壓弦、上下滑音與打音相結合,墊指滑音加花尤其多。信豐勾筒由於琴筒大而共鳴好,音量通透而渾厚,同時具有良好的協和性功能,能與嗩吶、竹笛、三絃和鑼鼓配合密切,渾然一體。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信豐勾筒製作技藝

弓弦 攝影劉榮生

信豐勾筒不僅在當時是簡單易制的娛樂工具,還隨著地方戲曲的發展逐漸登上了戲劇舞臺,成為客家採茶戲的伴奏樂器之一。

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信豐勾筒製作技藝

檢查製作好的勾筒 攝影劉榮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