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國外那些研究奇怪科學的科學家是怎麼養活自己的?

亞亞X


國家有資金支持前沿基礎研究。

雖然有很多東西乍一看不靠譜甚至於是搞笑的,但是國家也沒有窮到面對這些科學研究就一棍子打死的地步,相反,只要研究理由充足,國家也會給與資金支持。事實上,這些看似奇奇怪怪的研究,背後都有比較深刻的科學道理和應用價值——畢竟國家也不是傻子,肯定是要經過比較詳盡的分析和討論的。

比如說,有一個科學家——來自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許彬教授,專門研究怎麼在“石頭剪刀布”中獲勝,最後沒有想到居然可以在Nature的子刊《科學報道》上發表論文,該論文的題目是《石頭剪刀布博弈中的社會循環與條件響應》,雖然看起來很搞笑,實際上背後是博弈論的相關研究,對於社會中的一些現象有潛在的價值。

該項目名稱是“可控實驗社會博弈系統中一些非平衡統計物理問題”,曾經獲得過20萬的科研經費。該研究成果還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年度最佳”。

本身科學家淡泊名利或者家境殷實。

有些科學家可能確實就沒有想過要怎麼“養活自己”,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實際上只要無慾無求,不讓自己餓死的成本是很低的。最典型的是曾經拒絕接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數學怪才格里高裡·佩雷爾曼。

↑格里高裡·佩雷爾曼↑

這個人曾經破解了龐加萊猜想,但是即便獲得了這麼大的成就,他依然保持非常簡樸外加封閉的生活,他不僅拒絕了菲爾茲獎,也拒絕了一家美國私人機構提供的破解龐加萊猜想的100萬美元的將近。

據鄰居們說,佩雷爾曼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除了會定時光顧離家不遠的一個副食商店外,他基本不離開自己的家。據副食商店商品檢驗員奧麗加·明茨和塔季揚娜·波里亞科娃介紹,許多年來,佩雷爾曼買的東西基本沒有改變過:一個黑麵包,一包通心粉,比菲多克牌和比菲來弗牌酸奶。水果部那邊他幾乎都不過去,進口蘋果和橙子他似乎買不起。他也不買酒水和其他多餘的東西。總之,“只買那些很便宜又好做的簡單食品。”

所以他根本就不在乎錢,反正吃點兒黑麵包填飽肚子就行。

而家境殷實去搞科學的人就很多了,他們因為有家庭的支持,所以本身也不在乎科研是否會給自己帶來足夠的經濟利益。事實上,再早幾百年,科學是貴族才搞得起的——或者要有有錢人的資助才搞得起。

有些奇奇怪怪的研究會有同樣奇奇怪怪的人的資助。

這裡我要介紹一個很有意思的人,James Simons。這個人是一個數學天才,23歲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30歲就成為了大學數學學院的院長,跟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省身曾經合作過,提出了世界級的數學理論:陳氏-西蒙斯定理。

↑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富翁的James Simons↑

但是這個人很快就退出了學術界,轉而在華爾街利用自己的天才開始給自己賺錢,一瞬間就成為最成功的商人之一,聽說現在年賺10億美元以上,身價在180億美元左右,同時還管理著市值500億美元的公司。

James Simons雖然退出了學術界,但是本身還是熱愛數學研究的,剛好他還特別有錢,所以給數學界給予了大量的捐贈(達到千萬美元的量級),各種數學教授和博士都因此找到了金主爸爸,從而可以安心從事數學研究。甚至於有人覺得,James Simons退出學術界比不退出學術界對數學研究的貢獻更大。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最常見的有三種模式:1、有財。個人的資產足以應付生活及研究所需;2、有人。拉贊助或一些富豪養著,這個在18、19世紀的時候還是蠻多的,而現代也一樣有一些財團或個人提供贊助;3、有業。本身就是有職業收入,而研究只是最為興趣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