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民國時期,也是有著不少我們耳熟能詳的的傑出女性存在,她們巾幗不讓鬚眉,做出的事蹟絕對讓人刮目相看。拿軍事領域來說,就有七位女性被國民政府軍委會授予將軍軍銜,以表彰她們的功績。

中將宋美齡(1897—2003)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宋氏三姐妹的小妹妹宋美齡,是蔣介石的最後一任妻子,也是蔣介石老婆中名氣最大、魅力最大的一個。

宋美齡出生於1897年,比蔣介石小了10歲,是孫中山的好朋友、革命事業的大金主宋耀如的女兒,很小時候便赴美國留學,就讀於馬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女子大學。1917年,宋美齡回到國內,後來在二姐宋慶齡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當英語教師的工作,之後她又憑藉著優異表現進入了上海參議會。

1922年,宋美齡在一次哥哥宋子文舉辦的宴會上認識了蔣介石,至此,被蔣介石驚為天人的她,受到了來自蔣介石的強勢追求。1927年,鑑於蔣介石將來的“光明前途”以及宋家未來的利益保障,宋家人最終默許了蔣介石對宋美齡的求婚。當年12月1日宋美齡與蔣介石按照基督教儀式正式結婚,宋美齡就此開始了她的“第一夫人”生涯。

在蔣介石當政期間,宋美齡這“第一夫人”當得還是比較稱職的,尤其是西安事變中,在營救蔣介石過程中,宋美齡表現得極為搶眼。宋美齡還掌控住了國民政府空軍的領導權,被譽為是“中國空軍之母”,她曾多次出訪美國,為國民政府爭取美國的多項援助。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1949年,國民黨敗退,宋美齡跟著蔣介石去了臺灣。在臺灣期間,起初時宋美齡的權力還是很大,1975年隨著蔣介石去世,宋美齡的權力逐步被削減,只得被迫前往美國過起了隱居生活,直到2003年在美國寓所逝世,享年為106歲。

中將奇俊峰(1915-1947)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奇俊峰,蒙古名色福勒瑪,內蒙古阿拉善旗人,出身於蒙古貴族家庭。1934年,年僅19歲的奇俊峰嫁給了烏拉特西公旗札薩克(即旗長)石拉布多爾濟(“石王”),婚後不久,1936年,石拉布多爾濟不幸去世。1937年,在時任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的支持下,奇俊峰正式承襲丈夫的王位。

1938年,奇俊峰帶著十多人,跑出日偽控制區來到國軍駐紮的五原縣,對外宣佈積極抗日,當時報紙稱之為“第一個從日偽佔領區投向抗日陣營的蒙旗王公”。當年5月,她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烏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司令,授予少將軍銜。同時,奇俊峰在旗內招收200餘名青年,編為兩個團,駐紮地為西山嘴以南,烏加河以北一帶。

1940年3月,奇俊峰到重慶述職,蔣介石夫婦以及國民黨高層要員熱情地接待了她,奇俊峰被晉升為中將,並給予其部隊撥發了諸多的軍資物品。迴歸後,奇俊峰將自己的部隊再次擴充,擴編為三個團,兵力擴充到600多人。

1947年7月,奇俊峰為原先的旗府王府警衛任務的保安一團團長郝游龍出賣,被刺殺。雖然說她的血案震驚全國,國民政府也是極力聲討,並表示要嚴懲兇手,然而最終郝游龍、田小三都沒得到過處罰。直到解放後,兩人才得到了應有的審判,被判處了死刑。

中將巴雲英(1899-1966)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巴雲英,蒙古名德力格爾少,乳名四女子,歸化土默特旗人,出身於蒙古封建沒落貴族家庭。巴雲英從小就跟著父親放牧狩獵,早年嫁給過牧民,可惜不久後丈夫就病逝了。1922年,巴雲英改嫁給了烏拉特東公旗札薩克貝子額爾克色慶佔巴勒(額王)。

在巴雲英的建議下,額王在包頭設立了烏拉特東公旗駐包頭辦事處,並擴大了東公旗游擊隊。1932年,巴雲額王不幸去世。1937年,巴雲英決心抗日,帶著百多人的隊伍轉戰於旗境南部山區、包頭北部,在她的苦心經營下,她的隊伍擴編為2個團。

1938年,巴雲英帶著隊伍來到五原縣城,受到國民政府的熱情接待,之後,她被任命為綏境蒙政會委員、東公旗防守司令部司令、東公旗流亡政府護理札薩克,被授予少將軍銜。她被安排駐紮在陝壩鎮,配合傅作義的部隊作戰。

1940年,蔣介石夫婦會見了巴雲英,表彰了她的功績,併為她的部隊提供了武器供養,她同時也被晉升為中將。1949年,巴雲英參加了綏遠省和平起義,任職烏蘭察布盟軍分區烏拉特後旗支隊隊長,之後,她又出任了烏蘭察布盟教育處副處長、政協巴彥淖爾盟副主席等職,於1966年在地巴彥高勒鎮因病去世。

少將額仁慶達賴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額仁慶達賴,外蒙古喀爾喀部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因家庭變故來到內爾蒙古,後嫁給茂明安旗札薩克(齊王)。這個齊王是個有骨氣的人,日軍侵華後,他堅決不同意與日本人合作,還暗地裡與日本人對著幹,引起日本人的嫉恨,而為日本特務殺害。

額仁慶達賴與她的丈夫有著一同的志向,丈夫遇害後,她就想著率領旗裡軍政官員去投靠傅作義,後來因為事情不密,受日偽軍脅迫返回到旗內。1942年,額仁慶達賴成功脫逃,進入到國民政府的控制範圍。

國民政府對額仁慶達賴的投誠也是熱情接待,授予了她少將軍銜。額仁慶達賴自己組建起了一支抗日隊伍,與日本人打起了游擊戰。民間傳說,額仁慶達賴指揮戰鬥有術,讓日本人吃了不少的虧,她本人擅長使用雙槍,騎射功夫高超,又是一個活脫脫的“雙槍老太婆”。

解放戰爭時期,額仁慶達賴的經歷也是與巴雲英類似,她率領部隊發動起義,迎接了新中國的到來。新中國成立以後,她主要是在旗統戰部門工作,盡職完成國家交予她的任務。

少將姜毅英(1908—2006)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姜毅英,是浙江江山人,與戴笠是老鄉,軍統內最為出名的就是“江山幫”,由戴笠領銜的“三毛一戴”就是其中大權在握者,而諸多的機要部門也都是為江山人所佔據,姜毅英的這個出身讓她得益不少。

姜毅英先前考入的是浙江警察學校,由戴笠選中參加特種警察訓練班第一期甲科特訓班,當時能夠入選的也就只有13人。畢業以後,姜毅英就加入了軍統,主要負責無線電收發和密電譯電工作。戴笠對這位江山小老鄉還是蠻照顧的,升任她為軍統局廈門電臺主任報務員,兼任監察臺密碼破譯,加發雙位工資。

同樣地,姜毅英本身也是有著不小的能力,當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情報,就是被她所在小組破譯,只是當時未能夠引起美國人的重視,而經此事件,姜毅英逐步提升,軍統本部第四處電臺臺長、上校譯電科長直到機要組組長,她還被晉升為了少將,是軍統內唯一的女少將人員。

軍統改為保密局後,姜毅英出任了情報處少將處長。1949年,姜毅英跟隨潰敗的國民黨去了臺灣,成立了“匪情研究室”。1957年,姜毅英正式退役,之後任職了臺北市士林區雨聲國民小學校長,直到2006年去世。

少將謝冰瑩(1906—2000)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謝冰瑩,原名謝鳴崗,字鳳寶,湖南省新化縣人,幼年時期進入私塾就讀,之後,曾經在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就讀過,參加過北伐,她的《從軍日記》在當時影響頗大。

1927年開始,謝冰瑩曾先後在上海藝大、北平女師大就讀,畢業後,憑藉著寫文章得來的稿酬,遠赴日本留學。這期間,她因為拒絕接受溥儀以偽“滿洲國”皇帝身份訪問日本,而被日本當局遣送回國。之後,她再次改姓換名,前往日本留學,這回就讀的是早稻田大學。

七七事變後,謝冰瑩回到了國內,她組織“戰地婦女服務團”,親赴前線,救助傷員,支持抗日戰爭。期間,她寫下了《抗戰日記》,積極宣傳抗日,為當時人所尊重,國民政府還特別授予了他少將軍銜。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謝冰瑩被安排往慶主編刊物,之後又任職了北平女師大、華北文學院教授。1948年,謝冰瑩去往臺灣任職了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的教授,於1971年退休。之後,她與丈夫定居於美國舊金山,直到2000年因病去世。

謝冰瑩是當時的知名女作家,一生出版的小說、散文、遊記、書信等著作達80餘種、近400部、2000多萬字,因為某些原因,大多與大陸讀者無緣。

少將胡蘭畦(1901—1994)

被國民政府授將銜的七位女傑,她們並不僅僅只是戰場上的勇士

胡蘭畦,四川成都人,家庭條件不錯,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早年在成都毓秀女子師範學校就讀,因為不喜歡父親安排的婚姻,逃到川南巴縣女學當了一名教員。之後,胡蘭畦又考入川南師範學校就讀,參加過全國學聯第六屆代表大會。

1926年,胡蘭畦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與謝冰瑩是同學。之後,胡蘭畦任職了代理漢口市特別黨部婦女部長和武漢總工會女工運動委員會主任等職。1929年,胡蘭畦曾前往德國留學,並於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胡蘭畦回到國內,成為旅德華僑反帝同盟”的主席。1932年,胡蘭畦再次來到德國,從事各種反法西斯活動,為當局所逮捕,後經營救被驅逐出境,前往法國發展。在法國期間,胡蘭畦曾經寫作了《在德國女牢中》,在國際上引起不小的反響。

1934年,胡蘭畦應邀參加了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會議,並因此認識了高爾基。1935年,胡蘭畦前往香港從事統戰工作。1936年,胡蘭畦回國來到上海,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併成立了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上海淪陷以後,胡蘭畦依然堅持在各地宣傳抗戰,1939年,胡蘭畦來到重慶,國民政府任命了她為國民政府軍委會戰地黨政委員會指導員,授予少將軍銜。運用這個身份,她做了不少革命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後,胡蘭畦比安排到了北京工業學院工作,期間經歷了諸多風波以及衝擊,直到1978年以後才被平反。1994年,胡蘭畦因病在成都去世。

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