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國史
提到晚清的對外戰爭史,給人的印象基本上都是不堪回首,在工業革命武裝起來的西方列強面前,清軍似乎不堪一擊,每戰必敗,而且往往都敗得很難看,西方軍隊常常用不到三位數的微弱傷亡就擊敗清軍,取得勝利。然而,在晚清歷史上,有一場鮮為人知的戰役,清軍的對手是英法聯軍,結果清軍大勝,而且清軍同對方的傷亡比居然是1:15!這場戰役,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此戰也是僧格林沁人生中最為輝煌的一役,也因為此戰,僧格林沁才有資格被譽為八旗最後的名將。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英國不滿足於所取得的利益,一直希望進一步擴大中國市場,而法國、俄國、美國等列強也都希望從中國獲得各自的利益。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中國陷入大規模內戰的漩渦之中。清廷的主要注意力和軍力都放在了同太平天國交戰上,英國趁此機會,夥同法國,於1856年10月借“亞羅號 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爆發之初,雙方主要是在廣州地區交戰。清廷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太平天國,對英法的挑釁實行“息事寧人”的態度,結果處處被動,終於在1857年底丟掉了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緊接著英法聯軍艦隊又北上大沽口,雙方爆發了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由於清軍準備不足,戰術失當,武器落後,英法聯軍以微小的代價就攻佔了大沽口炮臺,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天津條約》簽訂之後,咸豐帝深感讓步太多,貽害無窮,遂提出取消其中部分條款的要求。而英法方面不但拒絕取消部分條款,反而認為條約攫取的利益不夠,還想進一步迫使清政府讓步。在雙方的這種矛盾之下,咸豐帝下令重建大沽口炮臺,增加兵力,加固工事,並任命了當時清廷的第一名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主帥,準備同英法聯軍再次較量。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指揮者——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到任之後,迅速整頓了大沽口的防務,並重新調整了炮臺位置,增設了重型火炮,還佈下了重重的木柵、鐵鏈,挖掘了壕溝。防守大沽口的兵力也增加到四千人之多。當1859年6月英法聯軍艦隊再次來到大沽口炮臺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大沽口的防禦力量已經遠非第一次大沽口之戰時可比。英國艦隊司令賀布認為,他所率領的二十一艘輕型艦艇和一千二百多名士兵加上協同作戰的一百多名法軍,已經足以打通大沽口,並直抵北京。在這樣的輕敵情緒之下,賀布貿然發起了進攻。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一場慘敗!
(僧格林沁所設計的大沽口炮臺要塞模型,上方船隻為英法聯軍艦隊進攻方向)
1859年6月25日拂曉,賀布命令英法聯軍開始攻擊。以“鴴鳥號”為旗艦的聯軍登陸艦隊,裝載著數百名陸戰隊士兵,從海口駛入白河,準備奪取兩岸的炮臺。守衛炮臺的清軍奉僧格林沁之命,全都偃旗息鼓,不放一炮。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不打第一槍”,不給英法以挑起戰爭的口實,一方面也是為了麻痺敵人,隱藏自己的火力。等到聯軍登陸艦隊到達攔河鐵索之前,開始向兩岸的炮臺開火射擊,這時候,早已怒火中燒的清軍士兵立即開始開炮還擊。由於聯軍登陸艦隊都是輕型淺水炮艦,火力不強,而大沽口炮臺經過加固整修以後又變得極其堅固,結果聯軍在和清軍的火力對射中吃盡了苦頭。打到下午4點,聯軍登陸艦隊的旗艦“鴴鳥號”被擊沉,船上四十名英軍只有一人僥倖逃生。其餘船隻要麼被擊沉,要麼被擊傷擱淺在淺灘上。早上還信心滿滿的賀布,此時抱頭鼠竄,逃到了法國軍艦上。
(收藏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油畫《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描繪了清軍將士痛擊英法艦隊的場景)
心高氣傲的賀布逃走之後,仍然不肯認輸,下午5點,他又命令英軍再次發起登陸作戰。上千名英法陸戰隊隊員,乘著二十多艘舢板,在隨行的美國軍艦的拖拽下,向南岸炮臺蜂擁而來,企圖首先搶佔南岸炮臺。然而他們一上岸就陷入了困境——南岸炮臺前面是大片的泥濘海灘,僧格林沁早料到敵軍會從這裡發起進攻,又特地挖掘了三道壕溝,結果上千的英法步兵陷在泥濘裡狼狽不堪,只能緩慢爬行。僧格林沁抓住戰機,派出大批步兵,攜帶鳥銃、抬槍等輕火器前往南炮臺,對著泥濘中艱難爬行的英法軍隊猛烈開火,英法軍隊被清軍火力打得頭都抬不起來。等到天黑之後,清軍又釋放火彈、噴筒,藉著光亮繼續猛烈射擊泥濘中的英法軍隊。英法軍隊雖有少部分人艱難地爬到了炮臺下面,但是步槍已經灌滿了汙泥,根本無法使用了。清軍發現了這些炮臺下面的敵軍,又集中輕火器猛烈射擊。打到半夜,登陸的英法軍隊終於支撐不住,趁著夜色掉頭往海上逃去。剩餘的英法艦隊眼見慘敗已經無可挽回,遂狼狽退出戰場。
(天津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內的雕塑,記載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戰雙方的傷亡數字)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以中國方面的完全勝利而告終。此戰,清軍僅傷亡32人,大沽口炮臺也只遭到了輕微的損傷,而英法聯軍傷亡卻高達448人(一說近六百人),參戰的十三艘英軍艦艇,四艘被擊沉或擊毀,六艘重傷,法艦也有一艘被擊傷,雙方傷亡比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1:15!這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面對西方列強取得的第一場重大勝利!這場戰役勝利固然有英軍統帥過於輕敵、戰術失誤、投入兵力過少等原因,但僧格林沁的精心部署、清軍將士的英勇頑強也不容忽視。它說明,只要統帥英明、戰術得當、將士用命,武器裝備落後的清軍還是有可能戰勝西方列強的軍隊的。然而,遺憾的是,英法從這場戰役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清廷從這場戰役的勝利中卻只是滋長了驕傲。一年之後爆發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戰,面對改變戰術、實力增強很多的英法聯軍,依然沿用老辦法的僧格林沁終於一敗塗地,並直接導致了之後八里橋之戰的潰敗和火燒圓明園的悲劇!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戰爭史
僧格林沁1811年生於沒落蒙古貴族家庭,幼年時為了養家,不得不跟隨父親布和德力格爾外出放羊。1825年,15歲德僧格林沁時來運轉,被道光皇帝選為札薩克郡王的嗣子,承襲爵位。自此以後,僧格林沁就開始了輝煌人生。
咸豐年間,僧格林沁先後擔任御前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八旗值年大臣、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署理鑲紅旗漢軍都統等職。由此可知,其主要是負責軍隊一事。等到太平軍興,尤其是在1853年太平軍北伐中,僧格林沁大展身手,重挫北伐軍,獲得了咸豐帝大力賞賜。
等到英法聯軍入侵大沽口,僧格林沁積極備戰,率領將士重創聯軍,取得了1840年以來對外作戰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怎奈第三次大沽戰役,因戰略失誤,僧格林沁打敗。等到同治初年,僧格林沁節制山東、河南、直隸、山西等軍,負責剿辦捻匪。不料在1865年被捻軍伏擊,僧格林沁全軍覆沒,僧格林沁戰死沙場。
僧格林沁一生的政治軍事生涯,無非就是鎮壓起義、抵禦外辱,實在稱得上晚清數一數二的股肱之臣。但是在戰場不懂得靈活運用,缺乏戰略,造成了軍事的失利,結果陷國家於危難,最終還使得自己喪命戰場,令人唏噓。
老照片
僧格林沁是八旗最後的名將,在旗兵腐朽沒落的晚清時期,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顯得格外耀眼,堪稱國家的柱石!他的犧牲改變了大清國運,更是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走向!
1854年,僧格林沁擔任八旗統帥,兩年內全殲太平天國北伐軍,活捉林鳳祥、李開芳。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在大沽口保衛戰中擊傷英海軍司令賀布,迫使英法聯軍軍艦撤走,取得自1840年來西方列強侵華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辱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同治元年(1862年)授予其節制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之權,與湘軍統帥曾國藩被時人稱為“南有曾帥,北有僧王”,兩人一起支撐著搖搖欲墜的大清江山。遺憾的是,1865年,僧王所部精銳在山東曹州中了捻軍埋伏,全軍覆沒。
僧王戰死沙場的死訊傳至朝廷,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從此,滿蒙貴族中再也拿不出一位能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軍事上弱勢,更削弱了政治層面的博弈籌碼,滿清皇室無可依靠,只能更多倚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實力派們多多“公忠體國”了。
更為致命的是,僧格林沁死後,作為國家正規部隊的八旗和綠營已名存實亡,湘軍、淮軍等掌握在私人手中的武裝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而且幾乎沒有任何制約力量。如此一來,晚清中央政府的權威便大大降低,對地方封疆大吏幾乎喪失了控制能力,八國聯軍侵華時出現的“東南互保”便是最有力的證明;大清的國運也因此而改變,再無權威可言,再無復興之希望!同時,地方實力派的崛起,也是近代中國軍閥割據混戰的主要原因!
縱橫國史
刀叔導讀:在瀋陽法庫西北20公里處,有一個四家子蒙古族自治鄉公主陵村。清王朝最後一位橫刀立馬的王公、成吉思汗的第26代侄孫——僧格林沁親王,曾經葬於此地,如今唯石碑獨存。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斯爾的後裔。這個家族也沒少出外冒貴人,在清朝皇后太后出了不少,康熙的祖母孝莊皇太后便是其中之一。
僧格林沁生於嘉慶十六年,父親是科左後旗臺吉家族的四等臺吉。臺吉,據說是源於漢語皇太子、皇太弟的稱呼。僧格林沁雖擁有高人一等的臺吉身份,可到了他出生時家境已經沒落。因此,當時人都戲稱僧格林沁的父親為“雅瑪臺吉”,蒙古語意為給人放羊的臺吉。
僧格林沁因家境貧寒,讀書不多,很小就跟隨父親到別人家放羊。
後來,也就是從他12歲開始便突然開掛——放羊娃、喇嘛、科爾沁郡王等等身份不斷轉換,也出現了不少的傳說。成為道光帝親姐的過繼子,是僧格林沁一次極大的人生轉變時期。
在過繼過去之後,就奉命御前行走,賞戴三眼花翎,成為他日後的崛起之處。此後,僧格林沁沒有辱沒他祖輩的名聲。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和英國不斷的侵略中,都一直衝鋒在前。咸豐、同治年間,僧格林沁參與對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等戰爭,軍功卓著,歷任御前大臣、都統等職。
至今在清史學者間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僧格林沁一死,大清朝再沒打過一場勝仗。
並非是一場勝仗沒打過,而是僧格林沁一死,大清朝的滿漢權力爭奪失衡了,直至清朝的滅亡。
僧格林沁作為朝廷親貴,利益捆綁,對朝廷極為忠心。朝廷對他一則可以放膽任用,二則可以此牽制漢族官員的武裝,個人原因加上晚清權勢的分佈特點,是僧格林沁得沐殊遇的原因,史稱“曾主南事,親王僧主北事”。僧格林沁也深知朝廷的良苦用心,也與漢人官員屢起爭端,這是滿族統治者的如意算盤,也是僧格林沁的個人出路。
僧格林沁歿後,朝廷無體己親貴可用,慈禧太后遂命曾國藩等人督剿捻軍,從此,軍權落入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等人手中,滿漢之間的權力爭奪也直到清朝滅亡。
僧格林沁死後,清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諡號曰“忠”,配享太廟,並繪圖紫光閣,其子世襲王爵。
隨著僧格林沁的而去的,還有那令人膽魄的蒙古鐵騎。自此以後,大清再無八旗勁旅,只有漢人的湘軍和淮軍。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王銘葦
就一個清朝的軍事將領而言,他算是鞠躬盡瘁。其軍事才能堪稱不弱,指揮大沽口戰役,重創英法艦隊,也重創太平天國的北伐軍,這些都足以證明。
僧格林沁親王(蒙古語:ᠰᠡᠩᠭᠡᠷᠢᠨᠼᠡᠨ,西里爾字母:Сэнхэрнцан,滿語:ᠰᡝᠩᡤᡝᡵᡳᠨᠴᡳᠨ,穆麟德:senggerincin,?-1865年5月18日),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人,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弟弟拙赤合撒兒直系後代,嘉慶帝嗣外孫,清朝名將。活躍於道光、鹹豐、同治三朝,參與過太平天國北伐、第二次鴉片戰爭等戰役,軍功卓著,與捻軍作戰時戰死,諡號忠。
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襲郡王。
清文宗鹹豐三年(1853年)僧格林沁領兵大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於天津南郊。1855年,受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世襲罔替。同年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
1857年以欽差大臣督天津防務。
1859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指揮大沽口海戰,大敗英法聯軍,並同李朝儀於寧河、營城、大沽等地修築炮臺,抵禦侵略。1860年大沽口、天津失陷,他統率以蒙古騎兵為主力的軍隊,退至通州防守。其部與英法聯軍戰於通州之八里橋,八里橋之戰慘敗,蒙古主力盡喪。英法聯軍入北京,毀圓明園。旋被奪爵,仍任欽差大臣。
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一帶捻軍四起,後奉旨「剿捻」於山東、河南、安徽。
1861年加入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訢的祺祥之變,消滅了肅順的顧命八大臣集團,開始兩宮聽政。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高樓寨之戰,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菏澤縣高樓寨附近的吳家店,遭捻軍賴文光部和宋景詩部包圍。僧格林沁於是自領少數騎兵突圍,隱於樹林,被捻軍16歲青少年張皮綆殺死。
僧格林沁陣亡不久,死訊傳回北京,清廷震驚,命侍衛馳驛迎柩回京,輟朝三日以示哀敬。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御駕親到僧格林沁府中致祭,並為僧格林沁立祠,其祠在今北京地安門東大街47號,稱顯忠祠,現為寬街小學所在地。
僧格林沁是清朝最後一位滿、蒙出身的軍事統帥,其歿後,慈禧太后遂命曾國藩等人督剿捻軍,從此,軍權落入湘軍的曾國藩、淮軍的李鴻章等人手中。
FriedrichWang
滿清八旗自從康熙之後就不斷衰落,連拿得出手的將領都沒有,咸豐年間的僧格林沁則是個例外!他不但作戰勇猛,敢和列強硬碰硬;他還深得民心,陣亡後,北京市民集體為之送行,送萬名傘幾十把!
其一、活捉林鳳祥、李開芳。1853年初,林鳳祥、李開芳在浦口誓師北伐,半年內兵鋒抵達天津城下,北京震動,嚇得咸豐有逃往避暑山莊的衝動。此時,僧格林沁承擔起了抵抗北伐軍的重任,用不到兩年時間,便活捉林、李,北伐軍全軍覆沒!
其二、抵抗英法聯軍,血戰八里橋。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朝廷官員都是主和派居多,幻想通過簽訂合約換取和平,僧格林沁則是例外!他先是在大沽口炮擊英法軍艦,迫使其撤退,後在八里橋直接用騎兵衝擊聯軍陣地,血性十足!
其三、影響晚清政局和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僧格林沁陣亡於剿捻戰爭後,北京市民聞之痛哭失聲,紛紛為其送行;慈禧言道:“喪失柱石”!僧王一死,作為正規軍的八旗兵徹底沒了戰鬥力,清廷只能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地方勢力及其私人武裝(湘軍、淮軍)來維護統治。地方勢力一旦崛起,中央的權威會立刻下降,“東南互保”、“近代軍閥混戰”就是最有力證明!
娛樂小嘰裡咕嚕
僧格林沁,應該是八旗中名將了,大家都知道,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前,不管是八旗子弟還是綠營軍隊,他們的作戰實力和清初入關的時候相比,都不值一提。鴉片戰爭之後,基本上就沒啥能夠上得了檯面的八旗將領。勝保,向榮之類的,實在不夠看,而僧格林沁則是不多見能力不錯的八旗將領。
僧格林沁重要的作戰有這麼三次,第一次是參與對太平天國北伐的圍剿之中,北伐軍兩萬軍隊孤軍深入,犯了大忌,同時由於北伐進襲到清政府統治核心區,清八旗武裝自然全員出動,此役僧格林沁參與作戰,使得北伐軍全軍崩潰。
第二次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從大沽口處登陸,準備襲擊北京,此時僧格林沁及時趕到,與英法聯軍對峙,還打贏了,這也是晚清歷史上不多的勝仗。
第三次是圍剿捻軍,沒有成功被殺死,當然捻軍最後也沒成大氣候,這是後話。
客觀來說,僧格林沁確實是晚清八旗中不多見的優秀將領,忠於清政府,同時也算是愛國的,圍剿捻軍和太平軍其實也是職責範圍。所以一度僧格林沁和曾國藩相提並論也是在理。
關鍵是僧格林沁戰死後,八旗中就沒有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能相提並論文武俱佳的人才了,所以之後漢族勢力的崛起,其實也是無法抵擋的歷史事實。
張傑談史
僧格林沁,蒙古科爾沁郡王,人稱僧王。他自幼習武,善於騎射,是八旗最後的猛將。多次領兵剿匪,屢立戰功,深受道光帝的嘉獎和寵信。咸豐帝繼位後,太平天國起義如火如荼,在定都天京之後,洪秀全派出以林鳳祥為統帥的北伐軍意圖攻佔京師,推翻清廷。咸豐帝任命僧格林沁統帥八旗官兵及蒙古馬隊剿滅太平軍並親賜努爾哈赤用過的寶刀。僧王率軍在天津首戰大敗太平軍,最後在河北滄洲活捉太平軍統帥林鳳祥。隨後又生擒太平軍名將李開芳,咸豐帝聞奏大喜,加封親王,世襲罔替。
在朝廷中,僧格林沁是堅定的主戰派。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率軍在大沽口重創英法聯軍發動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擊沉三艘軍艦,斃敵五百多人,極大的鼓舞了清朝軍民抵抗侵略者的決心。僧王愛兵如子,與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愛戴。但他也有弱點,那就是剛猛有餘,智謀不足,在八里橋戰役中三萬步騎大軍不敵八千英法聯軍,慘敗收場,導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園明圓,後被咸豐帝革去王爵。
咸豐十年,朝廷起復僧格林沁,賞還王爵,命其率軍剿滅捻軍,最後在山東曹州高樓寨中捻軍埋伏,七千馬隊被殲,僧王受傷墜馬,被斬殺於麥田。朝廷震驚,以親王之禮歸葬,百姓獲悉罷市,哭聲震天,獻上萬民傘七十多柄。
縱觀僧格林沁一生,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忠勇可嘉,缺乏智謀。僧王所率領的蒙古馬隊是當時清朝戰鬥力最強悍的一支勁旅。但在戰役指揮中因缺乏謀略,以致八里橋慘敗在前,戰死沙場在後。但他一如既往,堅決抵抗侵略者的行為值得肯定和讚揚,他忠心耿耿,對朝廷之命從不推諉,朝廷賜諡號曰忠,稱僧忠親王。
歷史茶坊,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喜歡本文的朋友請動動手指在下方點個贊,歡迎轉發和留言!歷史茶坊
僧格林沁死的好!他是滿清保守代表的武裝後盾,本人也是文盲,迷信騎射,阻礙著中國向現代化科技化的發展進程。死了後滿蒙再無拿的出手的將領和武力支撐,中央才決心要訓練新式軍隊,各方面現代化明顯加快。
華墨show
僧格林沁作為滿清後期鐵帽子王,其地位在滿清是及其崇高的。就戰術上對其進行評價而言,僧格林沁對於騎兵戰術與傳統的步戰運用是十分出彩的,尤其是騎兵,可成為晚上馬背之悍將。但是,這也恰恰限制了其軍事上的短板,限制了其功績,以二次鴉片戰爭為例,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本來佔優勢的清軍,由於僧格林沁過度依賴騎兵,不注重新式戰爭,最終導致失敗,從而導致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不過總的來說,僧格林沁還是一位晚清傑出的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