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立春》是顧長衛導演十年前的作品,講述一群小鎮青年的尋夢故事。王彩玲(蔣雯麗)、黃四寶(李光潔)、胡金泉(焦鋼)……他們走在藝術的道路上過著艱辛的生活。又一年春天即將過去,藝術與生活彷彿仍在並存中彼此衝撞。倘若你也正在此前行,不妨先看看《立春》裡的事。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其實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些慕春情結。對於眼見周遭之事物,願念之盼之,在心中萌發一塊春的天地,祈禱它終有一日萬物勃發,色彩斑斕。這樣對於“春”的追尋,就是生活中所向往的藝術存在,是基於現實事物的美化與昇華。

整部電影講述了一眾青年在藝術追尋過程中苦苦求解的故事。藝術與現實的矛盾、藝術與世俗的矛盾……種種苦痛折磨直撲而上。他們之中,有的留下來,有的走開了。是為了藝術,也是為了生活。有關日常生活與藝術,他們能動亦或被動地做了不同的抉擇——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王彩玲和黃四寶是一類人,他們不甘平庸,對藝術事業有所堅持、為之奮鬥。但在藝術水準上,他們只是小城中的精英,尚不作超高水平的藝術家。有人為他們鳴不平,認為現實殘酷,大城市不接納他們,不給有才之人以更大發展空間。但命運確乎給過他們機會——黃四寶與王彩玲都是不止一次去過北京的人。

周瑜是其中最務實生活的,就連對藝術的追求也帶著一絲目的。對於藝術,他喜愛但不是熱愛,沒什麼天賦,學習唱歌也只源於衝動。隨後,藝術的影子在他生活中日漸縹緲,往後的種種舉動都僅為現實生活服務。藝術在生活中蕩然無存,他也以最平穩、最實際的方式追求著他的人生。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電影中從一而終執著追求、獻身藝術的青年只有胡金泉一個。他為舞蹈成瘋成魔,將舞蹈視作生活的全部,哪怕生活不容他,也願付出一切代價只為求全藝術。“我是這個城市最大的懸案”,人們不能理解他的芭蕾、用泰國人妖諷刺他、喊他“二胰子”……非議、偏見、嘲諷加之現實生活的壓力都一股腦讓他背在身上,他給王彩玲下跪、不惜墮入監獄以正其身,甚至一時不顧了需要贍養的老母親,都只為藝術。

由此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是否日常生活越是遠離藝術追求,就越能獲得幸福呢?藝術追求難道就等同於不切現實的幻想嗎?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王彩玲熱愛藝術,她的終極目標是唱到巴黎歌劇院去,唱到萬人都起立鼓掌為她歡呼。是否可以這樣說,這已然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追求。她的追求中摻雜了功利,飽含著優越感的自我實現觀念,她最終需要得到的,只是別人的認可與敬仰而已;黃四寶也是,脫離了藝術世界,他昧著良心做起生意,如魚得水,完全不同往日模樣;周瑜更不待說,滿腦子現實,他不懂藝術,也未有此追求。在他們那裡,藝術早已不是純粹的藝術,這裡有金錢、戶口、樣貌……

這些東西在潛移默化中決然生長,漸漸擊碎了往昔的藝術之夢。假裝癌症的女孩成功了,不過,只是名利上的成功而已。她的行為恰恰完美演繹了這一眾人的所思所欲,藝術的追求已然不純粹,其中還摻雜著“我要證明自己……”的慾念。如此行為是虛偽的,早已脫離藝術的範疇。功利的藝術不能長久存在,於是它會經磨礪後自行消亡,更不必說如何叫它融入生活。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藝術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修行,它能讓人愉悅,或許還可以帶來一定的利潤、成為謀生的手段,但你不能想著讓它為你達成這樣那樣的目的。胡金泉不失為一悲劇,但不得不說,唯有如他一般對於藝術單純的嚮往能讓藝術在生活中永久存留。藝術源自於生活中的審美,是一種超脫功利的、自然生髮的狀態,它心性高傲容不得半點不純良的勉強。

其實,即便是對於最不懂藝術的勞苦大眾也一樣,藝術既是源於生活,就可各自從生活中取得。感觀所至之處自然生出情,情深之處便有流露,流露將引發新的創造,由此即是一個藝術化的過程。藝術與日常生活相互交融作用,區別只在藝術的多與少而已,這就全憑個人的修煉了。

另一個問題,如果王彩玲等人藝術之路的毀滅源於性格缺陷、心性不良的咎由自取,那麼胡金泉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我是這個城市的一樁醜聞”,其實也不盡如此。當他幫助工廠職工排練舞蹈時,還是有一眾學生願意尊他為“胡老師”的。可是,在那個年代,當他跳起專長的芭蕾舞,眾人都笑他、不願看、不願理解,將他當作嗓子裡的魚刺。普通大眾更需要日常生活,但絕非完全拒絕精神世界的陶冶,人們也願意觀看中國傳統民族舞的表演、工廠職工也樂意去排演舞蹈演出、茶餘飯後會在陰涼處聚集,一起跳跳舞。

中國的黃土地能吼出秦腔、黑土地能扭動秧歌,但陽春白雪的芭蕾距離他們太遠了,遠到成為一種不小的衝擊。可見大眾更願意認可自己能夠接受的藝術形式,太具視覺衝擊東西,哪怕是世上最高雅的藝術,也會成為笑柄、成為眾人不齒的對象。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藝術不同於獨自取樂的遊戲,它具有社會性,具有需要被廣泛流傳接納的訴求。所以,我們總需要有那麼一兩個偶爾跳脫日常生活的藝術人,引導大眾的審美眼光,帶領不斷更迭審美潮流的前沿。

如同朱光潛先生所述,藝術家與審美者之間應存有適當的距離,重點在“適當的”三個字。“’距離’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實用世界,距離太遠,又容易使人無法瞭解欣賞。”同時,“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詩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所以他們需要學會用溫和的方式,循序漸進地給普通大眾注入新元素,而不要企圖一蹴而就的天翻地覆。

電影《立春》:日常生活如何容納藝術的存在?

於此看來,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追求藝術的心性純良,隨心而動,美的藝術追求即可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而對於藝術家,需要考察與審美者之間的適當距離,方不會互相致傷,共同和諧進步。不禁要引《慕春》中兩句歌詞:“那溫柔的春風已甦醒,空氣清新,大地歡騰,可憐的心哪,別害怕!

文 | 忭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