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典藏|《共青團公開課 · 團的光輝歷史》(全新慕課、全景呈現)

典藏|《共青團公開課 · 團的光輝歷史》(全新慕課、全景呈現)

導讀

明天就是五四青年節了,在9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共青團始終與黨同心,與黨同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共青團團結帶領一代又一代青年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壯麗的青春篇章。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中國共青團90多年奮鬥的時空隧道,來認識共青團,感受共青團,瞭解共青團。

【下載視頻】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2zokZUO6QRF51CKdIdLY0A 密碼:8b36

《共青團公開課》第一期

第一課 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更為年輕的中國共青團

大家知道,五四運動之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其實他們建黨之後隨即就建立了青年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後,加大對青年團的指導。從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全國有17個城市恢復或新建了社會主義青年團。

建立全國性組織的時機就逐漸成熟了。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選擇在5月5日馬克思誕生104週年紀念日召開,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組織。作為黨的負責人陳獨秀在會上作了《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精神》的演講。大會通過團的綱領、團的章程等重要文件,選舉出團的中央領導機構。這樣,在中共的直接指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終於把馬克思主義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

典藏|《共青团公开课 · 团的光辉历史》(全新慕课、全景呈现)

我們說“年輕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更為年輕的青年團”,緣於三個基本史實:一是,1920年8月中國最早成立的共產黨組織——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隨即就委派黨組織中最年輕的成員組建起中國最早的青年團組織,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時,黨的早期組織尚未滿月。二是,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隨即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青年團一大在1922年5月召開時,黨還不滿週歲。三是,當時黨的成員大多數是青年人,中共一大13名正式代表平均年齡28歲,而青年團成員的年齡更為年輕,青年團一大選出五位執委平均年齡才24.6歲。

第二課 有“群眾黨”必有“群眾團”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青團是青年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兩個政治組織的早期成員大多是青年知識分子,可以說是“精英”團隊。要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開展社會革命乃至奪取政權,就必須實行黨的群眾化轉型。中國共產黨由“精英黨”向“群眾黨”轉變,深深影響了青年團。

1922年團一大通過的綱領指出,青年團成立的目的,一是改良青年工人農人生活現狀,為青年婦女青年學生利益而奮鬥;二是養成青年的革命精神。

1925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即將來臨之際,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隨後發起的五卅運動中,團中央局總書記任弼時要求每個團員在團組織的分配下,參加實際鬥爭,使團的工作“有系統地發展而能深入群眾”,特別是“代表一般受苦青年的利益”而奮鬥。這是共青團第一次明確提出“深入群眾”的口號。

典藏|《共青团公开课 · 团的光辉历史》(全新慕课、全景呈现)

1925年10月,任弼時主持共青團三屆一次會議,指出團組織的任務是深入群眾,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成為真正“能指揮引導廣大的青年工農和學生群眾”的組織。

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和影響下,中國共青團不斷深入到青年群眾之中。團中央局成員惲代英常常身披舊短衫,到車間、棚戶、宿舍與工人、市民、學生推心交談,被稱為“最善於聯繫青年和勞動群眾的領導人”。

《共青團公開課》第二期

第三課 共青團在中共局部執政的紅色蘇區當好助手

大革命失敗後,同中國共產黨一樣,中國共青團也分為兩支,一支留在白色恐怖的城市堅持地下鬥爭,一支在工農武裝割據的紅色蘇區開創新局面。據統計,1930年蘇區共青團員有10萬人。

1933年1月,共青團團中央局隨中共臨時中央局從上海遷至江西中央蘇區,與少共蘇區中央局會合後合署辦公,對外稱少共中央局(亦稱共青團中央局),機關駐地在瑞金沙洲壩。這一時期,新一茬知名的青運人物如顧作霖、凱豐、陸定一、張愛萍、馮文彬、胡耀邦、陳丕顯、劉英、王盛榮、賴大超等開始登場了。

蘇區共青團最著名的工作莫過於組建“少共國際師”了。為打破國民黨對紅色根據地的軍事圍剿,團中央局根據工農紅軍政治部提議,決定創立“少共國際師”,經過三個多月的緊急動員和徵調,1933年9月宣佈成立。全師由一萬多名青年組成,團員佔70%以上,戰士平均年齡18歲,第二任師政委肖華年僅17歲,最小的戰士只有14歲。他們與紅軍主力一起保衛中央蘇區。紅軍長征後到達遵義後編入紅一軍團。“少共國際師”雖僅存一年半時間,但經受了殘酷戰爭的考驗,那些“紅小鬼”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大多成為了我軍的骨幹,並有23人成長為開國將軍。

第四課 青年團在民族危機中實施改造,在迎接解放中重新組建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共青團的工作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正面臨著歷史性轉變。在國際上,由於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勢力迅速膨脹,歐洲和亞洲同時出現嚴重的戰爭危機。1935年9月,少共國際根據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提出建立世界青年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任務,並要求各國共青團要做根本改造。在國內,1935年一二九運動之後,平津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愛國學生參與其中,已經突破了共青團的組織範圍。

1936年2月,北平學生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肯定。這些組織的出現,為共青團的改造提供了契機。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在延安成立,代替並拓展了共青團中央局原來的工作。各地的青年救國會等各種青年救亡團體蓬勃而起。

抗戰勝利後,中國面臨著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抉擇。而此時青年救國會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為了吸納在抗日戰爭中湧現出來的積極分子,組織動員解放區青年參加土地改革,保衛勝利果實,1946年八九月間,在延安棗園中央書記處小禮堂,任弼時兩次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重新建立青年團的會議。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建立民主青年團的提議,陝甘寧、晉察冀、晉綏、山東、東北等解放區陸續在工廠、學校尤其是廣大農村試建青年團,發揮進步青年在土地改革中的先鋒作用,動員團員青年參軍參戰。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發佈《關於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明確規定了團的性質、任務、建團方針與步驟,號召在全國普遍建立青年團。

典藏|《共青团公开课 · 团的光辉历史》(全新慕课、全景呈现)

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隆重召開。3月,中華全國學生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5月,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青年運動基本上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即將迎來建設新型國家、新型社會的新徵程。

《共青團公開課》第三期、第四期

第五課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領袖對青年工作無限關愛

從總體上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共青團在黨政格局中發揮作用最大、在青年中最有吸引力凝聚力、在社會上影響最為廣泛的時期之一,很多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是具有開創性的。

1952年8月,由毛澤東親自點將,胡耀邦從川北行署到團中央擔任書記。他在新崗位上不到兩週,就參加8月23日、30日由毛澤東親自主持兩次討論青年團工作的黨中央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指出,青年特點是英勇積極,知識不足。學習是更加特別突出的任務。接著他出了兩個題目要大家研究:一是黨委應如何領導青年團?二是青年團應如何工作?這兩個問題構成了中共執政環境下黨團關係框架的基本命題。

1952年11月,毛澤東向團中央書記處成員談工作方法:(1)既要選擇典型基層去總結經驗,又要經常到下級團委去視察,把“蹲點”和“打圈”結合起來。(2)既經常下去跑跑,又有計劃地調一些下面的同志(各種工作的、基層的)上來開調查會,把“下去”和“上來”結合起來。(3)既要重視總結先進經驗,又要經常認真地檢查壞人壞事。(4)既要埋頭做切實的工作,又要學會寫有內容的文章和作有教育意義的報告,與廣大青年見面。

1953年6月,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屆中央委員會組成問題的批示:“德才兼備,這是我黨選擇幹部的基本標準,但是對於青年團來說,首先就要思想作風好,要視野開闊,有發展前途,而不能過分強調有多大的‘才’,有多高的經驗水平,有多大的領導能力。我們青年團的幹部是流水,而不是死水,要保留一定的骨幹,以資熟手,同時要注意提拔新幹部。”

青年團二大是1953年6 月23日至7月2 日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的,這是青年團在祖國開始進入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期的誓師大會。6月30日,毛澤東接見團二大主席團發表著名談話《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一開篇便講道:“青年團對黨鬧獨立性的問題早已過去了。現在的問題是缺乏團的獨立工作,而不是鬧獨立性。”“青年團要配合黨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中要有自己的獨立工作,要照顧青年特點。”“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團呢?”“重點要放在多數,不要只看到少數。”毛澤東關於照顧青年特點、開展獨立活動的指示,是青年團工作總的指導思想,從更深刻的意義上回答了“黨委如何領導青年團、青年團如何工作”的命題。

從1952年8月到1953年6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作為黨和國家的最高領袖,毛澤東多次專門研究共青團工作,與團的領導幹部交流,既有方向性指示,又有具體方法的傳授。這種高頻度的關注,在黨的歷史上並不多見。

第六課 青年團探索適合青年特點的工作模式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中國社會呈現出獨有的歷史風采:帝國主義越是封鎖,國民經濟越是困難,人民卻越是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這是一個艱苦奮鬥的年代,樂於奉獻的年代,理想閃光的年代,意氣風發的年代。在黨的領導下,青年團響亮提出“把青春獻給祖國”“一切為了社會主義”“爭取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青年和團員為實現黨提出的各項目標而努力工作。僅上海市青年工人,在1953—1954年兩年間,就有7萬多人分赴祖國各地,支援國家的重點建設。同時,青年團圍繞黨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許多具有青年特點的工作和活動。比如,組織青年突擊隊、青年節約隊、青年監督崗、青年志願墾荒隊、青年掃盲隊,動員青年“向科學進軍”等。其中最具典型意義是青年突擊隊和青年墾荒隊。

第一支青年突擊隊是1953年1月誕生在北京展覽館的建築工地上,稍後比較著名的兩支(成立於1954年的張百發鋼筋工青年突擊隊,隊長張百發當時不過19歲;李瑞環木匠青年突擊隊1958年建隊,他們都在人民大會堂建設工程中大顯身手)都出自建築行業,而且這三支隊伍都屬於北京建工集團。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各地青年團組建各類青年突擊隊,在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領域的“急、難、險、重、新”任務中發揮突擊作用。

典藏|《共青团公开课 · 团的光辉历史》(全新慕课、全景呈现)

青年突擊隊是一個創舉,作為合乎邏輯的非常態組織,既是共青團組織青年在經濟建設中集中發揮作用的一種載體,又是在實踐中培育青年人才的平臺,從基層選拔青年才俊的制度通道。青年突擊隊的精神價值是永恆的,他們的口號是“困難面前有青年突擊隊員,青年突擊隊員面前無困難”。不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不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人總是需要精神的。突擊隊精神與鐵人精神、墾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勞模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都是相通的,任何組織、任何單位的發展都離不開這種精神,所以青年突擊隊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

最著名的青年志願墾荒隊有三支,到北大荒的北京志願墾荒隊、去江西鄱陽湖畔的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上大陳島的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他們集中體現了建國一代青年“向荒灘進軍”“向困難進軍”的大無畏氣概,不計名利、不計報酬的奉獻精神,他們胸中有祖國,有集體,不愧為社會主義新人的典範。而青年志願墾荒無意之中也成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先聲。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的來臨,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各級團組織帶領下,廣大青年抱著對新社會美好前景的憧憬投身到各項事業中,做社會主義建設的突擊隊,做戰勝艱難險阻的生力軍。“哪裡需要困難,青年就奔向哪裡。”青年團的工作和活動達到了空前的覆蓋和影響,形成了“朝氣蓬勃,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第七課 青年團協助執政黨培育社會主義新人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中國民眾的頭腦中有兩套觀念體系,一是傳統的,一是革命的。在執政黨看來,要構建新型社會,必須用革命觀念改造傳統觀念。

一直以來,青年群體被中共視為充滿生機活力、敢於破舊立新的新興力量,黨期待他們成為革新道德規範和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的角色擔當者。

這一時期青年團在思想教育領域開展的主要工作有:1953—1954年開展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教育活動,1954—1955年開展的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活動,1958年開始的學習毛澤東著作活動,以及在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實踐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的好人好事層出不窮。雖然當時的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萬眾一心,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友愛互助,展示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風氣。廣大青年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推動良好道德境界的形成。當時的西方記者驚呼:“共產主義已經在中國青年中找到最大的力量”。

轟動全國且影響持久的學習雷鋒活動,是1963年主要由共青團發起的。共青團在開展這項活動時提出,雷鋒的高貴品質都在日常平凡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對廣大青少年來說,雷鋒做的很多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學到做到。“雷鋒精神”影響和塑造幾代中國青年。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年輕的解放軍戰士,能夠受到億萬人民的熱愛和崇敬,一項群眾活動能夠在這樣長的、複雜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堅持下來,在共和國的歷史上並不多見。

但是,為什麼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一直存在質疑“雷鋒精神”的聲音呢?我們認為,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問題,但只講掙錢,不講道德底線、不講社會責任,就有問題了。在個性化、多元化時代,對個人利益的合理追求沒有問題,但心裡如果只有自己,沒有他人,沒有集體,就有問題了。而且,越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元化,越要反思一個大國到底還需不需要這麼一個“小兵”,“雷鋒精神”的當代價值究竟是什麼?不是簡單地助人為樂、大公無私,更重要的是甘當螺絲釘,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第八課 共青團在改革開放中獲得新生,在市場經濟中實現跨越

文革結束兩年後,1978年共青團開始恢復正常工作。隨著黨的工作重心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轉移,共青團不失時機地在全國青年中推出“爭當新長征突出手”等活動,把經濟建設與思想建設相結合,把勞動競賽與青年學文化、學技術、學科學相結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1979年2月,團中央把學四化、幹四化作為新時期青年的主課,明確要求團的一切工作都應圍繞現代化建設作安排,都應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1981年北京大學班級團支部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這是一代中國青年的共同心聲。也是這一年,團中央與其他部門聯合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內容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1982年又加入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三熱愛”教育內容。“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經歷多年,影響深遠,成為80年代共青團組織最有影響的活動之一。期間,共青團還發起學習張海迪活動、學習“一山兩湖”英雄群體活動、爭做“四有”新人活動,引導青少年培養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共青團影響下,一群群站在“希望田野”上的年輕人,被譽為“八十年代新一輩”。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5月,團的十三大就提出青年要擔負起歷史責任,踴躍投身經濟建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所作為。當中國改革開放進入這樣一個新階段時,共青團推出“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和“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團結帶領廣大青年把個人成才同國家建設密切結合起來,立足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同時持續開展希望工程、青年志願者行動和青年文明號創建活動,向社會傳遞愛心,播撒文明。1990年,鄧小平為“希望工程”題字。1994江澤民為“青年文明號”題字。1997年江澤民又為“中國青年志願者”題字。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確立,中國進入到一個開放的、多元的、全新的時代,共青團在青少年思想教育、青年就業創業、志願服務、環境保護、青少年權益維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共青團80年代末發起的希望工程、90年代初發起的青年志願者行動,以及青年文明號、保護母親河、挑戰杯、“三下鄉”等,逐漸成為享譽全社會的金字招牌。

第九課 共青團在新世紀裡繼續奮進,在新常態中自我革新

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新的曙光。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中國共青團在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和作為空間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價值多元化趨勢不斷增強。共青團陸續開展增強共青團員意識、我與祖共奮進、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等主題教育活動,實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致力在廣大青少年群體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在網絡輿論鬥爭中敢於亮劍發聲,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為了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共青團不斷深化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振興杯等技能競賽等工作項目,大力培養和選樹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開展“挑戰杯”學術科技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獎評選,開展博士服務團、“三下鄉”、科技之光青年專家服務團等項目,持續深入廣泛地開展青年志願者行動,組織動員青年工人、青年農民、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貢獻。

面對青少年成長髮展的多元化需求,共青團把竭誠服務青年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先後推出就業創業見習基地、關愛農民工子女、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等工作項目,同時不斷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加大預防違法犯罪力度,進一步推動12355青少年服務檯的專業隊伍和陣地建設,積極回應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訴求,著力營造關心、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社會氛圍。

互聯網時代社會變革是加速的,青年的世代變化及新興青年群體的形成也是加速的。新媒體作為一種顛覆性力量,對共青團發展的影響全面而深刻的。目前,互聯網已經融入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等各項工作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共青團正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改革意識,更加包容開放的“夥伴”意識與合作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努力實現團青關係的共生共存、共享共榮。

典藏|《共青团公开课 · 团的光辉历史》(全新慕课、全景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