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理解這句話“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

liujinda22


這個問題涉及面很廣,研究蘇軾的其人和其詞的文獻不計其數,他無論是詩、文、詞、書法、繪畫等領域都是獨樹一幟,他的藝術造詣、詩詞散文、生平事蹟、兄弟情誼、愛情故事、政績功勳等都可以是一部書。

我就主要從蘇軾仕途坎坷的角度,講講他在逆境中體現出的智慧、樂觀和豁達的人生態度,在苦難中依然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也許會給我們的人生有所感觸和啟示。

一、仕途坎坷、命運多舛

提到蘇東坡的逆境,就不得不說歷史上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當時,一股邪惡的力量對他的詩詞作上綱上線,說他對朝廷和皇帝不敬不滿,然後被治死罪,下獄100多天,鞭打審判,受盡折磨和屈辱。

一位官員曾與蘇東坡被關在同一監獄裡,牢房只有一牆之隔,他寫詩道:“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意思是說,通宵侮辱到了其他犯人也聽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的對象竟然就是蘇東坡! 

蘇軾以為自己這次必死無疑,因此寫了絕命詩讓獄卒帶給他的弟弟:“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但這時候外面救援活動也在開展,民間許多人為他求情,連皇太后也為他求情,持不同政見的王安石也說:“安有盛士,而殺才士乎,”怎麼有盛明的時代而殺有才的人呢。

這起事件蘇轍的話一語中的:“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是的,蘇東坡得了什麼罪,是因為他的名聲太高太響亮了,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寒磣。

那些品格低劣嫉妒蘇東坡才華的人,往他身上貼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幸好,文化是有感召力的,那些勇敢的人、愛才的人、俠義的人、有良知的人,都站出來為蘇東坡說話。

蘇軾最終得到從輕發落,被貶黃州,任團練副史,和以前做的一品學士,有天壤之別。

二、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東坡經歷了“烏臺詩案”這一場人生大變故,從死亡邊緣上徘徊了一圈回來後,他的人生真正走向了儒士道精神。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大都是在這之後所寫。

初到黃州,過的是山村野夫的日子,生活窮困,親自墾種。很多老朋友和他不再往來,曾經眾星捧月,如今無人問津,在這種孤寂的情況下,他創造了《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入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寫出了他當時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寂寞。但他是豁達的,雖然生活都有困難,卻不願隨波逐流,在人生無路可走時,也能安慰自己,寬慰自己,以智慧達觀的心態渡過每一個不如意。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長追偓佺》中寫道: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在任何的境遇中都能泰然處之,享受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詩詞中無不體現蘇東坡的開闊胸懷,雖然人生飽經憂患,但他的性格並沒有因此變得無情,反而更加樂觀、坦蕩。

在黃州的幾年,是蘇東坡思想發生轉折、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在苦難中他能夠自我開拓、自我開解而養護自己高尚的人格。

餘秋雨這樣評價蘇東坡:“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在逆境中成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使他成就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郞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那麼多人寫赤壁之戰,《念奴嬌.赤壁懷古》一出世,人們不願再去記其他人寫得是什麼,只記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連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遍也延用了這首詞。

蔣勳老師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解釋很到位,意思是說:“大家爭來爭去,到底再爭什麼,其實什麼都留不下。我們去計較的東西,某天都會灰飛煙滅。所以人為什麼要這麼斤斤計較?他告訴自己,不要去恨那些迫害過自己的人,人生就是一場夢,沒有人永遠得意,也沒人永遠失意。”

返觀當今的我們,活在這個世上,總是有太多的功利心,太多的計較,太多的不快樂。遇到挫折、困難或不公時,也往往是一蹶不振,選擇退縮、逃避。

不妨,我們想想蘇東坡坎坷的人生,讀讀他的詩詞,體悟他帶給人磨難之中的希望,他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也許會帶給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感動,也許會對我們的心境有所影響,你覺得呢?


24幀半


蘇東坡即蘇軾,因其號“東坡居士”,所以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在朝為官的時候,蘇軾一生仕途坎坷,經歷過三次大的貶謫,中年喪子之痛,直到老年還被髮配到海南蠻荒未開化之地,雖後被赦免,卻病逝于歸北途中,讓人嗟嘆。

蘇軾在21歲的時候,便已經進士及第,本來仕途一片光明,後因其母、其父在十年間相繼去世,回鄉守孝。等蘇軾再出來做官時,已經是1069年,正趕上“王安石變法”,因其師友歐陽修等人受到排擠,被迫出京,蘇軾的政見也與“新黨”向左,遂自請出京為官。

時至1079年,蘇軾被“新黨”抓住上疏中的詞語有失,“新黨”稱其語帶譏刺,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這就是蘇軾仕途的轉折點——也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蘇軾被下入獄,幾次面臨問斬,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雖免死罪,蘇軾卻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這是蘇松坡第一次被貶,五年後49歲的蘇軾帶著妻兒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在今天的地圖上,黃州與汝州的直線距離,約在450公里左右,宋朝又沒有火車、汽車這樣的現代化工具,靠著馬車代步,走到半路,蘇軾的盤纏便已告急。加之赴任路上翻山越嶺,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便在途中不幸夭折。中年喪子,是人生最不幸之一。走到常州時,宋神宗駕崩,“舊黨”執掌官場,蘇軾才得以被重新啟用。

回京後,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時至1094年,新黨再度執政,年近60歲的蘇軾第二次被貶,從定州(屬河北保定市)至惠州(今廣東惠陽市),現在地圖上1700多公里,任寧遠軍節度副使。蘇軾千里迢迢赴,日夜奔馳。

到了1097年,62歲的蘇軾第三次被貶,他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這段路,又是640多公里。

時至如今,海南仍有一處景點,被稱為“天涯海角”。這告訴我們,當時的海南是極為偏遠的地方,生活環境也極為惡劣,與如今的旅遊勝地大不相同。這對於年邁的蘇軾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折磨。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65歲的蘇軾復任朝奉郎。在北歸途中,蘇軾於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看蘇東坡的一生,歷經三次被貶,仕途鮮少順利,又經中年喪子之痛,相比之下,我們這些平安順遂的普通人,是不是幸福許多?

蘇軾這輩子,除了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單單是貶謫之路,便長達3700公里。在“車馬很慢”的年代,貶謫意味著旅途的勞頓,缺醫少藥的不變,以及捉襟見肘的窮困生活。但蘇東坡在這般折磨之下,卻仍然未曾放棄對生活的希望。這種胸懷,又何其博大呢?

我是@渭水徐公,歡迎關注我,一個有趣的文化歷史博主。


渭水徐公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這句俗語意思是說,如果你覺得生活很苦悶,不快樂,不妨去讀一讀蘇東坡的詩詞,看一看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或許能在體味他“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曠達境界之中,悟出點人生真滋味。

蘇軾的一生,是有故事的,他經歷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貶,還有其他數不清的不如意與挫折,但他卻從來沒有被這些所打倒,恰恰相反,每次他都能很快鎮定心態,化解悲傷。很快走出困境。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大家都認真學習的。

蘇東坡做人和做文章的態度是一致的。東坡不刻意為文,而文絕千古;不刻意為人,而名重九州。這是東坡的做文之道,也是他的做人之道。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但他總是在人生最低的谷中,能找到人生快樂之道。

蘇東坡的逆境,最有名的是關於他莫須有的文字獄了,一些人,對他的詩詞文章上綱上線,誣陷他對朝廷和皇帝大不敬,然後他被判死罪,下獄多天,鞭打,受盡了折磨和屈辱。他自己都以為這次必死無疑,因此寫下了絕命詩,帶給他的弟弟:“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但在獄外,許多人為他求情,包括皇太后,還有和他有不同政見的王安石。還是蘇轍的話一語中的:“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吉人吉命,他最終從輕發落,被貶黃州,總算保留了一條命。

當蘇東坡身處逆境時,他樂觀豁達,敢於直麵人生。被貶到黃州時,生活貧困,還要親自耕種,自食其力。很多老朋友和他不再往來,而且門庭冷落。但是,他仍然笑對生活,也不隨波逐流,顯示出他智慧、達觀的良好心態,

從蘇東坡對待人生的態度中,我們能夠受到啟發,是選擇退縮還是逃避。當你彷徨不定時,不妨讀一讀蘇東坡不平凡的人生,學一點他的詩詞,學一下他在逆境中的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你就會增強努力生活的勇氣,學會享受當下,學會生活。


D東哥


蘇軾,不僅是詩詞書畫上的大家,更重要的是,他能成為讀者的人生導師,他起伏跌宕的一生中豁達的人生態度,可以為我們找到快樂幸福的人生之道。

一、用真誠質樸毫無心機的態度對待他人。

人快不快樂,第一個要素就是怎樣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然而蘇軾卻完全用真誠質樸毫無心機的態度對待他人,蘇軾曾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用這樣的態度對待他人,自然不免遇到狼心狗肺之輩,比如將蘇軾貶到海南的章惇,就是蘇軾的好友,然而,就是對這個屢次陷害自己的人,蘇軾依然以真情待之。

後來蘇軾被朝廷召回,而章惇被貶雷州,章惇之子章援怕蘇軾抱復,寫信來替父親求情,蘇軾回信說:

某與丞相(指章惇)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更說何益,唯論其未然者而已。

往日的恩怨,就此一筆勾消,其胸懷是何等地開闊。

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胸懷在生活中不會很吃虧嗎?其實不然。

以真情換真情,雖然確有狼心狗肺之輩,但也不乏真情之友,“烏臺詩案”中,很多好友竭盡全力救他,他被貶時,很多好友不遠千里,跑來看望他,可以說,蘇軾一生,都生活在充滿情義的生活中,無論是父母兄弟妻子朋友,都是深情無比,這是讓人無比羨慕的。

二、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人生和生活

在我們的映像像中,蘇軾是一個很豁達的人,是的,但他的這種豁達是通過能人生的不斷反思和用審美的眼光來看待生活獲得的。

蘇軾也曾感到過痛苦,也曾迷茫無助,但是,他能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當他認真思考人生的時候,發現其實人生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人不論處於何種境地都可以享受生活。

所以他能在物質水平不高的黃州之地發明東坡肉。

他在反思人生的時候,終於明白“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所以便能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打擊。

蘇軾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哲學,他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詩詞書法的藝術之美,還讓我們感受到了人生之美,多讀蘇東坡,確實會快活很多。


謝小樓


一說起蘇東坡,很多豪邁激昂的詩詞就會在我們腦海中浮現: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他的詩詞讀起來總是讓人心情澎湃,一股豪放激昂之情油然而起。

林語堂先生對蘇東坡的評價頗為貼切:“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蘇東坡以樂觀豪邁聞名,而他的樂觀豪邁正是被生活中的磨難一點點鑄就的。

一、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

(一)、平步青雲,意氣風發的新科進士

嘉祐元年(1056年),時年21歲的蘇軾入京應試。

豪邁的詞風,灑脫的辭藻,深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歐陽修誤以為這是自己弟子所著,為了避嫌,將這篇文章評為第二。

事後,歐陽修對蘇軾更是不吝讚美,多次在人前讚美,誇蘇軾:“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在歐陽修的讚美下,蘇東坡在京城名噪一時。還未謀得一官半職,他的名聲已然名動京師,登堂入室,扶搖直上已是囊中之物。

三十年後,蘇軾回想起這段光輝歲月時,也是自信得意的喊道:“回首長安佳麗地。三十年前,我是風流帥。”

正在他要大展拳腳之時,母親病故的消息傳來,他雖父親回鄉守喪5年。

(二)、烏臺詩案惹風波

守喪期滿後,蘇軾回京,任判登聞鼓院。

在任期間,他勤於政務,“拙於謀身,銳於報國”。本想勤勤懇懇,報效朝廷,父親又接連病逝,又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21歲高中進士,名噪京城,本以為可以平步青雲,施展抱負,沒成想父母雙親接連病故,守孝結束回京時,已從稚嫩青澀的“粉油小生”變成“油膩中年”了。

如今回京赴任,心中再無牽掛,終於可以施展拳腳了。

回京後,恰是王安石實施變法之時。蘇軾的很多師友因不滿王安石變法,被迫離京。對蘇軾讚賞有加的歐陽修也未能倖免。

此時的汴梁城,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平靜。他知道,他心中對於王安石變法也是諸多不滿,與其被流放貶黜,還不如自求外放。

外放之後,他先後任職與杭州、徐州、知州等地,政績顯赫,深得人心。

但蘇軾的才華終究被有人嫉妒,他們故意歪曲蘇軾的詩詞,拿下大做文章,說蘇軾諷刺新法,詆譭君相。當時,新法的主導人已經是宋神宗。看到詩詞勃然大怒,將蘇軾逮捕入獄。這就是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

蘇軾雖逃過一死,卻一直顛沛流離,他的幼兒還在長途跋涉中不幸夭折。

雙親離世,仕途多舛,中年喪子,多重不幸接踵而至。

(三)、東山再起的絕唱

多年的流放生涯,遠離了政治漩渦的紛爭,享受著田園寧靜的生活,本想著終老於此。命運再次和他開了一個小玩笑。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王安石一黨全部被打壓。蘇軾也被召還京。看到新黨執政極致王安石新政時,蘇軾也抒發了對朝廷的腐敗現場進行了抨擊,但是,他的政治態度引起了新黨的不滿,他再次被排擠,遭到誣告陷害。蘇軾此時明白了,他終究不可能和這群人狼狽為奸,外放是他最好的歸處。

本以為煥發新春,發出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豪邁,無奈,終究還是要歸去。

蘇軾這一生共在 14 個州縣擔任過職務,足跡遍佈神州大地。

他曾自嘲:“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州惠州儋州皆是他被貶之地。

但,即使一生顛沛流離又能如何呢?

在黃州的瓢泊大雨中,他隨口吟誦出傳世名篇《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蘇軾的樂觀主義精神

(一)、樂觀

蘇軾的一生雖跌宕起伏,但他對生活的態度依舊樂觀豁達。

“烏臺詩案”之後,他差點因此喪命,被貶到黃州,第一次被貶,他沒有愁眉不展,更沒有灰心喪氣,他隨口吟出的一句“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讓人感到他不是被流放的,而是來度假了。

沒錯,他就是度假來了。他不僅過起了田園生活,取號“東坡居士”,還經常遊覽山水,陶冶情操。在此期間,他便多次去赤壁遊玩,而且寫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懷古》等多篇流傳百世的千古奇文。詩詞中絲毫不見他的落寞,全是他的豁達和樂觀。

繼續被貶到蘇州潁州之時,他也沒有因此而消沉落寞,帶領百姓開除葑田,修築長堤,形成了“東坡處處築蘇堤”的美談。縱貫西湖的蘇公堤記載著這一切。

蘇東坡還把黃金全部拿出來修築長堤,受到百姓的熱情歡迎,“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的場景描繪了當時的空前狀況。

紹聖四年(1097年),年邁的蘇東坡被貶到儋州。當時的儋州還是未曾開荒的荒涼之地,荒無人煙,雜草叢生,這又怎麼能難道蘇東坡呢?他發出了:“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的吶喊。

既然是荒地,我就開墾出良田,既然民風彪悍,我便開設學堂。

東坡村,東坡牆,東坡話便由此而來,他創辦的學堂廣為流傳,甚至不少人不遠千里跑來求學。

(二)、有趣

蘇軾是十分有趣的人,即使是在起伏不定的生涯中,依然沒有喪失對生活的樂趣。

臺灣詩人余光中曾打趣道:“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嚴肅;而蘇東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他的有趣體現在他的生活中。

蘇東坡有個妹妹小蘇小妹,他和妹妹便經常打趣。

有一次,蘇東坡特意做了一首打油詩,調侃妹妹的高額頭。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簡簡單單的一首打油詩,將蘇小妹的高額頭刻畫的惟妙惟肖,彷彿活靈靈站在我們眼前,令人忍俊不禁。

——他的有趣體現在他的交際中。

眾所周知,蘇軾被貶黃州之時,結識了一位摯友加損友——佛印。

兩人都會有趣又有才之人,經常以拌嘴為樂。

東坡與佛印隔河而居。一日,蘇東坡做了首詩讚佛,自我感覺良好,便讓書童送去了佛印處顯擺一番。

佛印打開一看:“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首詩不僅讚了佛,還暗喻了他自己。佛印看完,只說了句放屁。

蘇軾不服,過來找佛印理論,佛印不慌不忙,慢悠悠回了句:“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自詡為佛,而在佛印眼中,他不過是個屁而已。

兩人經常這麼拌嘴,既顯示了兩人的智慧,又體現了兩人的樂趣。

——他的有趣也體現在他的詩詞中。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以豪邁灑脫為主,中間也不失有趣之作。

蘇東坡喜愛乾淨,經常洗澡,洗澡無聊時也曾作詩一首: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

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

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連洗澡都能看到如此樂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蘇東坡也愛調侃朋友,他的朋友張先八十歲時納了一個十八歲的小妾,蘇東坡送詩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把“老牛吃嫩草”說的如此清新脫俗不惹人嫌,也算是一種本事。

他還寫過一首詩調侃朋友怕老婆: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後來的河東獅子吼便由此而來。

(三)、懂生活

若問誰是中國第一吃貨,那絕對非蘇東坡莫屬了。

蘇東坡不僅愛吃,會吃,更懂吃。據說中國的菜品中,有66道菜受到了蘇東坡的影響。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東坡肉和東坡肘子。

時至今日,我們都對這兩道菜喜愛有加。

前段時間,我去杭州玩,心心念叨的第一道菜就是東坡肉了。

肥而不膩,爽口滑甜,簡直是人間美味。

蘇軾被流放至黃州時,他發現了這裡的豬肉特別好吃,十分高興。一首《豬肉賦》傳遍黃州,從此成為家家戶戶必備菜品。

“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三、蘇軾東觀精神的原因分析

(一)、佛道出世精神影響

蘇東坡雖然自小受儒家思想影響,但他對於佛道思想亦有不同的結合和應用。這點在他樂觀的生活態度中便是最好的體現。

佛家講因果,道家求超然。

蘇軾年輕時便喜愛讀《莊子》,道家思想在他心中生根發芽,與他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被貶黃州時,蘇軾曾長時間未出門,淨心研究佛法,在佛法中尋求精神寄託。

越是被貶,越是吸收佛道思想,一切隨緣,超然物外,這份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使得他在苦難中依然保持著對自然、對生活的嚮往。

(二)、福禍相倚的辯證法影響

蘇東坡的辯證思維與理性精神,是他在苦難的生活中怡然自得的關鍵。

《道德經》中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蘇東坡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沒有逆勢而為,也沒有悲觀放棄,他表現出了一種達觀豁達的態度。

福是暫時的,禍也不會長久,只有生活才是最真實的。

魯迅說過:“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直面淋漓的鮮血。”

蘇東坡無疑是最強大的勇士,面對苦難,他從未曾低頭。

(三)、古代知命達人的影響

古代知識份子究竟知命達人。蘇東坡曾說:“人常蔽於安逸,而達於憂患,願深照此理。”這句話便表現出了他超然世俗功利,不計個人得失的通徹。

沒有這份通徹,他說不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雅,更不會有“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灑脫。

所以,蘇東坡才能淡定坦然的面對一切失意與磨難。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蘇東坡一身才華,年紀輕輕便名噪京城,但仕途多舛,一生三起三落,顛沛流離,但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和樂趣。

生活是個結,解不開,就係成個花。蘇東坡無疑是系花高手!

他有著“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邁;

更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自信;

他擁有“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的豁達;

更不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寧靜。

餘華曾在《活著》中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蘇東坡就活出了生活的精彩,活出了生活的意義~


指數空間


如果你還為世事艱難而困惑,如果你還為了生計而努力奔波,如果你還覺得人生不快活,請你仔細品讀一下蘇東坡的人生經歷和他對坎坷生活的態度,你就會覺得,一切的苦惱和不快活都是虛妄,看的開,放的下,保持豁達的精神和樂觀的心態,才是真正的快樂的人生。

一、人為什麼會感到不快活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快樂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於成年人來說,快樂真的是很難得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人說是長大了,腦子裡有了太多的想法;有人說是生活的艱辛,讓你感到壓力太多;有人說是因為別人都過的比自己好,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有人說是因為太追求完美,對事情太斤斤計較......其實這些都對,佛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不動則一切皆不動。王陽明先生說存天理,事上煉,用良知去煉心,達到“不動心”的境界,這些都可以讓人擺脫虛妄的折磨,可是,大道理人都懂,但是落在自己身上,卻很難這樣做。都有哪些事情讓人不快樂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

一是因為要求太嚴。我們對別人會很嚴格,對自己又過於鬆懈,同樣的事情,自己做錯了沒關係,但別人做錯的話,就很難容忍,就會著急生氣。

二是因為本性傲慢。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都有傲慢的性情,只要別人的意見和自己不一致,就容易生氣上火。

三是因為心生嫉妒。總想著自己才是朋友圈裡混的最好的那個人,不願意別人過的比自己好,如果有人超過了自己,就覺得心裡受不了,一直生悶氣,這都是嫉妒心在作怪。



四是因為斤斤計較。對事情算計的太清楚,看到別人比自己多得一點好處,心裡就難受,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總是過不去,甚至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借題進行發揮,所以容易生悶氣。

五是因為性情急躁。脾氣本性太急躁,任何事情一點就著,本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是因為別人做事拖拖拉拉的,自己就氣就不打一處來。

六是因為太愛面子。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總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話會讓你下不來臺,覺得丟了面子,感覺受到了輕視和侮辱,心裡怎麼都受不了,又無法排解,因此義憤填膺,最後受傷害的還是自己。

七是因為要求回報。自已對別人好,就想著我怎麼對你,你就該怎麼對我,如果有哪一點別人沒有做,或是沒有達到自己對別人做到的那種程度,就會感到被忽視了,就會覺得心裡不舒服。

八是因為精神狀態不好。當我們身體處於亞健康的狀態時,心情總是感到煩躁,而且不容易控制,很容易發脾氣,會把自己因為生病或是精神不好的難受發洩到別人的身上。

九是因為期望過高。自己對於關注的事情期望過高,當事情沒有達到自己想像的時候,就會感到失落,有時候還改變不了,因此就會生氣。

十是因為想得到關注。有時候會因為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比如自己的領導,比如自己喜歡的人,在得不到別人的回應之後,情緒就很低落,就會感到生氣。

以上這些都是引起生氣的原因,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生氣對人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有百害無一利的事情我們千萬不要幹。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每件事都放在心上,斤斤計較的話,不但自己會感覺很累,對家人和朋友也會產生很多的負能量 。下面我們就看看蘇東坡在應對危難時都是怎樣做的,怎麼排解自己生氣和悲苦的心情。



二、蘇東坡一生的坎坷經歷

蘇東坡是北宋文壇領袖,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用跌宕起伏這個詞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一生。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時候甚至是特別巨大的磨難,而蘇東坡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都能豁達的去面對,無論受到什麼樣的挫折,都能想的開,他有著堅韌不拔的性格和百折不撓的信心,蘇東坡給我們留下的人生啟迪,就是他面對挫折時的人生態度。

(一)年少出川應試去,一朝成名天下知。

1057年,蘇東坡跟隨父親蘇洵從老家四川眉州赴京應試,他的策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以清新灑脫的文風,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和小試官梅堯臣賞識,從而從全國考生中脫穎而出,在錄取的388名進士中排名第二,這還是主考官歐陽修把考卷誤認為是自己學生曾鞏,為了避嫌把名次下放了一位,因此才排名第二,蘇東坡一舉成名天下皆知。歐陽修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的精神極為欣賞,對他大家讚賞,只要蘇軾有作品產生,就立刻會傳遍京城。在高中進士之後,蘇東坡擔任第一個職務是陝西風翔府判官,三年後被召回京城做官。到了1071年,被任職到杭州做通判,1074年又被提拔為密州知州然後又轉任徐州知州和湖州知州,蘇東坡40歲前的官場經歷是一步個腳印,即踏踏實實,又格外順利。


(二)一別兩寬意不煩,為民使得心中安。

蘇東坡在官場上的順風順水,與他的恩科老師歐陽修的大力扶持是分不開的,歐陽修於1071年致仕了,蘇東坡的厄運也來了。就在這一年,宋神宗和王安石在熙寧變法中的產生的問題越來越明顯,蘇東坡實在是忍不住了。雖然朝廷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實行中觸動了貴族階級的利益,他們和保守派一起百般阻撓變法的順利實施,使得這些政策偏離了原來的路線,鬧得反對聲四起,在官場和老百姓兩個層面都得不到支持。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軾不忍看到社會動盪,老百姓權益受到侵害,就上書駁論熙寧變法的弊病。宋神宗是一個堅強的維新變革者,王安石又是一個有名的拗相公,變法的正確性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過程出現了偏差,宋神宗和王安石對反對者極力打壓,司馬光這樣的宰相說貶就貶了,更何況蘇東坡這樣的小角色。蘇東坡感覺朝廷是新黨的天下,他的意見也不會得到皇帝的重視,於是眼不見心不煩,上書自請離京,而宋神宗和王安石也不想蘇東坡這個文壇領袖在自己眼皮底下晃盪,在1074年,蘇東坡調任山東密州知州和徐州知州,在任上幹了5年後,又被調任湖州知州。蘇東坡在密州徐州當知州這幾年,幹了很多對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很得老百姓愛戴,在地方上乾的也頗有政績。

(三)一篇謝表惹大難,烏臺詩案遇艱險 。

蘇東坡調任湖州知州後,按慣例要給皇上寫謝表,於是蘇東坡便上了一封《湖州謝表》,沒想到這封謝表給蘇東坡惹下了天大的麻煩。蘇東坡的情商與智商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文人就是有些文青的毛病,總是喜歡在官樣文章里加一些個人色彩,在謝表裡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便被朝裡的革新派抓了小辮子。什麼愚不適時,什麼新進,是諷刺皇上和改革派都是愚蠢的嗎?這些話被新黨抓了辮子,說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大言不慚的諷刺政府,是對皇帝的不忠,蘇東坡這樣不把皇帝放在眼裡,不把皇帝實行的政策放在眼裡,再不治你的罪就顯得皇上太大度了。

為了做死蘇東坡的罪名,新黨抽調人員專門從蘇東坡的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倒蘇人聲鼎沸。大家說蘇東坡在謝表中寫的這些話真的是無意的嗎?我想也不全是這樣,蘇東坡任知州這幾年,看明白了改革的好處,也看清了改革產生的弊病,他不是革新派,也不是保守派,他自成一派,站在良知這一派,站在老百姓這一派,他不否認改革,但他對改革產生的弊端有意見。可惜這個意見提的太不是時候,宋神宗主導的改革,積累了一定的問題後,在朝廷上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而遠離朝堂的蘇東坡上的這張謝表,給了皇帝和新黨發洩的途徑,他們要殺雞儆猴,滅一震百。就在這年七月,蘇軾上任湖州太守還不到三個月,因言獲罪,被關押在御史臺,他的好友有數十人受到了牽連,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東坡一生的轉折點,也是他宦海浮沉的開始。他在大牢裡待了一百零三天,若不是他人品好,若不是朝廷裡還有些正直的大臣,若不是親朋好友在朝堂上為他奔走,若不是王安石在形勢最嚴峻的時候在皇上面前替他說句公道話,若不是太祖還定下不殺士大夫的誓約,在新黨的極力打擊下,蘇東坡肯定會一命嗚呼。在這麼多有利條件的幫助下,蘇東坡才得到從輕發落,被貶為下等州黃州的團練副使,還要在當地監視居住,從一州知州到團練副使,相當於從省長直接降為縣武裝部副部長,這人生的落差不可謂不大。因為這是第一次被貶謫,蘇東坡還不是太適應,對皇上和朝廷感到很失望,也為自己的遭遇感到鬱悶。為了開解不快活的心態,他多次到赤壁山去遊玩,還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因為生計窘迫,他不得不帶家人開墾城東面的一塊坡地,因此自嘲的起了個別號:東坡居士。


(四)東山再起又被貶,流落到惠州儋州。

1085年,壯志未酬的宋神宗飲恨而死,年幼的哲宗繼位,皇太后垂簾聽政,把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變法全部廢除。將保守派領頭人司馬光任用為宰相,蘇東坡東山再起,也被召回了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又從縣裡的武裝部副部長升為國家部委的主任,官職躍擢升了12級。蘇東坡在國家部委主任的位置上幹了4年後,於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到杭州任知州,現在的杭州可不是那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西湖也不是那個“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由於西湖很長時間沒有疏浚,淤泥塞便了整個湖泊,裡面雜草叢生,對周邊的老百姓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1090年,蘇東坡動用民工二十多萬,開始疏通西湖,將西湖恢復到往日的模樣,又在西湖水的最深處建成了三座塔,成了如今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映月。然後將挖出的泥土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這便是後世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蘇堤春曉”。

蘇東坡在杭州愜意的日子只過了兩年,他又被皇帝召回了朝堂。蘇東坡為人方正,看到不滿意的事情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被保守派趕出了朝堂,歷任潁州任知州、揚州知州、定州知州。1094年,垂簾聽政的高太后去世,宋哲宗繼位,革新派再度取代了保守派,蘇東坡在仕途上更是艱難,這年六月,革新派眼中釘的蘇東坡又被被貶到了廣東惠州市,離朝堂越來越遠,離自己人生的終點也越來越近了。

到了1097年,歷經風雨的蘇東坡已經62歲了,這一年他又被貶到北宋的最南端海南島儋州,喜歡旅遊的人都知道,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除了徐霞客這個驢友外,蘇東坡也追了一把時尚,自駕游到了天涯海角。在北宋流放儋州對士大夫來說,已經是比死刑只差一級的最重的刑罰了,這些年起起伏伏的經歷,早已讓蘇東坡練成了一顆平常心,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抓教育、辦學堂,變學風,受到了當地人的廣泛讚揚。

1100年徽宗上臺後,蘇軾被安排在廉州舒州、永州養老。這年四月徽宗皇帝大赦天下,蘇東坡又被啟用為朝奉郎,可惜的是,由於蘇東坡連年遭受貶謫,身體狀況已經非常的糟糕,在回京城的途中,不慎於1101年8月24日死在了江蘇常州,去世那年只有六十五歲。宋高宗即位後,感慨蘇東坡的文學成就和仕途奉獻,追封蘇軾為太師,諡為“文忠”。


三、蘇東坡對待磨難的態度

在蘇東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中,起起伏伏大起大落,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如果蘇東坡沒有寬廣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年的貶謫生活,受到的這麼多的磨難,他是熬不過去的。

即使是不斷的被貶,蘇東坡也能喜笑顏開的走一路吃一路。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嫡到黃州做官初到任時,就寫了一首詩:“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在黃州期間,他還開始燒製東坡肉,到了杭州更是將東坡肉發揚光大,貶謫惠州做官期間,他覺得荔枝特別好吃,就寫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貶謫到了儋州,他又對生蠔愛不釋口,並寫信給他的兒子說不要告訴朝中的士大夫生蠔的美味,這就是他樂觀面對挫折的態度。

烏臺詩案和貶謫黃州惠州儋州期間,是蘇東坡政治上最為艱難失敗的時刻,也是他人生最為困苦的時刻。他在面對困境時,都時刻秉著一種豁達的心境,用人生逆旅來鍛造自己的平常心,他只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不依靠皇上和革新派,也不獻媚於保守派。這種堅韌不拔堅持真理的秉性,被400年後明朝的王陽明總結了出來,蘇東坡所做的就是知行合一,他心中有明辨是非善惡的良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存天理去人慾,在挫折面前不悲觀,不放棄,堅韌而曠達,練就不動明王的意志,練就無敵的仁心。

綜上所述,作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我們沒有體會過衣不蔽體、食不飽腹的生活,也沒有經歷過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應該說我們是近兩百年最幸福的一代人。與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坎坷的人生經歷相比,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快活呢?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歡喜,也有憂愁,我們要學習蘇東坡應對逆境的豁達與樂觀,也許這正是他留給我們留下的最大的人生啟迪。


清悠初見


要想理解這句話,就要先大概瞭解下蘇軾的生平。


在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張圖,簡單扼要地記述了蘇軾悽慘的一生。



但是,經歷著這些的蘇軾是怎麼面對生活的呢?


在語文課上,每每說到蘇軾,老師通常都會用“達觀”、“樂天派”等詞來形容他。確實如此,他的那些著名的詩句中,很少有像我們熟知的其他詩詞文人那樣,不是在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就是在傷春悲秋。


當他被貶謫到黃州時,自創了著名的“東坡肉”,作了《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他和朋友一起去沙湖看地遭遇大雨,同伴都忙著避雨時,他卻“餘獨不覺”,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他流落到“蠻荒”的儋州時,給兒子的信裡卻說,這裡的牡蠣太好吃了,怕被朝裡的其他人知道了,都來吃,他就沒得吃了。


他輾轉到瘴氣橫行的惠州時,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卻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好像他就是這樣一個,永遠不會被生活打垮的人。正是他的這種“苦中作樂”的精神,使他在一千年後的今天,仍然被不少人推崇。甚至有不少人開玩笑地說,如果蘇軾活在現在,可以當一名美食博主,或者段子手。


人生在世,哪有不苦的,再苦能有多少苦得過蘇軾的呢?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勸慰說“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的原因吧。


瞻星記


“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

人生百年,總會有不順遂之時,失落有時,苦悶有時,逆境亦有時。而這種時候,不如去讀一讀蘇東坡的詩詞,蘇東坡一生坎坷跌宕,大起大落,卻依然心胸曠達,心境開闊,他的詩詞之中,既有對自己生平的感嘆,也蘊含著人生之大智慧,讓人讀之也會覺得豁然開朗,不快樂之事或許會隨之煙消雲散。

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你說慘不慘吧,被打罵、被侮辱就算了,直接受虐通宵啊,他自己倒還能人忍,別的犯人都聽不下去了。

這是蘇東坡經歷的一場莫須有的文字獄時所遭受的折磨,無端被捕入獄一百多天,甚至自己都給自己寫下了絕命詩。

可是儘管如此,蘇東坡依然笑對人生,在經歷“烏臺詩案”之後,反而更加豁達,到了黃州過起了閒雲野鶴的生活,雖然清貧困苦,卻也樂在其中。

蘇東坡不隨波逐流,用智慧達觀來抵抗歲月中的不快活不如意。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而這個傲骨,就包含了一種浩然正氣,一種可以支撐這一個人走過逆境,臨危不懼的底氣。

苦難之中也可以泰然處之,落魄之時,也無妨快意千里。

在蘇東坡的很多詩之中,都表現出對於人生樂觀豁達的態度,他被稱為豪放派代表,也跟他的這種開闊的心胸和境界有很大關係。

用蘇東坡的詩詞來自勉、自勵,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很多人生中的啟發和智慧。人活一世,如果太計較得失,反而會陷入更加苦悶的境地,鑽進牛角尖。當遭遇失落與困境之時,不妨讀一讀蘇東坡的詩詞,體會這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精神,光明磊落,樂天知命。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序言中有一段話,其中一句翻譯過來大致是“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的意思,這也正是應了“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讀蘇東坡”這句話了。


緩緩有點慢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快活,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遇到更慘的,有了對比就會明白,所謂的不快活也就是這麼點事。


蘇軾生於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的眉州眉山。嘉祐元年(1056年),21歲蘇軾首次出川赴京,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參加科舉考試。


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來母親病故,因守孝丁憂故里,熙寧二年官復原職。復官之後,因為不贊同王安石的變法,而上書反對,從而受到排擠,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詞中之意,而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幾乎瀕臨絕境,蘇軾甚至都寫好了絕命詩。後出獄,貶黃州。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


1085年, 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壓,司馬光被重啟為相,蘇軾也復為朝奉郎知登州,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不久連升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此時,正當蘇軾仕途一帆風順的時候,因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元祐八年 (1093年),新黨執政後,蘇軾被貶惠州,後有貶至儋州


跟蘇軾比慘,世間恐怕沒有幾人。他21歲喪母,28歲愛妻王弗亡故,30歲父親駕鶴西去,45歲中年痛失愛子,57歲,第二人妻子王潤之於也與他陰陽相隔,他一生遭三次貶謫,一貶黃州、二貶惠州、在62歲高齡時又一葉孤舟被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65歲死在了回京的路上。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快活,那是因為我們沒有遇到過有趣的,如果有了這些有趣的調味品,心情就會好很多。


蘇軾雖然一生很坎坷,但他為人卻很有趣,他除了被人們所熟知的文學家、詩人、畫家的稱號之外,其實私下他還是一枚妥妥的吃貨。


蘇軾在黃州的時候,發現了當地人不會做好吃的豬肉,於是他做打油詩,告訴當地的人如何做好吃的東坡肉。在惠州,他誇好吃的荔枝,作詩云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常作嶺南”。在儋州,發現了生蠔的味道鮮美,寫信告訴兒子這一事示並並囑咐兒子不要把生蠔好吃的事情告訴北方人,因為如果北方人要是也知道生蠔好吃的話,就會過來搶了。


汀雨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可能一直一帆風順的,有些人一碰到一些挫折,就各種低落,鬱悶,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就會怨嘆人生,家庭出身,覺得自己是如何的懷才不遇,命運多舛。

但其實,生活就是如此,不可能按照你的意願在過的,這個就需要一個樂觀的人生觀,比如可以看看蘇東坡的人生,看看他是如何面對慘淡的人生的。

蘇軾生於公元1037年,他與父親蘇洵、蘇轍號稱三蘇,嘉祐二年,蘇軾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主考官是歐陽修,歐陽修看了蘇軾的文章,覺得非常之好,以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為了避嫌,就將蘇軾定為第二名,就這樣蘇軾錯過了狀元。

不過榜眼也不錯,而蘇軾的也名動京城,正當他準備一展鴻圖的時候,突然他的母親過世了,蘇軾只能回家守喪,一直到了嘉祐四年十月,守喪期滿,蘇軾回到了京城。公元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再次回家守喪三年。

而蘇軾回來的時候,剛好碰上了王安石變法,十分賞識蘇軾的歐陽修因為反對王安石的變法,所以遭貶,公元1071年,蘇軾也上書議論新法的一些弊病,被貶為杭州通判。

1074年,蘇軾被調往密州擔任知州,公元1077年,在徐州擔任知州,公元1079年,在湖州擔任知州,但沒多久,蘇軾回為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很低,俸祿自然很低,蘇軾就帶領家人種田,貼補家用。

公元1084年,蘇軾被調往汝州,因為旅途過於勞累,他的幼子在路上夭折,他就上書奏請到常州居住。公元1085年,司馬光被任命為相,蘇軾被調回京,但是他也看到了司馬光這些人的一些弊端,所以蘇軾也不被司馬光等人所容。

公元1089年,蘇軾被調往杭州,他就在西湖邊上修築了蘇堤,公元1094年,他被貶到嶺南的惠州(廣東惠陽),公元1091年,被召回朝,但又被貶到潁州擔任知州,公元1094年再被貶到惠陽。

公元1097年,蘇軾被貶到儋州(海南儋州),而在宋朝,因為不殺士大夫,貶至儋州,這比滿門抄斬要輕一點的罪,公元1101年,蘇軾被朝回京,在路上常州病逝。

蘇東坡雖然一直被貶至各地,但是他一直保持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蘇東坡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從他的詞中,我們絲毫看不出他的失意與落魄,更多的是奮發向上,積極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