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為何水寧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巴州區水寧寺到底隱藏著什麼祕密

中國敦煌藝術研究院教授段文傑當年考察巴州石刻造像後題詞讚美:“水寧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巴中石窟,國之瑰寶”。

段文傑為什麼會作出如此評價?巴州區水寧寺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為何水寧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巴州區水寧寺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1

水寧寺沿革

水寧寺地處巴州區清江鎮、花溪鄉交界處,古為始寧寺。《太平寰宇記》雲:“廢始寧縣,在縣東南五十里。梁普通六年(公元526年)於此置遂寧郡,又於郡理置始寧縣,因山為名。”隋開皇三年廢郡。北宋乾德四年廢縣,省入化成縣(今巴州區)。歷史上通江曾經是水寧寺的轄區。據《通江縣誌》記載: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年)僑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535-551年)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元欽間(552-553年)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唐武德三年(620年)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並於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六月,於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年)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乾元元年(758年)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後蜀因之。

按照古代由漢中進入巴中的道路體系來看,水寧寺是漢壁道和洋壁道進入巴州的必經之道。

米倉道支線之一:漢中—碑壩—樓子—平溪—板橋口—涪陽—草池—民勝—火炬—沙回坪—水寧寺—坦溪—江口—重慶,古稱漢壁道,是唐代中原通向壁州(今通江)的道路。

米倉道支線之二:洋縣—竹峪—澌波—沙溪—文勝—瓦室—毛浴—通江—大和—水寧寺—恩陽—漁溪—閬中,然後沿嘉陵江水路到重慶,古稱洋壁道,是唐代中原通向壁州(今通江)的另一道路。公元前316年,司馬錯、張儀伐蜀,到閬中滅古巴國就是走的這條道路。它是米倉道陸路和水路的重要節點之一,系米倉道通往重慶方向和通往成都方向的交通咽喉。唐朝都城長安,距巴中千餘里,算是京畿拱衛之區,許多皇親貴戚都曾派往這一帶任職。可見唐朝的水寧一帶呈現著文化、交通、物流全面發展的繁榮氣象。水寧古鎮歷史上的民居、棧房、祠堂、廟宇等巴山民居風格的建築以及唐代的石窟造像交相輝映、渾然一體,形成了人神共居的天堂。

為何水寧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巴州區水寧寺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水寧寺摩崖造像

2

水寧寺造像

水寧寺現存佛教石窟藝術38窟龕316軀,尤以1-9號龕藝術價值高,有“水寧寺盛唐彩雕全國第一”之稱。

水寧寺石窟十分注重龕楣的雕刻、彩繪,設計了很多的屋形窟,雕有花草、動物、天神、化佛等圖案。同時,以綠、紅、白、粉、藍、土紅色等進行彩繪,使龕楣清新精美,氣勢磅礴。精美的石窟群為水寧增添了內涵深厚的人文景觀,不愧為我國石窟藝術中的瑰寶。其人物特徵鮮明生動,匠心獨具。佛像表情和善,莊嚴肅穆;菩薩像體態優美,神情瀟灑;力士像,威風凜凜,剛勁雄健;飛天像,雕刻精巧,樸實無華。釋迦牟尼佛津津樂道,講經說法,眾菩薩凝神靜聽,姿態各異,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飛天神采奕奕,彈琵弄箏,吹簫奏笛,翩翩起舞,呼之欲出。天王腳蹬草鞋,勇悍渾厚,川北地方特色、生活習俗十分突出。

藥師佛窟龕高200釐米、寬178釐米、深70釐米,後壁鑿圓拱形小龕,高164釐米、寬95釐米、深38釐米,內龕鑿有一佛二菩薩。主佛高142釐米,為藥師佛,另一說為地藏菩薩。主佛束螺髻,大耳,額有毫光,身著通肩藍色袈裟,後有桃形火焰紋頭光。左手託藥缽於肩前,右手扛錫杖於肩後。二脅侍菩薩側立兩旁,兩身均高124釐米,頭戴花蔓冠,身著華衣,手戴鐲,臂飾釧,披帛著地,瓔珞滿身。

水寧寺摩崖造像特點甚多,造型精美,工藝細緻,集聚了佛教各種派別的造像,石窟藝術匠師在雕造和彩繪中發揮了卓越的才能,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達到了引人入勝的境界,堪稱我國唐代石窟藝術中高水平的作品之一。尤其是菩薩、伎樂天神的雕造和彩繪,“女性化”十分明顯,肌體細膩豐滿,體態婀娜多姿,容顏俊麗動人,衣飾富麗堂皇,可謂“菩薩似宮娃”。這不僅使“神”具有美的形象,而且有一定的世俗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氣息。

水寧寺石窟主要有“釋迦說法像”“藥師三尊變”“釋迦多寶並坐說法像”“五佛”“釋迦真如舍利塔”“觀音菩薩”等。這些造像多為盛唐作品,少數為晚唐雕刻。

釋迦多寶窟高212釐米、寬190釐米、深105釐米,釋迦佛高64釐米,多寶佛高102釐米。釋迦多寶佛塑於窟之正壁。右為釋迦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身著圓領袈裟,頭束高肉髻,圓形背光,桃形頭光,手施無畏印,做說法狀。左為多寶佛,倚坐於金剛座上。在二佛間的菩薩,頭戴花蔓冠,放桃形頭光。兩側壁各配列一身脅侍菩薩,四尊弟子。楣上刻有瓔珞、蓮瓣、枝葉組成的裝飾圖案,及三個金翅鳥和兩個饕餮,並在其兩角各雕一身飛天。

水寧寺的天龍八部像,堪稱四川最漂亮的唐代雕刻之一:他們身著武士裝,手持蓮花或兵器,為天眾的代表,稱“天”;三頭六臂者為好戰之“人非人”的代表“阿修羅”;頭上方伸出一龍頭者是龍眾的代表“龍”;頭上生尖角者是歌神“緊那羅”;鳥嘴者是“迦樓羅”,本為一隻大鳥,當是鳥類的代表;長耳者為樂神類“乾達婆”的代表;戴虎頭冠,或手抓蟒蛇者是獸類“摩猴羅迦”;面目猙獰,手抓小人者為食人的鬼類代表“夜叉”,又叫“藥叉”。所謂“天龍八部”係指生活在天上、地下、水中的種種護法的代表,這些護法原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與佛法有緣,可以顯人形,在佛說法時主動護衛於旁,或主動護衛與佛法有關的東西,表現佛法之威力,可以教化天上天下一切人、鬼、獸、人非人、龍類生物等等。

據當地居民介紹,水寧寺大廟毀於1966年,當時“破四舊”,六十多個壯勞力拉了整整一個上午才把大佛拉倒。大佛高5米,用整塊香樟木雕刻的,三個小娃兒可以坐在菩薩的腳板上歇涼,座子加起來有5米高。正殿大佛有5米高。有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大廟毀滅後建了拖拉機廠,觀音閣撤除後建了榨油房。文化大革命時有人想毀掉水寧寺石窟,省革委會知道消息後,派駐軍予以保護,才倖免於難。

為何水寧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巴州區水寧寺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龍吼山

3

龍吼山遺蹟

龍吼山是水寧寺的鎮山。龍吼山頂,有包、有溝、有碥,雖不算平坦,但有百餘畝耕地、四百畝山坡,較為寬敞,四周是懸崖加陡坡,只有東南西北四條小路上山。很早就有人上山居住,到清代就發展到二三十戶。站在山上極目四望,周圍的山峰、田園、農家盡收眼底。酷暑時節,空氣新鮮,涼風習習,很是舒服。

明清時常有賊盜、匪患滋擾,山下人為此而上山避難。後來群眾自發組織起來上山修寨,一是沿陡坡砌成高高的石牆,與懸崖相接;二是在東南西北上山小路的隘口修成寨門,做成很厚很結實的寨門,可以關閉,還在寨門頂上修一層崗哨樓,一遇賊盜、匪患,以鳴鑼為號,山下群眾就把家內的糧食和貴重物品搬上山,緊閉寨門,賊匪很難攻上山。

而今,四個寨門除北寨門基本完整,其餘盡毀,只有寨門基礎尚存,東門在最近修公路時全毀,山上人還能指出遺址。基本完整的北寨門還保留了半副對聯,能清楚看出的上聯是“雄若鐵嶺億萬人同登仁壽”,下聯留有“固於金……太平”字樣。

傳說以前這裡天旱,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一天,忽然晴天霹靂,在龍吼山頂一個天官田裡降一張黃旨,上書“令龍王施雨”的字樣。當晚,真的下了一場傾盆大雨,解了旱情,救了民生。群眾為報答龍王施雨之恩,出錢捐糧,在天官田上邊最高的圓包上修了一座龍王廟,正殿的正中塑了一座高約兩米的龍王爺,左右兩邊各塑了一尊比龍王矮一點的雷公、電母,神臺上還塑了幾個小菩薩,正門外還塑了一個土地爺。

此後,年年五月都要上廟做一次龍會,平時人們進廟燒香敬神,只望求個風調雨順。如遇天旱過久,山上山下的人在會首的主持下每人背一捆柴到山上,先到龍王廟裡進香、作法事,然後把柴背到廟後的一個叫氈毛山的小山包上爨火燒天,燒後就會下雨。因此,山頂上敬龍王的人越來越多,香火越來越旺。

清道光年間,人們看到廟貌有損,又積糧捐款重建。重建規模有所擴大,整個廟宇長16米、寬13.7米,正殿左右各建廂房,左一間,右兩間,正殿中間兩個抬梁、四個柱子,把整個正殿抬空,兩個柱子中間的正處要比兩邊高一米,前後左右都是條石砌的石壁,兩抬梁下的四根柱頭都立在四個地腳神背上,神像座的神臺也是條石砌成,石壁上刻有龍的浮雕,仍然把龍王、雷公和電母按原來的位置安到了神臺。重建後,香火更旺。

因這裡香火旺,往來人多,山中一個叫王元官的秀才曾在這裡辦學多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把木雕的龍王燒掉,把其他石雕菩薩打爛,隨之把廟子拆毀,只剩遺址,長滿了樹草,成了一荒包,但仍然有人在這裡燒香、掛紅、放火炮,香火仍然不斷。

龍吼山下是一個平壩。明代住著一個不足百戶的王家小族,建了十幾座樓房,其中一幢房又高又大,雕樑畫棟,走馬轉角,十分壯觀,遠近聞名,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樓房嘴”。

傳說“八大王”剿四川來到樓房嘴,見人就殺、見房就燒,樓房嘴的樓房毀於一旦,王氏族人也被殺個盡光。最後看見一個青年娃兒跪在一座新墳前低頭不語,一動不動,“八大王”隊伍裡一個長官看到後,問他跪在這裡幹啥?青年說:“我娘死了,還不滿百天,我在這裡跪守靈墓,你們把我的親人都殺了,也把我殺了吧,我好永遠陪在我孃的身邊。”長官聽了這話後說:“你是個孝子,不殺你,你就好好地給你娘守孝吧!”放過了這個青年。也是樓房嘴留下的唯一未殺之人。

這個人是王真訓之子叫王獻之,他躲過這一劫後,就在孃的墳前搭一個棚子居住,自耕自種,謀其生存。幾年後,“湖廣填四川”來了人,他和一個姓任的女子結了婚,勤耕苦種,修房造屋,養兒育女,繁衍後代,救起了樓房嘴這支王姓家族,到而今已有兩三百戶王姓子孫分散在龍吼山周圍,還修了祠堂,議了族譜。

為何水寧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巴州區水寧寺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水寧寺摩崖造像

4

梓潼廟傳奇

梓潼廟是水寧寺經三清廟通往山頂大路邊的一座寺廟。

據傳,以前有道人路過這裡歇氣,手指廟子說:“這是梓潼仙子住的地方嘛,怎麼沒有‘梓童’呢?”為此,人們就在這裡建起了比三清廟還要大一些的梓潼廟。

梓潼廟佔地半畝,修有正殿、廂房、廟壩,正殿內建成像梯步一樣的五步神臺,頂臺正中坐著王母娘娘,兩邊和各神臺都坐滿了菩薩。對面山上的人,經常看到這裡晚上有火舞,有時一把,有時二把、三把,多把交替舞,變化無常。老人說,那是五童老爺在為王母娘娘耍火。不時有人上廟進香,每年元通寺做春會、秋會、票香、還願,一大路大路的人經過這裡都要進廟敬神作法事,香火一直旺盛。

“文革”期間,廟被毀,菩薩被打爛,可仍然有人經常到這裡燒香、掛紅、放火炮,聽說參加拆廟、打菩薩的人都經受了大小不同的災難。那些受過災難的人,悄悄在廟門前石梯下的小坪上修了一個不成形的小廟,在廟內用石板搭了個三面神臺,塑滿了菩薩,廟內外香插滿,火炮殼殼成堆,紅掛滿,香火依然旺盛。

廟右邊大路旁有一個歇馬店,是專供往來客人住店、吃飯、拴馬而開的旅店,在這裡住店的人都要到廟內進香以保平安或求吉利。

廟後有一個寬大的草坪,名曰“道子坪”。以前,是富家子弟騎馬射箭的練武場地。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