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羌族和漢族到底有怎樣的關係?

Mr種茶家


確實是這樣的,羌漢同源這種說法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今天的羌人和漢人,都是來源於古羌人,是歷史上古羌人發展中形成的不同分支。

古羌人最早生活在我國西部大片地區,而青海的河湟谷底一帶,則是他們生活的核心區域,古羌人遊牧為生,在部族壯大後勢必會需要更多肥沃的土地,來滿足供養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要。

因此古羌人不斷向四周遷徙,這其中就有向東遷徙的炎帝部落,炎帝部落在向東遷徙的過程中,沿途不斷征服其他部落,從而形成炎帝部落聯盟,最終在到達中原地區之後,同黃帝部落聯盟展開爭奪土地的激戰,最終兩大部落聯盟融合形成了華夏部落聯盟,是為華夏族的前身。

炎帝部落來源於古羌人,這種說法是大部分人都認可的,而更有說法說黃帝部落也是來源於古羌,且二人是叔侄關係。

西北的古羌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最終都融入到了周邊其他各民族中。

而今天的羌人,則是從河湟谷底南下遷徙的古羌人的一部分,他們在戰勝岷山一帶的土著居民之後,世代定居於此,由於此地山高谷深,易守難攻,這部分羌人較為平靜的延續到了今天。

而他們也是唯一一支傳承著古羌人文明血脈,繼承著古羌人族稱的人,是古羌人最直接的後裔。


Mr種茶家


從成都坐車開往阿壩州的沿途,新修的刷黑的公路,蜿蜒到山頂,據說災後重建的公路修道牧民家門口,那你有人住哪裡就有公路。沿路還可以看到殘留著殘垣斷壁的老路。由於地震後山體鬆動,時有塌方和石頭滾落路邊,坐車上山也確是一次冒險。隨著海拔的提高,感覺天越來越藍,越來越近。我們首先看到的羌族民居,羌族民居一般為四角尖頂房,被稱為山坡上的民族。據考證,羌族屬於炎帝西遷的一支,炎帝姓姜,“羌”有“姜”之音意。藏族先民也是羌演變而來,羌族同屬藏漢語系,儘管羌族人口很少,但她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深遠,沒有羌就沒有現代的中華民族及漢族。

到了壩上就是藏族民居了,他們的民居多為二層樓,下面是住牲口,上面住人,門前擺放著整齊的劈柴圍成庭院。由於信仰問題,藏民家裡不許照相,臥室謝絕參觀。所以也沒留下珍貴的照片。從外觀上看,這裡的居民已基本實現了小康,他們屬於農牧兼蓄的民族,莊稼地很少,只能自給自足,主要收入還是放牧和旅遊,十月份大雪封山後一直到四月份,基本就不出門幹活了。據收藏家們說,他們很富有,在節日時,女兒們穿在身上的各種飾品、掛件就值上千萬呢。


南嶺夜語


對這個問題大部分人都有個認知錯誤,就是“羌漢同源於古羌”,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澄清。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羌族的概念,古羌人的祖先從哪裡來,何時何地形成古羌族族群認同,他們的後裔分化到哪裡去了。

從現在的民族研究看,古羌人的直系後裔有兩支,一支是雲端裡的民族的山地羌人,一支是察隅地區的僜巴人,因為這兩個民族頑固地堅守祖先的生活習俗,人種非常存粹。兩個民族的基因統計基本一致,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調查結果,這兩個族群的基因中95%的O3和少量C、D、N,其中O3-M117佔90%強,O3-M134-f444佔5%,這個基因形態基本代表了古羌人的人種結構。基於這個統計結果,再看古羌人主體的這兩個基因人種的來源和去處,以及與漢族的關係。


古羌人佔95%的主體基因現在在平原和山谷的羌人部落裡的佔比已經下降到了36%,這是與其他民族混居融合的結果。

而現在說O3這個父系基因,在基因體系裡O3是漢人的特有基因,其譜系基因的大致生成時間(詳細請看此鏈接https://www.yfull.com/tree/)為:

2.5萬年前在滇緬形成O-M175-F75;

2.34(±0.19)萬年前O-M175-F75在中南半島分化出O1a-M119成為百越侗臺的祖先;

2.3萬年前O-M175-F75在中南半島分化出O3*-M122,O3*-M122成為百僕族的祖先;

2.2萬年前O-M175-F75在中南半島分化出O2*-M268,成為西南少數民族的祖先;也是日韓O2人種的祖先。

2.15(±0.21)萬年前O3*-M122突變出O3-M324,成為華夏羌藏族的祖先;

2.08(±0.4)萬年前O3-M324-L465(KL1)分化出來,是伏羲基因的上游基因。

2(±0.14)萬年前O3-M324進而分為O3-M324-P201,此為連山氏基因,神農氏的上游基因。

2萬年前,O1a-M119、O3-M324-L465(KL1)為主的族團開始沿海岸向東遷徙,O3*-M122、O3-M324-P201為主的族團進入兩廣。

O3-M324-P201原型,及其下游M188基因,高頻分佈在中國東南地區及其臺灣少數民族、東南亞。2萬年前產生的基因在嶺南廣泛分佈,此後生成的基因在嶺南分佈很少,都是近2千多年內南遷的結果。就是說連山氏神農氏和古羌人的遠祖基因產生在中南半島,古羌人和神農後裔基因M134以下的基因在嶺南沒有原生的分佈,所以古羌基因和神農基因是M324-P201遷徙過南嶺後生成出來的。證明這一點還有一個邏輯就是西北民族的母系基因,因為所有父系Y-O系人種的基因的原配母系基因應為mt-N系列基因,而西北部落的母系基因已經變成了mt-M,說明從中原遷徙到西北的母系部落的父系M324-P201系人種,到西北後與Y-C/D部落融合後,母系基因發生結構變化,mt-M成為部落的母系基因主體。檢驗一下現在羌族母系的基因構成,能證明古羌是在什麼時間與西北漢民族分離的,如果羌人的母系還維持mt-N為主,則古羌在1.2萬年前就應該分離出去了,沒有經歷仙女木時間後的部落大融合;如果mt-M為主,則應該在與mt-M部落如何後,在1萬年內分離出去向甘南遷徙的。

1.84(±0.16)萬年前P201在湘西鄂西附近分化出M134,(連山氏基因,神農炎黃的祖先,向西北遷徙)

1.8萬年末次冰期結束後,所有在嶺南和沿海躲避嚴寒的人種,均隨植被帶向北向西的延伸而遷徙。O3-M324*-KL1自沿海向西。P201和其下游的M134先向北後向西北遷徙。

1.69(±0.21)萬年前N基因中突變出N2,在中國西北祁連山地區,從祁連山成扇形向北擴展,在華東分部極少,這也是匈奴人崇拜崑崙神的原因。N2在7-5kaBP突變出N3極北基因。

1.64(±0.16)萬年前M134中進一步分化出M117(藏羌族群、華北漢族,據說是黃帝皇族的基因,基因檢測已確認是黃金家族的基因)。

1.61(±0.8)萬年前P201在兩湖地區分化出M7(華中漢族、苗瑤族群比例偏高),

1.54(±0.15)萬年前O3-M324*-KL1在江淮地區分化出JST002611(大巢氏基因,伏羲部族的祖先)

1.25萬年前發生了新仙女木氣候突變事件,氣溫持續下降了6到9攝氏度,持續時間只有一千年,未達到冰期的降溫級別。此事件使西北、北方、東北的部族大距離地向南向東回撤,西北漢族從阿爾泰、祁連山一帶撤回河湟、渭水流域,而古羌人很可能撤回了甘南地區,這就是人們認為羌漢同源而源於古羌的原因。

還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西北民族是O3基因通過滇緬,跨越橫斷山,通過雲南、四川、甘南來到西北的,這個說法沒有考慮古氣候、古部落的生存方式等因素。O3分化的時間是末次冰期的冰盛期,而末次冰期在中國被李四光命名為大理冰期,其時雲南、川西的貢嘎山、到甘南的很多高山被冰川覆蓋,下面為凍土,植被很晚才發育。而且古人的遷徙不是現在的驢友,一天走個幾百公里,他們是無目的地追逐獵物,作為生態鏈的一環隨植被和動物遷徙。從滇緬到西北估計要兩千年左右的時間,每年一兩公里的遷徙而已,所以所經路途必須能長期生存。那時候沒有畜牧,只有採摘和有限的狩獵,所以不可能走西北路線。現在西南的少數民族中漢族特徵的O3比例很低,母系基因mt-N的比例也很低,完全不能支持西北漢族從這裡通過的結論。

可以確定,漢人的祖先不是一支,江淮的伏羲集團O3-M324-KL1-jst002611基因系列人種,今天佔中國人的16%,華東吳越的M119大禹基因系列人種佔中國人的10%,華北C3-M217及西南C3-M407系列基因人種的原住民佔中國人的10%,江漢嶺南西南的漢人的上游基因人種O2、N1、K-M9、03-M7等佔中國人的29%,氐族和藏族為代表的Y-D基因佔2%,西北周族的Q1佔3%,而西北漢族的代表基因M134-f444和M117佔25%,這其中因為其生成的位置也在中原,江漢民族和華北民族中均有廣泛分佈。

所以說所謂漢族源於西北是不成立的,只能說炎帝部落與古羌人同源,而且是中原人的子孫。堯帝基因為M117是大概率的,因為陶寺的高品級墓葬基因檢測基本為M117。黃帝部落是中原部落,基因是否為M117不一定,但可以肯定佔羌人36%和佔藏人30%的M117基因與中原主體民族的基因是共祖的。

還需要探討一個問題,就是羌姜的來源,說文解字說這兩個字是羊字頭,其實錯的離譜,因為,有羌姜的時代在1.25萬年前,而羊1萬年前在兩河流域開始馴化,到五千年前在新疆才有出土,在黃河流域發現最早的羊骨在四千年前,這個問題跟古羌人與古漢人的先後關係一樣完全搞反了。

羌和姜的來源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連山圖騰,一個是祁連山,連山的圖騰就是姜字,這是圖形的來源,而發音上祁、姜和羌是一致的,以前說黃帝祖先姓祁,所以都說明內在的關聯,這些部族的祖先在仙女木事件過程中在祁連山、焉支山到崑崙山之間的草原上避寒,形成了族群認同和圖騰等文化因素。連山氏的形成在此之前,他們為祁連山命名,而另一個弇茲氏部落為焉支山命名,而之後的古羌和姜姓各部均將連山的圖騰作為自己的族徽,進一步演化為母系部落的姓。

古羌人在形成部落後,經過萬年左右的演化,現在有三個去向,一個現在還自認是羌族,在甘肅、四川、青海、雲南、西藏均有分佈,一支與氐族人種共同融合成為了藏族,一支在西北與氐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成為其他民族的一部分。

先說藏民族,最近看資料說西藏發現了7千年前的人類遺蹟,把西藏有人生息的記錄提前了兩千年。也就是說因為第四季冰期和仙女木事件,這裡的冰川褪去之後土壤緩慢發育、之後草場發育,逐漸成為可狩獵的地方,直到5000年前犛牛被馴化,這裡的草原才成為可供人群生息的地方。

現在的分子基因考古對藏民族進行基因抽樣調查發現,Y-D基因佔60%,Y-O基因佔31%,而在可以開展農業生產的雅魯藏布江谷地的林芝、甘南到日喀則地區,O3的比例高於45%,有的地區高於60%。在藏人的Y-O中,主要為羌人的M117及其上游的M134,所以向南遷徙的古羌人是藏族的主要來源之一。古羌後裔集中在衛藏,藏王家族出於藏南,與羌人關係很大。古羌人的原始生活形態偏向于山地採集與狩獵,以及山地農耕。

西北的羌族經幾千年的採集狩獵,在五千年前完成了犛牛的馴化,期間與Y-D主導的民族發生了融合,羌氐之間在西南山區還有明顯民族差別,而在青藏草原和甘南草原的遊牧部落中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分了。

馬家窯文化羌人應該是主體民族,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後期自雲貴川東向北發展的氐族勢力滲透到西北,逐漸改變了西北河湟地區的人種結構。史書記載,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遊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詩經·商頌》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反映了古羌與殷商密切的關係。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

周時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所建的義渠國,領域包括今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是中原諸國合縱連橫的重要力量,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氐為主要成分的諸戎逐漸為秦國所融合。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處於“少五穀,多禽畜,以射獵為事”的狀態。在《後漢書·西羌傳》中,有秦厲公時羌人無弋爰劍被俘,逃回家鄉後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開始有了原始農業生產,使其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的記述。

此後,羌人進一步發展和分化。《後漢書·西羌傳》載:“至爰劍曾孫忍時,秦獻公初立,……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千裡,與眾絕遠,不復交通。其後子孫分別各自為種,任隨所之,或為旄牛種,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馬種,廣漢羌是也;或為參狼種,武都羌是也。”這一時期,西北的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

漢武帝時代,匈奴控制了甘青地區,羌人接受匈奴官員的管理,即使漢朝打通了絲綢之路後漢族勢力也沒有對羌氐遊牧的甘青地區進行覆蓋,因為這裡不能農耕,也沒有可資控制的遊牧政權。這時在甘青的羌氐,也沒有形成強烈的族群和民族意識。漢末三國時代西涼的部族部分參與了西北的戰事,但基本為附庸,這時羌氐已經形成一定的戰鬥力。

公元307至312年,鮮卑族慕容氏部落的一支,在部落首領吐谷渾率領下,從遼東西部遷至今內蒙古西部,繼而又遷牧於今甘肅西南青海東南部。逐步征服了當地羌人和氐人的部落,勢力不斷壯大。公元329年,吐谷渾的孫子葉延將祖父的名字命名為國家和民族的名稱,建立起吐谷渾政權。其勢力範圍東到現在的甘肅南部,四川西北,南至青海南部,西到新疆若羌、且末,北至祁連山。公元663年,吐蕃大軍佔領了吐谷渾全境,經歷了350年曆史的吐谷渾王國覆滅。吐谷渾的貴族為鮮卑慕容,而子民為與藏民族沒有人種差別的羌族和氐族後裔,吐谷渾人的文化傳承族群后來形成藏族的安多人。而北方鮮卑的Y-C基因也少量滲透到藏族中。

唐朝時,羌人與氐人融合成藏族,藏王室大概率是藏南地區的羌人後裔,形成的吐蕃王朝空前強大,控制了甘青和南疆的大部分土地,經常威脅長安一帶。

唐朝後期,西北的羌氐族群,在拓跋鮮卑後裔的領導下,形成了党項族,党項族建立了西夏。這個西夏與夏朝沒有一分錢的關係,均是以訛傳訛的封賞,或政治人物為自己貼金的需要,如周朝Q1a人群,硬要說自己是中原黃帝的嫡系子孫一樣。

綜合來看,羌人是連山氏祖先的分支,是華夏漢族的兄弟,其文化傳承基本斷絕,其人種傳承形成了藏民族,並可能主導了藏民族的文化和政治發展。而在西北的古羌人,由於其遊牧的特性,與中亞、蒙古等遊牧民族均有基因交流,對目前這些地區民族很高比例的M117人種分佈有一定貢獻(小部分)。

漢族人是在末次冰期前後兩次,從中南半島遷徙到東亞的,最早在黃河長江流域開展農耕活動人群的嫡傳後裔。只向西、西北、北和東北輸出了基因和人口,絕少受到遊牧民族基因的稀釋。


老農華丹


在被識別為羌族之前,羌人一直是處在漢、藏文化之間的模糊、交界地帶。

羌這個文字是古老的。例如,東漢《說文解字》說,“羌,西戎牧羊人也”;范曄《後漢書·西羌傳》也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

但是,在古文獻中的羌,與現代的羌族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一個泛稱,指華夏西部邊緣的遊牧部族。

事實上,早期的羌是華夏族的西部邊緣族群;隨著華夏族的擴張,羌也被迫西遷。等到魏晉時期,蜀的華夏化促使羌人流散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地區。

唐朝時期,在吐蕃崛起、佛教東傳以後,青藏高原的東部地區逐漸演變為漢、藏文明交界的模糊地帶。

羌人正是指生活在這個空間的群體;同時在藏族看來,這些群體也被稱作是朵康人。

晚清以來,民族的觀念逐漸得到普及。因此,生活在漢、藏文明之間的羌人(朵康人),也開始被視作是少數民族。

最後,在五十年代的民族政策的影響下,這些人被識別為羌族,並在茂汶、汶川、松潘、北川等地,建立自治州縣。

以上就是漢族與羌族的關係史。


HuiNanHistory


羌人,是崑崙文明的代表,也就是最後的崑崙族群。人類出現後,由於氣候和大地的變化,曾經反反覆覆從東部遷移到西部,又從西部遷徙到東北。因此,我們現在的中國人和古羌人是一體的。

2015年在崑崙山脈東端的郎木寺一個羌人給我講了下面的故事。從我們現在文明中心的角度,青藏高原是邊緣。如果從崑崙文明中心的角度,我們是邊緣。

日夜奔流不息的葉爾羌河,從喀喇崑崙山飛奔而下,一路高歌注入滔滔的塔里木河,滋養了兩岸的萬頃良田。生活在兩岸的人民,在享受葉爾羌河帶來的實惠的同時,也在口耳相傳中述說一個英雄的故事。

在久遠玄黃文明的年代,喀什南部的崑崙山腳下有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說不上富庶,但日子過得也不缺吃少穿。村裡有個叫葉爾羌的小夥子,從小父母雙亡,是吃百家飯長大的,全村的人都是他的衣食父母。

葉爾羌18歲那年,村裡遇到了 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旱。流淌了萬年的河水也乾枯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顆汗珠掉地上摔八瓣種下的莊稼,在烈日下卷葉打蔫,日漸枯黃。眼看著要死去的莊稼,善良的人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部落酋長把村民召集到一起,決定挑選一名機智勇敢的小夥子,沿著乾涸的河床去尋找水源。村民們思來想去,覺得葉爾羌最合適,因為他的聰明和智慧是有目共睹的。

葉爾羌被選中後,非常感動。他認為,這不僅是鄉親們對他的信任,更是他報答鄉親們養育之恩的時候了。葉爾羌二話沒說,朝鄉親們深深地鞠了一躬,揹著東家送來的香饢、西家送來的葡萄,上路了。那個時候,葡萄叫蟠桃,蟠是遠古的象形文字,意思是和蟲,即蛇,一樣串在一起的珠子一樣的水果,種植在田園裡,生長在人們搭起的架子上。

他走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了一座山,眼前又出現一座山。兩個月過去了,葉爾羌還沒有找到水源,身上的乾糧和水卻消耗光了。又一座雪山橫在了眼前,他雙手捧起積雪,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畢竟雪代替不了食品,疲憊的葉爾羌沒走多遠就倒在了雪野中。積雪軟綿綿的,葉爾羌躺在上面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山上的積雪在烈日的照射下慢慢消融,變成了一條小溪流向遠方的村莊。他帶著笑容醒了過來,眼前依然是皚皚白雪。

從現代氣象學的研究成果來看,地球最嚴重的乾旱往往出現水被冰封的事情,也就是寒熱週期溫度最低過後。

葉爾羌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在心中責問自己:“村裡人都等著用水呢,你卻躺在這裡睡大覺!你還是個人嗎?”他硬撐著從雪地上爬起來,繼續向前尋找。終於,在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走過九十九條山路後,在一座大山上遇見了一位滿頭銀髮、鬍子齊腰的老人。葉爾羌禮貌地鞠了一躬問:“請問長者,您知道哪裡有水源嗎?”老人捋著鬍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反問道:“孩子,這事對你很重要嗎?”“重要,太重要了!”葉爾羌喘著粗氣回答。接著,他一五一十地把村裡鬧旱災的事告訴了老人。老人說:“要找到水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吃得起大苦,才能成功。”從老人的話中,葉爾羌看到了希望。他迫不及待地回答:“尊敬的長者,天大的苦我都能吃,只要能讓鄉親們用上水,我甘願赴湯蹈火!”老人被葉爾羌的真誠所打動,微笑著點點頭,從懷中拿出一個水葫蘆,鄭重地對他說:“這是一個寶葫蘆。回村後,你要站在最高的地方,把裡面的水倒出來,就會有泉水湧出了。”老人叮囑他,站得越高?水流越大。葉爾羌小心地接過寶葫蘆,謝過老人後便風雨兼程、沒日沒夜地往回趕。

回到久別的村莊,葉爾羌顧不上與鄉親們打聲招呼,也顧不上吃口熱飯,就氣喘吁吁地往村後那座最高的山上跑。太陽已經偏西,葉爾羌快要爬到山頂時,雙腳被荊棘絆了一下,失手將手中的寶葫蘆跌入山澗。寶葫蘆倒下的地方立刻冒出一眼清泉,只是流量太小。葉爾羌跪在山坡上,感嘆這麼小的泉眼怎能養活全村老小呢?葉爾羌悔恨交加,縱身跳下山崖,跌入汩汩的泉眼。頓時,那眼清泉變成一條波浪翻滾的大河。

從此,村裡乾旱少水的現狀得到了徹底改變,方圓幾百裡的農民都成了這條河的受益者。河水澆灌過的土地,烏黑髮亮,抓一把都會冒出油來。稻穀飽滿,玉米粗壯,棉花碩大。安居樂業的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的青年,就給這條河起了一個英雄的名字——葉爾羌河。羌人是最古老的人種,羌河流過他們的田園,匯入塔里木海,也就是河流匯集的地方。

葉爾,是黃色的意思,指土地。羌,是高山上的水往下流的意思,水色為玄色,即藏青色。因此,崑崙人的葉爾羌就是東部海陸的玄黃時期講述的是一個遠古故事。象形文字羌還表達手持權杖的使徒從高山上神的國度給大家引來河水的意思。

早元古代是本地區地殼快速增長的重要時期,也是由陸核發展成為陸塊的時期。早元古代興地期,廣泛而劇烈的構造運動,使岩石產生強烈變形,最後使塔里木陸塊、柴達木陸塊和準噶爾微陸塊聚合連成一片。

新近紀—第四紀,隨著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的俯衝與碰撞,及碰撞後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楔入所產生的遠程效應的影響,天山和崑崙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後,印度板塊仍然繼續向北俯衝,西崑崙造山帶受強烈擠壓收縮和抬升,北部巖塊長距離逆衝在塔里木盆地之上,加劇了塔里木板塊岩石的撓曲程度。

西崑崙山,天山褶皺強烈上升,並伴隨著走滑斷層系活動,盆地相對下降形成統一的由造山帶包圍的塔里木盆地。

這便是古代北海海床,西南高,東北低,帕米爾高原當時海拔還只有1000米時,與現在的海洋相比,這裡算是淺海。盆地西南的陸地在第二太陽紀,4800-4200萬年開始有人居住,就是在現在的葉城為中心的地區,出現了崑崙文明。



幻想的野草


我只知道上古時期的炎帝的後裔羌族與黃帝的後裔華夏族融合,成為了今天的漢族!


架空歷史—北狼後裔


羌族與漢族姜姓本出同源,歷史的各種原因使得羌族獨立成為一個民族,這是在漢建國之前很久的事情了。。。


Khargha


去北川問羌族老人漢羌同源他說對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