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戰狼傳說56670946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經典物理中,物質是具有質量並通過體積佔據空間的任何物質。我們觸及的所有日常物體最終都由原子組成,原子由相互作用的亞原子粒子組成,並且在日常以及科學用途中,“物質”通常包括原子和由它們組成的任何物質,以及任何粒子(或組合的顆粒),就好像它們具有靜止的質量和體積一樣。但它不包括無質量粒子,如光子,或其他能量現象或波如光或聲音。物質存在於各種狀態(也稱為階段)。這些包括經典的日常階段,如固體,液體和氣體 - 例如水存在為冰,液態水和氣態蒸汽 - 但其他狀態也是可能的,包括等離子體,玻色 - 愛因斯坦凝聚體,費米子凝聚體和夸克 - 膠子等離子體。

通常原子可以被想象成質子和中子的核心,以及圍繞“佔據空間”的軌道電子的“雲”。然而,這只是近似正確的,因為亞原子粒子及其性質受它們的量子性質支配,這意味著它們不會像日常物體那樣起作用 ,它們可以起波浪和粒子的作用,並且它們沒有明確的定義大小或位置。在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物質不是一個基本概念,因為原子的基本成分是量子實體,在任何日常意義上都沒有固有的“尺寸”或“體積”。由於排斥原理和其他基本相互作用,在日常條件下,有些被稱為費米子(夸克,輕子)和許多複合物和原子的“點粒子”被迫與其他粒子保持距離;這創造了物質的屬性,在我們看來,物質佔據空間。


看風景的蝸牛君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而且物質保持守恆,叫做物質守恆定律,18世紀以後,這一定律被大家接受。比如折磨過我們的化學方程式配平,要求左邊的原子數和種類和右邊一樣多。所以不管怎麼折騰,都不會改變質量。

如果按照物質守恆的思路,物質是由分子構成。那分子呢?由原子。那原子呢?由質子和中子。那質子中子呢?那夸克呢?……彷彿永遠也追尋不到起源與根本。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跳出物質守恆。摧毀質量守恆定律的人是愛因斯坦。

因為質量的本質是慣性(和受到萬有引力,為啥有倆本質,在廣義相對論有解釋)。計算質量只要計算慣性大小。在愛因斯坦發現的狹義相對論中,高速運動物體的慣性發生改變,因為運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越是接近光速的物質,慣性越大,難以再加速。所以得出,質量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化,質量不守恆。

狹義相對論裡面,運動物體的質量M與靜止質量m,速度v有關。

在廣義相對論裡,物體和場、能量可以互相轉化,質能守恆定律,也就是著名的E=m C的平方(愛因斯坦圖片裡面有)。這裡面左邊的E就是能量,右邊就是質量乘光速的平方。由此可見,質量能轉換成能量,能量也能轉化成質量。

質量能轉換成能量的現象在核武器中就有體現,核爆炸之後質量會變少,因為轉化成能量了。還有正反物質相撞,就百分百變成能量了。

那麼能量變成物質呢,生活中比較少見,但在實驗中也能做到,比如高能量的γ射線(也是頻率最高的電磁波)可以轉化為正負電子對,而電子是有質量的。

在宇宙大爆炸的時候,開始時是沒有物質的。先產生的是能量,能量轉換成物質,根據E=m C的平方折算。所以,物質最基本的構成不是憑空出現的,是由能量轉化的。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司大勇


若要回答物質的本質是什麼,首先需要明確物質的定義。在人類不同的認識時期,關於物質的含義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物質含義,其所對應的物質本質,自然也是不同的。

在原始社會,原始人的認識是從模仿現象開始的。所以,原始人對物質的認識,首先是““有”的含義。原始人對物質最為直接的感覺,就是有形的東西。所以,對於原始人來說,物質的本質是有。

在古希臘時期,人類的認識,由系統的模仿上升為系統的抽象。當時的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現象,去探尋現象背後的本質,即產生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

然而,由於矯枉過正,一味地追根溯源,分別導致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產生。於是,物質又作為外在的客觀世界,與人的主觀意志相對應。所以,此時物質的本質是客觀世界。

在文藝復興時期,由於引入了數學和實驗,使經典力學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此時,人們的世界觀是機械的。

由於認識的細化,原本作為哲學概念的物質,變成了具有實際物理意義的研究對象,與具有物理背景的空間相對應。所以,此時物質的本質是具體的物理屬性,即含有一定的質量和佔有一定的空間。

進入二十世紀,當人類的認識擴展至高速領域、宇觀領域和微觀領域,發現空間不僅只是盛放物體的幾何框架,作為物理背景的空間還具有實際的物理意義,可以對物質產生各種不同的影響。

特別是發現了原子衰變,使原本各自獨立的能量與物質建立起了相互的聯繫,它們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彼此之間的相互轉化。

現代人已經認識到,能量是不連續的,是關於粒子運動能力的度量;而質量也並是不絕對的,其只是關於被封閉粒子運動能力的度量。於是,現代物質的本質是由高能粒子組成的封閉體系。

總之,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與發展,物質的概念在不斷地變化。所以,不同時期物質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它們依次為“有”、客觀事物、物理屬性和封閉體系。


淡漠乾坤


這是欲破天機的節奏,為題主點贊。筆者願意為呼之欲出的物理新旋律添些音符。

國人當有科學自信

其實,我們的先哲——色空亦空、四大皆空、聚則成器·散則成氣、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等至理名言,早就一語道破了天機。

而西方哲學界與科學界,迄今為止,依然是稀裡糊塗的一鍋粥。雖然量子場論,似乎有點兒幡然醒悟,但依然受困於神邏輯。

遺憾的是,我們缺乏亞里士多德開創邏輯學與歐幾里得開創幾何原本。

即便後來有與代數學不謀而合的天元術,但終因缺乏數理邏輯的成體系機制而不能發揚光大。

但是,只要我們秉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把依然先進的國學經典與嚴謹精準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引進創新養精蓄銳;那麼可以說,趕超是必須的。

物質的本質是真空場

有必要把色空亦空等哲理,翻譯成現代物理術語,以減少交流成本,與國際學術接軌。

色空亦空的物理學表述

色——是形形色色的實體物質,強調有費米子或亞原子構成。例如:電子、質子,乃至原子、分子、基因、細胞、器官、容器、汽車。

空——是隱隱約約的真空場物質,強調由玻色子或場量子構成。例如:空間、光子、引力子、層子、介子、膠子、場、電場、磁場。

色空亦空——實體(body)與真空(vacuo)一樣,也是真空構成的。實體的外空間是真空物質,實體的內空間也是真空物質。進一步解釋:

空間——是不含實體的真空場物質(field),實體的內在空間是高密度的場物質,實體的外圍空間是低密度的場物質。

務必注意:空間總是絕對真空的,絕對真空是有質量的。空間=真空場=場物質=場介質=場。

空間不空——動力學解釋

真空不空,包括兩個方面:實體的外空間不是純幾何的虛空;實體的內空間也不是純幾何的虛空。

1. 實體外空間,是真空場



地球大氣層有不同高度的真空場梯度,實粒子佔比越來越少,場量子佔比越來越多。

對流層(12km)→平流層(50)→中氣層(80)→熱氣層(100)→電離層(300)→外氣層(800)。

地球輻射帶有5萬千米的真空場梯度,自由電子質子佔比越來越少,場量子佔比越來越多。

普朗克衛星離地150萬千米,場量子佔比佔絕對優勢,等離子體少之又少,有7.35cm微波。

可見,隨著地球外空間不斷遠去:地球大氣層的場量子佔比越來越大→地球輻射帶的場量子越來越更大→微波背景帶的場量子越來越更更大→場量子佔比幾乎達100%。

那麼,為什麼地球外空間越遠或容積越大,分子原子亞原子會不斷耗散、不斷減少、不斷消弭,而最終都變成了場量子或光量子呢?

再說,大氣層空氣含有與大氣壓或真空度對應的氣體粒子,如氧氣分子O₂。

氧氣分子之間很空曠,是氧氣分子的外空間。氧氣分子總是在運動。

氧氣分子的運動,會推壓真空場,激發電磁波。 氧氣分子動能=電磁波輻射能。

萬有引力F=GMm/R²在暗示:在地球外空間的某一個球面場區域,引力F可以是常量,則:

質量積與場半徑平方成正比,質量與空間引力質量成正比,實體質量≡外空間質量=V'ρ'。

2.空間的意思與特性

空間不間vs空間不空,是空間物理學基於色空亦空哲學的兩個核心理念。

空間是場的存在形式,其物質性與實體類似,也是有質量、有能量、有體積、有密度的。

空間是吸納、消減、承載各種力·能·波的場物質。空間的基本單元是場量子。

有固定的電子質量、電子勢能、光速自旋、光速推湧的場量子叫引力子。

引力子只傳播引力勢能。引力子固有勢能E₀=m₀c²=hf₀

光子,是在引力子基礎上承載動能的場量子。實體動能激發m/m₀=n個光子輻射能:

Ek=½mv²=(m/m₀)(hc/λ)。

3. 實體內空間,也是真空場

我們還以氧氣分子為例。氧氣分子由兩個氧原子構成,寫成:O-O。其中“-”代表結合能。

兩個氧原子都在運動,都會激發場量子成為光子,對應的是電磁場或電磁輻射能。

這裡的電磁輻射能,一部分作為氧原子間的結合能,是氧氣分子內空間的電磁輻射能。其餘是外空間電磁輻射能,即:

½mv²=U+nhf,n=m/m₀,式中m與m₀分別是是氧氣分子與電子的質量。

進一步探討:

氧原子的內部結構。氧原子有8個質子、8箇中子、8個核外電子,其餘是廣闊的內空間。

氧原子質量構成:m=8p+8n+8e。這只是24個亞原子質量,不含內空間的質量。

進一步探討:

電子只含內空間,不再有其它粒子,電子是純粹的1個光子,是純粹的空間。這個命題來自電子湮滅方程。

質子很麻煩:

據說,質子質量=3個夸克與1繆子:p=uud+μ⁻=115.3<<938M。明顯違背質量守恆定律,走進了死衚衕。

筆者認為,就應用物理學的應用原則,夸克與繆子無實用意義,可以認為不存在。

質子有1個正電子質量(m₀),其餘皆可簡化並統一為1834個真空場量子,即:p=1835m₀。

就核物理而言,中子是典型的複合粒子。中子=質子+電子+場量子:n=p+e+4g=1840m₀

中微子與伽瑪光子很像,可歸入光子範疇。電中微子質量=電子質量=光子質量。

這樣,把基本粒子簡化為三種:

電子(±e)、質子(p)、場量子(g)(光子,引力子)。引力子是引力勢能的載體,光子是輻射動能的載體。

只有這三種真實可信可操作的基本粒子,才有資格構造萬千世界,才有可能為人類造福。

空間不間——動力學解釋

空間不間的意義是:從根本上徹底批判量子糾纏超距的神邏輯。

空間不間的意思是:空間是非間斷的無縫隙的充滿著場量子的特殊物質,

空間不間的意思,表現在兩大方面。

1. 外空間的場梯度,是光滑連續的

實體的外空間具有推湧性、吸納性、衰減性、承載性、傳播性、熱縮冷脹(開放性)。

外空間——推湧性

空間充滿大量場量子,相鄰之間依次推湧。沒有推湧,就沒有信息。

外空間——吸納性:

真空場具有強大的吸附性、抗重力效應、低溫效應、超凝聚性、超導性。

外空間——衰減性:

空間對引力、強力、弱力、電磁力、電磁波、引力波、機械波皆有降頻紅移。

外空間——熱縮冷脹:

外空間是開放的。物系是本體與外空間的總和。外加動能的光子會升頻藍移,光子波長與光子半徑變小。反之亦然。

2. 內外空間的界面,是無界模糊的

實體內空間具有強大的緻密性(抗簡併壓或剛性)、耗散性、非接觸性、熱脹冷縮(封閉性)。

內空間——緻密性:

核外電子高速震盪幾乎瞬間到達各點位;同時激發內空間高頻光子,產生超強電磁場,約束電子不輕易出軌。

內空間——耗散性:

電子具有高能位,在低壓環境下會不斷降低震盪。在微波背景下會衰變為光量子。

內空間——非接觸性:

物體間如摩擦力似乎是裸接觸的,但在電子層面,電子之間不可能裸接觸。接觸的只能是光子。

內空間——熱脹冷縮性:

實體內空間具有封閉性,當原子受熱時,最外層電子的遠核點進動半徑加大,或者有電子逃逸到理論半徑之外,而建立新的抗簡併壓機制。表現為熱漲現象。反之亦然。

結語

綜上,實體結構取決於場量子參數在空間的特定分佈——色來自空。實體運動取決於實體激發的場效應機制——空來自色。


物理新視野


物質的本質問題,直覺地會往當代科學和哲學裡去尋找答案。但其實《道德經》早已給出了答案,科學只不過是在驗證答案,當然也是在翻譯答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一 、二、三,就是物質的本質。本質的答案給了三個層次。

從第一層看,物質的本質是能量。道生一,一是能量,道是能量的本原。

從第二層看,物質的本質是陰陽。一生二,就是能量呈兩種相反運動狀態,比如,溫度有冷熱兩種狀態。陰陽相沖會釋放能量,達到新的平衡,這就是衝氣以為和。打雷下雨刮風下雪地震海嘯泥石流龍捲風等等,我們稱為災害的自然現象都是陰陽相沖釋放能量的結果。

從第三層看,物質的本質是振動、頻率、信息。

能量是個總稱,包括力熱聲光電等。或者說,能量形式可以相互轉換。光的本質是波,意識就是波,意識就是能量,本質上是物質。


太極拳玄機


物質的"本質",就是存在的真實性、客觀性、運動性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無倫小到分子、原子、粒子,還是大到"地球、太陽、宇宙宏觀天體;無倫是看得見的具體、有形的實物,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電場、磁場、力和能量",它們都是"真實的、客觀的"存在,並在日夜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

它是真實的,客觀的,是不以你我意識而存在的,而不是"虛無"。當你來到這個世界之前,你的母親和父親早已存在;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早已存在數百萬年;在地球誕生之前,宇宙早已存在...。

當你父母離開這個世界,你依然存在;當你離開這個世界,地球及地球上的一切依然存在。它並不依你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依你的消失而消失。在生命的列車上,你只不過是到點下車的"短途旅客"。

物質是運動的,其發展變化是有規律性的。並且,是能為我們的感觀所認識和感知的,能為我們的意識所反應的,能為我們所掌握和可以改變的,具體我不用列舉。從古到今的技術變化和科學發展,已經用事實正明瞭,給我們帶來的實質性變化和改變。今天是如此,將來也必定如此。

以上,就是我對"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的理解,並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各位一點點有益的思考。


資料完善度低


物質的夲質是什麼?

(己認證),劉捷民,回答,

物質的夲質是什麼?用一句話耒表述,物質的夲質是客觀實在性。

什麼是物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物質的夲質。物質的夲質是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性是指,在客觀上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凡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東西都是物質。

我們判斷一個事物是不是物質的東西,應當從事物的夲質上去判斷。看看這個事物是否具有客觀實在性?如果它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就是物質的東西。如果它不具有客觀實在性,那麼,它就不是物質的東西。例如,天上有太陽,太陽在客觀上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也就是說太陽具有客觀實在性。所以我們認為,太陽是物質的東西。再例如,站在無神論的立場上,就會認為,世界上沒有鬼。鬼在客觀上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認為,鬼不是物質的東西。由此可見,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夲質。

天津市同孚堂藥店經理

南開大學《法律專業》畢業生

劉捷民,2018年9月23曰

備註(夲人己通過《頭條》認證)。


劉捷民31


物質的本質是什麼?本質總是與現象相對應,而各種物質現象的成因自然就是其本質,因此,我認為物質的本質,就是其內在的組成要素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相互變易。

物質的組成要素是什麼?首先,組成物質的要素必須具有總量的守恆不變性,變的都應該是形態,是要素的聚散開合,是關聯或組合引起的屬性變化。 我認為,乎合這一特徵的要素應是質量與電荷。當然質量與電荷也有不同的存在與表現形式,例如,靜止質量轉化為運動質量,電荷轉化為電磁場,或者正負電荷結合成不顯電性的物質等,這都是同一要素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己,應是要素間相互作用而產生變易的結果,不管如何變化,組成物質的質量與電荷的當量應該守恆不變,這是組成物質基本要素所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特徵。有人認為能量是組成物質的基本要素,我認為不是,因為物質的存在與變化都是一種力的變化,組成其要素應該能產生力的作用或能反抗力的作用,但能量既沒有同電荷一樣能產生相互作用力,也不象質量能反抗力的作用,而只能表徵物質的空間變化與時間變化。就象在光裡頭,能量只能表徵光的頻率變化,並不是光產生週期性振盪與變化的原因,而原因只能是一種要素間的內力,一切物質的組成要素都應是物質產生變化的原因與根源。

組成物質的電荷有正與負,所以物質有正電荷與負電荷之分,除此之外,物質還有實物與場,物質與反物質之別,因此可以推斷,構成物質的質量還應該有兩種不同要素種類(可稱為剛與柔),正是這兩種質量的不同組合,才能使物質形成實物與場,物質與反物質的四種表象及其週期性變化。宇宙中物質都是質量與電荷的結合體,正是因為它們之間相互作用與相互變易,才形成宇宙間萬事的形態與屬性的變化。

因此,物質的本質就是質量與電荷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相互變易,而組成物質要素守恆不變。


複本論與唔氣養生


物質的本質,抽象為質和量(虛和實)或(陰和陽)。人類經歷了萬年之久,對物質的由來早有闡述,語言的差別造成文明的繼承流失。

瞭解萬物,站在人類的角度上有兩個方法:一是古人之混沌法,二是現代結構法。無論混沌法或結構法,都以具體的物質為觀測對象,以具體的物質為理論依據。最為典型的結構法為“邏輯”,因為#邏輯#將物質進行分化研究,並形成科學體系。因此“邏輯”是科學的基礎。邏輯混亂則科學無從談起。

#邏輯#三要素:概念,判斷,外延。概念是屬性的集合。

物質是什麼?物質是一個抽象概念。也可以說 是萬物之基礎。科學家致力於將粒子細分,並試圖尋找其間聯繫,其目的,就是要解決“物質是什麼?”這個難題。而我們人類這麼多年來,從未停止過思考、觀察和辯論。

不要試圖只站在視覺的角度去看待物質,因為大多數物質是看不見的,請把自己當作瞎子。不要試圖只站在聽覺的角度去聽物質,因為大多數物質是聽不見的。把自己放在一口井裡,然去用你的心去想象外面的世界,不要急於下結論。

物質是什麼?物質的基本共有屬性有兩個:陰和陽。陰:靜止的,內斂的。陽:自由的,釋放的。

物質是什麼?物質是一個相對平衡的系統。相對平衡是什麼意思?即衰變期內保持狀態不變。

僅以此兩個屬性作邏輯上的引導。謝謝。


小事印象


物質的本質是能量的沉澱。宇宙最初就是能量,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後,才誕生了物質。這裡所說的物質,是狹義上的物質,比如氣態物質,固態物質。能量一樣具有物質性,兩者沒有區別。對於物質的定義,是不斷髮生動態的。李政道幾十年前還說過,空間是沒有物質的態。但是,現代物理學又認為,即使是空間,也是一種物質。如果從量子微觀層面去考察,空間充滿了褶皺和氣泡類結構,不斷髮生量子漲落,也是一種物質的態。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絕對的真空,連空也是具有物質態的。有一種比較時髦的宇宙模型理論,認為宇宙是一張膜,我們所有的物質都存在於這種膜上面。我們看起來是三維的,但宏觀來看,都在這種膜上。這種宇宙之膜類似一個氣泡,而氣泡的內部,可以定義為“偽真空態空間”,而在氣泡的外部,是無窮無盡的狄拉克海。狄拉克海,也不是絕對真空,世界上沒有絕對真空。狄拉克海之中,不斷有量子漲落,而且其能態比氣泡內部要低。如果我們用一種技術刺破氣泡,則“偽真空態空間”的能量則向能態更低的狄拉克海渲瀉,這種內外的壓強,就是一種能量,我們叫它零點能。而這個“偽真空態空間”的原本蘊含的能量,我們推測它就是“暗能量”。暗能量對宇宙膜具有壓力,所以宇宙氣泡膨脹。當然,這個理論目前是假說階段,沒有得到實驗證實。總之,宇宙中充斥的是能量,是能量驅動了宇宙的膨脹,能量無所不在。而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