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我的軍旅經歷》

《我的軍旅經歷》

(新兵連四排十六班合影)

兩百春華意志堅,

繁星冬夜赴雄縣。

從軍欲圓勵志夢,

領章帽徽展尊嚴。

風雨歷練四十載,

人生旅途沉積澱。

初心依舊情難捨,

耳順之即憶當年。

新兵生活不知不覺地已有半年之久。新訓的課程都是按慣例以三個月為週期安排的,此時我們都已通過了各項考核,就等著分配到部隊,開始真正的軍旅之路。據聽說,遲遲分不下去的原因與77年這批兵的定性有關,全國一下子冒出多少正常招兵外的特殊兵呀,消化這批兵是需要時間的。還好,我們身處農場,不搞訓練時,就幫著做些農活吧。

經歷過嚴冬時期的艱苦訓練和生活,此時早以春暖大地。大片的麥地、苜蓿草和各種青菜,以及大自然特有的各種綠植鋪滿大地,逞現出勃勃生機,即將迎來收穫的季節。小時侯跟隨父親去過“五七”幹校,也見過父輩們開荒種地收穫菜蔬的場景,但與現在的農場相比,就好像是自留地與公社廣袤土地的差別。身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是我們新訓以來最愜意最放鬆的一個時期,除了幫做農話,周邊的一切引起我們的好奇。我們看過油田工人操作鑽臺(甚至還親身體驗過卡鉗的開合),油井噴油的現景歷歷在目;大青河邊抓青蛙……;還有過偷偷鑽進果園採食尚未完全成熟果子吃的經歷;更有戰友王富國教我吹口琴,閒時生活多姿多彩,緊繃的神經放鬆許多。

還記得四十年前那個繁星閃爍北風凜冽的冬夜,當兩百多雙腳踏上雄縣的土地時,我們的夢想,從冀北這塊大地上揚帆啟航。

從小生長在部隊大院,耳濡目染軍營的一切,自然有了先入為主的想像,雖然有過幹校經歷和父親的提醒,卻使終不已為然,正所謂:不登山頂,那知山高。下車那一刻,面對漆黑一片的環境、刺骨的北風,給準備不足的我一個下馬威,本能地將帽簾放下,縮著脖、跺著腳觀查周圍,藉著車燈燈光看到我們站在一條土路上,兩邊的平房依稀可辯。沒有歡迎、圍觀的人群,沒有熱鬧的場景,只有我們低聲竊語,就像電影裡鬼子進村的場景,悄無聲息,宣告著我們來了。

經過慢長的等待,我被分到馬號一間座南朝北的馬棚裡。騰空的馬棚散發著牲畜特殊的氣味(我不煩這種味,因為在幹校時沒事兒就往馬廄跑,早習己為常),南北兩排大通鋪就是我們的床,看來我們走的倉猝,農場準備的也不及時。在一陣雜亂與“搶佔”床位之後,我睡在北側緊臨大門的地方。屋子沒窗,唯一的門還朝北,門上破碎玻璃處用紙糊上,而紙早已千瘡百孔,北風一吹呼拉拉地響,湧進屋裡的風感覺比外面還大,要是活動著也許好些,躺著只能蓋嚴被子、戴著綿帽,一動不動,生怕裸露之處鑽進風來,真切體會了一把:尖針大的窟窿,能透進斗大的風。

環境一瞬間發生如此巨大變化,不知其他人都是什麼狀態,總之以後經常出現的呼嚕聲、夢話甚至歌聲一概全無,只有自己呼吸聲伴著破窗紙嘩嘩聲響聽的真切,證明這屋裡還有生命的存在,靜的瘮人。萬事開頭難。這就是我們的開始,雖不完美,但註定是你成長過程的開端。

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正應了那句話:環境造人。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人逐漸恢復了本性,戲笑、打鬧還有製造“惡作劇"的本事迅速回歸。見過北京馬拉松“尿紅牆”的場景嗎?成群結隊的人留下的一排排尿跡和幹後一片片尿鹼,而我們屋外牆根處,留下的是一座座白裡透黃“冰山”,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此“冰山”真就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想想也知那不是一兩個人的所為。為此全屋被老兵痛斥,責令清除,可造“山”容易,毀亦難,幾把大鎬只把它凸起的尖削掉,徹底清除只有等待大自然的力量了。

新兵生活充滿了艱辛,也自有趣事。我們的住房是軍馬住的馬號改造而成的,十幾、二十幾人同住一屋,體驗著新奇的集體生活。

李Ⅹ,農場幹部子弟,同屋中家喻戶曉的大名人。因他從農場直接入伍,相比較我們這些“外來人”,對農場的環境,比我們適應許多,訓練之餘,經常光顧馬號,與老兵們打的火熱。白天一切如常的他,到了晚上表現的著實讓人驚歎,咬牙、唱歌、說夢話,把我們這個正是嗜睡、打雷都不醒的新兵(除了緊急集合哨聲),一次次的從夢中驚醒,就像半夜雞叫裡的“周剝皮”攪得大家雞犬不寧。在夢中,他忽然驚坐起來,口中唸唸有詞,揮舞的右手做出趕馬車的架式;突然毫無徵兆地一掌打在身邊睡著的人臉上,當被打之人驚醒後奮力回擊一掌,他竟然仍在夢中;更甚之半夜起來穿好衣褲去馬號與值班老兵吃了頓飯(軍馬夜裡要加草料,值班的老兵也會吃點夜宵),回來接著睡,第二天,老兵察覺當晚他有些不對勁問他時,他居然矢口否認,一概不知。都說:酒後吐真言。我說:睡中顯原形。

緊急集合是新兵訓練的重要內容,經歷幾次加上老兵傳授,總結出了一些竅門。比如:將揹包帶的一頭對摺一段,繫個死結,長度比疊好的揹包略微長點兒,形成一個套狀,這樣在集合時能迅速將套子搭在疊好的揹包上形成兩豎,然後將揹包帶的另一頭從疊好揹包的下面繞過揹包,從套子中穿入、拉緊到揹包下面,橫向環繞三圈形成三橫,較傳統(正規)打法節約時間;睡前將脫下的綿衣蓋在胸前、褲子放在綿衣的下邊搭在腿上,集合時先坐著穿上綿衣(不繫釦子),然後穿褲子、穿鞋、打揹包,背上打好的揹包,邊向外跑,邊系衣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一次,當緊急集合的哨子吹響,我依次按事先準備的步驟執行,就當背上揹包準備向外跑時,發現我的褲子底腳只到小腿肚,怎樣拉拽也下不去,而旁邊戰友閆偉所穿的褲子確怎樣也提不上去,褲角還拖在地上。原來在忙亂中我倆相互穿錯了褲子,狼狽不堪。不但沒有完成集合,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槍是大院孩子的最愛,兒時的男孩那個沒有屬於自已的槍,那個沒玩過打仗遊戲呢?當真正的槍握在手中、抗在肩上、舉槍瞄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擦試、拆解、組裝,愛不釋手。射擊要領就是穩、準。持槍穩、心態穩、擊發穩,準自然是瞄的準。老兵們總結的好,有意識擊發,無意識槍響。

連部東面打穀場,是最初練射擊的地方。數九寒冬趴在地上,又冷又硬,練一會兒就要站起身活動一下身體。一次我們來到穀場練習,有人發現地上隔不遠就有一個長形小坑,很是納悶兒,堅硬平整的穀場挖坑兒幹什麼用,後來知道那是三排男兵的傑作,幹什麼用?解釋的合理但搞笑,還是問他們吧。

實彈射擊,全連發輝不錯,我打了八十一環,最牛的打了八十五環,小小的年紀有狙擊手的潛質。射擊次序由平常認為練的好的先打,為的是鼓勵後面的人也打出好成績,必竟只此一次機會,練的如何考場見。我打完後就報靶去了。

靶子位於一座小土山前,每個靶前都挖有半人多深的土坑,挖出的土就堆在坑前,形成一個墳頭型的土堆,掩護報靶人,報靶人就蹲靠在土坑中,手持報靶牌,對每次射擊的彈著點作提示。一根竹杆頂頭插個圓紙片,就是報靶杆,依據彈孔位置作出報靶動作。左右擺動是十環、上下襬動是九環、左上角八環、右上角七環、左、右下角依次,脫靶畫個大圓圈。報完環數,還要提示偏差方向,偏左就向左移動報靶杆,左上就以靶心為始點,向左上揮動報靶杆。有一次在報靶過程中槍響了,冷不丁嚇人一跳,心想這誰呀,加難度打移動靶哪。其實射擊是要聽指令的,再者通過報靶人的提示為下一槍作修正,可有人緊張先開槍了。自己打槍一是有準備,槍響的聲音清脆,報靶這頭可大不一樣。聽著射擊開始的哨聲,眼睛緊叮靶面,生怕看不準影響戰友的射擊成績,耳朵還要準備子彈擊穿靶面帶來的瘮響,那響聲與自已開槍時的響聲完全不同,無法形容。一輪打過,要糊靶,真有準的兩槍打一個孔無法辨別算脫靶太冤了。幾輪過後要更換靶紙,那是因為靶子補丁太多,環與環之間的線已無法區分了。換完靶紙順便到靶子後面的土裡扒拉彈頭,可大多數彈頭碰到土裡的石子變形了,想得到完整的彈頭是有巧門兒的,老兵提前準備的破錦被,這時有用了。把錦被撲在彈點多的位置,我得到了很多好彈頭,與空彈殼組合一體,做了一批假子彈。

運動會,對於從學校出來的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在校時我就愛上體育課,除了身高有點優勢,籃球打的還行,其它主要是愛動的天性使然。據此,我報了跳高、跳遠兩項,心想憑著身高優勢說不定弄個第一呢。

跳高開始後,我順利的越過前幾個高度,看著其他人逐漸被淘汰出局又不服的樣子,心裡不免有些得意,一副信心滿滿,非我莫屬的樣子。那知強中自有強中手,高人之外有“高”人,優勢不等於勝勢。

還記得新兵匯操場,各班、排相互較勁的場景嗎?當我們十六班出場時,還引起了一陣鬨笑。我是班裡最高的,身高一米八五;田一最矮一米六不到,排頭與排尾有二、三十幾公分的差距,而打開刺刀的鋼槍立於腳邊,刀尖已超過田一的耳部,就像電影裡小鬼子端著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一樣,很是滑稽。隨著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齊步走、正步走、槍上肩、槍放下的號令,一張張略顯稚嫩而嚴肅的面龐,配合著整齊劃一啪啪有聲的持槍動作,剛才還有些喧囂的操場,頓時鴉雀無聲,隨後,掌聲陣陣。以貌取人,依形判能,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眼前的場景再一次得到印證。

當橫杆提高到新的高度,我三次都沒跳過,而劉新春一躍而過,身下還留有很大富餘量,跳遠就更別提了,劉新春一騎絕塵,將我們遠遠拋在身後。後來才知,新春入伍前是體校的高材生,曾創造過市青少年跳遠記錄,六米多呀,吾輩真是望塵莫及。還有許多……,新兵生活就這樣一天天來到夏季。

北方的夏天對於我們早習以為常,隔三差五地時不時下下雨,雨量不大還能帶來絲絲涼意,沖淡些暑氣,這年也一樣。在家時熱了還要吹吹電扇,在這裡自然的環境,更有種清涼感覺,這就是城市與農村的區別。雨水的到來,也帶來一段永生難忘的記憶。

已記不清具體時間了。本來平常有序的天氣被突然下起的一場大雨打破平衡,一開始以為下個半天雨就會停下來,但整整一天雨絲毫沒小,反而更大了。我們留在屋裡無奈地看著傾盆大雨不斷地、有些發洩地潑向大地,屋前平常集合站隊的土路,已形成了水流,而且越來越深,已經向我們的房屋處蔓延,水都快進屋了。

廣袤的大地盡情吸收著大自然賜予的生命之水,但雨水太過豐盛、太集中,有些消納不起了。所有低窪地都被雨水填平,連平常水量不多的大青河都滿了,洶湧的河水從眼前飛逝而去,就要漫過河堤,我們的心裡有了一種不祥的感覺。後來才知道這場雨造成了白洋淀澱滿水溢,洩水加之自然的雨水形成了洪水,給下游各縣造成了災害。

雨小了,雖然沒停但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鬆些了。而因這場雨醞釀形成的一次危險的意外,悄然臨近。

我們的住房北面有一處廢棄多年的破土房,由於年代久遠房頂和大梁早已不知去向,只孤獨地留下幾面兩米多高的大土牆,倔強地巍然屹立,很有些蒼桑感和歷史感。土牆是由黃泥加稻草用木夯一層層夯實而成,有個非常貼切的名子"乾打壘”,非常結實、耐用,也算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項發明創造吧。

這次的大雨,從表面看不出對它的傷害,可應了那句話:百密一疏。在它與地面結合處(牆基)沒有做防水,亦或是廢棄年頭太長己損壞,而受到積水的連天浸泡,根基鬆動了。在那個夜裡倒了,倒向我們的營房。

那天晚上我們同室的幾人(記不清都有誰,只記得一個戰友的外號“老疙瘩”)按時作息了,我們躺在地鋪上,外面嘩嘩的雨聲早已湮沒青蛙歡快的叫聲,很有節奏,像搖籃曲使我們很快進入夢香。忽然一聲悶響,伴隨著房屋的晃動和磚瓦破碎的響聲,把我們驚醒。一陣慌亂之後,藉助著屋外的光線(此時天已矇矇亮了)定神一看,眼前的一幕驚的我們目瞪口呆,直到今天想起還心有餘悸。曾經完好平整的北牆,在離地一米多高的地方,赫然出現了一個大洞(那是磚頭掉落後留下的),洞口周邊犬牙交錯,磚咬著磚,有的磚隨時都有掉落的可能。牆面的洞有三、四十公分,形成一個探進屋裡二、三十公分距離的弧面,差一點整面牆就垮塌了。太萬幸了!太懸了!一面廢棄的牆竟有如此威力,是它壽終正寢之時向這個世界作最後的道別,還是……。看來大土牆與我們朝夕相處幾個月已有感情,在垮塌的一瞬艱持著、緩慢的倒下,輕輕地拍了下我們的住房,是在提醒我們危險來臨,是向我們作最後的告別。驚嚇之餘幾個人慌慌張張地竄到屋外,只穿背心褲叉的我們被仍在下著的雨水瞬間澆成了落湯雞。雨水的刺激很快讓頭腦清醒了一些,不知道誰喊了一聲:老疙瘩還沒出來那。大家趕緊進屋查看,匪夷所思的一幕讓我們驚嚇之餘又感嘆老疙瘩的淡定。就在那面即將倒塌的牆下他一動不動躺在地鋪上,周圍掉下的四、五塊磚頭和散落的牆土,其中一塊整磚離他的頭部只有幾釐米,而探進屋裡的殘牆就懸在上面,他居然毫髮無損睡意正酣。

偉大的大土牆,真的太偉大了。你這輕輕地一拍,拿捏的如此精確,恰如其分,再輕點按磚頭掉落的曲線正好砸在他頭上;再重點整面牆有可能整體垮塌,房屋就可能……。不敢想啊!若要受傷掛彩,或許還能給我們的新兵經歷留下點談資和紀念;如果光榮了,那就太不值了。

這次經歷讓我想念我同屋的戰友,雖然我忘記了你們的姓名,不知你們身處何方,但共同的經歷時刻浮現在眼前。更感謝給我們帶來驚嚇又保護了我們的大土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祝我的戰友幸福安康!

《我的軍旅經歷》

劉立南——大院孩子

(新兵連四排十六班合影)

兩百春華意志堅,

繁星冬夜赴雄縣。

從軍欲圓勵志夢,

領章帽徽展尊嚴。

風雨歷練四十載,

人生旅途沉積澱。

初心依舊情難捨,

耳順之即憶當年。

新兵生活不知不覺地已有半年之久。新訓的課程都是按慣例以三個月為週期安排的,此時我們都已通過了各項考核,就等著分配到部隊,開始真正的軍旅之路。據聽說,遲遲分不下去的原因與77年這批兵的定性有關,全國一下子冒出多少正常招兵外的特殊兵呀,消化這批兵是需要時間的。還好,我們身處農場,不搞訓練時,就幫著做些農活吧。

經歷過嚴冬時期的艱苦訓練和生活,此時早以春暖大地。大片的麥地、苜蓿草和各種青菜,以及大自然特有的各種綠植鋪滿大地,逞現出勃勃生機,即將迎來收穫的季節。小時侯跟隨父親去過“五七”幹校,也見過父輩們開荒種地收穫菜蔬的場景,但與現在的農場相比,就好像是自留地與公社廣袤土地的差別。身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是我們新訓以來最愜意最放鬆的一個時期,除了幫做農話,周邊的一切引起我們的好奇。我們看過油田工人操作鑽臺(甚至還親身體驗過卡鉗的開合),油井噴油的現景歷歷在目;大青河邊抓青蛙……;還有過偷偷鑽進果園採食尚未完全成熟果子吃的經歷;更有戰友王富國教我吹口琴,閒時生活多姿多彩,緊繃的神經放鬆許多。

還記得四十年前那個繁星閃爍北風凜冽的冬夜,當兩百多雙腳踏上雄縣的土地時,我們的夢想,從冀北這塊大地上揚帆啟航。

從小生長在部隊大院,耳濡目染軍營的一切,自然有了先入為主的想像,雖然有過幹校經歷和父親的提醒,卻使終不已為然,正所謂:不登山頂,那知山高。下車那一刻,面對漆黑一片的環境、刺骨的北風,給準備不足的我一個下馬威,本能地將帽簾放下,縮著脖、跺著腳觀查周圍,藉著車燈燈光看到我們站在一條土路上,兩邊的平房依稀可辯。沒有歡迎、圍觀的人群,沒有熱鬧的場景,只有我們低聲竊語,就像電影裡鬼子進村的場景,悄無聲息,宣告著我們來了。

經過慢長的等待,我被分到馬號一間座南朝北的馬棚裡。騰空的馬棚散發著牲畜特殊的氣味(我不煩這種味,因為在幹校時沒事兒就往馬廄跑,早習己為常),南北兩排大通鋪就是我們的床,看來我們走的倉猝,農場準備的也不及時。在一陣雜亂與“搶佔”床位之後,我睡在北側緊臨大門的地方。屋子沒窗,唯一的門還朝北,門上破碎玻璃處用紙糊上,而紙早已千瘡百孔,北風一吹呼拉拉地響,湧進屋裡的風感覺比外面還大,要是活動著也許好些,躺著只能蓋嚴被子、戴著綿帽,一動不動,生怕裸露之處鑽進風來,真切體會了一把:尖針大的窟窿,能透進斗大的風。

環境一瞬間發生如此巨大變化,不知其他人都是什麼狀態,總之以後經常出現的呼嚕聲、夢話甚至歌聲一概全無,只有自己呼吸聲伴著破窗紙嘩嘩聲響聽的真切,證明這屋裡還有生命的存在,靜的瘮人。萬事開頭難。這就是我們的開始,雖不完美,但註定是你成長過程的開端。

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正應了那句話:環境造人。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人逐漸恢復了本性,戲笑、打鬧還有製造“惡作劇"的本事迅速回歸。見過北京馬拉松“尿紅牆”的場景嗎?成群結隊的人留下的一排排尿跡和幹後一片片尿鹼,而我們屋外牆根處,留下的是一座座白裡透黃“冰山”,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此“冰山”真就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想想也知那不是一兩個人的所為。為此全屋被老兵痛斥,責令清除,可造“山”容易,毀亦難,幾把大鎬只把它凸起的尖削掉,徹底清除只有等待大自然的力量了。

新兵生活充滿了艱辛,也自有趣事。我們的住房是軍馬住的馬號改造而成的,十幾、二十幾人同住一屋,體驗著新奇的集體生活。

李Ⅹ,農場幹部子弟,同屋中家喻戶曉的大名人。因他從農場直接入伍,相比較我們這些“外來人”,對農場的環境,比我們適應許多,訓練之餘,經常光顧馬號,與老兵們打的火熱。白天一切如常的他,到了晚上表現的著實讓人驚歎,咬牙、唱歌、說夢話,把我們這個正是嗜睡、打雷都不醒的新兵(除了緊急集合哨聲),一次次的從夢中驚醒,就像半夜雞叫裡的“周剝皮”攪得大家雞犬不寧。在夢中,他忽然驚坐起來,口中唸唸有詞,揮舞的右手做出趕馬車的架式;突然毫無徵兆地一掌打在身邊睡著的人臉上,當被打之人驚醒後奮力回擊一掌,他竟然仍在夢中;更甚之半夜起來穿好衣褲去馬號與值班老兵吃了頓飯(軍馬夜裡要加草料,值班的老兵也會吃點夜宵),回來接著睡,第二天,老兵察覺當晚他有些不對勁問他時,他居然矢口否認,一概不知。都說:酒後吐真言。我說:睡中顯原形。

緊急集合是新兵訓練的重要內容,經歷幾次加上老兵傳授,總結出了一些竅門。比如:將揹包帶的一頭對摺一段,繫個死結,長度比疊好的揹包略微長點兒,形成一個套狀,這樣在集合時能迅速將套子搭在疊好的揹包上形成兩豎,然後將揹包帶的另一頭從疊好揹包的下面繞過揹包,從套子中穿入、拉緊到揹包下面,橫向環繞三圈形成三橫,較傳統(正規)打法節約時間;睡前將脫下的綿衣蓋在胸前、褲子放在綿衣的下邊搭在腿上,集合時先坐著穿上綿衣(不繫釦子),然後穿褲子、穿鞋、打揹包,背上打好的揹包,邊向外跑,邊系衣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一次,當緊急集合的哨子吹響,我依次按事先準備的步驟執行,就當背上揹包準備向外跑時,發現我的褲子底腳只到小腿肚,怎樣拉拽也下不去,而旁邊戰友閆偉所穿的褲子確怎樣也提不上去,褲角還拖在地上。原來在忙亂中我倆相互穿錯了褲子,狼狽不堪。不但沒有完成集合,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槍是大院孩子的最愛,兒時的男孩那個沒有屬於自已的槍,那個沒玩過打仗遊戲呢?當真正的槍握在手中、抗在肩上、舉槍瞄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擦試、拆解、組裝,愛不釋手。射擊要領就是穩、準。持槍穩、心態穩、擊發穩,準自然是瞄的準。老兵們總結的好,有意識擊發,無意識槍響。

連部東面打穀場,是最初練射擊的地方。數九寒冬趴在地上,又冷又硬,練一會兒就要站起身活動一下身體。一次我們來到穀場練習,有人發現地上隔不遠就有一個長形小坑,很是納悶兒,堅硬平整的穀場挖坑兒幹什麼用,後來知道那是三排男兵的傑作,幹什麼用?解釋的合理但搞笑,還是問他們吧。

實彈射擊,全連發輝不錯,我打了八十一環,最牛的打了八十五環,小小的年紀有狙擊手的潛質。射擊次序由平常認為練的好的先打,為的是鼓勵後面的人也打出好成績,必竟只此一次機會,練的如何考場見。我打完後就報靶去了。

靶子位於一座小土山前,每個靶前都挖有半人多深的土坑,挖出的土就堆在坑前,形成一個墳頭型的土堆,掩護報靶人,報靶人就蹲靠在土坑中,手持報靶牌,對每次射擊的彈著點作提示。一根竹杆頂頭插個圓紙片,就是報靶杆,依據彈孔位置作出報靶動作。左右擺動是十環、上下襬動是九環、左上角八環、右上角七環、左、右下角依次,脫靶畫個大圓圈。報完環數,還要提示偏差方向,偏左就向左移動報靶杆,左上就以靶心為始點,向左上揮動報靶杆。有一次在報靶過程中槍響了,冷不丁嚇人一跳,心想這誰呀,加難度打移動靶哪。其實射擊是要聽指令的,再者通過報靶人的提示為下一槍作修正,可有人緊張先開槍了。自己打槍一是有準備,槍響的聲音清脆,報靶這頭可大不一樣。聽著射擊開始的哨聲,眼睛緊叮靶面,生怕看不準影響戰友的射擊成績,耳朵還要準備子彈擊穿靶面帶來的瘮響,那響聲與自已開槍時的響聲完全不同,無法形容。一輪打過,要糊靶,真有準的兩槍打一個孔無法辨別算脫靶太冤了。幾輪過後要更換靶紙,那是因為靶子補丁太多,環與環之間的線已無法區分了。換完靶紙順便到靶子後面的土裡扒拉彈頭,可大多數彈頭碰到土裡的石子變形了,想得到完整的彈頭是有巧門兒的,老兵提前準備的破錦被,這時有用了。把錦被撲在彈點多的位置,我得到了很多好彈頭,與空彈殼組合一體,做了一批假子彈。

運動會,對於從學校出來的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在校時我就愛上體育課,除了身高有點優勢,籃球打的還行,其它主要是愛動的天性使然。據此,我報了跳高、跳遠兩項,心想憑著身高優勢說不定弄個第一呢。

跳高開始後,我順利的越過前幾個高度,看著其他人逐漸被淘汰出局又不服的樣子,心裡不免有些得意,一副信心滿滿,非我莫屬的樣子。那知強中自有強中手,高人之外有“高”人,優勢不等於勝勢。

還記得新兵匯操場,各班、排相互較勁的場景嗎?當我們十六班出場時,還引起了一陣鬨笑。我是班裡最高的,身高一米八五;田一最矮一米六不到,排頭與排尾有二、三十幾公分的差距,而打開刺刀的鋼槍立於腳邊,刀尖已超過田一的耳部,就像電影裡小鬼子端著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一樣,很是滑稽。隨著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齊步走、正步走、槍上肩、槍放下的號令,一張張略顯稚嫩而嚴肅的面龐,配合著整齊劃一啪啪有聲的持槍動作,剛才還有些喧囂的操場,頓時鴉雀無聲,隨後,掌聲陣陣。以貌取人,依形判能,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眼前的場景再一次得到印證。

當橫杆提高到新的高度,我三次都沒跳過,而劉新春一躍而過,身下還留有很大富餘量,跳遠就更別提了,劉新春一騎絕塵,將我們遠遠拋在身後。後來才知,新春入伍前是體校的高材生,曾創造過市青少年跳遠記錄,六米多呀,吾輩真是望塵莫及。還有許多……,新兵生活就這樣一天天來到夏季。

北方的夏天對於我們早習以為常,隔三差五地時不時下下雨,雨量不大還能帶來絲絲涼意,沖淡些暑氣,這年也一樣。在家時熱了還要吹吹電扇,在這裡自然的環境,更有種清涼感覺,這就是城市與農村的區別。雨水的到來,也帶來一段永生難忘的記憶。

已記不清具體時間了。本來平常有序的天氣被突然下起的一場大雨打破平衡,一開始以為下個半天雨就會停下來,但整整一天雨絲毫沒小,反而更大了。我們留在屋裡無奈地看著傾盆大雨不斷地、有些發洩地潑向大地,屋前平常集合站隊的土路,已形成了水流,而且越來越深,已經向我們的房屋處蔓延,水都快進屋了。

廣袤的大地盡情吸收著大自然賜予的生命之水,但雨水太過豐盛、太集中,有些消納不起了。所有低窪地都被雨水填平,連平常水量不多的大青河都滿了,洶湧的河水從眼前飛逝而去,就要漫過河堤,我們的心裡有了一種不祥的感覺。後來才知道這場雨造成了白洋淀澱滿水溢,洩水加之自然的雨水形成了洪水,給下游各縣造成了災害。

雨小了,雖然沒停但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鬆些了。而因這場雨醞釀形成的一次危險的意外,悄然臨近。

我們的住房北面有一處廢棄多年的破土房,由於年代久遠房頂和大梁早已不知去向,只孤獨地留下幾面兩米多高的大土牆,倔強地巍然屹立,很有些蒼桑感和歷史感。土牆是由黃泥加稻草用木夯一層層夯實而成,有個非常貼切的名子"乾打壘”,非常結實、耐用,也算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項發明創造吧。

這次的大雨,從表面看不出對它的傷害,可應了那句話:百密一疏。在它與地面結合處(牆基)沒有做防水,亦或是廢棄年頭太長己損壞,而受到積水的連天浸泡,根基鬆動了。在那個夜裡倒了,倒向我們的營房。

那天晚上我們同室的幾人(記不清都有誰,只記得一個戰友的外號“老疙瘩”)按時作息了,我們躺在地鋪上,外面嘩嘩的雨聲早已湮沒青蛙歡快的叫聲,很有節奏,像搖籃曲使我們很快進入夢香。忽然一聲悶響,伴隨著房屋的晃動和磚瓦破碎的響聲,把我們驚醒。一陣慌亂之後,藉助著屋外的光線(此時天已矇矇亮了)定神一看,眼前的一幕驚的我們目瞪口呆,直到今天想起還心有餘悸。曾經完好平整的北牆,在離地一米多高的地方,赫然出現了一個大洞(那是磚頭掉落後留下的),洞口周邊犬牙交錯,磚咬著磚,有的磚隨時都有掉落的可能。牆面的洞有三、四十公分,形成一個探進屋裡二、三十公分距離的弧面,差一點整面牆就垮塌了。太萬幸了!太懸了!一面廢棄的牆竟有如此威力,是它壽終正寢之時向這個世界作最後的道別,還是……。看來大土牆與我們朝夕相處幾個月已有感情,在垮塌的一瞬艱持著、緩慢的倒下,輕輕地拍了下我們的住房,是在提醒我們危險來臨,是向我們作最後的告別。驚嚇之餘幾個人慌慌張張地竄到屋外,只穿背心褲叉的我們被仍在下著的雨水瞬間澆成了落湯雞。雨水的刺激很快讓頭腦清醒了一些,不知道誰喊了一聲:老疙瘩還沒出來那。大家趕緊進屋查看,匪夷所思的一幕讓我們驚嚇之餘又感嘆老疙瘩的淡定。就在那面即將倒塌的牆下他一動不動躺在地鋪上,周圍掉下的四、五塊磚頭和散落的牆土,其中一塊整磚離他的頭部只有幾釐米,而探進屋裡的殘牆就懸在上面,他居然毫髮無損睡意正酣。

偉大的大土牆,真的太偉大了。你這輕輕地一拍,拿捏的如此精確,恰如其分,再輕點按磚頭掉落的曲線正好砸在他頭上;再重點整面牆有可能整體垮塌,房屋就可能……。不敢想啊!若要受傷掛彩,或許還能給我們的新兵經歷留下點談資和紀念;如果光榮了,那就太不值了。

這次經歷讓我想念我同屋的戰友,雖然我忘記了你們的姓名,不知你們身處何方,但共同的經歷時刻浮現在眼前。更感謝給我們帶來驚嚇又保護了我們的大土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祝我的戰友幸福安康!

(一)

《我的軍旅經歷》

劉立南——大院孩子

(新兵連四排十六班合影)

兩百春華意志堅,

繁星冬夜赴雄縣。

從軍欲圓勵志夢,

領章帽徽展尊嚴。

風雨歷練四十載,

人生旅途沉積澱。

初心依舊情難捨,

耳順之即憶當年。

新兵生活不知不覺地已有半年之久。新訓的課程都是按慣例以三個月為週期安排的,此時我們都已通過了各項考核,就等著分配到部隊,開始真正的軍旅之路。據聽說,遲遲分不下去的原因與77年這批兵的定性有關,全國一下子冒出多少正常招兵外的特殊兵呀,消化這批兵是需要時間的。還好,我們身處農場,不搞訓練時,就幫著做些農活吧。

經歷過嚴冬時期的艱苦訓練和生活,此時早以春暖大地。大片的麥地、苜蓿草和各種青菜,以及大自然特有的各種綠植鋪滿大地,逞現出勃勃生機,即將迎來收穫的季節。小時侯跟隨父親去過“五七”幹校,也見過父輩們開荒種地收穫菜蔬的場景,但與現在的農場相比,就好像是自留地與公社廣袤土地的差別。身在這風景如畫的環境中,是我們新訓以來最愜意最放鬆的一個時期,除了幫做農話,周邊的一切引起我們的好奇。我們看過油田工人操作鑽臺(甚至還親身體驗過卡鉗的開合),油井噴油的現景歷歷在目;大青河邊抓青蛙……;還有過偷偷鑽進果園採食尚未完全成熟果子吃的經歷;更有戰友王富國教我吹口琴,閒時生活多姿多彩,緊繃的神經放鬆許多。

還記得四十年前那個繁星閃爍北風凜冽的冬夜,當兩百多雙腳踏上雄縣的土地時,我們的夢想,從冀北這塊大地上揚帆啟航。

從小生長在部隊大院,耳濡目染軍營的一切,自然有了先入為主的想像,雖然有過幹校經歷和父親的提醒,卻使終不已為然,正所謂:不登山頂,那知山高。下車那一刻,面對漆黑一片的環境、刺骨的北風,給準備不足的我一個下馬威,本能地將帽簾放下,縮著脖、跺著腳觀查周圍,藉著車燈燈光看到我們站在一條土路上,兩邊的平房依稀可辯。沒有歡迎、圍觀的人群,沒有熱鬧的場景,只有我們低聲竊語,就像電影裡鬼子進村的場景,悄無聲息,宣告著我們來了。

經過慢長的等待,我被分到馬號一間座南朝北的馬棚裡。騰空的馬棚散發著牲畜特殊的氣味(我不煩這種味,因為在幹校時沒事兒就往馬廄跑,早習己為常),南北兩排大通鋪就是我們的床,看來我們走的倉猝,農場準備的也不及時。在一陣雜亂與“搶佔”床位之後,我睡在北側緊臨大門的地方。屋子沒窗,唯一的門還朝北,門上破碎玻璃處用紙糊上,而紙早已千瘡百孔,北風一吹呼拉拉地響,湧進屋裡的風感覺比外面還大,要是活動著也許好些,躺著只能蓋嚴被子、戴著綿帽,一動不動,生怕裸露之處鑽進風來,真切體會了一把:尖針大的窟窿,能透進斗大的風。

環境一瞬間發生如此巨大變化,不知其他人都是什麼狀態,總之以後經常出現的呼嚕聲、夢話甚至歌聲一概全無,只有自己呼吸聲伴著破窗紙嘩嘩聲響聽的真切,證明這屋裡還有生命的存在,靜的瘮人。萬事開頭難。這就是我們的開始,雖不完美,但註定是你成長過程的開端。

人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正應了那句話:環境造人。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人逐漸恢復了本性,戲笑、打鬧還有製造“惡作劇"的本事迅速回歸。見過北京馬拉松“尿紅牆”的場景嗎?成群結隊的人留下的一排排尿跡和幹後一片片尿鹼,而我們屋外牆根處,留下的是一座座白裡透黃“冰山”,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此“冰山”真就是一夜之間形成的,想想也知那不是一兩個人的所為。為此全屋被老兵痛斥,責令清除,可造“山”容易,毀亦難,幾把大鎬只把它凸起的尖削掉,徹底清除只有等待大自然的力量了。

新兵生活充滿了艱辛,也自有趣事。我們的住房是軍馬住的馬號改造而成的,十幾、二十幾人同住一屋,體驗著新奇的集體生活。

李Ⅹ,農場幹部子弟,同屋中家喻戶曉的大名人。因他從農場直接入伍,相比較我們這些“外來人”,對農場的環境,比我們適應許多,訓練之餘,經常光顧馬號,與老兵們打的火熱。白天一切如常的他,到了晚上表現的著實讓人驚歎,咬牙、唱歌、說夢話,把我們這個正是嗜睡、打雷都不醒的新兵(除了緊急集合哨聲),一次次的從夢中驚醒,就像半夜雞叫裡的“周剝皮”攪得大家雞犬不寧。在夢中,他忽然驚坐起來,口中唸唸有詞,揮舞的右手做出趕馬車的架式;突然毫無徵兆地一掌打在身邊睡著的人臉上,當被打之人驚醒後奮力回擊一掌,他竟然仍在夢中;更甚之半夜起來穿好衣褲去馬號與值班老兵吃了頓飯(軍馬夜裡要加草料,值班的老兵也會吃點夜宵),回來接著睡,第二天,老兵察覺當晚他有些不對勁問他時,他居然矢口否認,一概不知。都說:酒後吐真言。我說:睡中顯原形。

緊急集合是新兵訓練的重要內容,經歷幾次加上老兵傳授,總結出了一些竅門。比如:將揹包帶的一頭對摺一段,繫個死結,長度比疊好的揹包略微長點兒,形成一個套狀,這樣在集合時能迅速將套子搭在疊好的揹包上形成兩豎,然後將揹包帶的另一頭從疊好揹包的下面繞過揹包,從套子中穿入、拉緊到揹包下面,橫向環繞三圈形成三橫,較傳統(正規)打法節約時間;睡前將脫下的綿衣蓋在胸前、褲子放在綿衣的下邊搭在腿上,集合時先坐著穿上綿衣(不繫釦子),然後穿褲子、穿鞋、打揹包,背上打好的揹包,邊向外跑,邊系衣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一次,當緊急集合的哨子吹響,我依次按事先準備的步驟執行,就當背上揹包準備向外跑時,發現我的褲子底腳只到小腿肚,怎樣拉拽也下不去,而旁邊戰友閆偉所穿的褲子確怎樣也提不上去,褲角還拖在地上。原來在忙亂中我倆相互穿錯了褲子,狼狽不堪。不但沒有完成集合,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槍是大院孩子的最愛,兒時的男孩那個沒有屬於自已的槍,那個沒玩過打仗遊戲呢?當真正的槍握在手中、抗在肩上、舉槍瞄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擦試、拆解、組裝,愛不釋手。射擊要領就是穩、準。持槍穩、心態穩、擊發穩,準自然是瞄的準。老兵們總結的好,有意識擊發,無意識槍響。

連部東面打穀場,是最初練射擊的地方。數九寒冬趴在地上,又冷又硬,練一會兒就要站起身活動一下身體。一次我們來到穀場練習,有人發現地上隔不遠就有一個長形小坑,很是納悶兒,堅硬平整的穀場挖坑兒幹什麼用,後來知道那是三排男兵的傑作,幹什麼用?解釋的合理但搞笑,還是問他們吧。

實彈射擊,全連發輝不錯,我打了八十一環,最牛的打了八十五環,小小的年紀有狙擊手的潛質。射擊次序由平常認為練的好的先打,為的是鼓勵後面的人也打出好成績,必竟只此一次機會,練的如何考場見。我打完後就報靶去了。

靶子位於一座小土山前,每個靶前都挖有半人多深的土坑,挖出的土就堆在坑前,形成一個墳頭型的土堆,掩護報靶人,報靶人就蹲靠在土坑中,手持報靶牌,對每次射擊的彈著點作提示。一根竹杆頂頭插個圓紙片,就是報靶杆,依據彈孔位置作出報靶動作。左右擺動是十環、上下襬動是九環、左上角八環、右上角七環、左、右下角依次,脫靶畫個大圓圈。報完環數,還要提示偏差方向,偏左就向左移動報靶杆,左上就以靶心為始點,向左上揮動報靶杆。有一次在報靶過程中槍響了,冷不丁嚇人一跳,心想這誰呀,加難度打移動靶哪。其實射擊是要聽指令的,再者通過報靶人的提示為下一槍作修正,可有人緊張先開槍了。自己打槍一是有準備,槍響的聲音清脆,報靶這頭可大不一樣。聽著射擊開始的哨聲,眼睛緊叮靶面,生怕看不準影響戰友的射擊成績,耳朵還要準備子彈擊穿靶面帶來的瘮響,那響聲與自已開槍時的響聲完全不同,無法形容。一輪打過,要糊靶,真有準的兩槍打一個孔無法辨別算脫靶太冤了。幾輪過後要更換靶紙,那是因為靶子補丁太多,環與環之間的線已無法區分了。換完靶紙順便到靶子後面的土裡扒拉彈頭,可大多數彈頭碰到土裡的石子變形了,想得到完整的彈頭是有巧門兒的,老兵提前準備的破錦被,這時有用了。把錦被撲在彈點多的位置,我得到了很多好彈頭,與空彈殼組合一體,做了一批假子彈。

運動會,對於從學校出來的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在校時我就愛上體育課,除了身高有點優勢,籃球打的還行,其它主要是愛動的天性使然。據此,我報了跳高、跳遠兩項,心想憑著身高優勢說不定弄個第一呢。

跳高開始後,我順利的越過前幾個高度,看著其他人逐漸被淘汰出局又不服的樣子,心裡不免有些得意,一副信心滿滿,非我莫屬的樣子。那知強中自有強中手,高人之外有“高”人,優勢不等於勝勢。

還記得新兵匯操場,各班、排相互較勁的場景嗎?當我們十六班出場時,還引起了一陣鬨笑。我是班裡最高的,身高一米八五;田一最矮一米六不到,排頭與排尾有二、三十幾公分的差距,而打開刺刀的鋼槍立於腳邊,刀尖已超過田一的耳部,就像電影裡小鬼子端著上了刺刀的三八大蓋一樣,很是滑稽。隨著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齊步走、正步走、槍上肩、槍放下的號令,一張張略顯稚嫩而嚴肅的面龐,配合著整齊劃一啪啪有聲的持槍動作,剛才還有些喧囂的操場,頓時鴉雀無聲,隨後,掌聲陣陣。以貌取人,依形判能,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眼前的場景再一次得到印證。

當橫杆提高到新的高度,我三次都沒跳過,而劉新春一躍而過,身下還留有很大富餘量,跳遠就更別提了,劉新春一騎絕塵,將我們遠遠拋在身後。後來才知,新春入伍前是體校的高材生,曾創造過市青少年跳遠記錄,六米多呀,吾輩真是望塵莫及。還有許多……,新兵生活就這樣一天天來到夏季。

北方的夏天對於我們早習以為常,隔三差五地時不時下下雨,雨量不大還能帶來絲絲涼意,沖淡些暑氣,這年也一樣。在家時熱了還要吹吹電扇,在這裡自然的環境,更有種清涼感覺,這就是城市與農村的區別。雨水的到來,也帶來一段永生難忘的記憶。

已記不清具體時間了。本來平常有序的天氣被突然下起的一場大雨打破平衡,一開始以為下個半天雨就會停下來,但整整一天雨絲毫沒小,反而更大了。我們留在屋裡無奈地看著傾盆大雨不斷地、有些發洩地潑向大地,屋前平常集合站隊的土路,已形成了水流,而且越來越深,已經向我們的房屋處蔓延,水都快進屋了。

廣袤的大地盡情吸收著大自然賜予的生命之水,但雨水太過豐盛、太集中,有些消納不起了。所有低窪地都被雨水填平,連平常水量不多的大青河都滿了,洶湧的河水從眼前飛逝而去,就要漫過河堤,我們的心裡有了一種不祥的感覺。後來才知道這場雨造成了白洋淀澱滿水溢,洩水加之自然的雨水形成了洪水,給下游各縣造成了災害。

雨小了,雖然沒停但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鬆些了。而因這場雨醞釀形成的一次危險的意外,悄然臨近。

我們的住房北面有一處廢棄多年的破土房,由於年代久遠房頂和大梁早已不知去向,只孤獨地留下幾面兩米多高的大土牆,倔強地巍然屹立,很有些蒼桑感和歷史感。土牆是由黃泥加稻草用木夯一層層夯實而成,有個非常貼切的名子"乾打壘”,非常結實、耐用,也算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項發明創造吧。

這次的大雨,從表面看不出對它的傷害,可應了那句話:百密一疏。在它與地面結合處(牆基)沒有做防水,亦或是廢棄年頭太長己損壞,而受到積水的連天浸泡,根基鬆動了。在那個夜裡倒了,倒向我們的營房。

那天晚上我們同室的幾人(記不清都有誰,只記得一個戰友的外號“老疙瘩”)按時作息了,我們躺在地鋪上,外面嘩嘩的雨聲早已湮沒青蛙歡快的叫聲,很有節奏,像搖籃曲使我們很快進入夢香。忽然一聲悶響,伴隨著房屋的晃動和磚瓦破碎的響聲,把我們驚醒。一陣慌亂之後,藉助著屋外的光線(此時天已矇矇亮了)定神一看,眼前的一幕驚的我們目瞪口呆,直到今天想起還心有餘悸。曾經完好平整的北牆,在離地一米多高的地方,赫然出現了一個大洞(那是磚頭掉落後留下的),洞口周邊犬牙交錯,磚咬著磚,有的磚隨時都有掉落的可能。牆面的洞有三、四十公分,形成一個探進屋裡二、三十公分距離的弧面,差一點整面牆就垮塌了。太萬幸了!太懸了!一面廢棄的牆竟有如此威力,是它壽終正寢之時向這個世界作最後的道別,還是……。看來大土牆與我們朝夕相處幾個月已有感情,在垮塌的一瞬艱持著、緩慢的倒下,輕輕地拍了下我們的住房,是在提醒我們危險來臨,是向我們作最後的告別。驚嚇之餘幾個人慌慌張張地竄到屋外,只穿背心褲叉的我們被仍在下著的雨水瞬間澆成了落湯雞。雨水的刺激很快讓頭腦清醒了一些,不知道誰喊了一聲:老疙瘩還沒出來那。大家趕緊進屋查看,匪夷所思的一幕讓我們驚嚇之餘又感嘆老疙瘩的淡定。就在那面即將倒塌的牆下他一動不動躺在地鋪上,周圍掉下的四、五塊磚頭和散落的牆土,其中一塊整磚離他的頭部只有幾釐米,而探進屋裡的殘牆就懸在上面,他居然毫髮無損睡意正酣。

偉大的大土牆,真的太偉大了。你這輕輕地一拍,拿捏的如此精確,恰如其分,再輕點按磚頭掉落的曲線正好砸在他頭上;再重點整面牆有可能整體垮塌,房屋就可能……。不敢想啊!若要受傷掛彩,或許還能給我們的新兵經歷留下點談資和紀念;如果光榮了,那就太不值了。

這次經歷讓我想念我同屋的戰友,雖然我忘記了你們的姓名,不知你們身處何方,但共同的經歷時刻浮現在眼前。更感謝給我們帶來驚嚇又保護了我們的大土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祝我的戰友幸福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