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區民主街西部北側。始建於南宋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歷史時期,共歷199任知府。府衙現存明清建築100餘間,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40米,面積72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佈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封建社會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既是北京故宮的縮影,又是南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標誌,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等研究價值,是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父母官“、“召父杜母”、“羊續懸魚”等詞語便源於南陽府衙,現為南陽市區著名人文景點之一。

2001年南陽府衙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二級博物館,2012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全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中軸線兩側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後寢。單簷硬山式建築。它是清代全國215個知府衙門中到2013年保存完整、規制完備的唯一府級官署衙門。府衙的照壁呈凹形,高5米,寬22.5米,用青磚砌成,磚上有“南陽府城”、“南陽府”磚銘。照壁前左、右兩側現有召父、杜母坊遺址,是為紀念兩漢時治南陽政績卓著的兩位賢太守召信臣、杜詩而建的。大門前築女兒牆,兩側是八字牆,牆體內各鑲石碑4通。進入面闊3間、進深2間、拱券式的大門,便是儀門。儀門形制同大門,唯前坡內側簷部採用木構捲棚。儀門為禮儀之門,凡新官到任,至儀門前下馬,由迎接官員迎入儀門內。嘉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祭祀活動,也要大開儀門。儀門之後便是大堂,它面闊5間,進深3間,是中軸線上主體建築,也是第三進院落。簷下置斗拱,斗拱疏朗,樑架奇巧,明亮寬敞。大堂是知府開讀詔書,接見官吏,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堂正中設公案,兩側列“肅靜”、“迴避”及其它儀仗等。大堂之後的二堂是府衙長官處理一般公務的地方,有莊重威嚴的氣氛。穿過二堂大門20米,便是三堂,是知府接待上級官員,商議政事,處理公務及燕居的地方。堂後為府衙花園——泓池水,明靜清澈,山石玲瓏,樹木青蔥,奇花異草,爭芳鬥豔,為知府及家眷的休憩場所。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南陽府署左北向南,經明、清兩代不斷修葺擴建,至清光緒末年,規模宏大。主體建築依次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均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兩側房舍、院落分佈有序,佈局嚴謹。署前為照壁,北為大門,左右列榜房,門前東為召父房,西為杜母坊,還有譙樓和石獅一對。大門北為儀門,兩側為公廨,外有東西牌坊兩座,分別與儀門兩側門相對應。再北為大堂,沿明舊額曰“公廉”,即公正廉潔之意。堂前豎戒石坊,正面額書“公生明”,兩側書“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即《戒石銘》原文)。堂左右為承發司、永平庫,堂前至儀門,兩側各建排房十間,為各執事房,即書吏六曹房,還有東西二公廨。大堂後為寅恭門,門後為二堂,明代額曰“燕思”,後曰“思補堂”,清末改曰[1]“退思堂”,均取退而思過之意。二堂之後有暖閣(穿閣),經穿閣即入內宅(府庭),內宅為一四合院,由宅門及左右門房、左右廊房和後堂(三堂)組成,俗稱上房院。宅門及門房兩側為吏舍,但在上房院外。後堂規模與大堂相仿,是知府接待上級官員和商討重要政事的地方。後堂東有偏院,為知府眷屬住所。其東南(在二堂之東偏南)為“虛白軒”;北折而東植桃李數十株,有舍曰“桃李館”。後堂西南(在二堂西)有花廳,廳之北宇曰“師竹軒”,為知府鑑判之所,即簽署公文、案卷和日常辦公的地方,取虛心治理之間,故名。轉西為“愛日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於堂前鑿池植蓮,並架虹橋於其上,以通“對月軒”,取淨直不染之意,加制匾曰“愛蓮”,旁砌假山,為政餘憩息之所。後堂北為“槐蔭靜舍”,舍後隙地為菊圃,每年重陽可養千餘盆菊花;堂之西南闢菜圃,引泉水以灌之,曰“芳畹”。後堂再北為後府,西半部為馬號,東部有側院,內有“桂香室”,室後為團練賓興館。最北部為操場,原是訓練團勇的地方,民國25年(1936年),督察專員公署在這裡舉辦第一屆武術大會。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南陽府署,通常稱為府衙或知府衙門,是元、明、清三代南陽知府的官署。

故址在舊城內西南隅,即今民主街西端北側。南陽府署由元代迄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南陽府署,是一件深得民心之舉。南陽府衙後將亭改建為坊,稱戒石坊),建儀門、大門,後列官宅,東西列吏舍。經吏司(掌管受發文書諸事)在正堂東;昭磨聽(掌管勘六房卷宗)在正堂西;司獄司(掌理察獄囚)在儀門西;架閣庫(收藏管理文牘案卷)在正堂後,申明、旌善二亭在府署前東西兩側,永平庫(府庫)在府內。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成化年間(1465年——1478年),知府陳鎰重修大堂(正堂),堂左為乘發司(承辦和轉辦公文信札)及吏、戶、禮諸房,右為西公廨(公廨是官吏辦公處的通稱),東南隅為衙神祠、寅賓館。前為大門,門左右列榜房,前建豫南首郡坊。大堂後為寅恭門,次為思補堂(二堂),堂左為書簡房,右為招稿房。次三堂,又次為府廨,規制嚴備,經明末變亂頹圮。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清順治四年(1674年),知府辛炳翰始修思補堂,又修儀門、榜房,紀而知府張獻捷重修大堂並六曹房、乘發司、永平庫。嗣後,相繼修葺完備。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佟應琦於大門外東西增建召父、杜母二坊。歷久對府署漸頹。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府嶽興阿對府署進行大修。咸豐初,知府顧嘉蘅又補修,於府宅後東北側建團練賓興館(亦稱團練公局)。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由知府傅鳳揚(傅鳳颺,‘颺’簡化應為‘颺’)倡導並親自督導,動員府署及地方州縣大小官員捐俸祿,對府衙古建築群,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關鍵性宏大修繕及重建。使千年古建築得以存留於世。並撰寫了《重修南陽府署記》碑文,為年再度修繕和部分重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和線索。南陽府衙建築,是中國惟一保存完整、規制完備的知府衙門。此次修葺,前後經歷5個年頭,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南陽府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府衙,初置於元代1271年,如今它依然宏偉,並具極高價值,相信將有可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他任南陽知府期間,最有影響的政績之一。

民國2年(1913年),南陽府撤消,府署故址為縣公署(民國元年,知縣署改稱縣公署,後又改稱縣政府)佔用。民國21年(1932年)秋,於南陽設立河南省第六行政區,

河南南陽 南宋時期興建的南陽府衙

督察專員公署即設於久府署內(與縣府和署),此後,續有增葺改建。解放後,南陽專員公署駐此,1965年後,改為中共南陽地委第三招待所,後又改為家屬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