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灸法、灸感、灸量才是艾灸的關鍵!

灸法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回陽固脫等作用。《醫學入門》中提出:“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在治療中的重要地位。灸感是指患者因施用灸法而自覺的有酸重、麻木、蟲行、灼痛等非熱感或透熱、擴熱、傳熱等熱感,其本質是經氣感應。然而,現代施灸甚少提及灸感,臨床上對於灸量的判別常以“至皮膚紅暈為度”,這往往達不到《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中:“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因而不盡然能得到最大的療效。筆者就從灸感和灸效的角度淺談灸法的操作。

灸法、灸感、灸量才是艾灸的關鍵!

灸前辨證

與刺法相同,在施灸前應通過望聞問切等方法仔細分析辨證,然後根據具體證型選取相應的灸法。《靈樞·四時氣》強調“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太平聖惠方》也提出:“灸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至病,未能痊癒矣”。然後應因人、因病制宜,如老人、小兒儘量少用或不用艾炷直接灸,糖尿病患者則禁用著膚灸等。不同的人體部位也應有所不同。如面部,宜用艾條懸起灸或艾炷間接灸而不能用直接灸。因病制宜方面有如採用直接灸(化膿灸)的方法防治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用燈火灸或火柴灸治療流行性腮腺炎等。需因人因病,先辨證再取最適合的方法施灸。

1.灸法的適應證

《靈樞·官能》:“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說明艾灸法的應用主要以經脈陷下、陰陽皆虛、絡脈堅緊者為宜。汪機則注重灸法的合理使用,他認為灸法主要用於陽氣下陷者、脈沉遲者、脈證俱見寒外者、以及冬月陰寒大旺諸證。《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

灸法、灸感、灸量才是艾灸的關鍵!

2.灸法的禁忌證

“熱症禁灸”最早出自《傷寒論》,後世主張禁灸者多沿襲此說,並把陽證、熱證、實證、陰虛乃至溼熱之疾列為禁灸之列。如《傷寒論》116條中列舉的熱症禁灸:“微微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認為陰虛內熱之體,應忌用艾灸,因艾火易傷津液,陰血愈傷而形成焦骨傷筋的嚴重後果。

選穴精簡

由於艾灸時熱傳導和產生灸感均需要一定時間,故選穴精簡能使穴位在治療時間內達到並保持適宜的溫度,以達到足夠的灸量。《針灸大成》曰:“故不得其要,雖取穴之多,亦無以濟人。苟得其要,則雖會通之簡,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說明了灸法取穴不在多而在精。《針灸大成》又言:“灸風而取諸風池、百會;灸勞而取諸膏肓、百勞;灸氣而去諸氣海……欲治頭目之疾,則灸合谷;欲愈腰腿,則取環跳、風市;欲拯手臂,則取肩髃、曲池”。取穴精煉,法當如此。

灸法、灸感、灸量才是艾灸的關鍵!

灸量得當

關於艾灸的灸量,古代醫家有很多闡述,但掌握最佳灸量,以期達到最佳療效需要注意很多方面。

1.天時、地理。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痺、助陽回厥。另如北方風寒凜冽,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2.病情、病性。病深痼疾,灸量宜大。如《備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根深篤,可倍多於方數”。另如灸治急症,多數醫家主張壯數宜多。《扁鵲心書》言:“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西方子明堂灸經》指出臍中穴“主洩利不止……灸百壯”等。《類經圖翼》則認為應以祛病為度,“故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不可拘定壯數”。病在淺表,灸量可小;在內則灸量宜大。癰疽陰瘡雖發於體表,但病根在內,故灸量亦須大[5]。

3.施灸部位。所取穴位皮肉淺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實者宜以大灸量。如《備急千金要方》雲:“頭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則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鬚生少”。

4.灸炷大小。《小品方》記載:“灸不三分,是謂徒冤”。此言做艾炷欲令根下闊三分,若減此不復孔穴,不中經絡,不能除病。艾炷又有麥粒大,綠豆大等,艾炷大小,壯數的多少應按不同的疾病及不同部位選用[6]。

總之,要產生一定的灸效,首先要積累一定的灸量,充足的灸量是得氣取效的前提,得氣是機體對艾灸所產生的反應。《千金翼方》卷二十六:“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時令滿百壯”。這就是灸積累量。

灸法、灸感、灸量才是艾灸的關鍵!

灸感氣至

氣至病所的傳感作用是灸法和針法的療效標誌之一,也是針灸作用機制的精髓所在。《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唐代《千金方》早就提到,灸後會出現“當覺氣下礱礱然如流水狀”。《灸膏肓俞穴法》則認為灸療要達到“若不失其穴,灸至數壯,覺肩胛骨中通熱而不甚痛,意自快暢”等灸感的出現,對於灸效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施灸的感傳顯著者,在選穴恰當的基礎上,最佳的灸量應是出現氣至病所感傳時的灸量。而無明顯灸感者,應以文中灸量定量的幾個方面結合看待,因時、因人、因病而制宜。如此施灸,何愁灸感不至,灸效不靈呢。

灸法、灸感、灸量才是艾灸的關鍵!

特別提醒:

望聞問切微課堂視頻以及文章只做教學指導,不針對具體臨床治療,如果有需要請諮詢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