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中國飛機設計從仿製俄羅斯飛機起步,俄羅斯的米格19,米格21成了我國戰鬥機的第一藍本,從仿製米格21開始,我國設計師走向了獨立發展自己戰鬥機的艱難旅程。

殲8將米格21放大,改雙發,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沒問題,雙發比單發推比更大,但是設計師缺乏經驗,為了平衡後機身雙發動機造成的重量,想到的辦法就是將飛機加長再加長,慣性交感問題嚴重(簡單點說就是,飛行員想操縱抬頭,但是飛機抬頭的同時還扭屁股),而且為了簡單的沿用米格21的技術,飛機將機翼簡單放大,放大後發現機翼剛度下降嚴重,飛機滾轉效能慘不忍睹。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米格21是世界最暢銷的二代機,價格便宜機動性好,產量破萬,世界第一

當時還有個教科書一般的結論,提高飛機細長比,超音速阻力會下降,當然就這麼做了,這麼做的結果,超音速阻力有了一定下降,但是,發動機進氣道超長,造成了巨大的管道流動損失,最終發動機推力明顯下降。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殲8在米格21基礎上發展而來,第一次下水,就嗆了,飛機是高科技,不是捏麵人

從殲8開始,探路失敗,但是日子還得繼續,那就繼續改進吧,好歹爬升和加速有明顯改進,用幾十架殲6從埃及朋友換到的米格23戰鬥機,變成了救命稻草,殲8和米格23雜交,就成了殲8II戰鬥機,飛機重量和飛行性能基本保持不變,兩側進氣,使得飛機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大型機頭,可以裝700毫米以上口徑的雷達天線,這是超視距空戰必須。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從俄羅斯人的觀點來看,殲8II就是一個採用三角翼的米格23,指標全面落後

從殲8到殲8II戰鬥機,唯一的進步是火控雷達,氣動飛控幾乎無多少變化,還是典型的二代機,打死了最多和美國F4戰鬥機一樣,假如能及時搞定大型火控雷達和導彈的話,所以空軍還是下定決心必須拿到國產三代機,這就是殲10的由來。

飛機設計師的日常就是不停學習各種國內外先進設計資料,不停提出新構想然後做計算吹風,推出新飛機設計藍圖,這一點和碼農很類似。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飛機設計就像無休止的挑戰賽,輸了一輪還有一輪,美國三代機是我們追趕的對象

即使殲8戰鬥機設計水平不高,但是設計師還是緊跟世界潮流,關注歐美戰鬥機發展,尤其是美國F15和F16戰鬥機,這一堆高低搭配,成了世界空軍的楷模,俄羅斯人也積極跟進,這就是重型蘇27和輕型米格29的配對。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蘇27和米格29的配對,飛行性能和包線都差不多,但是蘇27內油多腿長很多

1986年殲10戰鬥機贏了沈飛的殲13拿到了國產三代機的大單,以超新穎的鴨式佈局和電傳操縱設計為基點,配備先進的數字式航電設備,就開始了長達18年艱苦的征程,經費嚴重短缺,人員流失,工業技術薄弱,各項設備研發險象環生,飛機性能參數全線告急,飛控系統超難超麻煩,讓總師天天睡不著。

空軍的構想,殲10就是個單發戰鬥機,替代殲7比較合適,飛機太小,航程不夠,而且單發設計安全性也差,還是需要一款雙發重型戰鬥機做底牌,就像美國的F15和俄羅斯的蘇27一樣。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習慣了落後飛機的中國空軍飛行員,一遇到蘇27,只求擁有別無所求

當然,好人在極其艱難,絕望的時候總是莫名其妙的會發生某些轉機,這就是俗稱的人品爆發定律。

1992年,俄羅斯人答應賣我們一批蘇27戰鬥機,價格很低。

從蘇27身上,空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相比殲7和殲8,從機動性,航電和武器,還有航程,全面碾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航空界的豪門-601所,根據拿到的蘇27的資料,也展開了自己的研究,不出預料的話,就是中國新的重型雙發戰鬥機。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這就是瀋陽的三代機方案,雙發重型設計

從設計來說,這個三代機方案,和蘇27有幾分相似,但是也有很多特色。

大體氣動佈局就是大邊條翼加大展弦比梯形機翼佈局,平尾和機翼用後邊條過渡,和F16戰鬥機設計類似,飛機進氣道和佈置和超級大黃蜂設計雷達,大邊條下分離安置了2個楔形進氣道,兩發動機進氣道分的比較開,類似蘇27和F14的中央通道設計而不像F15,F18的靠攏設計,飛機發動機艙安裝了2個腹鰭,增強垂尾。

從以上來分析,先說邊條翼和梯形翼的佈局,這個佈局明顯是彌補蘇27的弱點,大家都知道,蘇27戰鬥機飛行性能的弱點就是,機翼滾轉特別差,原因就是機翼太長,弦長太短造成剛度嚴重不足,外加兩臺發動機分的太開,發動機中心距超過2米,轉動慣量太大。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從機翼對比來看,機翼剛度比蘇27有很大提高,但是分離式發動機設計仍然限制了飛機滾轉性能

從邊條外形對比來看,601的三代機邊條設計很怪異,不是F16和蘇27這種特別暴烈的S型邊條,面積小,效果好,也不是F18EF的大S邊條,面積大,渦流穩定性好,這個邊條設計比較保守,從這個角度來說,設計師對飛控系統沒把握,採取了比較保守設計措施。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三代機常用的邊條設計主要是F16的S和F18E的大弧形

從模型來看,發動機艙和蘇27差不多,都是分開弔掛在邊條和機翼下,但是前緣隆起太早太大,阻力太大,實際上等於挖空了飛機機身,機身剛度不太好,需要特別好的材料加強。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瀋陽三代機重型飛機設計,發動機和FC-31一樣分的很開

而且對於一款不隱身的飛機來說,飛機垂尾採取30度左右向外傾斜設計,完全沒有好處,直接垂直安放效果最佳。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腹鰭傾斜安置在後機身發動機艙上,也是一大敗筆

腹鰭設計也有些怪異,腹鰭是傾斜設計,最有意思的是腹鰭安置在發動機艙上,而不是後邊條上,大家都知道,三代機開始換髮動機都要拆後機身發動機艙壁板,這個腹鰭安置在發動機艙上,不方便維修,學蘇27的多好。

從這個設計來說,機翼剛度稍好,幾乎保持了蘇27的邊條升力體,外加發動機艙分裂設計,最終性能,最多就是和蘇27持平,對於蘇27那種十幾輪精細的減租減重設計,沒法做多少奢望,畢竟,設計師真機實踐經驗只有殲8。

當然,這個是基於風洞模型而言,最終我國拿到了蘇27的全套技術資料和生產技術,這麼一個全新三代,能比蘇27有多少優勢真的難說,從軍方的角度來說,美國F22戰鬥機近在咫尺,繼續折騰三代機毫無必要,再好的三代機也是廢物,繼續前進,放棄一切三代開發,不管是魔改殲10還是殲11,全力以赴搞四代才是正道。

這個三代重型飛機被槍斃了,但是也沒有完全死亡,很多細節繼續延續到沈飛下一代FC-31戰鬥機身上,比如分裂發動機艙,機翼設計,從這個角度來說,沈飛一直在前進。

當年如果買不到蘇27生產線,沈飛雙發重型戰鬥機會是啥樣的?

從後面來看,FC31和三代雙發重型關係密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