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阿富汗為什麼誰都打不贏?

寇亞君


天時地利人和,入侵者啥都不佔,勉強有武器優勢。


在中國的眾多鄰國中,有一個看上去不起眼實際上卻戰鬥力爆表的國家,它就是阿富汗。阿富汗雖然是彈丸小國,卻身處四戰之地,從古至今都是大國爭相追逐的目標。原因很簡單,阿富汗地方雖小卻處在中亞核心區,向南直達印度半島,是外來民族征服印度的不二之選;向西是中東產油區,控制世界的錢袋子;向北是俄羅斯北極熊;向東大家都懂得,就是我們中國。

這樣一塊地方,自然是大國關注的焦點,而從漢朝開始為了夾擊北方的匈奴,漢朝天子就派人向西尋找被匈奴人欺凌的大月氏部落,而尋找的地點就是今天的阿富汗。而近代以來,阿富汗則先後跟三個超級大國對抗過,並且還不落下風。第一次是在19世紀跟大英帝國兵戎相見,要知道那個時候的英國遠非今天的英國可比,當時的日不落帝國可是超級大國,全球遍佈殖民地。為了征服阿富汗,英軍數次興師動眾,結果卻功敗垂成。

說起英國的阿富汗情節則主要是源於其想打通非洲跟印度殖民地的通道,再一個就是想通過控制阿富汗來遏制沙俄南下繼而染指印度。1839年英國第一次入侵阿富汗,派了三萬人馬,考慮到英國本土遠涉重洋,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對比同時期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總共才出動了不到四千人。這三萬人進入阿富汗之後進軍十分順利,阿富汗只有一萬軍隊,而且武器落後,根本不是現代化英軍的對手。於是英軍順利佔領了坎大哈和喀布爾,然而對於阿富汗人來說,此時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阿富汗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它是一個部落制的國家,你打贏一個政府沒有用,餘下的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裝,他們群起反抗,英軍疲於應對。很快其中一個部落佔領了一條交通要道,英國人沒辦法選擇拿錢贖買,但面對為數眾多的部落如果一直贖買下去的話,英國得破產。1841年阿富汗部落聯盟起義,大刀長矛一起上,竟然一舉收復了喀布爾,英軍一萬六千人撤退,最後只逃出一人。面對如此形勢,第二年英國便撤退了,此戰英軍損失三萬人,花了1.5億英鎊,結果在阿富汗的山地裡折戟沉沙。

英國人走了之後,俄羅斯人來了,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原因不用多說了,自然是蘇聯在與美國爭霸期間,胃口膨脹,一心一意要把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蘇聯在入侵之前也在阿富汗曾扶持了很多代理人,這些代理人在上臺之前還十分聽話,但上臺之後就一心想擺脫俄國的控制,表示要親美。對此蘇聯當然無法忍受,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出兵。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阿富汗一夜之間冒出了數百個抵抗組織,比美國在越南還要慘。蘇聯在阿富汗一打就是十年,前前後後用盡了手段,可怎麼打就是打不贏,最後只能是宣佈撤軍。

蘇聯人之後就是美國人了,美國人以反恐之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說是結束,不過以目前的狀況來看,美國人的遭遇也不樂觀。平心而論,阿富汗雖然是個山地國家,但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再加上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關鍵位置,所以未來的發展前景相當可觀。別看人家現在政局動盪,但只要安定下來,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富裕的國家。


地圖帝


用無人機用燃燒彈破壞掉農田和灌溉設施及飲用水源。恐怖分子埋雷 ,進攻方也埋雷。加大提供援助逼平民撤離,放下武器的都算平民,登記造冊安排劃定居住及工作區域,製作身份識別標識,安排當地人員管控。移風易俗,對他們的下一代半封閉式教育,(避免過早的被傳統宗教洗腦,宗教自由,但必須成年以後,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上,才可以選擇自己認同的)。一方面無差別的破壞了魚龍混雜的糟糕生存環境,同時又給他們另外創造了沒有危險的生存條件。相信平民不會願意帶著全家老小陪綁在恐怖分子的戰車之上涉險。平民區只要加大武器管控和出入區域管控便沒了大問題,欠缺的只是資金和人才培養,恐怖分子能混雜其中沒了武器危害也能減少許多。通過堅壁清野,戰場上只剩下少數負隅頑抗的極端分子。靈活運用衛星和GPS定位系統及無人機來掌控戰場,同時加大對機場碼頭等交通樞紐的管制,狂熱的極端份子缺少補給,又無法用平民做擋箭牌行動受限,自然就撐不下去了。

至於居住區平民的工作也好解決。向全球大廠商拋出橄欖枝,願意拓展阿富汗及周邊市場和影響力的品牌廠商,都可以安排技術人員在指定的生產區域建立臨時場地,培養生產工人,為以後加大生產儲備骨幹。生產的產品會由居民區優先採購供給居民日常所需,以降低運輸及採購成本。並由政府提供補助,以相對低價銷往周邊國家。低廉的勞動力還是能吸引到逐利的生意人加入的。 有商人的幫助和支持,阿富汗及周邊的各種質優價廉的資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通過資源互換來盤活周邊貧困國家的經濟。使平民生活質量提高,進一步得到輿論的支持,瓦解少數政教一體國家利用宗教和武力裹挾貧民窮兵黷武妄圖長久獨裁的詭計。


天下至中


並不是誰都打不贏阿富汗,其實誰都打得贏阿富汗,只是不想繼續打而已。

阿富汗只是在具有象徵性的戰略意義,這句話有兩個重點,一個是“象徵性”,一個是“戰略意義”。

戰略意義只有在雙方進入必然衝突的時候才具有作用,如果只是預防和想像未來衝突去提前佔領,然後衝突並沒有發生的時候,這種佔領就失去了意義。

要知道打阿富汗可沒有什麼收益,都只是為了佔領具有戰略意義的高點,但是如果衝突解除,那麼這個戰略高點就失去了意義,沒有意義的時候,誰還花大力氣去佔領它。

當初沙俄和應該就弄出了一個勢力分割區“佤汗走廊”。

要是阿富汗裡面遍地黃金,遍地石油,你看看會不會被征服?

早就被瓜分的骨頭都不剩了,管理你多難打,只有打下來有收益,阿富汗早就不存在。

並不是別人打不贏阿富汗,而是打阿富汗除了虧錢之外,並沒有什麼實際上的好處。

不然美國早就像打伊拉克那樣砸一萬億下去,都不用美國出兵,單單用僱傭軍都夠了。

美國在阿富汗打了那麼久,投入還沒有打伊拉克多呢。

蘇聯當初退出阿富汗也是因為一直都在花錢,而沒有收益,打這樣的戰爭是虧本的。

阿富汗窮地方一個,都是山,打下來也沒什麼用。


一號風手


應該說”阿富汗曾未被征服過“更加確切!歷史上許多帝國都曾入侵甚至佔領過阿富汗,但都未曾征服這片土地!從波斯、亞歷山大、蒙古,再到英國、蘇聯、美國。阿富汗的命運似乎承載著每一個想要征服這片土地的帝國興衰,於是便有了”帝國墳場“的美譽。

歷史告訴我們,王朝的更替是必然,可以說人類的戰爭史就是文明的發展史,每一個新的王朝想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首先就是要進行文化以及信仰的同化。這是一個漫長過程,絕非一朝一夕之間。 中間必定有反抗,執政者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殺光。

首先,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就註定自身是個”是非之地“。阿富汗地處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東與中國接壤,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縱觀阿富汗的歷史,一直在被附屬或者被殖民中。阿富汗就好比亞洲的“命脈”,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二戰後,世界格局以蘇聯和美國所領導的兩大利益集團為主導。世界形式整體趨於穩定,但是美蘇的矛盾日益深化,於是常年動亂的中東地區便成了兩大集團博弈的戰場。各國彼此扶持親善勢力,伺機制造混亂。總之,戰爭不過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小國也不過是大國政治博弈的棋子。當今的阿富是這樣,伊拉克也是這樣,敘利亞還是這樣。

現在的國際態勢,很難名正言順的吞併一個國家,連集體公投加入俄羅斯的克里米亞都被聯合國指認公投“無效”,更不要說阿富汗,伊拉克這些國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的地緣政治,使阿富汗和國際形勢緊緊相連。且不說,阿富汗的部族早就習慣了這種戰亂的生活,阿富汗多高原和山地的地理環境使得戰略縱深得以擴大,而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在這種環境下蕩然無存,所以在許多時候,美國大兵的優秀夥伴不是悍馬,而是毛驢。不管是英國、蘇聯還是美國,與阿富汗的文化和信仰都大相徑庭,而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同化顯得不太切合實際。世界信息化和多元化的好處就是彼此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說,阿富汗之所以常年戰亂,之所以曾未被征服都得益於其身處的位置。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旦一方佔有了阿富汗,勢必打破了某種政治平衡,而另一方也必然通過各種手段找回這種平衡。不可否認,這裡面更有阿富汗人的鮮血和淚水。在歷史長河裡,他們用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頌唱著堅強的凱歌!


赤子芳心


英國人說它是“全球帝國、區域強國和眾多鄰國都攪合一把的‘雞尾酒’”;上世紀60年代它曾“用蘇聯火柴點美國香菸”;21世紀其部落長老留下“美國人有手錶,我們有時間”的忠告……

一度的多種文化交匯地、絲綢之路的中心地帶;一方居民“風俗剛獷”(唐玄奘語),一直以來埋葬帝國遠大目標的土地;一個曾經自給自足,如今“乞討者心理”已成全民思維的國度……

古往今來,阿富汗一直就是埋葬帝國遠大目標的地方,美國同樣未能倖免,至2014年底聯軍結束在阿軍事行動,13年裡美國付出耗資萬億、死亡2200名軍人(聯軍共3000人以上)的代價,雖然拉登斃命、塔利班被推翻,阿富汗依然遠離和平安寧,它從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淪落為沒有外來幫助就難以生存的“乞討者”,兩大出口“產品”令人觸目驚心:毒品和難民!

鴉片在當地春播秋收,貧窮農民以它當錢,日常購物先賒賬,待9月收成後給店主,後者轉賣換回現金。21世紀阿富汗鴉片產量連年躍升,從2004年4200噸到2009年6900噸,供應量佔全球近9成,大麻年產1500—3500噸,最具諷刺意義的是,這是美國為首的聯軍控制下的阿富汗創造的記錄。

處在悲慘世界最底層的是婦女,一身罩袍(特別是普什圖婦女)把她們與社會隔開,數十年的戰爭製造了200萬寡婦,更多的婦女在沒有丈夫、父親或兒子依靠的情形下生存,大多數婦女待在家中,沒有教育,沒有社交,不掌握自己的命運,自焚現象時有發生,因為絕望,更源於落後的習俗和傳統,它們比法律更強大。

歷史從未走遠,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此地3年後撒手人寰,英、印數萬軍人魂飛高山深谷,蘇聯在撤軍34個半月後宣告解體,裝備現代化的美、英等國聯軍同樣沒佔便宜……阿富汗人生活在一個以榮譽為基石的社會里,容不得列強的不敬。

千年易逝,一笑難求。喀布爾,過往神秘而好客,多元又寬容,如今瀰漫著特有的哀愁,在這裡,除了戰爭和貧困,歡樂也一併被扼殺……


ruixuezhaofeng


震驚世界的911恐怖事件,讓阿富汗聞名全球。而隨著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讓阿富汗越來越多得進入人們的視野中,而被全球關注,成為熱點新聞。

不過,美國並不想獲得如此關注,畢竟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在這個小地方打了十多年的仗,最後撤兵退場,實在沒有顏面。

同樣的,30多年前,蘇聯也攻打過阿富汗,並推翻了當時的阿富汗政權。但這場戰爭持續了十多年,消耗了蘇聯大量資源,最終蘇聯狼狽退場。

或許大家會奇怪,全球兩大巨頭,為什麼都會栽在阿富汗這個中亞小國手中?雲石君為大家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說一下阿富汗的基本情況。

阿富汗位於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國土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大約3000萬。其境內多山地,全國五分之四的面積為高原和山地,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

阿富汗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是阿富汗與東亞和南亞的地緣分割線,伊朗高原從西向東,佔據了大部分阿拉伯的領土。

阿富汗的氣候是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全年乾燥少雨。因此阿富汗的兩塊稀有平原,也都是沙漠,可開發程度非常低。

內部地緣條件糟糕,外部沒有任何出海口,四面又被高原、山脈、荒漠包圍,異常閉塞。加上與華夏、伊斯蘭、俄羅斯文明的核心區相距較遠,且地理上存在阻隔,因此阿富汗難以受到其他主要文明的輻射。內外部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使得阿富汗難以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雖然阿富汗的條件惡劣,但其在地緣格局上,卻有著特殊的意義。阿富汗身處東、中、西、南亞四大板塊的交匯地,誰要是佔據此地,就獲得了向周邊板塊拓展地緣影響的渠道,因此,阿富汗自古以來就被各大地緣勢力爭奪。

農耕時代,因為在地緣關係上相對緊密,這裡是伊斯蘭文明的範圍;近代之後,因為伊斯蘭文明的衰敗,英國與俄羅斯開始對阿富汗展進行爭奪。直到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退出,俄羅斯成為唯一一個對阿富汗施加影響的主要地緣勢力。

不過,因為遙遠的距離,以及阿富汗在地緣結構上的封閉特性,無論是伊斯蘭還是俄羅斯,它們對阿富汗的地緣影響都不強。

農耕時代,伊斯蘭將阿富汗納入自身範圍,但這種納入只體現在文化上。而政治上,以西亞為本部核心的伊斯蘭政權,只有在最強盛的時候,才有能力將阿富汗收入麾下。如果這個伊斯蘭政權呈現衰敗之相,阿富汗將是最早獨立的區域。

而近代之後,俄羅斯的形勢比農耕時代的伊斯蘭更加不利。俄羅斯的國土走向為東西走向,本部核心位於東歐, 而阿富汗位於中亞五國的南方,不僅相距遙遠,且地理環境閉塞,受到俄羅斯的地緣影響微乎其微。因此除非俄羅斯異常強大,否則極難將其完全掌控。

不過,七十年代的蘇聯,是俄羅斯文明最為強盛的時期。因此,才有了蘇聯進軍阿富汗,希望通過掌控阿富汗,改變西亞、南亞、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不過,蘇聯雖然以強大的實力打敗了阿富汗政權,但在掌控阿富汗上卻遇到了相當的困難。

由於俄羅斯本部與阿富汗的地緣關係非常疏離,阿富汗很難接收到俄羅斯文明的輻射。加上阿富汗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因此在經濟上阿富汗與蘇聯的可融合程度並不高。這就造成了,俄羅斯不能通過經濟和文化的方式控制阿富汗。那麼,蘇聯最終能選擇的方式只有一條,那就是在政治和軍事上對阿富汗進行高壓統治。

但是,一味的在政治和軍事上對阿富汗進行高壓統治,而不是用經濟和文化的方式讓阿富汗對俄羅斯產生依賴和認同感。那麼,阿富汗民眾完全沒有理由放棄自己國家獨立自主的政治權力,而去聽從於身處遙遠東歐的莫斯科。自然,阿富汗民眾的反抗意識也得不到消除。阿富汗國土多以山地為主,阿富汗民眾可以利用複雜的山地與蘇聯進行周旋,削弱蘇聯的軍事優勢,這就加大了蘇聯掌握阿富汗的難度。

不過,只憑這兩點因素,是不可能難倒蘇聯的。再怎麼說,蘇聯也是穩坐全球第二把交椅的超級大國,而阿富汗與蘇聯之間的差距非常大,阿富汗沒有實力與蘇聯抗衡。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就算先天上有些許不足,蘇聯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最終摘取到勝利的果實。

但,世界上的強國並非只有一個蘇聯,而不希望阿富汗落入蘇聯囊中的國家大有人在,比如,美國和中國。

美國坐在世界第一這把交椅上,其實力之強悍自不必多說,雖然身處遙遠的東半球,不能進行直接干預,但能通過其他手段來影響戰局;中國雖然國力孱弱,但在地緣上有一定優勢——與中亞為鄰。

於是,美國為主,中國輔,援助阿富汗大量的武器和金錢,這些物質落入阿富汗土著勢力手中。同時部分伊斯蘭勢力也進入阿富汗,如,本拉登。

雖然,美國、中國和伊斯蘭對阿富汗的幫助非常有限,不足以幫助阿富汗擊敗蘇聯,但也可以作為一個砝碼,扭轉阿富汗的形勢。使蘇聯無法取勝,只能在戰場中不斷的消耗,最終因為實力耗盡而被迫退出。

蘇聯在阿富汗上的失利,證明了一個事實——阿富汗的特殊地緣條件,使任何一方勢力在其境內的影響都較為有限。這就決定了即使外來實力非常強大,但在與阿富汗本土勢力對抗中,也僅能保持一個微弱的優勢。即使外來勢力下了重金和血本,但只要有其他勢力對阿富汗進行些微的幫助,就能將外來入侵者拖入持續消耗戰的深淵中。

阿富汗身處各大地緣板塊的交匯處,各方勢力都盯著此處,要讓他們不插手,幾乎不可能。帝國墳場之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產生的。

不過,萬事不絕對,例外也是有的。

蘇聯被迫退場,而阿富汗由塔利班掌控。接著,本拉登以此建立基地組織,並發動911襲擊,一戰成名。不過,這也引發了美國的報復——美國攻打阿富汗。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強國,實力強橫無人可擋。正是因為其超強的實力,才能使得中國、俄羅斯和伊斯蘭等周邊勢力不敢支援塔利班和基地組織。最終,美國在沒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擾下經營俄羅斯。

但是,即使如此,美國在與阿富汗的戰爭中依舊相當困難,最終也是草草退場。

翻看這段過往,有幾個問題:美國攻打阿富汗僅是因為報復本拉登?打著反恐的旗號,美國想通過阿富汗戰爭得到什麼?美國為什麼最後只能草草退場?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一節進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46——阿富汗之第三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阿富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而其作為連接南亞、西亞、中亞、東亞的樞紐,歷史上一直是被不少帝國窺覷。當年日不落帝國就曾經入侵過阿富汗,企圖掌握這一個戰略要地,但結果卻是慘淡收場,阿富汗特殊的地形,加上其單一民族強大的獨立意識,使得這個地方成為了一塊牛皮糖。

蘇聯在80年代初發動了對阿富汗的戰爭,其戰略意圖就是打通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急需從阿富汗找到戰略突破口,所以短時間內便通過了對阿富汗出兵的決議。一開始進展十分順利,推翻了阿富汗現政府,然而蘇軍沒有想到,這個地方打下來容易,真正佔領卻實在是太難了。

而美國當年抱著反恐的名頭進入阿富汗,同樣是碰了一鼻子灰,後來美國軍事高官對此評價就是不對稱的戰爭。簡單來說美軍在阿富汗投入高科技武器,打擊的卻是一些沒有價值的目標,最貴也就是一輛卡車。但是敵人的一次汽車炸彈襲擊,就有可能造成美軍的傷亡。戰爭就在不對稱下進行,美軍高科技的武器全打了水漂一般。

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這是對於阿富汗的一種尊稱,單一民族和宗教信仰,使得阿富汗人異常的頑強。說實話這個民族是不幸的,尷尬的地理位置,內亂加上外來入侵,使得這個民族戰亂不斷。如今的阿富汗已經是兩百多年的亂局,不過相信這麼頑強的民族,總有迎來和平的一天。


小司馬遷論史


因為阿富汗有幸生在今天啊!因為阿富汗非常幸運的生活在現代文明世界裡啊!要是換了當年那個蒙古鐵騎橫掃八方的時代,阿富汗早就像無數歷史上的塵埃一樣飄落的無影無蹤了!

人類的科技在日新月異的向前狂奔,與此同時,人類的道德水平和行事規則也在快速提高。於是,阿富汗沒有遭遇會屠城的蒙古大軍,而是遭遇了套著諸多道德枷鎖,被許多文明規則約束著的現代文明人。要是反過來,要是當年的蒙古人也有今天蘇美這樣的裝備優勢,別說一個阿富汗,一百個阿富汗加在一起也早跪下一萬次了!

這樣說不知道會不會“審核未通過”?說多了很容易審核未通過的。其實,我們想說的不是那些敏感的東西,我們想說的是:文明不但包括科技的進步,也包括道德和規則的提升,文明不但是物質的,文明也是精神的!現在,有很多人說人類在道德倫理上墮落了,但阿富汗的存在就可以證明人類在道德和文明上沒有墮落。其實稍稍動腦筋想一想就明白,要不是現代文明的道德體系約束著巨大的科技代差,那在鋼鐵洪流之下,再虔誠的血肉之軀都只是一堆飛灰罷了。

供題主和大家參考。


137億年前的氫二氧一


不是阿富汗強大,不是那個想打的大國打不了,而是想打它的大國都會面對其他大國私下的抵制和使絆。使攻打阿富汗的大國陷入長期成本損耗巨大的戰爭泥淖中而一時無法取勝,投入和回報變得很不成比例。

無論是曾經的英國、後來的蘇聯,以及最近的美國,都面臨那些明明知道但沒有實質把柄的大國,暗中不斷提供軍備給當地武裝,攻打阿富汗的國家就陷入了一個“攻下來而佔不了”的窘境。

阿富汗若不是自己地緣戰略“鎖鑰”位置,誰會為了它而每次費錢費力且還不能出名,和攻打它的大國作對呢!要塞地位對攻守雙方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周邊鄰國共有的境外屏障與防禦長城,也是外來勢力侵入的戰略高地。

阿富汗,沒有軍事工業,沒有象樣現代交通,也沒有什麼馬上可開發的礦產,所有的打仗軍械物資都來源於外國。若沒有其他大國的私下支持,估計當地武裝連槍支也會“斷糧”了!不是嗎??

“貓”的背後隱藏著一群悄悄支持它的獅子,“貓”才能夠慘勝入侵的老虎!!阿富汗就是這樣的一隻貓!


秦椒夜雨


阿富汗可以說誰都打不贏,但阿富汗也可以說誰都打的贏,到目前為止,英國、蘇聯、美國都沒在阿富汗討得多少便宜,美國死撐到現在,除了越來越大的傷亡數字之外,在阿富汗幾乎可以說一籌莫展。

據法國新聞社AFP的報道,當地時間11月3日“北約”方面承認當天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生的一次襲擊事件中美軍部隊1死2傷。“北約”發言人表示:“此次襲擊明顯是一次內部攻擊,開火者來自阿富汗國民軍(目前的阿富汗政府軍)。目前這名襲擊美軍的阿富汗國民軍軍人已經被現場其他的阿富汗國民軍戰士擊斃!法國新聞社AFP作為西方四大通訊社資格最老的一個,其消息可靠性非常高。

法新社消息可靠性很高,其他三家為美國美聯社、合眾國社和英國路透社

據稱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被射傷的兩名美國軍人已經被緊急送往帕爾旺省的巴格拉姆機場。受傷的2名美國軍人正在阿富汗一所國家二級醫院接受治療,目前北約方面和美軍暫時沒有公開這兩名受傷人員的傷勢情況。

駐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美軍部隊發生傷亡之後,塔利班武裝立即宣稱阿富汗國民軍1名軍人向美軍射擊造成4人死傷。有分析指出塔利班武裝對阿富汗國民軍的滲透已經達到了相當危險的程度,上個月18日駐阿富汗美軍部隊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司令斯科特-米勒(美國四星上將)在坎大哈省長官邸開會時遭遇襲擊差點被斬首!

阿富汗坎大哈省長衛隊長突然端起突擊步槍一陣掃射造成坎大哈省長等3名地方最高官員當場死亡,美軍兩名充當警衛的軍人替司令斯科特-米勒捱了數槍才避免最高指揮官被殺死。當時阿富汗記者中心邀請的1名阿爾及利亞廣播電視臺(北非國家)的錄像師在襲擊中不幸身亡,或許阿富汗和美軍司令想通過媒體宣傳當地的安全形勢在好轉,可坎大哈省作為塔利班武裝的老巢怎麼可能讓美軍完全佔領呢?

平常勾肩搭背關係好?可能被塔利班滲透的坎大哈衛隊長趁美軍不備時差點要美軍司令米勒四星上將的命,這個美軍四星上將9月剛剛升官啊

此前,美軍及北約方面承認的2018年以來駐阿富汗美軍遇襲死亡的事件就達到了6起,若加上司令斯科特-米勒被掃射和這次襲擊美軍已經遭受了8次較大威脅的攻擊。北約成員國捷克軍隊已經在阿富汗遭受了3起十分激烈的襲擊,其陣亡的士兵已經超過了10人。對於向阿富汗派遣了170名軍人的中歐小國捷克來說,這個傷亡率(戰損率)並不算低。

太慘了

美軍的防雷反伏擊車裝甲再厚還是被炸燬了

美國最堅定的盟友-英國向阿富汗排遣的最新一批士兵不過三百人,他們拒絕了美軍和北約方面直接參與當地作戰的要求!對英國來說為了增加阿富汗戰場的軍費,他們引以為豪的英國皇家海軍新航母的不少經費都被挪用以至於試航和服役進度被大大延遲。

近日美國設立的阿富汗重建事務特別督察長在國會上表示阿富汗國民軍(目前的政府軍最大能控制現有國土的55.5%,而這半年來的自殺式爆炸襲擊證明阿富汗國民軍的打起治安戰和圍殲戰都是非常勉強的。雖然阿富汗國民軍有31.23萬在編軍人,可這個數字是最近6年來的最低點!

沒有航空火力支援的駐阿富汗美軍也常被壓制

更血腥的圖就不上了

美軍的苦難,何嘗不是報應呢?阿富汗的兒童童年不是靠給糖就能變甜的,筆者想說一句 It serves the USA army right!美軍活該

去年阿富汗國民軍的戰損大概有九千人,今年8-9月份其戰損大於一千人證明該國形勢只能用惡化來形容。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去年就宣稱會向阿富汗增派數千兵力,但西方媒體並沒有報道其真正增兵的新聞。在筆者看來就算美軍增兵那也只會加大美軍的撫卹金等開支罷了,美軍想擺脫這個已經持續了17年的泥潭有那麼容易嗎?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