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樑冬|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

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22期。)

梁冬|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

01. 試著像小孩子那樣發呆,就可以獲得片刻的安寧

本篇,小梁繼續和大家分享陳摶老祖的《睡經》。上一篇講到“夢蒙無可相”,這句話是說,夢總是很虛幻,來無影,去無蹤,不一定是彩色或黑白的,不一定有聲音,也不一定有重量……如果你很刻意地對夢進行分析,也許精神分析終將會演變成精神分裂。

我們來看看《睡經》的最後一句——“蒙明處恆持”。你聽說過清醒的夢嗎?當一個人在夢裡覺察清醒,定在某個空靈狀態——既清晰,又沒有影像——只是定在那個狀態的時候,小梁以為,也許這就是“蒙明處”。

當你有幸達到什麼都沒有想,自己像是透明的,與外面的環境沒有隔閡的狀態時,可以把這個感覺稍微保持一下,我把它稱為“定在此處”,一念不生,一念不滅。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小的實驗,我數三二一,然後你試一下,能不能有一秒鐘什麼都不想——三、二、一……你會發現,哪怕在0.5秒的時間裡,都很難做到一絲雜念都沒有。

其實,如果一個人的心被訓練得足夠清明,能夠保持每天有好幾次是“斷片”的,什麼都沒有想,這可能是一種很補的狀態。

小孩子就會有那種發呆的狀態。一些小孩子發呆可能是想到了高達、機器貓、熊出沒……但有些時候,小朋友是一下子停在那兒,處於什麼都不想的狀態,這就叫作“蒙明處”(這是小梁的臆測,不一定正確,僅供大家參考)。

如果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還能像孩子那樣偶爾出神、入定,那麼我們的大腦,我們的身心,就可以獲得片刻的安寧。

梁冬|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

02. 過往不戀,未來不迎,才能做到當下不雜

日本電影《尋訪千利休》,是我最近看過的最美的一部電影。主人公千利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茶道師,後來被賜死。因為他雖然一輩子只是純而又純地以茶入道,可就是這樣,他的影響居然比當時的藩王還要大。

這部電影裡有一段對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千利休對一位藩王說:“茶是什麼?當它被喝到我們身體裡的時候就沒有了。我們喝茶,就是在喝茶的那個剎那,所有的茶道都是體會那個瞬間,體會那份稍縱即逝的永恆感。”因此,他說:“請吃茶,請體會吃茶的這一秒帶給你的片刻安寧與全然。”

如果我們有什麼方法能夠做到忘我、無雜念(“當下不雜”),那就叫“蒙明處”,那是一種不混沌的清醒,是一種沒有雜念的專注。這種狀態,

哪怕極短,也是我們身心從疲勞中迅速得以修復的重要法門。

因此,有些時候我越來越羨慕小孩子,因為他們可以隨時發呆。我們之所以那麼累,不僅僅是身體的累,更多的是因為我們有了經驗、邏輯、知識和過往受傷的體會……所以我們在很多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已經開始擔心它將來會出現種種可怕情形,於是就產生了對未來的恐懼。然後我們又花很多時間去回憶,把自己的想象加諸於過去的記憶,構造成一個“我是誰”的標籤,於是我們會對過去充滿依戀。

過往不戀,未來不迎,才能做到當下不雜。所以陳摶老祖的《睡經》,基本上就是一個躺著的打坐指南——二十四小時處於高度充電狀態,連睡覺都成為了高度敏感的移動設備,且隨時能和雲端保持5G連接。

站在這個維度再去看陳摶老祖的《睡經》,你才能理解道家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那是一群把自己的生命作為一個試驗週期,把自己的身體作為實驗室,把自己的念頭、意識作為變量,全身心地投入,讓自己發展成為一個高版本的靈魂機器的“莊子行為藝術家”。

梁冬|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

03. 做一個不添亂的人,也許是我們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學而時習之”到底習什麼?我相信孔子不會簡單地說:“學插花、學炒菜、學做官……你就得反覆練習。”我相信對於孔子來說,他指導學員的核心,就是學“如何”。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職業,不以別的事情為目的,就以讓自己成為一個愉悅的、自由的、不努力也不糾結的人為目標?

為什麼每個商人都要追求上市?每個女人都追求把自己嫁出去?為什麼每個人都喜歡把自己金光閃閃的生活拍下來,P好了,發在朋友圈裡刺激別人?為什麼每個人拍照的時候,都要把嘴往裡吸,再加一個耳朵,P個櫻桃嘴,擺一個剪刀手,用食指和中指指著自己的顴骨……

既然有些人選擇那樣的生活,那麼,能不能允許另外一些人僅僅選擇一種職業——成為自己生命的行為藝術家。如果有人把這件事情變成他的職業,變成他這輩子專心做的一件事,為什麼不可以得諾貝爾獎?(諾貝爾也是搞實驗出身,不申請國家經費,儘量少耗資源,用著天生爹媽給的“人肉實驗室”,然後不斷地用各種情緒念頭讓自己的實驗產生各種結果,最後把它記錄下來,改造實驗室,最終把自己發展為一個不被別人的眼光所裹挾的人,這難道不也是一個很高尚的職業嗎?)

小梁之前收到了太安私塾的一位同學發給我的微信,他說他老婆參加了一個身心靈的課程,非要給他報名,好像這個課程設計出來就是為了拉新的(現在做互聯網不是都很講究拉新嘛)。

我給他回了一句:“人的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兒,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兒。”

如果我們能夠在這輩子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只想讓自己變成一個簡單快樂的人,不給社會添亂,不給自己添堵,儘量活得長一點,但是消耗很少的資源,這好像不能貢獻GDP,但也許已然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貢獻。

理論上來說,你我都是一個巨大的垃圾製造源,我們每天都在生產各種垃圾。小梁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裡面講,有些礦泉水公司,每賣出一瓶水,就製造了一個塑料垃圾——大部分的塑料瓶其實都沒有辦法回收,於是造成了地球的汙染。

我的一位朋友轉發了這條微信之後,另一位在德國的朋友回道:“我們在德國商店買的水都是玻璃瓶的,喝完之後要把玻璃瓶還回去。這就跟我們小時候買牛奶,喝完要把玻璃瓶還回去是一樣的,瓶子可以反覆重複利用,不會造成汙染。還有一些人買礦泉水,會自己帶著桶,直接裝一桶水回家。這就是一種環保的態度。”

如果我們能夠儘量做到不製造垃圾,讓自己變成一個很簡單的人,其實已經是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了。

說回來,“蒙明處恆持”,當我們能夠做到無雜念的時候,如果可以的話,請多保持一會兒這種狀態。雖然這個時候你看似什麼都沒有創造,但起碼你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一個不添亂的人。能做到這樣,你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人了。

我們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可能就是做一個不添亂的人吧。

梁冬|自由不是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做你不想做的事

關於“儘量不給世界製造垃圾“,

你有什麼樣的心得?

在評論裡分享出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