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文|野子

1

“親愛的,你過得好嗎?”

問你這句話的,不是親人、不是戀人、不是閨蜜、不是朋友……而是蔡康永首檔微博公開課,關注現代女性焦慮話題的視頻短片。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短片只有5分鐘,卻戳中了許多女性內心的痛點。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短片中的第一個女孩25歲,沒結婚,沒房子、沒存款、沒升職,時常焦慮感爆棚。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第二個女孩,27歲,國企職員,工作不開心,卻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辭職。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第三位女性,已婚白領,34歲的她,經常加班到很晚,之後拖著異常疲憊的身子回家,還要給兒子洗澡,她忍不住跟老公抱怨工作上的不順心,卻沒有得到老公的任何一句、哪怕敷衍的安慰,因為對方在專心玩遊戲,激戰正酣。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第四位女性,全職太太,30歲生日那天,跟老公說:我想買一個LV。老公卻說:揹著LV上街買菜接小孩?別人會覺得那是真的嗎?

25歲的女生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在國企上班的女生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望而卻步,事業有成的成熟女性有家庭工作要分身乏術地兼顧,全職太太卻在家庭中失去了自我…… 這些焦慮,是不是感覺有些似曾相識?

蔡康永在現場做了個調查,他問了全場所有女性三個問題:

1、過去1年中曾經對婚姻失望的,請起立!

2、過去1月中有辭職衝動的,請起立!

3、每天刷微信朋友圈超過5次的,請起立!

……

每個問題問完,都有人陸續站起,三個問題全部問完後,現場的女性觀眾靜默凝重,已經全部起立,無一倖免。

蔡康永說:“這就是生活的真相,焦慮面前,人人平等。”你不必羨慕別人,也無須妄自菲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焦慮。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焦慮往往就這樣不經意闖入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可能是一班似乎永遠都擠不上去的地鐵,有可能是工作上一次很困難的決定,也有可能是岌岌可危的婚姻關係。”

焦慮,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心病”。有一項全球調查發現,每4人中有1人曾患焦慮症,女性焦慮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

事實上,我們都曾遭遇過質疑,經歷過迷茫,被這個時代的焦慮裹挾前行。

可是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蔡康永說出了他的思考:“焦慮,是我們常常太過在意外界的反應,而沒有辦法誠實地面對我們自己。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現場的女性,可能是母親、女兒、員工、老闆、妻子、甲方、乙方,生活中,扮演著各種角色,但是屬於“我”的時間,卻越來越少,甚至完全喪失——這是焦慮產生的一個很大的原因。

蔡康永給女性應對焦慮的建議是: “對於焦慮,我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就是如果不喜歡的事情,我們可以說不。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只有充分地體會過喜悅和悲傷,才有資格說人生是值得活的。”

看到這時,想起一位母親在寫給女兒的信中,有這樣的忠告:為自己而活是不分年齡界限的,這是一位成年女性必須時刻牢記的原則。你沒必要取悅這個社會看起來已經約定俗成的舊東西,你不欠我們一個好女兒、不欠孩子一個好媽媽、不欠老公一個好老婆、更不欠環境一個好女人。你唯一可能會欠的,是欠你自己一個隨心所欲的基本原則,是欠你自己一個幸福的模樣。

2

不喜歡做的事,可以說不!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勇敢去做——若生命真的活出這種狀態,那何來焦慮呢?

“自己喜歡”,是核心關鍵詞。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我的朋友路娃,90後天蠍座文藝女青年,她就非常明確自己喜歡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你在北上廣焦慮苦逼,我在山水間自在呼吸。

所以名校畢業後的她沒有和大多數同學一樣,進入職場,朝九晚五,成為一名白領麗人,然後努力上演杜拉拉昇職記。她在成都大學旁邊開了間小小的書吧,取名《路放書屋》,每天灑掃、讀書、養貓、種花、發呆,偶爾寫公號、旅行、或在書屋舉辦電影沙龍或藝術展,日子緩慢靜好,每次見她,都能在她臉上看到繁盛的燦爛,眼裡閃爍的光芒。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最近讀到一本好書:《築巢記》,講的就是怎麼把生活慢慢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築巢記》是一個日本女孩巖崎朋子的作品,她花了8年的時間,慢慢明確自己想做的是什麼,然後著手把愛好變成了工作。她設定好目標,朝著理想一步步去邁近。她先辭去朝九晚五的工作,然後一邊打工一邊學習需要的技能,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開了家經營家居手工製作及二手傢俱的雜貨店——“巢巢”。朋子會經常去往各地的市場,從繁多雜亂的商品中選擇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把它們帶回來介紹給客人們。她在書中說:這種樂趣是任何東西都難以替代的。

朋子的雜貨店火了,很多人都願意來她的小店聚集。朋子在實現了財務自由後,獨自買了一間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然後再把它慢慢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巖崎朋子的身上有一種匠人精神,她看似悠閒實則專注地去做生活中每一件事,把愛好變成工作,把生活當成藝術品去雕琢,日子平凡樸素,卻彰顯著活力,盪漾著詩意。

而且,貌似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別人羨慕的樣子,收穫粉絲無數。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這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是一個意思。

這個“仁”不是你退而求其次的被迫接受,而是你明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的一種主動選擇,幸福感來自內心真實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評價。

不管你在北上廣奮鬥拼搏,還是在山水間自在呼吸,只要最終你獲得了你想要的,就能夠遠離焦慮,感受到幸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們沒必要去羨慕別人的生活。也許你只看到別人耀眼的光環,卻沒看到光環背後的一把心酸;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快樂也不止一條途徑可走。

幸福的高級段位,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3

人人都想擁有自己喜歡的生活,可很多人終其一生也沒能實現。不是因為沒有能力,不是因為沒有能力,不是因為沒有能力,(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而是這就是她們自己做出的選擇。

因為在很多人觀念裡,對“成功”的標準千篇一律:

有顏、有錢、香車寶馬、泳池別墅、呼風喚雨、眾人焦點……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愛情寵溺聽話不粘人。

且一百二十分地確信,只要努力,一切都能實現!為此,每一個人都繃緊神經,夜以繼日、通宵達旦地忙碌,就像穿上了童話故事中的紅舞鞋,被某種無形的力量驅策著往前走。每天都像上緊的發條,絕對不能停下,稍有鬆懈就焦慮不安。身體出現疲憊、無力、不想工作、想要休息時,卻不會尊重身體發出的信號,而一味地用強大的“意志”來評判甚至指責這個狀態的身體:你很懶、你好笨、你不夠勤奮、你不夠積極……

還會恐嚇身體:你再這樣下去就會失去工作,失去工作你就會餓死……你這樣會讓很多人失望,大家都會討厭你………

還不厭其煩給自己貼標籤:惰性、過份自我寬容、拖延症、冷漠、無情……

於是陷入焦慮和抑鬱的泥潭。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那些正值壯年卻遺憾落幕的精英,幾乎都是因焦慮導致積勞成疾的“過勞死”。

但是,“成功”的標準真的如你所認為的那麼單一嗎?

前幾天一位朋友和我聊起今年的生意相對去年清閒不少,我說:忙碌的時候有收穫,清閒的時候也有收穫。很多收穫不是立見的,比如給家人的陪伴、比如內心片刻的愉悅、無所事事時的發呆,只要有幸福感,就都是收穫。生命為何而來?我們從塵世走過這一遭,若單單隻為掙錢而來,這一生該多麼乏味和蒼白。

高曉松曾對媒體談起對女兒的期望:“見多識廣,獨立而有主見,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長大後才不易被各種浮世的繁華和虛榮所誘惑。而讓孩子自由探索,見識到豐富的大千世界,才能建構安全感。最實用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

而王朔更直接,一次記者問道:“你是不是太溺愛女兒了?”王朔回答說:“我幹嗎不對她寬容?我幹嗎要對她嚴厲?我希望她幹嗎呀?我什麼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樂樂過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這詞兒了。什麼成功,不就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

高曉松期望女兒擁有隨遇而安的心態;王朔只要女兒快快樂樂的過一生。他們都不願女兒的人生被世俗的“成功”標準所綁架。

人生有很多精彩的方式。你只要活得自在、快樂,有幸福感,哪怕平平淡淡,只要你自己樂意,不需要別人來指手畫腳,評判你的人生。由他人來決定自己怎樣活著才是“好”,才是“成功”,便意味著人要喪失一切選擇和自由。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開篇便寫道:“經過一個圓心能畫多少個圓,就有多少種生活方式。”生活有多種可能性,彩虹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接納了所有的顏色。

王維隱居輞川,田園山水詩情畫意;陶淵明種豆南山,採菊歸來悠然自得;蘇東坡才情豪邁一生顛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李白放蕩不羈遊山玩水,千金買醉陶然忘機……

如此牛光閃閃的人生,你說他們沒有掙到一個億,就不如你“成功”?

生命本應該有多種可能,生活也不應該像流水線般單調無聊。實質上,梭羅逃離世俗的繁瑣和浮躁獨居瓦爾登湖畔就是對一種有別於常人的生活方式的實踐,是一種“生活在別處”的嘗試。梭羅寫《瓦爾登湖》,不是忽悠誰和他一樣拋棄現實去湖邊搭木屋,他只是想表達:生活本有無限種可能,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命該用何種方式度過。

4

靠“喜歡”,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我想很多人都不信、也不敢。

所以她們到現在還活在焦慮之中。

僅僅靠“喜歡”,可能還不足以實現夢想,但是如果連“喜歡”都沒有,那夢想這一輩子都可能只是夢想了,甚至時過境遷,你自己早已把夢想遺失。

2015年初,一篇《借山而居》的文章突然火了,微信被轉發上萬次,數百家媒體報道,上億次瀏覽閱讀。

借山而居的主人公叫張二冬,出生於1987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他在2013年的時候,花4000元在終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權20年的小院,又花了幾千元收拾了一下屋子,便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他一個人種地、做飯、養雞狗鵝、畫畫,記錄生活、享受清靜的悠然日子。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煮茶。

他把這段生活發佈到微信上,只為分享給牽念的親友,但他沒想到竟然引起了轟動。

在這個人人追求金錢和名氣的時代,他也脫穎而出。很多媒體、出版社找上門來,隨著《借山而居》出版後登上各大圖書熱銷排行榜,二冬因此不名而名。

喜歡《借山而居》寧靜致遠的封面,也喜歡標題下面的這一行字:“以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過一生”。書中內容記錄二冬的山居日常,並無多麼深刻的人生哲理,可那麼多人喜歡,我想是因為二冬的活法,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有網友問二冬: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我們也想,但我們都戴著鐐銬在人間舞蹈。要脫離週而復始的生活圈,需要太大的離心力。太多的人對未知充滿恐懼、憂慮。不懼怕未知,你覺得這是天生的,還是可以訓練的?

二冬回答說:未知的明天有什麼好怕的呢?人有求生本能,會自我修復,每個人過的現在,一定是現有條件下最好的現在。不會把自己置於絕境的。並且,如果都清楚三十年以後自己什麼樣了,那才可怕。

這回答,實在是不能太贊同。記得《小王子》裡有這樣一句話: 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沙漠的某個角落隱藏著一口水井。

我曾對一位因愧疚自己總做不好人生規劃的來訪者說過: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未來有許多未知的驚喜。

所以張二冬在《借山而居》這本書中寫道:“相對於平庸的一生,我更渴望迷戀那種生命的多樣性,世界如此廣博美好,我野心很大,都要體驗。”

被西方媒體稱為“華爾街神話”“擁有水晶球的魔法師”,與沃倫·巴菲特、喬治·索羅斯並稱為世界三大投資家的吉姆·羅傑斯,在寫給自己女兒們的傳家之書《最富足的投資》中,告誡女兒說:

人們從何處開始才能成功?答案很簡單:儘可能地嘗試更多事情,然後投身於一項(或兩項,或三項)你熱愛並對之充滿激情的事情。

我在金融投資領域大獲成功,就是因為這是我最享受、最情有獨鍾的事情。

假如你喜歡烹飪,就去開一間餐館。

去學跳舞,如果這是你的專長。

如果你熱愛園藝,去做一名園藝家。也許有一天,你能夠開一家連鎖園藝商店。

成功的最快途徑,就是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全力以赴地去做。

即使你追尋自己的激情與熱情,而這並沒有使你變得富有,你也會在精神上富於滿足感。

只要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獲得成功就大有希望。

這真的堪稱金玉良言。《最富足的投資》不僅是一位有智慧的父親寫給自己女兒們的傳家之書,同時也是一位財富長者寫給千萬年輕人的人生財富課程。很多讀者表示:讀完這本書後,自己的人生觀、財富觀念、投資觀念因之發生了很重的改變。

所以,和那些販賣焦慮的毒雞湯不同,這本書真的可以引導你去實現夢想。

“興趣”,是一個人內在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好像汽車的燃油一樣,是讓一輛車可以飛速行駛的內驅力;反之,如果人對所做的事沒有興趣,可以想象如同一輛車沒有了燃油,靠外力的前拉後拽,這輛車能跑多遠?又能跑多快?

能夠讓你感興趣、喜歡做的工作,會讓你樂此不疲,能量滿滿,甘心情願傾注熱情和精力,並在做的過程中激發你的創造力和靈感,專注去做自己真正熱愛和擅長的事,才讓你更容易在這個行業領域內脫穎而出、獲得成就。

世上有一種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知道抑鬱症有一項很明確的診斷標準是:興趣喪失。

這是抑鬱病人常見症狀之一。喪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熱忱和樂趣,對任何事都興趣索然。體驗不到天倫之樂,對既往愛好不屑一顧,常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病人常主訴沒有感情了、情感麻木了、高興不起來了。

也許在你還沒有勇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之前,你先被整天的“不喜歡、沒興趣”拖垮了。就如開篇蔡康永焦慮公開課短片裡那四位眉頭緊鎖、焦慮抑鬱的女性一樣,揹負了太多沉重,在生活裡掙扎前行。

一個人在世界上活過一次,不是活給別人參觀的,心不欺我,你自己內心真實感受到歡喜幸福,才是真正的歡喜幸福。別人再羨慕嫉妒恨的眼光,也替換不了你內心的真實感受。

《無問西東》裡校長梅貽琦曾說:“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 、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餘生不長,不要每天在焦慮中痛苦度過,做自己喜歡的事、見自己喜歡的人、過自己喜歡的日子,願你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喜悅、專注與熱情,不委屈、不將就地度過一生。


關注更多精神心理問題,請下載好心情APP,2萬名精神科、心理科醫生為您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