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漢獻帝被曹丕篡位封為山陽公後,為什麼不去投奔劉備?

靳源春


漢獻帝被廢后沒有去投奔劉備,一方面當然是由於他始終在曹魏的控制和掌握之下,根本沒有機會和能力由封地遠赴益州,另一方面,漢獻帝本人大概也沒有了這樣的打算。

曹丕完成漢魏禪代後,對漢獻帝作了妥當的安排,漢獻帝應該是知足的

曹丕稱帝后,於黃初元年(220年)11月曹丕下詔分河內郡山陽縣1萬戶奉邑給劉協,封他為山陽公,劉協的4個兒子被封為列侯,漢室所有的諸侯王一律降為崇德侯,宗室原被封為列侯的一律降為關中侯。

曹丕規定山陽公在封地內可以使用漢朝的正朔,也就是不必採用黃初的年號以及相應的歷法,所以建安作為年號並沒有完全消失,劉協在山陽又用了14年。

除此之外山陽公還享受其他特權,比如上書言事可以不稱“臣”,可以在封地內用天子的禮儀郊祭天地,京城舉行重大祭祀儀式時可以分到祭肉,這個意思是指今後仍可以參加曹魏朝廷舉行的重大祭祀活動。

經歷過很多事情後,漢獻帝大概也把形勢看清了,誰都不可能真的幫他,劉備也不會

《論語》在稱頌周武王的功德時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矣。”意思是說,周武王已經擁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還能奉殷商為天子,周武王堪稱擁有天下最大的仁德。

曹操生前也基本佔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他也尊奉漢室,卻招來了罵名,被稱為“奸雄”,這的確有些奇怪。漢獻帝當初從長安逃出來,一路上疲於奔命,大臣被殺、隨從失散,但有實力的人都視而不見,袁紹離得最近,派人去看了看,回去之後討論了一番,認為出手相助弊大於利,這件事就拉倒了。

弊在哪裡呢?袁紹手下的郭圖等人認為,漢獻帝現在雖然沒有什麼權威了,但畢竟是天子,把他弄來,如果按規矩辦事,平時就得請示、彙報,什麼事都做不成。

最後只有曹操來了,如果沒有曹操漢獻帝和他的朝廷只能自生自滅,漢獻帝一死,有稱王稱帝野心的人就會紛紛跳出來,天下將陷入大分裂的局面,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不是自誇,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曹操的悲劇在於,他救了漢獻帝,漢獻帝卻要他交出權力。周王事殷,殷商恐怕也提不出這樣的要求吧?無論是誰在曹操的位置上都不可能在權力這個問題做到讓漢獻帝及其支持者滿意,袁紹做不到,劉表做不到,即使換上人們印象中最同情和支持漢室的劉備恐怕也做不到。

三分天下的格局形成後,漢獻帝的歷史使命也就結束了,東山再起毫無可能,逃到哪裡都沒有意義

漢朝衰微不是曹操的責任,漢獻帝成為傀儡也不是曹操造成的,東漢末期外戚和宦官輪番執政,政治黑暗,百姓民不聊生,社會矛盾異常突出,國運日薄西山,這是歷史的大勢。

在當時的情況下,對漢獻帝真正有感情的是那些長期受儒學、禮教教育和影響的人,或者本人和家族幾代為漢臣的人,他們世受漢室之恩,他們之中還要剔除袁術那樣的機會主義者和袁紹那樣對漢獻帝抱有成見的人,從當時各陣營的情況看,曹操手下這樣的人最多。

應該說漢獻帝來到曹操這裡情況還算是好的,曹操手下還有荀彧、孔融,還有不少服膺儒教的人,雖然不能幫漢獻帝奪回權力,至少也能與漢獻帝聊聊文學和經學。

山陽公劉協死於曹魏青龍二年(234年),時年54歲,山陽公夫人曹節又過了27年才去世。

劉協去世後仍以漢朝天子的禮儀安葬,陵墓稱禪陵,位於今河南省修武縣方莊鎮古漢村,東漢皇帝的陵墓都集中在洛陽附近,只有劉協的陵墓孤伶伶地在河南省的北部。


南門太守


歷史不可能重演,我們也無法安排古人的命運 !其實在曹操時代,除了沒有稱帝,其它待遇已經跟皇帝沒有多大差別了,所缺只是一個名號問題。他的江山靠的是 “挾天子以令諸侯 ”打下的,這是他的招牌,所以還能維持對漢獻帝的君臣之禮 ,漢獻帝實際上就是一個擺設,一個提線木偶而已;到了曹丕,就顧不了那麼多了,迫不及待地想稱帝。當然,漢獻帝是沒有辦法保住帝位的,宮裡宮外朝堂上下,全是人家曹丕的人,最多也就是拼了老命,搭上皇族一干人等的性命,給曹丕的登基弄點血腥味,其它的都於事無補。他為何不投奔劉備?一是他很可能就走不了,曹丕要的效果就是要他禪讓,而非篡位,所以對漢獻帝的監控絕對嚴密,沒有曹丕的允許,漢獻帝想出都城估計都沒有可能。另外,為了禪讓的順利進行,曹丕會與漢獻帝討價還價一番,儘可能的讓這位漢室江山的最後一位皇帝保存一些顏面。曹丕即位後,對漢獻帝進行分封,享天子制。這一點,漢獻帝應該說,還算滿意,從他後來把自己的兩位女兒嫁給曹丕,就很說明問題 。所以說,他估計就沒有投奔劉備的打算 !


翟永立


漢獻帝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存在,他像一條被摁在菜板上凌遲的魚一樣,被一個又一個野心家儈子手,一刀一刀地剝奪掉青春和尊嚴。劉協本和帝王之事沒啥太大關係,袁紹等誅殺宦官的時候,小孩子蹦蹦噠噠的讓倆宦官給綁了,後被董卓救下,說是救下,不如說是剛脫虎口,又如狼穴,董卓為立威廢了劉協的哥哥漢少帝,立時年九歲的劉協為皇帝,從此便開啟了他窩窩囊囊的帝王之路。董卓死後,漢獻帝流亡在外,屢遭挾持,就因為他血管裡的皇族身份。一番顛沛流離之後,196年,終被曹操收入囊中。說是收入囊中,是因為劉協自登基以來,儼然只是亂世各種勢力分庭抗爭的一枚棋子了。直到220年,將帝位禪讓曹丕,他才結束了傀儡帝王之路。

身為皇帝,卻成傀儡,劉協也曾是個血氣方剛的少年,他當然是要反抗的,書密詔,謀刺殺,想推翻壓在他身上的曹操做個真真正正的皇帝。曹操一世奸雄,劉協事情敗露,幾百顆人頭落地,劉協那最後的倔強怕是此時也消殞了。

那麼漢獻帝被曹丕篡位封為山陽公後,為什麼不去投奔劉備呢?筆者以為,原因有三:

一是不敢。漢獻帝前半生顛沛流離,遇見的盡皆口呼大義、心懷不軌之徒,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仍享天子禮樂,已經給足了面子,早就在曹操挾持之下嚇破了膽的劉協,實在不敢再冒險一搏,畢竟人心險惡,亂世複雜,又有子女在宮,實在是沒有這個血性膽氣再掀風雨了。

二是不能。曹丕雖封劉協做了山陽公,然而絕不會將他散養。瞧曹丕對付自己兄弟的手段就知道他不會對任何人絕對信任。當時曹丕穩坐江山,大魏國力強盛,賢臣在內,強將在外,監視劉協輕而易舉,如果劉協有任何異動,恐怕根本沒法活著離開封地。就算劉協有投奔之心,也無操作之力。


三是不願。劉協做了一輩子傀儡,深知自己在這亂世中能力所及,劉備雖為宗親,但此時蜀國勢頭正強,帝位之爭,兄弟尚且相殘,劉備有怎肯輕易放手既得利益,劉協去了根本吃不到現成的,最好的結果,也只不過是繼續流著帝王血脈做傀儡而已。而這個傀儡,他真的已經做夠了。實際上,山陽公也好,漢獻帝也好,劉協從沒品嚐過帝王之力的味道,唯一的區別的一個在宮裡權謀交織之地,一個在宮外青山綠水之間,身為山陽公的劉協禪讓了帝位,才卸下了尊嚴之上的屠刀,才一身輕鬆地在亂世中謀求到一絲平和,此時此刻,縱然有千萬條再入亂世的道路,他 也不願再邁出一步。


國家人文歷史


在曹丕稱帝,將漢獻帝貶為山陽公後,遠在成都的劉備同志,竟然得到小道消息——漢獻帝掛了!於是乎擅長哭戲的劉備立刻本色出演,然後麻溜的稱了帝

你說,讓漢獻帝怎麼辦?就算他準備動身前往,是不是該一邊唱著“該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視而不見,別逼一個最倒黴的人即興表演...”

我想,此時此刻心酸無助的漢獻帝,只能把牙咬碎,然後默默的當山陽公

因為、因為就算他想去,也去不得了呀!見了劉備,這戲還怎麼演呢?

天下早已不在手中掌握,連想要怒放的生命也沒有一點點自由。我想在獻帝看來,如果有來生不如去做一棵樹好了


是寡人是孤還是朕,對於他來說已經不再重要

作為皇帝來講,不僅僅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官兒,還擁有很多特權,比如說稱呼。

而對於劉協來講,從他登上皇位以後,他唯一的特權就是不用再做事兒了,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個人喜好,都不“需要”他來執行,因為有阿瞞同志在,國家大事自然不用皇帝大人“操心”,至於個人愛好嘛,打獵射箭這種小事還用您老親自動手?來來來,讓我曹某人替您吧,那個金翎箭我早就想試試了!

劉協真的成為了孤家寡人,當然了,老婆照娶、孩子照生、宮女太監也常伴左右,也不算太孤...曹操還算“心地善良”,至少沒有連他的皇帝稱號都給奪了,能讓他睡龍床坐龍椅,還能沒事到朝堂之上擺擺Pose亮個相,刺龍畫虎的衣裳照穿,bulingbuling的帽子照戴

可到了曹丕這兒,一切都不一樣了,看中了漢獻帝的行頭不說,還想把他唯一的戲份——上朝,給搶掉,於是乎漢獻帝同志變成了山陽公同志

該配合你演出的我,選擇視而不見,別逼一個...

公元221年,從皇帝降級為山陽公的劉協,不能再穿漂亮的衣裳,也不能在皇宮裡繼續溜達,當然也失去了在朝堂之上扮演醬油男的角色。當然了,生活還是繼續的

只是不小心成為了亡國之君的漢獻帝,再也不能喊出我大漢咋地咋地的豪言壯語了,也不能夠再自稱為孤或是寡人了,雖然他就是個孤獨的寡人

劉備同志作為一代皇叔,聽說了這個場景,自然十分不忿,先是手握拳頭義憤填膺狀,誓死表示忠心漢室,然後又偷偷的拿胳膊肘拐孔明,不停的使眼色。於是乎,小道消息傳出來,漢獻帝已經死了!擅長哭戲的劉備一個勁的哭,鍥而不捨的哭,面對屬下的多次勸進,就是不聞不問,還一個勁的捶胸頓足

逢場作戲是必要的嘛,隨後劉備麻溜兒的繼承大位,登基稱帝並賭咒發誓一定要恢復漢室,而恢復之後漢獻帝怎麼辦,不好意思這個沒提。想必劉備的這一出精彩的戲碼,會傳到漢獻帝的耳朵裡,所以他自己應該也會知趣,不會去叨擾劉皇叔,不,劉皇帝!已經演了三十年龍套的劉協,此刻應該放棄了成為主角的夢想,也不會再有什麼精彩的即興表演了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那遼闊天空

不得不說,這首歌很應景,雖然那個時候應該還沒有這麼振奮人心的歌曲,但至少漢獻帝可以像楚霸王一樣彈劍而歌,整一句“吾之生命何時怒放兮,遨遊於天際”

窩囊了三十年的劉協,此時已不再是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看著垂垂老矣的自己,我想他也只能發出這樣的感嘆了。從他即位之初,便以傀儡的身份遭受各個權臣的脅迫和掌控,也曾擔驚受怕,也曾流落荒野,直到遇見了阿瞞

不得不說,曹操雖然喜歡欺負他,但至少還保留了他的性命,保留了他的名節和帝位,雖然一切如浮雲,但是浮雲都沒有的日子,就只剩下照的人睜不開眼的太陽了

被時光磨礪的沒有任何稜角的漢獻帝劉協,得知劉備稱帝,或許也只是淡然一笑,不予置評!更別提去投奔了。而且,劉備會接納他嗎?這是個問題

生活還是要繼續的,山陽公就山陽公吧,至少不是龜公啊!

畢竟還有一萬戶的人歸我管,畢竟見了你曹丕,也不用我下跪,畢竟——我的命還在,這就夠了不是嗎?

徹底“解脫”的漢獻帝,還成為了華佗的優秀繼承人,在一些野史記載中,漢獻帝看病不收費,賣藥良心價,可謂是造福了一方百姓

你說,第一枚華佗在世的錦旗,是不是就送給了漢獻帝呢?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其實以旁觀者之姿來看,漢獻帝的選擇是正確的!

曹丕是明目張膽的竄漢,可以說已經完全將漢朝作為過去式來看。漢獻帝對於曹丕來說,不就是一個前朝的遺留廢人。也已經沒必要再在他身上做什麼文章。也毫無威脅,讓他安穩的做個山陽公,也算弘揚一下自己的仁者之姿!

相反劉備這邊就不一樣了,劉備是以扶漢為旗幟的。恰恰劉備又是有野心的,他是借扶漢的口號來完成自己的野心。假如漢獻帝到了劉備這邊,他的野心如何能實現(皇帝都來了,他最多挾天子,而此時天子又完全沒有了威望,只能成為劉備心中刺)。大漢皇帝在敵方,劉備才有藉口興兵,擴展勢力。甚至稱王稱霸。

所以漢獻帝最終留在曹魏那邊,得以善終就是最好的證明!




老三聊歷史


因為他只是被迫禪讓退位而已,還沒傻。他要去找劉備,說不定死得更快。

漢獻帝最後被迫把皇位禪讓給曹丕,做了山陽公。縱觀漢獻帝的一,是無奈的一生,悲劇的一生。他永遠都只是個棋子和幌子,被無數的人擺佈,何曾有一天自己當家作主過?先是董卓,然後是李傕和郭汜,最後是曹操。他只不過是個道具而已,配合著出演背後的人的野心。他早已經習慣了木偶一樣的存在。他也想過抗爭,“衣帶詔”事件,董承和董貴人被殺,伏皇后被廢,幾百顆人頭已經足以讓漢獻帝灰心。他早已經看慣了這世間的虛偽。這幫每天跪在他的面前,山呼萬歲的人,沒有人誰真正的是為他打算,只是想利用他而已。而今他已經被利用完了,能得個善終就已經不錯了。

曹丕雖然逼他讓出了自己的帝位,但是那個皇帝之位其實早已經不屬於他了。讓或者不讓,只是個形式而已,現在他把終於把那個虛位讓給了曹丕,反倒是一種解脫。從此之後,那個位置的一切紛擾再也和他無關了。只要他肯安心做自己的山陽公,平平安安到老也是不錯的選擇 。

他也只能選擇做這個山陽公了。西南邊兒的劉備口號喊得山響,要匡復漢室,並且以中山靖王之後的身份在那裡壯大實力。可就在曹丕剛稱帝沒多久,大漢最後一位皇帝劉協還沒死呢劉備也再也不要這塊裹羞布,急不可耐的稱帝了。雖然劉備喊著匡扶漢室的口號。但這口號有幾分真?如果他要去投靠劉備的話肯定死得更快。那邊已經有一個皇帝了,他去了又算什麼?劉備會把皇位傳給他?簡直是痴人說夢,劉備真有這顆心也就不會稱帝了。劉備又不是雷鋒,辛辛苦苦幾十年打拼的東西可以毫不吝嗇的給人。他如果真到了劉備那裡,那到時候劉備才真的尷尬,肯定會讓他莫名其妙的消失,還不如安穩的呆在這裡,好歹沒有生命之虞。


就算劉備真的是活雷鋒,他又怎麼可能跑到千里之外的四川。雖然曹丕封了他做山陽公,但是他那個山羊公身邊又有多少人是曹丕的耳目,他自己都不清楚。恐怕他前腳準備出發,後腳曹丕的人就已經到了。去往成都的路上關隘重重,重兵把守。只怕他還沒到四川,就已經被剁成肉泥了。不如老老實實的呆在自己的地方,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得一個善終的好,運氣好的話,還能保子孫富貴。


朱鐵平


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這是漢獻帝劉協在位用的第六個年號,也是最後一個。就在這一年十月,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曹丕稱帝之後,“奉帝為山陽公”。

山陽,是當時河內郡的一個縣名,大致是在現在河南焦作一帶。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河南的山陽距離蜀中的劉備非常遙遠,不太好實現去投奔劉備的問題。再說河內郡在曹魏都城的東北方向,想去蜀中必須要先繞過洛陽,還得保證一直向西南過了漢中才能逃出曹魏的勢力範圍,實屬不易。

其次,曹丕給山陽公的待遇並不差。山陽公邑一萬戶,地位在諸侯之上,向曹魏的皇帝奏事不用自稱“臣”,曹魏的天子下詔也可以不跪拜受詔。山陽公有權力以天子的車馬服飾祭祀天地宗廟,保持漢制。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山陽公劉協的待遇比起後世的違命侯李煜之類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何況劉協和曹丕還是郎舅之親,劉協的皇后曹節是曹操的女兒。以這層關係來看,比起劉備那個很可能冒名的皇叔來,劉協和曹丕的關係反倒更近。

山陽公劉協應該也知道,劉備和漢室宗親劉表以兄弟相稱,最後不管什麼原因,荊州一度歸了劉備。西蜀劉璋視劉備為兄,劉備後奪其地自立。能不能去投奔劉備,劉協心裡應該也有數。再說,劉備一直都顧著開拓自己的勢力,也並沒有想著要早點對抗曹魏以救漢室於危難。倒是諸葛丞相一直想著還於舊都。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劉協沒有任何一個要去投奔劉備的理由。


沅汰


其一,沒有投奔劉備的條件。公元220年漢獻帝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封國地點在兗州山陽郡在現今山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東,當時屬於曹魏的地盤,即使他想投靠劉備也未必實現,作為亡國之君曹魏必定會派人監視一舉一動,如若被發現命都可能保不住。

其二,雖然被廢,富貴仍在不會冒險。他雖然被迫禪位給曹丕,曹丕也待漢獻帝不薄,封國不稱臣,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相當於國中之國。他原來雖說是漢朝皇帝,但不過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工具,即使被廢只要富貴仍在何必去投靠劉備了。

最後,即使投靠劉備,也不過是別人的手中的一枚棋子。當時劉備經過30多年創業好不容易擁有益州、荊州,如果漢獻帝跑來投靠他,劉備怎麼辦?讓位給漢獻帝?開玩笑吧,劉備千辛萬苦創下的基於就供手讓他人,即使他答應,手下和他一起打江山的關羽、張飛、諸葛亮等能答應嗎?人都是自私的,別被《三國演義》裡劉備的假仁假義騙了,你看歷史上這邊曹丕剛篡位稱帝,劉備就在一幫重臣的擁立下稱帝。如若漢獻帝跑到劉備哪裡去,不一定有好果子吃,說不定劉備集團會把他當累贅找個機會毒殺了。

題外想說說漢獻帝的子孫比較有趣的事,其子孫劉阿知在西晉時帶2000多人東渡日本,在日本繁衍生息,後裔有原田、秋月、高橋、波多江、江上等諸多姓氏,其中原田、秋月、高橋家族曾為城主為日本貴族。原田家族在1988年的時候還專程來中國為其先祖劉邦祭陵。


東東的魚


漢獻帝被曹丕逼迫禪讓後,被封為山陽公,並於許多年後在封地病逝。那麼,漢獻帝被廢后,為什麼沒有去投奔當時打著所謂“興復漢室”旗幟的劉備?其實原因很簡單。



一是時間上、空間上不允許。漢獻帝當時身在許都,劉備集團在益州,漢獻帝想要逃到劉備那裡需要走很長一段路程。況且此時曹丕已經完全掌握了朝政,根本沒有人願意護送漢獻帝前往益州劉備處。即使漢獻帝肯化妝潛行,一路上還有很多把守的官兵,將很輕易被識破。



二是去劉備那裡無異於自尋死路。漢獻帝禪讓後,曹丕承諾,“天下的好東西,我可以跟你一起享受”。事實上,漢獻帝也的確受到了較好的待遇,最後壽終正寢。

但到劉備那裡就不同了。雖然劉備名義上打著的是“興復漢室”的旗號,但實際上誰都看得出來他也想過把皇帝癮。在漢獻帝禪讓後的第二年,劉備集團就造謠說漢獻帝已死,然後劉備就順理成章地自立為帝。“劉備稱帝,急不可待”!



所以,即使漢獻帝最終排除千難萬難,逃到益州劉備處,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更有可能發生的是,漢獻帝逃到蜀國邊境後,劉備下令,隆重迎接漢獻帝到成都即位。然後,在護送過程中,由於蜀道難,山路崎嶇,漢獻帝由於走不慣山路,不慎墜崖身亡!

我是桅子花香,熱愛歷史,歡迎點贊、評論、關注!


司馬公昭


漢獻帝被曹丕篡位,廢為山陽公後,為什麼不去投奔劉備。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漢獻帝劇照)

一是早年漢獻帝曾對劉備寄予了無限的希望,秘密寫了衣帶詔,通過董承給劉備,希望劉備能夠誅殺挾持他的曹操。也因為這樣,劉備和曹操鬧翻,曹操四處追殺劉備。

二是劉備從第一天起事開始,就以“興復漢室”為口號。比如他在隆中見諸葛亮的時候,就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對天子蒙塵的事情耿耿於懷。也正因為這個,劉備才從一窮二白變的三分天下。

三是劉備三分天下以後,一直致力於北伐。他北伐的理由就是要光復漢室,把漢獻帝救出來。這個理由,也讓他獲得了非常多的支持。

既然如此,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後,他為什麼卻不去找劉備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漢獻帝去不了。

漢獻帝被廢后,雖然沒有留在京城,被拘禁起來。但是,曹丕對他依然是防護森嚴的,並沒有放鬆對他的看管。山陽位於河南的腹地,漢獻帝但凡有些什麼舉動,曹丕第一時間就知道了。所以漢獻帝不可能逃跑。

此外,漢獻帝身邊還有曹丕的三個姐妹。儘管他們都不高興曹丕篡了漢獻帝的位,當時的皇后曹節甚至還和曹丕大吵起來。但漢獻帝如果想去投奔劉備,她們肯定是會堅決反對的。

所以,無論如何,漢獻帝是走不了的。

(曹丕劇照)

第二,漢獻帝不願意去。

當董卓專權和曹操剛開始專權的時候,漢獻帝還是有脾氣的,還是非常不滿的。衣帶詔事件,董貴人和伏皇后兩次和漢獻帝合謀刺殺曹操事件,就可以看出,漢獻帝如何一心想要自己做主,想要重振漢室雄風。

但是,在經過董卓和曹操連續不斷的打擊以後,尤其是漢獻帝把三個女兒嫁給他,對他進行嚴密的監視和軟化後,漢獻帝變得意氣消沉,到了後來,已經沒有早年剛上臺時候那樣的衝勁了。這是其一。

經過雄才大略的曹操的運作,朝中文武百官,基本上都已經變成了曹操的人。當時有兩套官制,一套是漢官,也就是漢獻帝的官員。一套是魏官,也就是曹操的官員,當時的朝中大臣,都想當魏官,而不想當漢官。曹操讓夏侯惇當漢官,夏侯惇還堅決表示要當魏官。

既然漢獻帝其實已經沒有什麼支持者了,他就算想做大,也沒有幫手了。這是其二。

還是個重要原因,曹丕給漢獻帝的待遇不錯。讓他在當山陽公期間,感到非常滿足,這使得他不想再冒險。這是其三。

(劉備劇照)

第三,劉備絕對不會接納漢獻帝。

劉備“興復漢室”,只不過是一個口號而已。當漢獻帝被曹丕廢為山陽公後,他立刻就以漢獻帝被曹丕“害死”為由,自己當了皇帝。

其實,就算古代的交通不發達,信息不暢通,漢獻帝究竟是活是死,劉邦要打聽個確切的消息,還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不願意去打聽,就匆匆忙忙稱帝,可見其野心是不小的。

假如漢獻帝真正逃脫出來,前往投奔劉備,很可能才在半路上,他就“意外”去世了。總之是絕對不可能走到蜀國的。

漢獻帝不是傻子,他明白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他當然不會去劉備那裡自取滅亡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