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照片:傅作義治下的北平,70年前的百姓生活


北京茶館,是一種多種功能的飲茶場所,是一種市民氣息很濃的茶文化,充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情調,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全。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季節性臨時茶館、避難茶館等。茶館供應香片花茶、紅茶和綠茶。茶具大多是古樸的蓋碗、茶杯。清晨的茶館,既是人的樂園,又是鳥的樂園。

茶桌上,屋簷下,窗戶前,入眼皆是鳥籠,入耳均為鳥鳴。黃鳥的“七字炸”,紅子的“腔腔音”,百靈的“家雀噪林”,畫眉的“學小孩器”,藍靛頦的“鴛鴦音”……種種妙囀之音,此起彼伏,爭鳴不已。其主人更樂而不已。藉著興頭兒,互相談談茶經,論論鳥道,讓讓鼻菸,敘敘家常,訴訴苦衷,聊聊新聞。

右邊老人曾經服侍慈禧太后。只有40位太監仍然倖存,他們生活在北長街一個寺院。北長街位於西城區東南部。南起西華門大街,北至景山前街。因地處紫禁城西華門外之北而得名。街內有福佑寺,萬壽興隆寺,昭顯廟,靜默寺遺址。早年這裡曾有過明代的兵仗局,清代的會計司、慶豐司。


1924年被逐出紫禁城後,有幾個太監還有些錢,便置了些房屋、土地。他們把這些房屋、土地出租給別人,收些租金,供大家度日。為此,他們每天能吃上兩餐雜糧。年長月久,出租的房屋破壞了,所收的租金已對付不了房屋的維修了。老人們為生活計,整日出入大街小巷,揀些煤渣、廢品。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裡。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於1925年10月10日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故宮建築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琉璃廠大街位於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實際上從歷史上遠在遼代,這裡並不是城裡,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

元朝這裡開設了官窯,燒製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裡變為城區,琉璃廠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北平,1948年12月。攝影資料:佈列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