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關盼盼是我國大唐的有名歌妓,可當時白居易為何要逼死關盼盼?

花瓣兒魚


關盼盼不是被白居易逼死的,她是被明朝

直男文人“殺死”的。

那麼,明朝人是怎麼殺死幾百年前的大唐歌伎?且聽雪心慢慢說來。

唐代歌伎地位

先來看看女主。

女主關盼盼的身份是歌伎。

唐代外放的官員,家眷或留在家鄉,或留在京城,並不可以隨意地帶去任地。

所以在任地,誰來照顧官員就是個問題了。

因此呢,官員在任地蓄養歌伎侍妾的風氣,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

白居易外放時就蓄養過歌伎侍妾,走的時候,白居易還特地為她們安排了好人家。

所以說,白居易逼殺關盼盼,純屬子虛烏有。

只要沒生娃,這些歌伎和侍妾在官員離開後,就會被安排嫁人,當然也有渣男是轉賣的……

女主角關盼盼所跟的張愔,是武寧軍節度使,張愔老爹在世時,也是武寧軍節度使。

而且張愔臨死前,請求回京,壓根也沒帶走關盼盼,自己上路後,病死在途中。

武寧軍節度使的大本營在今天的徐州,節度使相當於統管一個軍區,在安史之亂後,節度使不僅僅有軍權,還慢慢開始有了財政大權。

所以,張家在徐州有相當的勢力。

那時的白居易一家在宿州,這兩個地方,今天大約高鐵1小時左右,所以年少的白居易,因才名遠播,一直是徐州官場的座上客。

甚至白居易入京,張家也可能出過力。白居易見關盼盼,應是29歲前。

所以,很多人煞有其事說關盼盼唱了白居易的《長恨歌》簡直可笑。

《長恨歌》是白居易入京後的作品,甚至關盼盼的夫君張愔死的那年,《長恨歌》剛剛問世。

髒水是怎麼潑到白居易身上的?

因為白居易是張家座上客,所以呢,經常看到張家蓄養很多歌伎。

於是青少年的白居易中二病發作了,給張愔的父親寫了首詩。

感故張僕射諸妓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從題目來看,白居易寫這首詩,可能在徐州其他人家中,看到曾豢養在張家的府伎,所以才寫了這麼一首詩,作為善意的調侃和勸諫。

但也正因為這首詩,讓後世明朝文人腦補了一個白居易逼死關盼盼的故事。

事情真相是,張愔死後十幾年,張愔的族兄張仲素恰巧路過白居易所在地,於是來拜訪白居易。

大家都是徐州故人,肯定要聊聊徐州八卦,聊著聊著就聊起張愔。

張仲素說,“哎,老白你都不知道,我弟走了後,那些歌伎都改嫁了,就一個念著我弟,十幾年不出深宅,我還寫了三首詩。”

白居易一看詩,頓時想起了年少時見過的關盼盼,一拍大腿道,“原來是她,難得難得。我也來和三首做紀念吧,真是個奇女子。”

然後,就沒然後了,關盼盼最後終老在燕子樓。

誰知道,幾百年後,這1+6首詩,就被明朝文人拿來加戲了。

明朝文人為啥拿來加戲

因為明清表彰節婦,是有牌坊的。

這個牌坊後面是有過全族逼殺,製造節婦,這類駭人聽聞的事。

而且這些逼殺,多發生在明清落後地區,畢竟,那些地區也就只能靠這種事來找存在感。

於是,大明某年某月某日,這7首詩背後的腦補,就出現在明人所寫的《堯山堂外紀》筆記裡了。

一個明朝成形的唐朝名人故事,其真實度也可想而知了。


姞雪心


白居易並非逼死關盼盼。準確的說關盼盼的死跟白居易有一些關係,但是絕不是白居易逼死的。

人物關係:

關盼盼:出身於書香門第,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是唐朝很有名的才女歌妓,燕子樓關盼盼的故事也是廣為流傳。


張愔:徐州守衛,關盼盼的丈夫。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等。

說起關盼盼的死,先從她的婚姻開始講起。此女子因為多才多藝而被家鄉的很多富家公子都對她望眼欲穿。後來關盼盼家道漸漸衰敗,關盼盼無奈之下,嫁給了當時的徐州守衛張愔。成為了張守衛的小妾,妾在古代地位低下。

那她怎麼又和白居易牽扯上的呢?

相傳,有一次白居易去徐州出差旅遊,正好張愔邀請白居易來家做客,兩人喝酒喝開心了,張愔就把他的妾關盼盼請出來要求當場為白居易唱歌跳舞,白居易看完她的歌舞當場讚歎不已,說猶如楊貴妃在世。


兩年後關盼盼的老公也就是張愔去世了,人走茶涼,他那些其他大老婆們都走了,唯獨關盼盼還留守盡婦道。後來家中沒落,關盼盼和一個傭人搬到了燕子樓居住,這就是後來世人所稱呼的“燕子樓關盼盼”的由來。

白居易聽說了關盼盼的情況後,為關盼盼寫了幾首詩,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大男子主義嚴重,詩中雖然表揚了關盼盼的大節,但是也很露骨地說為何不追隨丈夫而去留下貞潔婦烈的好名聲呢?名人的詩詞不比現在的明星新聞傳播速度慢,很快這些詩作就傳到關盼盼的耳朵裡了。


關盼盼一來對死去丈夫的思念,二來頂不住壓力。所以在公元820年關盼盼絕食自殺。白居易聽說後,十分後悔自己的行為,畢竟她關盼盼的死多少還是跟自己有些關係的,拖多方關係,厚葬了關盼盼。

所以我覺得說白居易逼死關盼盼還是不準確的,此女子一生孤苦,本來出身名門,不料家中沒落,中途迫不得已嫁為人妾,哪料丈夫去世,守寡幾年......本身就不快樂不幸福,再加上白居易幾首不計後果的詩句,所以索性活著沒有希望,不如一死了之了。


茉莉花開19


白居易和關盼盼相識一次偶然機會。他曾到張府赴宴,這才和關盼盼有了一面之緣。白居易盛讚關盼盼,“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白居易很欣賞關盼盼的才情。

然而,就在盼盼夫君張愔死後,關盼盼獨居徐州燕子樓,守身如玉十五年不嫁的時候,白居易的三首詩,卻逼死了痴情守候的關盼盼。這到底是怎樣的三首索命詩?就讓春秋君為你解關盼盼死亡之謎。

自從和白居易家宴認識兩年後,盼盼的夫君張愔病逝徐州,葬於洛陽北邙山。"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張府其它姬妾見大事不妙紛紛做鳥獸散。只有關盼盼矢志為張愔守節。張府易主後,盼盼隻身移居到徐州城郊雲龍山麓的燕子樓,身邊只有一位年邁的僕人相隨,主僕二人在燕子樓中,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關盼盼自從夫君亡後,不再歌舞和粉黛自己,就這樣苦守燕子樓,艱難度日十幾年,其中拒絕了許多公子哥和達官貴人的求婚,人們對她矢志不移,忠於愛情的精神所感動,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依。

(白居易)

沙漏在無聲的流逝,有一次,曾在夫君手下做了多年的員外郎張仲素探望關盼盼,盼盼給自己的偶像白居易寫了三首詩,然後讓他轉交白居易。詩中寫了自己獨守空閣,寂寞冷清的情況,寫的十分真摯動人。盼盼在這世上已沒有可傾訴的人了,唯一隻有傾慕的大文豪白居易。

其一: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其二: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白居易展閱了盼盼的的三首詩,曾經在徐州張家家宴情景歷歷在目,那時盼盼夫妻二人恩愛相隨,夫唱婦隨,而這時卻只留下一個美麗少妻獨守空樓,白居易淚流滿面,他想張將軍過世十幾年了,世上還有一個如此痴情的女人為他守候,實在讓人感動和羨慕。


(張愔)

也許是千百年封建思想作祟,白居易腦海裡突然生出一個念頭,倘若關盼盼對亡夫如此懷念,到了無法割捨的地步,那麼,她為什麼不殉情追隨張愔而去呢?在這個念頭唆使下,白居易鄭重依盼盼三首詩,依韻和詩三首。

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大詩人白居易寫的果然傳神,他他先寫了徐州郊外的燕子樓上,西風送寒,月明如水,小樓更顯得淒冷與孤寂。想必關盼盼受盡了相思煎熬。

張愔離去後,盼盼脂粉不施,琴瑟不調,往日的舞衣也疊放箱中,十一年了,根本再也沒有機會穿戴上身了。以上兩首本來描述關盼盼獨守空閣的景象,可是最後一首詩,忽然筆鋒一轉,說到張愔(尚書)墓上白楊已可作柱,而生前寵愛的紅粉佳人還孤孤單單地獨守空幃 ,倘若情到深處,為什麼不甘香消玉殞,追隨亡夫而去呢?

其實白居易並非和關盼盼作對,而是給她指了一條比較妥善的老路——殉情。為了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白居易寫了一首更加直白的詩,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



(關盼盼)

黃金不惜買峨眉,揀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春秋君根本猜不到關盼盼讀了回信的表情,但可以想象出盼盼心冷如灰。曾經的精神依託白居易居然抱著這樣的態度,關盼盼視大文豪是精神支柱,然而就是這個支柱在她心中轟然倒塌,並且還要砸死自己。

關盼盼覺得活下去已沒有了意義,於是斷絕了飲食,以絕食而死殉情追隨亡夫而去。遂了白居易的意。

之後,隨關盼盼多年的老僕人苦言相勸,徐州許多文人寫來詩句勸解,然而,關盼盼去意已決。十天後,這位才華橫溢,嫵媚動人的女人為了貞潔,死在了困鎖十幾年的燕子樓上,臨終前他用最後的力氣寫下絕筆詩:

自守空房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注:有資料說關盼盼是張愔父親張建封的小妾,本文采用是張愔的小妾)


秉燭讀春秋


先簡單介紹一下關盼盼。

唐德宗時代,有一位徐、泗、濠節度使,名叫張建封,很受器重。他死後,繼任者沒有及時趕到,他的部下就在徐州發生兵亂。

朝廷無奈,任命張建封的兒子張愔為徐州刺史。張愔在徐州任職七年,頗有政績,死後贈尚書右僕射。

張愔的身邊有一位年輕的愛姬,名叫關盼盼,秀麗自然,擅長歌舞,還會寫詩。張愔對她十分寵愛,二人之間情深意切。張愔還在宅子的北面專門為關盼盼建造一座高樓,名為“燕子樓”,整日與她廝守在樓上。

張愔生前,白居易拜訪過他,設宴款待,並且叫出關盼盼,當席歌舞助興,所以白居易見識過關盼盼的美豔,即席寫下“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的詩句。

張愔死後,遺體送往洛陽安葬,按理說,像關盼盼這類的寵妾可以為自己再找新的依靠。但關盼盼懷念二人舊日的情愛,不肯再嫁,和從前一樣住在徐州那座燕子樓上,一住就是十年。

有一位三流詩人名叫張仲素,根據關盼盼的故事,寫了三首《燕子樓》詩,並拿給白居易看。

白居易這才知道關盼盼的現狀,回憶往事,大為感慨,提筆寫下三首同題詩,用關盼盼的角度,傾訴十年來的孤寂和對亡者的懷念。

後來白居易感覺意猶未盡,又贈關盼盼一首絕句:“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這首詩是用張愔的口氣來寫的,帶著十足的老爺口氣:我花了一筆大價錢,從多少人中挑選了你,為你調教歌舞,費盡心血,竭盡精力。如今我撒手西去,你卻苟活於世,不肯來地下與我相伴。

關盼盼看過此前的幾首詩,非常欣喜,但這一首卻讓她異常委屈,大哭一場,說:“自我公薨背,妾非不能死,恐千載之下,以我公重色,有從死之妾,是玷我公清範也。”

她又作詩一首,為自己辯白:“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去隨。”

她很委屈,自己為亡者守節十幾年,突然間被大詩人指責沒有殉情,負恩苟活,實在讓人崩潰。那以後,關盼盼不吃不喝,十幾天後死在燕子樓中。

我們不能因此斷言,關盼盼是被白居易逼死的。但是,如果沒有多事的張仲素往來傳遞,如果關盼盼沒有看到白居易的那一首詩,她應該繼續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愛人,而不是斷食而亡。


於左


首先要說明一點,關盼盼的去世,並不全部歸錯於白居易。而且也並非“逼死”。

我們不要去糾結白居易寫的詩到底有什麼寓意,也不要把過錯無限放大,當然關盼盼的去世多少是受到那首絕句影響,但是換種角度去想,這何嘗不是封建時代對女性的束縛?更是關盼盼守節不移,忠貞不渝的人生觀的詮釋。

古人重義氣,重節操,對於很多事情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試問,當今娛樂圈混亂不堪,男女越軌之事也屢見不鮮,白居易假如活在當今就算一百篇文章能讓這些人覺得臉紅麼?答案顯然是不能的。

回到題目,其實逼死關盼盼的並非白居易,而是封建思想,和無數的教條主義。


日日悲傷未有圖,懶將心事話凡夫。

非同覆水應收得,只問仙郎有意無?


流觴淺酌月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關盼盼是被白居易逼死的嗎

關盼盼是中唐時人,出生於一個書香家庭,從小就精通詩文。但是,關家家境衰落後,她不幸流落風塵,成了一名歌妓。她相貌美豔,身材曼妙,再加上清麗動人的歌喉和冠絕同儕的舞技,很快就馳名徐泗一帶,傾倒了無數的達官顯貴和世家公子。據說,她能一口氣唱出白居易的“長恨歌”,也最擅長“霓裳羽衣舞”。

後來,關盼盼被徐州守帥張愔(有人說是張建封,也有人說張愔字建封,查《新唐書》,張愔為張建封之子)花重金娶回為妾。張愔雖然是武官,卻生性儒雅,頗通詩文,他對關盼盼的文采讚賞有加,當然,關盼盼的輕歌曼舞,更是讓他如痴如醉。他在徐州西郊,找到一處依山面水,風景絕佳的勝地,專門為關盼盼修建了一處別墅。這裡有一灣清流,河邊滿是如煙的垂柳,雅緻宜人。他們把這處別墅稱為“燕子樓”。在燕子樓上,他們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日子。

有一次,官居校書郎的白居易遠遊來到徐州。張愔素來仰慕白居易的詩才,就在燕子樓中設宴款待。關盼盼早已對這位大詩人崇拜之極,白居易的到來讓她十分欣喜,在宴席上親自執壺敬酒。

酒興之中,張愔讓盼盼為客人表演歌舞,想展示一下愛妾的才藝。關盼盼欣然領命,表演了最拿手的“長恨歌”和“霓裳羽衣舞”。她的歌喉和舞技都展現得淋漓盡致。白居易讚歎不已,當場寫了一首詩讚美關盼盼,詩中有這樣的句子:“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意思是說關盼盼的嬌豔情態無與倫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與她媲美。這首詩流傳開來,不知有多少人對張愔羨慕不已。

誰能料到,兩年之後,張愔病逝,葬於洛陽北邙山。張愔死後,府中的姬妾很快風流雲散,各奔前程。只有關盼盼無法忘記夫妻之情,發誓守節不嫁。她在燕子樓中,只有一位年邁的僕人相伴,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花開了又謝了,燕子來了又去了,眨眼間,十年過去了。燕子樓中的時光卻彷彿凝滯了,關盼盼的美麗不曾改變,她的痛苦更不曾改變。

元和十年(815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來拜訪白居易。張仲素對張愔和關盼盼的往事非常清楚,併為盼盼的深情而感動。因為白居易寫過讚美關盼盼的詩歌,他就拿出了為關盼盼所作的《燕子樓》三首新詩,讓白居易觀看: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已十年。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詩歌寫出了關盼盼在燕子樓中悽苦孤獨,相思無望而萬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讀後,感慨萬分,依韻和詩三首: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燕子樓上,西風吹來,滿簾秋霜,月明如水,分外地淒涼。獨居樓上的關盼盼,面對著冷被殘燈,倍受相思的煎熬。丈夫去世後,她無心梳妝,每次想要打扮起來,卻總是潸然淚下,是啊,打扮好了又給誰來看呢?往日的舞衣疊放箱中,再也沒有穿過。春天,有人從洛陽回來了,他說張愔墓上的白楊樹長得又粗又高,已經可以作柱子了,歲月無情,即便花容月貌的盼盼,到最後又怎能不會變成灰土呢?

張仲素的原詩,是替盼盼抒發她“念舊愛而不嫁”的生活和感情,白居易的和詩則抒發了對於盼盼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同情和敬重,同時也寄託了今昔盛衰的感嘆。

但在宋明的一些筆記中,說白居易覺得關盼盼既然如此情深義重,和亡夫難捨難分,那何不追隨他到九泉之下,也好成就一段令人感嘆的悽美韻事。說他為了明確地表達讓關盼盼一死殉夫的想法,另作了一首詩: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據說,張仲素回到徐州後,把白居易所寫的四首詩帶給了關盼盼。她看完最後一首詩,淚流滿面地說:“自從張公離世,我並非沒想到一死相隨,只是恐怕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丈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是玷汙了他的清名,這才含恨偷生至今!” 說完就放聲大哭,然後強忍著悲痛,依白居易的詩韻和了一首七言絕句: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在張仲素離開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十天之後,終於香消玉殞。

明代一個名叫陳彥之的人寫了一首詩說:“僕射新阡狐兔遊,美人猶在水邊樓。樂天才思如春雨,斷送殘花一夜休。”直接把逼死關盼盼的罪名加在白居易的頭上。這個故事就慢慢地流傳開來。

事情真是這樣嗎?我們細細研究,上面白居易的第四首詩題目是《感故張僕射諸妓》,寫於張愔去世後不久,並不是寫於《燕子樓三首》之後。有人認為,這首詩不是寫給關盼盼的,也不是寫張愔的,而是寫張愔的父親張建封的。因為張愔的官銜是兵部尚書,白居易一向稱張愔為“尚書”,在《燕子樓》詩和序中都是如此;而張建封的官職為左僕射、司徒,許多人都稱他為張僕射。再從題目和詩意來看,“諸妓”“三四枝”,很明顯,這不是寫給一個人的,清代就有人說“此詩與盼盼無涉”。

再看盼盼的這首和詩,詩中稱白居易為“舍人”。按照宋明筆記的說法,這首詩應該寫於元和十年,但是白居易擔任中書舍人是在長慶元年(821年),也就是說在寫這首詩的六年之後。如果這真是關盼盼的作品,她又怎會知道白居易在五六年之後會做中書舍人呢?可見,這是後人的編造之作。

而且,唐朝的婚姻習俗是比較開放的,白居易的為人也最重感情,他怎會殘忍地逼一個可憐女子去殉情。

所以,關盼盼到底是怎麼死的,是不是殉情自殺,我們已經找不到確切的證據,但是可以肯定,她被白居易逼死的故事純屬虛構。


萬卷縱橫眼欲枯


很多事,你若當真,就輸啦!

別把小說當歷史,別把故事當證據,這是常識。

傳言白居易詩“殺”關盼盼,且看故事梗概:

關盼盼,唐代名妓,徐州張愔之妾,吃酒嗨歌之際,與白居易相識,白居易似乎很欣賞關。張愔死後,關盼盼念舊愛而不再嫁,獨居徐州私人別墅燕子樓數十餘載。後與白居易和詩三首,白詩中暗示關隨夫殉情,關心灰意冷,遂絕食而亡。

這就是一傳再傳、不但發酵的有關白居易詩“殺”關盼盼的故事傳聞。我們不禁要問:

精彩麼?

精彩。

真的麼?

假的。

假的?

為什麼會如此盛傳?

原因很簡單:它滿足了大眾獵奇好豔、憐香惜玉的心理,所以,儘管這只是文人筆記小說裡面杜撰,但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代代相傳,寧願信其有,不願知其無。

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白居易詩“殺”關盼盼,是絕對經不起推敲的。

關盼盼的史料記載並不多,其生平事蹟估計也就白居易提到過,見其《燕子樓詩三首》序:

“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予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予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盡歡而去。邇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繢之從事武寧軍累年,頗知盼盼始末,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

這是故事傳聞之源,文字表述很清楚,算是白居易和關盼盼交集的第一手資料。但是,這事顯然被後來者“發揮”得面目全非,與原版大相徑庭。

白居易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這段文字,日後會演變成為自己“罪狀”,早知不寫啦。

至於關盼盼在燕子樓獨居十餘年後的下落及死因,似乎沒有任何史料記載。

從白居易的詩序中不難看出,《燕子樓三首》為張仲素託關盼盼口吻所寫,而非關盼盼所作,和詩也是白居易和張仲素倆唱和,關盼盼遠在徐州燕子樓。

很明顯,故事傳聞把張仲素的那一部分嫁接到了關盼盼身上。呵呵!文人筆記小說裡慣用伎倆——移花接木、張冠李戴。

張仲素、白居易唱和組詩《燕子樓三首》摘錄其下:

其一

張仲素原唱: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白居易和詩:

滿床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

張仲素原唱《春閨思》: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埋劍履歌塵散,紅袖香銷已十年。

白居易和詩:

鈿暈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著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十一年。

其三:

張仲素原唱:

適看鴻雁洛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瑟玉簫無意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白居易和詩: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墓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不愧是大詩人白居易,多好的和詩啊!特別是第三首,一唱一和,彼此相應,同中見異,若即若離,兩軍對壘,工力悉敵。令人唏噓的是,這本該是和詩中的難得佳作,卻成為了白居易日後詩“殺”關盼盼的有力“罪證”!

不僅如此,善於編故事的人們,還把宋朝姜特立的詩轉嫁到了白居易身上,搞得跟真有那麼回事一樣!

宋·姜特立原詩如下: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
池塹臺傾何足怪,雍門彈處不須悲。

以下整理在白居易詩“殺”關盼盼的杜撰中,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部分文本。

1、宋朝曾慥的《類說》

該書把張仲素所寫的《燕子樓三首》以及與白居易和詩情節,嫁接到了關盼盼身上。同時還把張愔與其父張建封混為一談:

“張建封僕射節制武寧,舞妓盼盼,公納之燕子樓……公薨,盼盼誓不他適,多以詩代問答,有詩三百首,名《燕子樓集》。嘗作三詩,有: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樂天和曰: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香銷拂臥床。燕子樓前清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又一絕雲: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載之後,人以我公重於色。乃和白公詩云: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剛道泉臺不去隨。”

2、宋朝計有功的《唐詩紀事》

該書在曾慥《類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偽造了關盼盼絕食而死的細節:

“盼盼得詩後,怏怏旬日,不食而卒。但吟詩云:兒童不識沖天物,謾把青泥汙雪毫。”

3、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等

此類書籍繼續添鹽加醋,以訛傳訛,白居易詩“殺”關盼盼的傳聞自然也就不脛而走、肆意蔓延。

4、康熙的《御定全唐詩》

該書完全採用以上杜撰,火上澆油不說,還大有蓋棺定論、一錘定音之勢:

“關盼盼,徐州妓也,張建封納之。張歿,獨居彭城故燕子樓,歷十餘年,白居易贈詩諷其死。盼盼得詩,泣曰: 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從死之妾,站清範耳,乃和白詩,旬日不食而卒。存《燕子樓三首》。”

5、互聯網發酵。不解釋!

綜上,白居易詩“殺”關盼盼,簡直就是不做實,死不休的節奏嘛!

當然,白居易也是人,是人便無完人。白居易也會退縮,也會消沉,也會花天酒地,也會放縱奢侈。晚年的他,大量蓄養歌女舞妓,沉迷聲色犬馬,這一點,歷來被後世所質疑和詬病。但要說白居易逼死別人家老婆,他有這麼糊塗?

你們信麼?反正我是不相信!

但願隨著時間的流逝,傳言的魅惑力也會隨之大打折扣!

最後要說,閒得沒事幹,去讀讀白居易的詩吧!「靜水笑滄笙」


契茶書舍


白居易詩殺關盼盼的傳說來自《御定全唐詩》820卷:“關盼盼,徐州妓也,張建封納之。張歿,獨居彭城故燕子樓,歷十餘年,自居易贈詩諷其死。盼盼得詩,泣日: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從死之妾,站清範耳,乃和白詩,旬日不食而卒。存《燕子樓三首》。”


北宋張君房的筆記小說《麗情集》沿用此說,此書已亡佚,但其內容保存在南宋初曾健的《類說》中:“張建封僕射節制武寧。舞妓盼盼,公納之燕子樓……公薨,盼盼誓不他適,多以詩代問答,有詩三百首,名《燕子樓集》。嘗作三詩.有:‘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長。’樂天和曰:‘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香銷拂臥床。燕子樓前清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又一絕雲:‘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盼盼泣曰:‘妾非不能死,恐百載之後,人以我公重於色。’乃和白公詩云:‘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舍人不會人深意,剛道泉臺不去隨。’”

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引用《麗情集》的內容,並憑空增加了關盼盼絕食而死的細節。

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和蔣一葵的《堯山堂外紀》等書更以訛傳訛,重疊虛構,於是白居易逼死關盼盼的說法廣泛流傳。
但白居易《燕子樓詩三首》的序中記載:”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日盼盼,善歌舞,雅多風態。予為校書郎時,遊徐泗間,張尚書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歡,歡甚。予因贈詩云:‘醉嬌勝不得,風孀牡丹花。’盡歡而去。邇後絕不相聞,迨茲僅一紀矣。昨日,司勳員外郎張仲素繢之訪予,因吟新詩,有《燕子樓三首》,詞甚婉麗。詰其由,為盼盼作也。績之從事武寧軍累年,頗知盼盼始末,雲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餘年,幽獨塊然,於今尚在。”由此可知關盼盼在張情死後,念舊愛而不嫁,在燕子樓獨居十年之久。這是當事人的第一手史料,更加可信。



而且關盼盼所做的《和白公詩》中有“舍人不會人深意”。“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後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舍人。”可見白居易官拜中書舍人是在820年。《和白公詩》是在白居易的《燕子樓三首》之後不久所做,這時自居易還不是中書舍人,所以《和白公詩》是偽作,作者是誰已不可考,應該是後世所做。

綜上,關盼盼被自居易逼死是以訛傳訛。


日新錄


唐德宗貞元三年(785年),關盼盼出身於書香門第,年幼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精通詩文,更兼有一副清麗動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美豔絕倫的容貌,輕盈婀娜的體態,讓無數世家公子望眼欲穿。

799年,關盼盼家家道中落,她變成漂泊無落的一個人,早就愛慕關盼盼的徐州守帥張愔重禮將她娶回為妾,張愔雖然妻妾成群,但對關盼盼很好,兩人十分恩愛,使關盼盼得到了莫大的愛撫和欣慰。



803年,白居易遠遊徐州,早就敬慕的張愔夫婦邀請他來張府作客,酒酣時,張愔讓關盼盼為客人表演歌舞,關盼盼表演了"長恨歌"和"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大為讚賞,寫下:"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


805年,張愔去世,他的妻妾很快風流雲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輕貌美的關盼盼無法忘記夫妻的情誼,矢志為張愔守節。後來張府易主後,她隻身移居到徐州城郊雲龍山麓的燕子樓,這是張愔生前為關盼盼建的一所別墅,這裡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春夏季節,常有雙雙對對的燕子穿柳而過,翩然飛至樓頭,因此二人給它取名燕子樓,燕子樓雖然很美,但一個人的關盼盼卻獨對長夜寒燈,形單影隻,夜夜刻骨的思念,“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對關盼盼來說,這裡住滿了悲思和無奈。這一住,她就為丈夫守節15年。


819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將關盼盼的事告訴了白居易,對於關盼盼的守節,白居易身為她的重情感動不已,雖只有一宴之交,白居易寫下: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後來白居易又加了一首: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後來張仲素將這首詩帶給了關盼盼,看完詩後,關盼盼流著淚對張仲素道:"自從張公離世,妾並非沒想到一死隨之,又恐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汙了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當即依白居易詩韻奉和七言絕句一首《和白公詩》: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悽苦獨居為夫守節了15年的關盼盼,對於生死早已無所謂,以死全節對解脫,張仲素離開燕子樓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10天之後,如花似玉、能歌善舞她來說,其實是一種的關盼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臨歿口吟》: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她走後,燕子樓再沒有成雙成對的燕子飛過。

北宋大詩人蘇軾後來夜登燕子樓,曾作紀念關盼盼:“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