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牡丹亭:數百年的浪漫

明代湯顯祖的傳奇《牡丹亭》是我國戲劇史上光彩熠熠的鉅製。

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可見該劇轟動一時,影響之大。它寫理想、敘愛情,織之以奇思異想,使之放射出浪漫主義的璀璨光芒。

01

愛情與禮教的衝突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寫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戀愛故事。第一齣“標目”,交代了寫作動機和全劇梗概。從第二齣“言懷”至三十出“回生”,寫杜麗娘遊園,夢見柳生思念成病,以致夭折;死後三年,嶺南柳夢梅來到梅花庵,麗娘鬼魂又與柳夢梅相會,人鬼定盟。柳夢梅掘墳開棺使麗娘重生,從而結為夫婦。從三十六出“婚走”至末“園駕”,寫杜、柳雖已成為夫婦,但還未為人所承認,特別是沒為麗孃的父親杜寶所承認。

作品就是寫麗娘與夢梅的愛情與封建禮教的尖銳衝突,表現了個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美好理想。然而《牡丹亭》在藝術上最大特色是浪漫主義,以其瑰麗的色彩描繪出了一幅理想圖畫。

02

以夢寫夢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首先在於以“夢”寫其理想。杜麗娘為南安太守的獨生女兒。封建官僚杜寶和他的夫人甄氏,為封建禮教濡染,從行動和思想上對女兒都嚴加管束。作者通過遊園入夢,跌入了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境界、闖進了一個甜蜜美滿的天地。

杜麗娘遊園時感嘆“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因為她感到“吾生於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婚配。成為虛度青春”。從此可見,她厭棄那些子曰詩云的封建說教,痛恨那些家規家法,憧憬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嚮往著佳人配才子的際遇,於是感而入夢。杜麗娘對於夢境,不是把它視為一般的幻覺,而是更深一層地將它視為自己理想的現實再現。

可見杜麗娘的“夢”,是對封建禮教大膽反抗,也是解放了的個性的自由飛翔。正如杜麗娘的夢境與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尖銳的對立極為形象地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雖然古代作家以夢入劇者不乏其例,然而《牡丹亭》中的夢更是作為一種理想的寄託來提高文學作品的價值與藝術力量。

03

為夢而死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還在於以”生命”作為代價來寫其鬥爭。早於《牡丹亭》的文藝作品中也有類似的情節成分,但那些幾乎都是一種惡勢力的消極反抗,“死”是他們鬥爭過程中的高潮,也是鬥爭的結束,往往給人以悲壯的感觸。而《牡丹亭》則獨闢蹊徑,以“夢而死”、“死而生”的情節獨樹一幟,表現了一種特有的鬥爭方法和反抗精神。

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麗娘追求的對象對其來說是虛無縹緲的,她不能如鶯鶯抗母親嚴命而幽會,只有以身殉情才得以解脫。如果鬥爭就此為止就顯得一般,沒有戲劇的張力。因此作者進而使之化鬼,讓她在另一種環境中繼續生前未竟之事。這就使她的死不是一般的生命結束,而是精神的繼續,成了鬥爭的新起點。

04

陰陽相隔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特色,還在於以“陰間與陽世”的對比來顯示其傾向。陰間地府,在通常情況下,總是讓人覺得是陰森恐怖的,可是作者在《牡丹亭》中把陰司寫得比陽間還美好。以陰間作為陽世的比襯面。杜麗娘在陽間要受到各種制約、束縛,可是她到了陰間卻判官瞭解了她屈死的緣由,不但不罪,反而說:“我今放你出了枉死城,隨風遊戲,跟尋此人。”且允許她與家人會面。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就是親眼見了女兒和女婿還不相認,且要奏請斬除,而判官卻是如此地寬宏大度,通情達理予人方便,成人之美。作者寄理想於陰司,把人間不易、不能辦到的事,委之於陰司辦理,實際上正是藉此來鞭撻罪惡的現實社會,希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力量來改變社會面貌。

湯顯祖借夢境寫理想,以死亡寫鬥爭,用陰間表傾向,這是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鬥爭方式和藝術方式。這種浪漫主義的方法,其積極意義在於它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愛憎分明。以優美動人的形象給人以感染,以超越凡塵的境界令人神往。但同時也暴露了它的歷史的和階級的侷限性,它只能給人以幻象,不能給人以實景,只能批判現實,不能指明前途,因此,《牡丹亭》最後也只有以柳夢梅高中狀元,由皇帝的一道聖旨來完婚,仍然要藉助封建勢力來成就他們的婚姻。儘管如此,湯顯祖還是封建時代中勇於衝破黑暗,打破牢籠,嚮往爛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傑作,杜麗娘已經成為人們心中青春與美豔的化身,至情與純情的偶像。

往期回顧:

牡丹亭:数百年的浪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