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高管頻繁變動業績起伏不定 海潤光伏沉浮錄

因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度財務報告均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5月29日,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暫停上市,停牌前股價跌至0.87元/股。

進入6月份,高管辭職、人事變動、註銷子公司、變更信披地點,被暫停上市*ST海潤的動作頻頻。這個曾經的光伏明星企業,正在努力從退市的懸崖向上爬。但是面對高額的逾期債務、大面積的投資者索賠,*ST海潤的“保殼”之路該走向何方?

對此,*ST海潤董事會秘書問聞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公司目前處於緘默期,具體的內容不方便透露。

人事、資產大變動

6月13日晚間,*ST海潤髮布了第六屆董事會第六十三次(臨時)會議決議公告,為了實現股票的恢復上市,公佈了人事調整、註銷子公司等多項措施。

公告顯示,邵愛軍、周佳雷等7位*ST海潤副總裁被免職,其中5位職務被調整成資深總監,待遇也隨之調整,按照調整後相應任職的職級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述公告發布一週之前,*ST海潤董事長李延人、首席技術官李紅波、監事會主要成員也相繼辭職。

不僅如此,由於*ST海潤面臨的資金緊張,除了上述高管職位與薪酬一併做了調整外,其他多位高管的薪酬也被下調。公司董事邱新與兩位副總裁的基本薪酬都由70萬元/年下調至49萬元/年;另外一位董事ZHANG JIE(張傑)的基本薪酬也由14萬美元/年下調至9.8萬美元/年,下調幅度均為30%。

不僅僅是高管的職位和薪酬被調整,實際上,*ST海潤早已通過減員的方式對公司機構作出調整。據*ST海潤2017年年報披露,該公司報告期內員工總人數驟降近2000人,減員幅度約為38%。

*ST海潤稱,上述人員的職務及薪酬調整,對於公司高級管理人員配置,公司管理成本,以及日常經營管理的效率都有一定積極作用。

除人事的大變動,*ST海潤還註銷了7家海內外子公司。據統計,這幾家公司在今年前5個月都處於虧損或者零盈利狀態,累計虧損約348.58萬元,淨資產累計為-1267.72萬元。

就在6月20日晚間,*ST海潤再度表示,“為降低經營管理成本”,其信披地點也由寫字樓搬到工業園區內。公告顯示,*ST海潤信披地點由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智慧路5號無錫信息港,變更到江蘇省江陰市徐霞客鎮璜塘工業園區。

除此之外,海潤光伏也在陸續退出各地的項目。2017年,其相繼退出遼寧營口的沿海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產業園項目,以及海潤光伏揚州2GW多晶硅鑄錠及2GW切片項目,遼寧和杭州兩個項目投資總額達100億元。

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曾對記者表示,*ST海潤公司內部出現問題,退出項目是遲早的事情,不過並沒有給雙方帶來太大的損失。

無人掌舵的海潤

海潤光伏成立於中國光伏產業集中爆發的2004年。2004年後,歐洲光伏市場悄然興起,刺激中國的光伏企業迅速發展,但在2009年後,受“雙反”與產能過剩的影響,國內光伏行業進入寒冬期。

在此階段,即2010年,海潤光伏引進了國內光伏產業市場化早期的推動者、被業內譽為“中國光伏教父”的楊懷進。在這之後楊懷進對海潤光伏進行了全產業鏈佈局,將原來僅限於硅棒、硅片生產的企業擴充到涵蓋太陽能(4.120, -0.05, -1.20%)電池用多晶硅錠/片、太陽能電池片和組件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投資、開發、運營與銷售,以及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施工總承包、專業分包業務的全產業鏈佈局,之後不久,在2011年實現借殼上市。

楊懷進擔任董事長期間投入了大量資金佈局下游電站項目,與多地政府達成光伏電站投資戰略合作協議。彼時,他認為一體化建設光伏電站是企業的出路。

然而,光伏電站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起初民營企業並不具有優勢。海潤光伏投資電站導致其出現現金流持續緊張的局面。業內人士表示,光伏發展初期,受暴利以及地方政策引導,光伏製造業產能迅速增長,並且產能分散。但好景不長,2011~2013年初,光伏產業盲目性擴張的後果開始集中顯現,產品價格大幅下滑,光伏行業幾乎全線虧損。

*ST海潤上市之後幾乎年年虧損,其股價在暫停上市前已經跌至1元以下,被市場戲稱為“仙股”。除了借殼上市的那—年(2011年)和需要保住上市資格的2015年外,*ST海潤幾乎年年虧損。

楊懷進之後,為了使海潤光伏儘快扭轉經營困境,孟廣寶入主海潤光伏,並在2016年4月出任*ST海潤董事長。孟廣寶被稱為遼寧隱秘富豪,旗下擁有港股上市公司華君控股。但好景不長,孟廣寶在遭遇公司獨董“逼宮”後於同年8月辭任。

2017年7月12日,75歲的李延人再度被選為海潤光伏董事長,而如今,李延人再次辭職,海潤再次無人掌舵。

不過,雖然輾轉幾任董事長,*ST海潤的業績卻不見改善。記者梳理其財報發現,*ST海潤的營業收入起伏不定。2011年達到71.32億元的峰頂後,2012至2013年逐年下滑,隨後出現上升,除2015年需要保殼外,其業績又開始逐年下滑,2017年其營業總收入僅為32.56億元,不到2011年的—半,而2018年—季度其營業總收入更是遭遇斷崖式下跌,僅為2.92億元。淨利潤方面,除2011年、2015年分別實現盈利外,其餘年度均虧損,而且虧損額越來越大,2017年已達24.65億元,2018年—季度再次出現虧損,淨利潤為-1.96億元。

“保殼”道阻且長

實際上,在此次退市危機之前,*ST海潤就曾因業績原因面臨過退市的風險。

2015年底,在經歷了兩年的虧損後,已被“披星戴帽”的海潤光伏,因無法在2015年12月10日前向聯合光伏交付已完成收購協議的電站,而面臨鉅額賠償。如果連續第三年虧損,海潤將被退市。

慶幸的是,其2015年年報顯示,*ST海潤披露年報稱實現了扭虧為盈。同年5月復牌並撤銷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將從“*ST海潤”變更為“海潤光伏”,股票代碼不變。

時隔兩年,歷史再度重演,*ST海潤股票再度被“披星戴帽”,而造成如今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券商人士向記者表示,以*ST海潤目前的情況來看,恢復上市的難度並不小。

根據*ST海潤公告,截至6月13日,公司累計逾期債務金額26.9億元,其中銀行貸款等債務8.83億元,信託保理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債務18.08億元。截至目前,已有18家金融機構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起訴訟及採取保全措施,涉訴金額累計13.32億元。

除此之外,*ST海潤還面臨多起投資者索賠案件。其在2017年年報中披露,截至報告日,中小股東發起的索賠案件達1142件;已經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和解案件為107件。公司根據已起訴案件、和解案件的情況,預估賠償約1.97億元。

在經歷2015年“保殼”、2016年孟廣寶“閃入閃出”、業績連年虧損,這家曾經的光伏明星企業再一次站在了退市邊緣。

不僅如此,“5·31新政”後,整個光伏行業面臨著鉅變。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新一輪的行業洗牌是不可避免的,這個過程是沒有情理可言的,大的品牌企業可能可以挺過寒冬,小的品牌也可能就此在市場中消失。而企業的擴張需要不斷的融資,已經被暫停上市的*ST海潤能否“保殼”成功那就不得而知了。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地方政府極為看重當地的上市公司。當本地上市公司“披星戴帽”或遭遇債務危機的時候,各方會努力助其“保殼”。要麼是政府通過給予補貼,或者是採取資產重組的方式注入優質資產來達到扭虧目的。

不過,隨著監管政策愈加嚴格,退市制度、退市案例快速落地的背景下,市場存在太多的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