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居住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海域勿里洞島(Belitung Island)的漁民,平日除了打漁,更多的時間是潛入海底採集海參。

在古代,人們沒有深海潛水裝置,到海底採參,只能通過儘可能長的憋氣時間以潛入更深的海水層。

有些漁民,為了避免深海水壓所帶來的痛苦,會主動刺穿耳膜,以增加對水壓的耐受力。

這樣說來,從事海底採參的漁民生活還是很艱辛的。

1998年秋天的某天,風和日麗,似乎和平時沒什麼不同。

但歷史卻這一天作下一個腳註,因為,有一個奇蹟在這一天發生了。

有一個漁民,一口氣潛入到了16米深的海底,發現了個不一樣的東西:渾身長滿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該漁民把陶罐打撈了上來,第一時間報告給了一個名叫沃特法的德國人。

這個沃特法是個文物投機商,他先前只是德國一家水泥廠的老闆,無意中聽廠裡印尼工人說,婆羅洲和蘇門答臘之間的島嶼水域沉沒有許多古代珍寶,時有采參漁民從海中撈獲。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沃特法是個出了名的實幹家,心寬,路子野,敢想敢幹。

當然,主要是重利的誘惑,中學課本不是有這樣一段著名名言嗎?“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自古商人輕離別。

1996年,沃特法關閉了水泥廠,籌備足資金,帶著潛水裝備與印尼工人意氣風發地來到了傳說沉有寶藏的水域,安營紮寨,徐徐展開他的捕撈計劃。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印尼工人誠不欺沃特法也!

1997年,沃特法通過發動當地漁民,很快就捕撈到了一艘中國明代鷹潭號沉船(音譯);1998年夏天又發現了馬熱尼號沉船(音譯)。

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個月,這不?又有新發現!

沃特法看著漁民呈上來的渾身長滿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帶著捕撈隊,浩浩蕩蕩地開赴現場。

這次,發達了!

他們在勿里洞島外海一塊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了一艘沉船,船裡盛裝有數不清的珍貴瓷器和金銀製品,全都完好無損。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沃特法樂不可支。

由於沉船是在黑色大礁岩附近發現的,所以,沃特法把該船命名為 “BatuHitam”,中文意譯為“黑石”號。

沃特法組織大批人力對“黑石號”進行打撈,從1998年9月開始,到1999年6月方始完成。

參與打撈工作的華人陳玉秀介紹,黑石號船體保存完整,沉船底部破損的大洞推測為觸礁所致,沉沒地,海床結構為粘土而非岩石,滿載的船隻激起海底粘土並被掩埋形成保護層,船上運載的大部分陶瓷儲存在廣東燒造的大堆中,大堆中多裝運長沙窯瓷器和鉛條、香料。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也就是說,這艘“黑石號”是一艘中國商船,船上的器物全是中國製造。

陳玉秀說船上瓷器是長沙窯所制,依據非常明顯,因為那些瓷碗上寫有“湖南道草市石諸孟子有明樊家記”字樣。

而且,其中一個瓷碗上還明確寫有“寶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印記。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寶曆”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敬宗李湛的年號,寶曆二年,即是公元826年。

可見,這艘沉船的年代為9世紀上半葉。

考古學家說,這艘商船在中國裝載了大量的瓷器等物品後出發,在勿裡洞附近海域觸礁沉沒,在海底已經沉寂了千年之久。

出水文物共有67000多件,其中90%以上為陶瓷物品,另有30多件銅鏡、30件金銀器和18件銀錠。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論稱,這是一次千年前“中國製造”的集中展示。

沉船為阿拉伯常見的雙桅或三桅三角帆船,可以證實早期阿拉伯世界與中國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

新加坡學者柯宗元興奮莫名地稱,此前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材料極少,大多隻是傳說,或者是出自歐洲早期的文字和口頭流傳,或者是在印度的古典文學作品中被提及,或者是東南亞發現的石碑上有些許記載。“黑石號”的發現,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可靠證據,並將這一海上航行線路的開通推到了唐朝時期。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因此,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出現了這樣一段講話:“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闢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中國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千年沉船‘黑石號’等,見證了這段歷史。”

話說回來。

“黑石號”的出水,引起了國內文物界的高度關注。黑石號運送貨物基本來自中國,以陶瓷器為主,起始港口無疑為中國。但《文物保護法》第五條只是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對於境外打撈中國珍寶的情況卻沒有涉及。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為了讓“黑石號”迴歸,從2002年開始,國內的揚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湖南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向文物打撈狂人沃特法提出了購買意向。

沃特法提出寶藏必須整體購買,然後開出天價:4000萬美金。

不過,印尼政府提出,沃特法拍賣寶藏所得必須與印尼政府分享。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最終,沃特法與印尼政府的分配方案未達成一致,寶藏未被推出拍賣。

新加坡“聖淘沙”機構(SentosaLeisure)手法靈活,其先購買了被打撈文物的數年展覽權,隨後籌資3000餘萬美元分批購到了寶藏。

即到2005年,新加坡人分批將這一寶藏完整落戶在了獅城。

漁民深潛採參發現唐代寶藏,價值達數千萬美元,最終整體流落海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