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寧鄉為服務型政府插上“智慧翅膀”

寧鄉為服務型政府插上“智慧翅膀”

寧鄉市民李愛平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端午節當天,她想帶上父母到周邊景區遊玩,可又擔心人滿為患,出發前她點開微信公眾號“智慧寧鄉”,查看寧鄉所有3A、4A景區的實時視頻情況,最終選擇了離市區較近的關山古鎮。

出門前先查看實時路況、乘坐公交車掃碼支付、辦理審批項目只需手機點一點……在寧鄉市,一項項成果讓辦事群眾和企業感受到政府服務的新變化,也刷新了服務型政府的新內涵,打造出智慧城市建設的新樣本。

一號走遍寧鄉,24小時在線的惠民服務

“金洲大道工地晚上10時以後還在施工,我在半夜被吵醒了,麻煩幫忙制止一下!”6月16日凌晨3時多,不堪噪音煩擾的張清(化名)一氣之下拿起手機,在微信公眾號“智慧寧鄉”的小程序“市長熱線”中留言。讓她驚喜的是,投訴發出去不到5分鐘,就顯示正在審理,且辦理流程清晰可見。12345熱線工作人員立即將此件轉至部門處理,隨後在多個時段,調查組人員來到金洲大道展開調查核實工作,確認工地噪音擾民問題後,馬上下達了整改通知書。同時,針對投訴的處理情況也通過微信後臺反饋給了張清。

通過微信小程序接收市民訴求,寧鄉實現了省內首創。相比傳統的投訴手段,微信小程序更加快捷方便,其24小時在線為民服務;市民通過手機可以及時定位、隨手拍照記錄現場;只需要微信暱稱,不需要提供個人身份證號等信息;辦理結果以私信的形式,隨時告知投訴者。據寧鄉市智慧辦介紹,自今年3月份該小程序上線以來,先後收到群眾投訴和建議100多件,其中噪音汙染、物業管理等訴求較多,絕大多數問題得到妥善解決。與此同時,在寧鄉市民之家的12345熱線服務大廳,話務員24小時接聽熱線,服務無時不在。今年以來,12345熱線共接聽群眾來電52917個,其中有效電話35807個,在線辦結26891件,派發工單8916條,已辦結8062條,854條正在辦理中,群眾滿意率達96.8%。

種種行之有效的舉措,使得24小時在線的惠民服務,真正成為人民建設幸福家園的驅動力。

一屏智享生活,服務精準精細的掌上智慧

什麼服務最接地氣?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能隨手享受到的服務,能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辦好辦實。當大數據與手機小屏喜相逢,便讓寧鄉市民的生活點滴沾染上了智慧的氣息。

高新興(寧鄉)智慧城市運營有限責任公司開發的APP“智慧寧鄉”打造集便民應用、本地資訊、行政審批、生活服務於一體的政務服務載體,構建10多項應用場景,取得良好效果,寧鄉市民僅用一部手機,就能體會到智慧城市建設帶來的生活便利。實時公交、實時路況、旅遊景點實況等便民應用,與市民衣食住行息息相關;400多項行政審批在線辦理、提前預約,120項實現不見面審批,部門聯繫電話、申請條件、所需資料等一目瞭然,讓市民線上不排隊、線下不白跑;本地資訊、水、電等費用在線繳納業務,讓服務更加精準精細。

微信公眾號“智慧寧鄉”以大數據為支撐,結合社交功能,成為智慧民生的典範,今年以來研發上線10多個新應用,使用人數近百萬人。上半年的開學季,寧鄉中小學開學繳費首創微信支付

,家長精準關聯學生信息,教育和物價部門在後臺精準聯審繳費項目,監督亂收費;65週歲以上的老人辦理老年優待證不用出門,通過微信在線申請,證書在第二天就郵寄到家;在寧鄉市區實現微信掃碼坐公交車,不用帶零錢也不用刷卡;城區鄉鎮實時視頻路況查詢、水電費繳納、去政府部門和單位可導航……從“網上”延伸到“掌上”,“智慧寧鄉”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城市新名片。

一網全城通辦,透明高效的政務服務

最多跑一次是真的!以前為了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要特地跑到市區,先要諮詢、準備材料,辦好業務需要往返幾次,如今在鎮上就可以提交資料,證書辦好了送到手裡,真是方便多了。”拿著剛剛打印出來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雙鳧鋪鎮開辦養殖合作社的張華興奮地告訴記者。

“辦事不出鎮”的政務服務不僅提供了更加透明高效的行政服務,也為創業者提供了更好的營商環境。6月14日,寧鄉市印發了《關於持續推進鄉鎮政務服務便民化的實施方案》,標誌著低保辦理、農機補貼、養老保險繳納、醫療保險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424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辦事不出鎮”;對於鄉鎮難以全部辦結的事項,實行“窗口前移、網端推送、網上審批、現場領證”的方式,由鄉鎮政務服務中心受理,通過政務服務網推送,市直部門網上審核,在鄉鎮政務服務中心領證,實現“智慧辦”。

通過大數據互通互享,寧鄉市基本形成了“市—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聯動的政務服務體系,實現了“一網全城通辦”,在全省走在了前列。同時,1098項事項辦理通過流程再造實現“最多跑一次”,佔比達96.5%。作為湖南省“互聯網+政務服務”試點城市,寧鄉市積極打造雲平臺,加強大數據建設,建立了統一的人口庫、法人庫、自然資源庫、空間地理庫、公共信息信用庫等基礎資源庫並對外開放,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少跑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