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淺議民國刻本

在1912年之前,中國出版的書籍主要是以木刻刷印的線裝書為主,而隨著西方鉛字排版印刷術的傳入,“洋裝書”成為時代的主流。但是,仍有一批人依舊按照傳統雕版印刷術工藝刻印書籍,而且還留下了不少佳作,這就是民國刻本。在民國文獻品種繁多的門類裡,民國刻本作為一個特殊的門類,具有很高的學術資料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其收藏、保護、整理近些年來逐漸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浅议民国刻本

1民國刻書的特點

1.1精品多

民國刻書家多是既有學識又資金雄厚、家底殷實的實業家,在刊刻過程中,不惜成本,對於用字、用紙、用墨、刻工、印刷、裝訂等都有特別的要求。例如江蘇誦芬室主人董康刊刻書籍時,紙必用上等皮紙棉連,墨必用上等黃山松煙,並且專門聘請民國四大刊刻名家之一的黃岡陶子麟等一批工匠刻書。所以,民國刻本雖然數量較少,但多是精品,甚至許多民國精刻本的品質幾乎可以與宋刻本相媲美。

1.2叢書多

叢書多是民國刻書一個重要的特徵。這是因為民國許多藏書家從自己收藏的古籍中,精選出最有價值的部分集成起來,重新刻印。例如,董康刻有《誦芬室叢刊》86種,張鈞衡刻有《適園叢書》72種,廖荃孫刻有《雲自在龕叢書》19種和《對雨樓叢書》5種,劉承幹刻有《嘉業堂叢書》56種,徐乃昌刻有《積學齋叢書》20種和《隨庵徐氏叢書》10種與續編10種,劉世珩刻有《玉海堂影宋元本叢書》20種等等。或者專門彙集某一類型的古籍,例如劉世珩所刻的《暖紅室匯刻傳奇》51種,主要收錄元明清以來著名的戲曲著作。還有專門輯錄鄉邦先哲的遺著,如張守鏞的《四明叢書》178種和陳恆和的《揚州叢刻》24種。

1.3價值高

民國刻本的價值高,主要體現在它的學術資料性和藝術觀賞性上。民國刻書家大多為飽讀詩書的有學之士,精通版本目錄之學,所以選刻的都是極有學術價值的古籍。如陶湘輯刻的叢書《景宋左氏百川學海》,紙善刻精,此書還是刊刻名家黃岡饒星舫的絕作,被傳為書林一段佳話。由於刻書家的審美趣味都很高,從版式到字體,從著色到插圖都力求完美,所以許多刻本都是刊刻極精、紙墨俱佳、精美絕倫,極具觀賞性。如蔣汝藻聘請北京文開齋刊刻的《密韻樓七種》,堪稱民國雕版藝術的代表;劉世珩的《暖紅室匯刻傳奇》彙集了元明清的戲曲著作,其中的插圖十分精美。

2民國刻書家

民國的藏書家不但大量收集古籍善本,而且還將其中優秀的善本和罕見的孤本精選出來,重新刊刻,使之能夠流傳於世。所以民國藏書家大多也都是刻書家。

2.1董康

董康(1867~1947),字授經,號湧芬室主人,江蘇武進人(今常州人)。董康曾七次東渡日本,訪求古書、記起版式、存其題識,撰成《書舶庸譚》九卷,與楊吾的《日本訪書志》堪稱雙璧[1]。董康因多收藏古今雜劇戲曲書籍,所以所刻詞曲居多,刻有《誦芬室叢刊》86種。另外,董康還曾受吳昌綬、陶湘、蔣汝藻、羅振玉所託為之代刻。由於董康刻書甚求質量,力求復古,用墨用紙都十分講究,所以誦芬室刊本被譽為民國新善本而為後世藏書家所重。

2.2陶湘

陶湘(1871~1940),字蘭泉,號涉園,江蘇武進人。主要收藏明、清刻本,特別是毛氏汲古閣刊本,閔氏、淩氏套印本,武英殿刻本及開花紙本,尤喜愛開花紙本,故有“陶開花”之稱。陶氏藏書樓有“百川書屋”、“涉園”、“百嘉室”、“喜詠軒”。其編輯和刊刻目錄之書有《武進涉園陶氏鑑藏明版書目》《涉園所藏宋版書影》《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清代殿版書始末記》《毛氏汲古閣刻書目錄》《明吳興閔版書目》《明內府經廠書口》《涉園明本書志》等;考訂書目有《清代殿本書目》《武英殿聚珍板書目》《武英殿袖珍板書目》《涉園收集影印金石圖籍字畫墨跡叢書拾遺》等多種[2]。陶湘致力於刻書,刻有《儒學語》《百川學海》《程雪樓集》《喜詠軒叢書》《涉園所見宋版書影》等計250種左右[3]。其目錄學著作除《明毛氏汲古閣刻書目錄》外,尚有《涉園鑑藏明版目錄》《清代殿版書目》《武英殿聚珍版書目》《內府寫本書目》《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等,均已行世[4]。

2.3張鈞衡

張鈞衡(1872~1927),字石銘,號適園主人,浙江吳興南潯鎮人。張鈞衡將自己所藏古籍整理刊刻,刻印有《張氏適園叢書初集》、《適園叢書》、《擇是居叢書》,以及宋本47種、元本64種、明本302種。並且在1913年底,還先後聘請葉昌熾、繆荃孫為其編撰藏書志,於1916年完成《適園藏書志》16卷,著錄善本960多部。

2.4蔣汝藻

蔣汝藻(1877~1954),字元採,號孟蘋,別號樂庵,浙江吳興南潯鎮人。因喜得宋刊孤本《草窗韻語》,將原藏書樓“傳書堂”改名為“密韻樓”。後來,蔣氏又委託董康將之影刻出版,遂成此經典之作。其文字全依宋本影刻,甚至連前人題跋也一併摹刻,與宋版原刻不差分毫,可傳原作精神,堪稱眾多民國影宋刻本中的精品。從1923年起,蔣汝藻從所藏百部宋版中挑選了二十部,聘請北京文楷齋刊刻,集成《密韻樓叢書》。後因財力所限,只刊印七種: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3卷三國魏曹植《曹子建文集》10卷唐李賀《歌詩編》4卷宋周密《草窗韻語》6卷宋宋伯仁《雪巖吟草甲卷忘機集》1卷宋郭祥正《青山集》30卷唐《竇氏聯珠集》1卷,此乃著名的“密韻樓七種”。

2.5劉承幹

李曉源:淺議民國刻本李曉源:淺議民國刻本劉承幹(1881~1963),字翰怡,號貞一,浙江吳興南潯鎮人。劉氏藏書處有嘉業堂、四史齋、希古樓、求恕齋、詩萃齋。其嘉業堂因御賜“欽若嘉業”匾額而得名。又因其收藏宋本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唐史》而命名四史齋,吳昌碩曾為之題寫“宋四史齋”。其先後刻印有《嘉業堂叢書》《求恕齋叢書》《影宋四史》《舊五代史注》等。另外,他還大量的刻印了被清政府列為禁書的《安龍逸史》《翁山文補》等。

2.6徐乃昌

徐乃昌(1869~1943),字積餘,晚號隨庵老人,安徽南陵人。徐氏校刊印行的書籍眾多,如《積學齋叢書》20 種57 卷(光緒十九年刊本,20 冊)、《宋元科舉三錄》3 卷(民國刊本4 冊)《皖詞紀勝》1 卷(光緒三十年刊本, 1 冊)《懷幽雜俎》12 種17 卷(宣統三年刊本,8 冊)《郈齋叢書》20 種44 卷(清刊本,16 冊)《隨庵叢書》16 種38 卷《隋庵叢書續編》10 種39 卷《小檀欒室匯刻閨秀詞》10 集100 家107 卷(光緒二十四年校刊,20 冊)《閨秀詩抄》16 卷(宣統元年刊本,8 冊)《南陵先哲遺書》5 種23 卷(民國23 年刊印本,6 冊)《徐文公集》30卷《玉臺新詠》10 卷《錦瑟集》1 卷等[5]。

2.7劉世珩

劉世珩(1874~1926),字蔥石,又字聚卿,號楚園,別號枕雷道士,安徽貴池人。家藏圖書極多,藏書處有玉海堂、賜書檯、宜春堂、聚學軒,另有專門收藏戲曲善本的鳳夢樓、暖紅室[6]。玉海堂因其得兩部宋刊本《玉海》而得名。劉世珩刊刻書籍頗多,匯有《玉海堂景宋叢書》52種《宜春堂景宋元巾箱本叢書》8種《聚學軒叢書》60種《貴池先哲遺書》31種《暖紅寶傳奇匯刻》《貴池劉氏所刻書》《賜書檯匯刻曲譜》《一印一硯廬金石五種》51種等。劉世珩重視校勘,所刊之書多是經過反覆校對的。

3民國刻書機構

3.1文學山房

1899年,江杏溪創辦文學山房。因當時身為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為書店題寫匾額,而聲名鵲起,成為江南經銷古籍的名店。又因所售的古籍豐富、善本甚多,遂自刊刻刷印。凡金石書畫等類,不易得單行本者,則集結而取,以聚珍木活字排印《江氏聚珍版叢書》(又名《文學山房叢書》),共出版4集28種168卷。其中包括《思適齋集》《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小鷗波館畫識》《別下齋書畫錄》《持靜齋藏書記要》《遲鴻軒所見書畫錄》《鐵函齋書跋》《拜經樓藏書題跋記》《雕菰樓集》《知聖道齋讀書跋》《西圃題畫詩》等多為清代學人的力作。後來,還陸續重印發行了蔣鳳藻《心矩齋叢書》和謝家福《望炊樓叢書》。

3.2上海佛學書局

1929年,王一亭、李經緯等創辦上海佛學書局。上海佛學書局同時出版發行鉛字排印本佛典和木刻本佛典。特別是1934年籌建的木版刻經部,不僅自行刻印流通佛典,還蒐集各地木刻佛典。上海佛學書局曾經將徐蔚如居士所創辦的北平天津兩地刻經處所藏經版保存下來,並繼續刷印流通,另有福州鼓山的一百多種經版,佛學書局也與之訂立合同由其獨家刷印流通[7]。

3.3金陵刻經處

1866年,楊仁山創辦金陵刻經處。這裡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古老的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是世界範圍內的漢文木刻版佛經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教經、像版的文物中心。楊仁山為金陵刻經處規定了“三不刻”,即:疑偽者不刻,文義淺俗者不刻,乩壇之書不刻。他還曾說過:“鄙人志願,亟望金陵刻經處刻成全藏,務使校對刷印,均極精審,庶不致貽誤學者。至他處所刻未精之本,聽其自行流通,本處概不與之合併成書。”[8]這不僅體現了楊仁山本人正直的品格與學術研究嚴謹的態度,也體現出金陵刻經處的創辦宗旨。楊仁山先後從日本和朝鮮等國尋回了《中論疏》《百論疏》《唯識述記》《因明論疏》《華嚴三昧章》等約300種國內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9]

3.4陳恆和書林

陳恆和(1883~1937),江都(今江蘇揚州)人。1923年,在揚州創立陳恆和書林。從1929年開始,陳恆和編選刊刻《揚州叢刻》。《揚州叢刻》共收文獻24種,即:《揚州名勝錄》《邗記》《揚州鼓吹詞》《揚州北湖續志》《揚州禦寇錄》《揚城殉難續錄》《揚州畫苑錄》《揚州瓊花集》《項羽都江都考》《揚州輿地沿革表》《揚州城守紀略》《揚州十日記》《揚州夢記》《杜牧之揚州夢》《揚州竹枝詞》《望江南百調》《揚州芍藥譜》《廣陵小正》《揚州茱萸勝覽》《揚州水利論》《治下河水論》《洩湖水入江議》《高家堰記》《運河水道編》[10]。《揚州叢刻》收錄了關於揚州的名勝古蹟、風物民情、歷史地理、詞章詩賦和河防水利等各個方面。陳延先生在《揚州叢刻序》中曾評價其堪比明末汲古閣毛氏、清代掃葉山房席氏。除了《揚州叢刻》之外,陳恆和書林還刊印過蔣超伯的《通齋全集》等書籍。

3.5西泠印社

1904年,西泠印社由浙派金石篆刻家葉舟、丁友仁等發起建立,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是中國研究金石篆刻藝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團體。西泠印社還搜輯、考訂、出版了大量印譜、碑帖與印學研究著作,刊行海內外。西泠印社曾刻有《海嶽題跋》《秦輶日記》《種榆仙館詩鈔》《金石學錄》《越畫見聞》《篆刻針度》《織餘述》《校碑隨筆》等書籍。 4民國刻本的整理與保護

4.1鑑定與整理

由於過去研究者主要以宋元善本和明清刻本為關注點,所以民國刻本在書史、版本文化類的叢書中都未曾涉及。加之民國刻本種類繁多、情況複雜,更增加了民國刻本研究的難度。因此,我們應該先對民國刻本進行鑑定、定級,以便在摸清家底、熟悉館藏的基礎上,制訂長遠計劃,依據其特點對民國刻本加以整理和保護,這樣才能科學有效地開展民國刻本的開發利用工作。

4.2保護與開發

4.2.1影印和影刻再版。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收藏機構所藏的民國刻本多不對讀者開放借閱,這一定程度限制了文獻利用。而民國刻版本身也已經成為歷史文物,並且有不少已經破損,不宜再用於刷印。通過影印和影刻再版,在方便讀者查閱利用的同時,又可以將原民國刻本封存保護,減少讀者對刻本書籍的損害。

4.2.2深層次開發。在影印和影刻再版的同時,我們還應對民國刻本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利用,即對蘊藏在民國刻本中具有一定價值的信息資源加以揭示,並根據一定原則重新組合成為新信息,直接服務於讀者。其包括對民國刻本的紙張、墨色、字體、版式、牌記、諱字、序文、印章、題跋等方面的研究。

4.3建立民國刻本數據庫

民國刻本的搶救、保護、整理、利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民國刻本數據庫。儘管現有的古籍數據庫也有所收錄,但是數量有限、涉及面窄、學術資料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的開發。

4.3.1圖像數據庫。對一些學術價值、史料價值較高,內容豐富的民國刻本,採用數字掃描或數碼拍攝的形式進行存儲,進而形成圖像數據庫。圖像數據庫能充分反映文獻的載體及內容的原始信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較高的可信度。

4.3.2全文數據庫。建立民國刻本的全文數據庫,進行全文檢索,進一步提高刻本利用率。民國刻本全文數據庫包括刻本的題名(篇名)、作者、正文、圖像、參考文獻及摘要、關鍵詞等數據。用戶可通過多種途徑檢索到民國刻本的全文內容,以滿足用戶多層次的需求。

4.3.3聯合目錄數據庫。通過聯合各個圖書館對本館收藏的民國刻本進行編目,建立民國刻本聯合目錄數據庫。此舉方便讀者查找到收藏民國刻本的圖書館,通過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等方式,獲取民國刻本原始資料。另外,在聯合編目的過程中,應該建立相應的規則和標準,以確保聯合目錄數據庫的規範化。

4.3.4專題數據庫。民國刻本收藏的圖書館可依託自身的館藏優勢,結合本地的人文地理環境,建立民國刻本專題數據庫,如根據某一藏書樓或刻書家為主題建立民國刻本數據庫。這些數據資源庫都是民國刻本開發利用的有效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國刻本的學術和收藏價值會不斷凸現出來。而另一方面,研究民國刻本現有的資料都很零散,完全無法反映民國刻本的全貌。所以民國刻本的保護與利用是一個長期而又龐大的工程,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6]彭衛國,胡建強.民國刻本經眼錄[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0.

[2][3][4]李玉安,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M].北京: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

[5]徐乃昌[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95227.htm.

[7]傅教石.民國年間的上海佛學書局[J].佛教文史,2001.

[8][9]金陵刻經處[EB/OL].http://baike.so.com/doc/5670847.html.

[10]韋明鏵,陳恆.書林[EB/OL].http://www.yztoday.com/laozihao/24.htm.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進入圈子、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無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