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有個“不打斷”的父母是多麼重要,有一天他們會謝謝你的

有個“不打斷”的父母是多麼重要,有一天他們會謝謝你的

1

《媽媽是超人3》四月的一期節目中,嗯哼進行了他人生中的啼笑皆非的榨果汁首秀。

5歲的嗯哼要榨果汁,在得到媽媽支持後,便立即開始了他的工作。

他將櫻桃和藍莓分別放入杯中後,就宣佈大功告成,並打起了廣告:“這個汁酸甜又美味”。

霍思燕提醒:它沒有成為汁!

嗯哼開動腦筋,馬上想出了辦法:加水就好!

但是嘗試味道後,嗯哼發現味道不對,於是又覺得要攪拌後才行,並告訴媽媽:我敢肯定這個可以。

結果再次發現自己製作的果汁沒味道,難喝。

嗯哼不死心,覺得兩杯果汁倒一起混合攪拌後,可能會好一點。 於是繼續嘗試。

嗯哼製作果汁的整個過程,霍思燕全程配合,給水,給筷子,幫忙混合。儘管嗯哼錯誤百出,但是她不打斷、不糾錯,而是笑著不斷引導孩子去思考並嘗試改進。

網上評論區,很多人坦言:“如果換成我的孩子,我可能會立馬告訴他這是錯的,然後阻止他的行為。

霍思燕解釋說:當孩子專注一件事情時,不管對錯,不去打斷,對孩子的想象力是有幫助的。

嗯哼無疑是幸福的,因為他的媽媽,知道“不打斷”的重要性,包容他,鼓勵他,所以嗯哼可以自主思考,不斷試錯,哪怕錯誤不斷,也依然能樂觀自信。

2

想起女兒小班的時候,老師佈置了一次親子作業,作業的內容就是親子共同畫一張年畫。

在群裡,老師強調了作業要求:

作業的主角是孩子,父母是陪伴並適當協助。

交作業那天,我看到了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品。反觀我女兒和我的作品,就有點想捂臉的衝動。

結果我和女兒的作品竟然獲獎了。

同小區同班的晴晴媽媽,後來同我說:

她曾經覺得她家作品很棒,疑惑為何沒有獲獎,就去問了老師。老師沒有正面回答,只是又一遍強調了規則。

晴晴媽媽思考明白後,羞愧又後悔。

原來一開始她女兒在畫畫時,她就在身邊不斷指點,可是指點了半天,她女兒也沒畫出個像樣的東西,女兒很挫敗,她也很惱火,最後女兒哭著不肯繼續畫了,晴晴媽媽只有撩起袖子親自上陣。

她構好圖,讓女兒填色,女兒在填色的時候,沒注意邊框,畫出了界,晴晴媽媽一氣之下,又邊批評指責,邊自己填了色。

晴晴媽媽說,雖然作品漂亮完美了,但是卻失去了它的意義。

晴晴媽媽反省,女兒平時畫畫其實很不錯。這次年畫作業,是她急躁的打斷與指責,讓女兒失去了發揮的機會,也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畢加索說的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尊重孩子的自由發揮。

儘管在我眼裡,女兒的作品並不優秀。但當女兒看到自己最終完成的作品時,她開心地引以為傲,內心充滿喜悅和自信時,我就覺得值了。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不打斷孩子,允許孩子自由發揮和創作,給孩子帶來的不只是受父母信任的尊重,還有對自我能力肯定的愉悅。

3

曾經在小區花園裡,碰到一個媽媽抱著一個1歲多的孩子散步,只聽她不停的指點:

寶寶,快看,這邊有蝴蝶!

寶寶,這裡,有漂亮的花花!

寶寶,你看,那邊有小鳥飛哦!

……

孩子隨著媽媽的指點,頭不停地轉來轉去。

我們聽著呱噪,也替孩子覺得累。

這麼小的孩子,看什麼,欣賞什麼,母親都已經替他決定好了。更可悲的是,孩子接受指示不過幾秒,還未來得及好好欣賞,在母親的催促下,又不得不轉移目標。

還有一個小女孩,本來和小夥伴很認真的蹲著研究螞蟻搬家。結果,她媽媽來後,急忙拉起了她,埋怨她蹲著把漂亮的白裙子弄髒了,最後,小女孩只能不情不願地被她母親拉走了。

觀察、思考和專注是連在一起的。媽媽的打斷,不僅打斷了孩子的觀察,還有孩子的思考和專注。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提出兒童有他自己的創造力,我們需要通過“六大解放”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

“六大解放”具體指:

一是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

二是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

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

五是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

六是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

我們會有意識的給孩子作業減負,會帶孩子去大自然增長見識。但是前四大解放,我們卻經常忽視。

父母想把自己發現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呈現在孩子的面前;想把自己的成功經驗,直接傳授給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我們捨不得孩子受苦,所以大包大攬,包辦一切。

然而孩子是通過活動來完成能量流通的,我們的打斷、禁止,處處幫忙,其實都是在阻礙孩子能量的流動。

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在成年後出現心理障礙的人,在其幼年時期,都有過能量受阻的經歷。

4

鄰居家的小雪從小就聰明伶俐,進入小學後卻成績低下。老師常反應小雪上課心不在焉,小動作多。

小雪媽媽在家也發現小雪做作業特別慢,經常邊做邊玩、大題不會做,小題總做錯、平時做事馬虎,經常丟三落四。對此,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但是沒有絲毫改善。

後來小雪媽媽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注意力訓練,她才知道,原來孩子注意力缺失,自己負有很大的責任。

原來在小雪成長過程中,小雪媽媽經常在孩子玩耍或學習的過程中,時不時的給孩子喝口水、吃口東西,或是叮囑孩子一些事情。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恰恰成為了扼殺孩子注意力的“根源”!

然而這樣做父母其實不止小雪媽媽一個。

在一個親子教育的工作坊裡,老師請一位家長扮演做作業的孩子,並要求當場完成一份答卷,又請了其他家長演繹家長作業陪伴的幾種錯誤的、常見的模式:

1.指責:你看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啊,多簡單的題目,又粗心……

2.噓寒問暖式打擾:累不累?口渴嗎?喝杯牛奶吧……吃點水果吧……

3.提醒:都半小時了,快點寫……快開飯了,動作快點……都十點了,你別磨蹭拉……

4.沉默監工:雖然不說話,但是時不時去看看孩子的作業進度,看看孩子有沒有開小差,看看孩子之前的作業完成的怎麼樣……

結果“孩子”表示:自己的思路被經常打斷,注意力無法集中,還很容易看錯題目。

工作坊裡,有80%的父母在交流時表示,在陪伴孩子作業時,自己或多或少的都曾犯過上面的錯誤。

而這些錯誤陪伴模式,核心都是一個詞:打斷

而這打斷的背後,是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放心;是父母的自我焦慮使得自己對孩子少了那麼點耐心,以及包容心。

所以,請給孩子多點信心、多點耐心和多些包容心!

在孩子觀察時、說話時、做事時、遊戲時、探索時,我們家長儘量做到不打斷、不打擾、不指責、不包辦,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尋找答案,去研究解決方法,允許孩子自由想象,自由發揮。

孩子終有一天,會謝謝你的“不打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