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濟寧,素有“江北小蘇州”之稱,多水多橋。濟寧的橋,歷經了年代的風雨,飽經過歲月的滄桑。濟寧的橋,是一種歷史的傳承,沉澱著濟寧人民的文化底蘊,連接了路,也連接了我們的記憶。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在濟寧城裡,有數不盡的古橋與新橋,古橋橫臥兩岸,帶著古老的芳華,站在橋上,仿似跨越了歲月的年輪,交流四水,問港如織。清平橋、玉帶橋、玉堂橋、南門橋、草橋等古橋,默默的守護著運河旁的這座城。小橋流水旁的濟寧人家,傍水而居悠然自得。

玉帶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位於太白樓廣場前古運河上

玉帶橋,建於1986年,此地原為玉帶河匯入古運河處,故稱“玉帶橋”。站在身披一襲紅衣的秀水城賓館腳下,可見腰身依然偉岸的玉帶橋。站在玉帶橋上,看巋然獨立的通信大廈的影子潺映在古運河水中,在微波盪漾裡別有一番景緻。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南門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任城區運河南畔,挨著草橋玉堂橋

元代開挖運河,將濟寧原來的北魏舊城與金代新城融到一起,而連接新舊城的橋樑,便是南門橋。南門橋是濟寧的一座重要橋樑,從元代至今歷經數百年的變遷。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南門橋原名“飛虹橋”。元延佑年間,詩人朱德潤在《飛虹橋》一詩中描繪當時南門橋的風貌:“任城南畔長堤邊,橋壓大水如奔湍。閘官聚水不得過,千艘銜尾拖雙牽。非時洩水法有禁,關梁夜閉防民奸。日中市貿群物聚,紅氍(qu,同渠)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tian,同田)。太平風物知幾許,耕商處處增炊煙。”

玉堂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位於老玉堂北古運河上

玉堂橋,又稱步行廊橋,因河南岸為濟寧著名的老字號玉堂醬園而得名。玉堂橋座落在老運河上,在草橋與南門橋之間,該橋打破以前傳統注重通行使用構造方式,而採取易於休憩、遊覽、遮陽、避雨的廊橋造型,美觀大方、新穎別緻,因而成為老運河上一顆璀璨絢麗的明珠。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來鶴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任城區來鶴巷東面

來鶴橋是濟寧市政府為了古運河東西兩岸的群眾出入方便,前幾年在古運河上建造的一座景觀步行橋。因在不遠處古時候有一“來鶴觀”而得名。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來鶴橋在紅牆綠柳的映襯下,猶如一位秀美的可人兒,文靜而又不失俏皮。橋上來往的行人與靜靜流淌著的古運河水相映成趣,這種景象,也只有在濟寧能看到了。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草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位於文勝街與古運河交匯處。

草橋既有橋又有閘,明永樂九年(1411年)建,1967年,重建時改木橋為鋼筋水泥拱橋。2007年,為適應市區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又重建,加寬加高了橋體,提高了載重負荷。

“一對古槐掩草橋”,不知道是不是古槐把草橋掩起來了,當我去打聽草橋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草橋這座橋,只知道有草橋口。元初開古運河時沒有橋,為方便過河,人們用草木搭成簡易的橋,叫草橋,後改成石頭橋,但名字沒變。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關於草橋,能查到的資料有限,雖然多次整修過,但“草橋”這個名字應該是沿用了將近有600多年,然而,它真的如它的名字一般,像小草一樣,默默無聞,默默經受著歲月的變遷與洗禮。

草橋,是最委屈的橋。

濟安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濟寧發電廠北側

明永樂九年(1411年)建,明代天順三年(1459年)移建於主河道今址迤西,曾經改稱“濟陽橋”,民國時期,一度廢棄。1980年4月重建,橋址稍向東移數十公尺,為大型鋼筋水泥雙曲拱橋。

濟安橋路與運河交匯處,以濟安臺得名,濟安臺系明代在舊城西南部土圩(wei同圍)子建造的炮臺,此炮臺有護衛濟寧安全的作用,故名濟安臺。

東大寺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順河東大寺門前運河上

東大寺鐵橋。清真寺橋改為東大寺橋,由東大寺派生命名。東大寺懸索橋採用阿拉伯建築形式、鋼架懸索結構,美觀、輕巧、方便,與東大寺融合,成為濟寧的又一經典作品。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東大寺對面的清真寺,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橋和寺,放在一起顯得莊嚴又肅穆,路過的時候都忍不住多看兩眼。東大寺橋相比其他橋來說,少了幾分古韻,但多了幾分異域風情。

清平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位於清平巷與古運河交匯處

清平橋,原名勝利橋,此橋南通清平巷,為取“清直平安”之意,更名清平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清平橋建於1973年,在原來大閘橋的東邊約四百公尺處,後來大閘橋被拆除。

盛泰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位於鼓樓街與古運河交匯處

盛泰橋是在原小閘口橋的橋基上重新修建的,盛泰橋的名字有盛世太平之意。也有人資料說,盛泰橋是用的開發公司的名字。這個有待考究。

馬驛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任城區安阜街

馬驛橋。是老洸河與老府河匯流經楊家壩之後的第一座橋,原來為木橋,現為改建後的。

舊時,官員或公幹人員進城必須先住在東關外的官驛裡,通報城裡的官員,經過相應的程序,有相應的官員拜見、引導方可進城。當年濟寧城區經馬驛橋,東出圩子上的“半截閣門”(春秋門),即是通往兗州府和沂州府的官馬大道,因而此橋是聯絡魯南的咽喉。

硯水閘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九龍西面、工人文化宮東面

知道硯水閘橋名字的太少太少,但是沒有不經過這橋的濟寧人,九龍西面工人文化宮東面的那個橋便是硯水閘橋。原來這裡有個閘口,節制小洸府河的水,小洸府河在這裡通過外護城河與南門附近的老運河相連,但這裡由於地勢較高,形成分水嶺,為便於護城或提供水源(喝水、用水無井水)或排澇需要設置閘口。

夏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位於西關復興街北側

夏橋,又名夏家橋,始建於明,清代道光時重修。為三洞石砌拱橋。橋頭原立有重修碑記數通,橋現存在,石碑已無存。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夏橋座落在西門外小洸河上,是目前濟寧市區最大、保持原貌最好的三孔純磚拱橋,橋面仍為石板鋪砌,可惜現已為危橋。老濟寧有個歇後語,說誰話裡有點黃,就講“出西門往前走就夏(下)橋了”。舊時,斬殺罪犯往往都出西門,在夏橋附近執行。於2001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

太和橋: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位置:棗店閣西200米的小洸府河上

太和橋,明代建築,外皮用石頭,內裡用青磚砌拱。是現存原貌保持較好的古橋之一,非常稀少。於2001年被濟寧市列為文物重點保護。

濟寧的這些古橋你見過幾個?

太和橋,似乎滿足了濟寧人對古橋的所有想象。長了青苔的石頭階梯,前面上被歲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組成橋的每一塊石頭,帶著歲月的痕跡。

太和橋並沒有其他的橋那樣恢宏大氣,它更像小家碧玉,而就是這小小的身軀,卻方便了運河兩岸的濟寧人的出行。

濟寧的橋,林林總總不勝枚舉,這些橋,也只是很少一部分,古橋和新橋,一天的時間是說不完的。

或許你早已欣賞過趙州橋的古樸蒼老,感受過長江大橋的矯健雄偉,但是當你走出濟寧,離開家鄉,你的心中總會惦記著家鄉古城裡的那一座座小橋,它們載著你的童年,載著你的鄉愁,載著你數不完但又回不去的夢。

濟寧的橋,千姿百態。請你說說,你的最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