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很多人把諸如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等統稱為十字軍再次東征?

一箇中國人30019752


對於這個問題,我恰巧有些個人研究的體會,曾經寫成文章發表在澎湃新聞 思想市場專欄:

參見巴黎恐襲一週年|法國與穆斯林關係史及其當代回聲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0231

把西方國家在中東發到的戰爭和中世紀十字軍聯繫在一起,主要是當代穆斯林。最關鍵的原因是西方和穆斯林世界對十字軍的理解截然不同,中東穆斯林總是用十字軍歷史來解釋現實國際政治。

在今天的西歐,十字軍東征主要被視為中世紀經濟與文化革命的開端。然而在中東,這些以收復聖地為名的神聖戰爭被視為該地區長時間矇昧和衰落的開端。

正是由於遭受襲擊,穆斯林世界才會日趨貧窮,保守,敏感,不寬容,充滿了戒心。這樣的觀點隨著時代的發展反而得到了強化,因為中東穆斯林覺得自己在逐漸被邊緣化。進步和現代化變成其他人的事情。

伊拉克宣傳畫:薩達姆和薩拉丁,今天的伊拉克軍隊和中世紀抵抗十字軍的阿拉伯軍隊

正是因為近代的落後和被西方國家殖民,導致中東穆斯林即使打贏了十字軍戰爭,也無法把十字軍當成已經結束的歷史,總是自覺不自覺的帶入到對現實問題的解釋中。

比如當代中東穆斯林會把英法等國近代在中東的殖民看出是十字軍再次東征,同時把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復國和中世紀基督教十字軍國家的建立聯繫在一起,

因為中世紀十字軍東征即使在近代歐洲都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狂熱,在道德上具有不義的地位。同時,最後勝利者又是阿拉伯人,所以中東穆斯林把十字軍和當代問題相聯繫,就是為了突出今天中東抵抗運動的正義性。

十字軍東征最終完全失敗,把當代西方國家在中東發動的戰爭和十字軍相聯繫,也是為了暗示西方在中東的殖民擴張必將失敗,以色列必然滅亡,而中東穆斯林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因此,有一定的心理暗示和鼓舞作用。

以色列也認識到阿拉伯國家宣傳的十字軍歷史必然引發阿拉伯民眾對以色列的敵意,因此在宣傳中非常注重強調以色列人和十字軍的區別。比如先後擔任以色列總理和總統的西蒙·佩雷斯就指出十字軍東征是對多人口繁多地區的軍事佔領,而猶太復國則是對於荒漠地區的和平征服。而且十字軍最多隻吸引到50000名西方軍人的參與,可是今天卻有250萬猶太人自願迴歸故土和祖國,兩者性質截然不同。

伊拉克郵票:薩達姆和抵抗十字軍英雄薩拉丁

另外,中東許多國家領導人,都喜歡把自己和十字軍歷史上阿拉伯世界知名的抵抗領袖聯繫在一起,特別是打敗十字軍的薩拉丁。比如埃及的納賽爾,就在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迫使英法聯軍撤出蘇伊士運河,雖然主要來自美國和蘇聯的壓力,但他被稱為當代薩拉丁,還有薩達姆,也是特別喜歡別人把他和薩拉丁相提並論。薩拉丁的象徵”薩拉丁之鷹“也被放在埃及、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的國徽中。

總而言之,把當代西方發動的戰爭和十字軍東征聯繫,是當代中東國家伸張阿拉伯民族主義或反西方反以色列所用的宣傳技巧。


您的點贊和轉發決定我能陪您能走多遠——讓歷史照亮現實的昭楊


昭楊



觀弈不語僅路人



兔子吐槽


十字軍東征是宗教衝突的戰爭,但美國及其幫兇攻打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是因為這些國家較穩固的政權忤逆了世界流氓美國的意願,威脅到黑老大的威性,於是乎,美國就糾結一幫古惑仔國家群毆他們。這與宗教衝突有本質的區別。在美國領導人眼裡,叢林法則適用於國際關係,但最終美國會受此法則所害,等著瞧!


登上珠峰賣冰棍li


雖然有一定道理,這是發動戰爭的分子美化戰爭的稱呼,主要是為了霸權主義,把對主權國家的侵略稱作宗教意識形態的戰爭!

第一,十字軍東征,被稱為天主教的暴行,非正義的!

第二,美國三場戰爭並沒有給當地人民帶來民主與和平,和十字軍東征一樣,都是失敗的!

第三,都是基督教對伊斯蘭發動的戰爭,勉強說成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是基督教的分支)

無論怎樣,侵略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總會找出不同理由發動侵略,忘戰必危,好戰必亡,能戰方能止戰!只有自己強大了,才不懼任何勢力的入侵!我們沒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


誠信堅商


首先,聲明的是十字軍東征是世俗與宗教結合的產物,在歐洲發展幾千年的基督教聖經真理,被世俗化特別嚴重,以至於走上戰爭的極端。但自從馬丁路德改革後才有了對真理初步的歸真和認識,下面我就簡單說說十字軍東征歷史! “十字軍東征”簡介 十字軍東征,始於1096年,止於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授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象是穆斯林,但此狂熱同時發洩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汙的錯誤行為。在11到13世紀的十字軍運動歷時將近兩百年,動員總人數達200多萬人,雖然以反對異教徒對基督教“聖地”與信徒的蹂躪,但實際上是為了擴張天主教的勢力範圍,以政治、宗教、社會與經濟目的為主,發動對亞洲西側的侵略劫掠戰爭,參加東征的各個集團都有自己的目的,甚至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掠劫了天主教兄弟東正教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諸多缺少土地的封建主和騎士想以富庶的東方作為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對象;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地的商人想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商業而獲得巨大利益;而羅馬教皇想合併東正教,擴大天主教的勢力範圍;被天災與賦稅壓迫的許多生活困苦的農奴與流民受到教會和封建主的號召,引誘他們向東方去尋找出路與樂土。正如《歐洲的誕生》指出,十字軍“提供了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取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取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 從1096年至1291年間,共進行了9次東征,最終遭到失敗。 東征原因 十字軍東侵是羅馬教廷、西歐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他們藉口反對異教徒,打著聖戰的旗號,對東部地中海各國進行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侵略戰爭。羅馬教廷稱這場戰爭是宗教戰爭,即是基督教反對穆斯林、十字架反對彎月的戰爭。彎月指新月,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徵。每個參加出征的人,包括騎士、農民、小手工業者在內,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騎士是中世紀西歐各國的職業軍人,是封建貴族中的低級階層,但在中世紀,封建貴族也籠統地被稱為騎士。騎士在各國割據戰爭盛行時期,十分活躍。城市興起後,商品貨幣經濟迅速發展,他們十分羨慕城市商品和東方的奢侈品,需求是日益增加,但手裡的錢卻越來越不夠用。由於實行長子繼承製,西歐出現許多無世襲封號、無財產和土地的騎士。他們四處遊蕩,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無所不為。因此,大批騎士渴望奔向東方去劫掠財物和奪取土地。西歐的城市,尤其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城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人和拜佔廷人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壟斷地中海貿易。所以積極支持十字軍向東擴張。對於廣大農民來說,城市經濟發展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為他們為贖買自由不得不向領主交納大量貨幣。封建主之間的混戰破壞了農業生產,並經常向農民徵發徭役。加之荒年又連年不斷,11世紀法國有26個荒年,1087—1095年西歐連續有七年大饑荒。從現實世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廣大農民,很容易輕信教會關於聖戰的號召,他們真的以為到東方去冒險可以發財和改善自己的處境。近東地區的形勢,十分有利於十字軍的東侵。根據基督教傳說,巴勒斯坦是耶穌誕生與昇天的地方,他的墳墓就在被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在古代曾是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是希伯來王國的都城,自然也被猶太教徒視為聖地。按照伊斯蘭教的說法,真主使者穆罕默德曾於622年7月17日在耶路撒冷乘天馬昇天,於是那一天被伊斯蘭教歷定為登霄節,耶路撒冷也成了穆斯林的聖城。近東地區雖在7世紀併入阿拉伯帝國版圖內,但阿拉伯人對異教徒則比較寬容,拜佔廷和西歐的朝聖者照樣可以自由地進入聖地。 11世紀中葉,信奉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興起及其西征使近東局勢複雜化。他們控制著幾乎整個小亞地區,但是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而是分成若干獨立的總督區,如羅姆、摩蘇爾、大馬士革、阿勒頗、安條克、特里波里等。 11世紀90年代,塞爾柱突厥人發生內訌,一些伊斯蘭清真寺被破壞,但從海路來的朝聖者只要繳納為數不多的稅後仍可去耶路撒冷。然而教皇和教廷卻編造出穆斯林侮辱西方朝聖者的消息,煽動宗教對立情緒。同時,龐大的拜佔廷帝國日益衰落,龜縮在歐洲東南隅的狹小地區。 1091年,一支突厥人準備進攻拜佔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國危在旦夕。走投無路的皇帝阿歷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羅馬教皇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求援。拜佔廷帝國的困境,終於成為西歐封建主發動侵略戰爭的藉口。羅馬教廷是發動十字軍東侵的禍首。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國的克勒芒宗教大會上號召組織十字軍。在會議結束時,他向人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煽動性演說。他歷數基督教徒在東方的痛苦和突厥人的“暴行”,號召貪婪的領主、好戰的騎士、冒險的商人和盲從的農民,拿起武器,到東方去,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主的墳墓。他允諾說,凡是參加遠征的人都可以赦免罪過,死後直接升入天堂。與會者群情激奮,烏爾班的演說不時被“阿們!”“阿們!”(希伯來語,意思是唯願如此)的呼聲所打斷。宗教感情的衝動,物質利益的誘惑,使西歐許多階層的人,儘管其目的各異,都狂熱地投身於這一震驚世界的征服戰爭之中去了。


鐏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