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論語》中孔子有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大美農村綠水


偏聽則廢,兼聽則明。所以,博學書院先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多名學者關於此觀點的看法。

原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楊伯峻《譯註》:“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得同他們共處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

劉明武在文章《“女子”非指“女人”》一文中寫道:“整個句子應該理解為‘只有你的兒子和小人一樣是難以相處的,親近了就會無禮,離遠了就會怨恨。’”

在他看來,此中“女子”不應理解為雙音合成詞,而應理解為兩個單音詞——“女”應該理解為第二人稱的“你”,“子”應該理解為“兒子”。“女子”應該理解為“你的兒子”。

吳正中和於淮仁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正解》一文中寫道——孔子說:“對!您(這位)先生說得對的啊!小人(實在是很難對待、侍候)親近他吧,他就傲慢不恭,疏遠他吧他就怨恨在心。”

可以看出這種解釋基於對句讀的不同理解——將“唯”理解為“對”,表示肯定語氣的應答詞,相當於現代口語中“是不是”的“是”;“與”則理解為語氣詞;“女子”理解為“您這位先生”。


杜維明先生在《武漢大學訪談》中說,孔子的這句話不是性別論說而是政治論說,包括了男人與女人。亦即政治領導人對於沒有受過教育的男女,在相處時要特別小心,不能太親近,又不能太疏遠,否則他們就會無禮或怨恨。怎樣處理這種複雜關係,不被他們所蠱惑,又要他們幫助你維持行政運作,這是政治藝術。(見郭齊勇等編:《杜維明文集》第五卷,武漢出版社2002年版。)

陳戍國先生《四書校注》(嶽麓書社2004年版)指出,先秦漢語中“女子”的“子”不是詞尾,“女子”只能理解為女孩子,不能理解為廣大婦女。孔子這樣說,可能是跟自家女孩子及僕人(或門人)開玩笑,或者對他們表示不滿。

還有人認為這句話的白話譯文應該是:女子跟小人相處是很困難的。親近了,他會無禮;疏遠了,他會怨恨。在這裡,“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的“與”不是人們慣常理解的連詞“和”,而是介詞“跟”。如此看來,孔子不但沒有歧視婦女的意思,反而表現出了對女性性格特點的準確把握和對婦女的關懷之情。

還有人認為女子與小人是古代未成年人的合稱,所以孔子的原意是:小孩子們真是難於教育啊!做大人的和顏悅色開導,她(他)會不順從;板起面孔教訓,她(他)又會心生怨恨。所以可以認為孔子在隱晦地告訴大家:“你們這些未來要從政的年輕士子們啊,跟著我學道,在乎的應該是我能否把六藝傳授給你們,而不是我對你們的態度是‘近之’還是‘遠之’,更不應該因此‘不遜’或‘怨’。


郭齊勇先生在《中國儒學之精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強調:“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在這裡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釋為在男性中心主義的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是一種通病,是時代的印痕或時代的侷限。在西方,耶穌(上帝)罵夏娃,亞里斯多德罵女人,尼采罵女人,非常嚴峻,其程度大大超過了中國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謨、黑格爾,對女性的歧視也很厲害。儒學、儒家中有對女性不尊重的表現,是需要批評的,但我們要放在時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和檢討。”

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中華書局2011年版)以為,孔子的說話對象是有“臣妾”的“君子”:“此小人,亦為僕隸下人也。君子之於臣妾,莊以蒞之,慈以蓄之,則無二者之患矣。”

先秦時代,君子通常指社會身份高貴的人,小人通常指社會身分低賤的人。但朱熹所說的“君子”,特指有“臣妾”的“君子”,即諸侯、卿、大夫等至少有家臣的“君子”,其實就是封邦建國時代大大小小的“人主”。朱熹的這一理解無疑是準確的。封邦建國時代所說的“齊家治國”,那個家,並非八口之家、五口之家或三口之家,而是有“臣”有“妾”的“家”,其“家長”既是“人主”,也是“君子”。換句話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說話對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與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人主”身邊的“臣妾”,亦即晚明方應祥在他的一篇八股文中所說的“幸人”―――為“人主”所寵幸的身邊人。明萬曆四十四年丙辰科進士方應祥所作《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節題文是在朱熹集註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孔子這句名言的一篇名文,見收於方苞所編《欽定四書文》隆萬文卷三。方應祥緊扣“女子與小人”所指展開議論,對孔子的意圖有精湛把握。孔子的《論語》收錄了孔子的許多言論,這些言論所關涉的,通常不是日常情感,而是國家管理、社會秩序、人類理性等層面。具體到這句名言,孔子強調:“人主”要管理好國、家,務必注意防範和駕馭身邊的“女子與小人”。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是因為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邊的“女子”,可以向“人主”吹枕頭風,甚至可以竊取“人主”的部分權力或大部分權力,中國歷史上的“外戚之禍”指的就是這種情形。諸侯、卿、大夫或“人主”身邊的“小人”,特指宦官或與人主關係親密而身份卑賤的侍從。“小人”雖然身份卑賤,卻出入於“人主”的日常生活,有進讒言的方便條件,甚至可以竊取“人主”的部分權力或大部分權力,中國歷史上的宦官之禍就是指這種情形。孔子不只是一個教育家,更是一個政治理論家,也是一個在國、家管理方面有著豐富歷史經驗的人。他對“幸人”的危害極為重視,所以才異常鄭重地指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當無知的自己滿心鄙夷地嘲笑著孔老夫子的這一“糟粕”思想時,殊不知其實他在警惕我們要注意防範和駕馭好身邊的“幸人”啊。


明德書院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二種理解:

①世道艱難,我個人生活尚可,就是老婆、孩子難負擔啊!

②世界上只有女人和缺德小人難以教化、難以培養啊!

③從孔子家庭生活狀況來看,其家庭並不富裕,比較貧窮,我傾向於第一種理解。


夕陽紅155908541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不說後面的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只看前面的半句,就容易當成孔子歧視女性。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孔子確實歧視女性,這沒有問題,因為在那個時代,女性本來社會地位就低,所有人都歧視,包括女性自己。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孔子如果一點歧視都沒有,那就不正常了。

但是具體到這句話來說,並不是孔子歧視女性的證據。因為這裡的女子是指女人和小孩,和後面的小人並列,小人是相對君子來說的,是說道德品行比較低下的人。當然,在當時,小人也指身份比較卑賤的人,也就是社會地位低下的人。

遠之則怨,就是說這些人,你如果和他們疏遠了,他們就會抱怨你,對你態度不夠友好。近之則不遜是說,如果你和他們比較親近,來往比較多了,他們就會對你無禮,不尊重你了。

這其實只是孔子從自己的社會生活中觀察得出的結論,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經驗。比如說,你和小區保安,如果有些人對他們呼來喝去,根本不尊重他們,他們反而對那些人低聲下氣。而你如果比較尊重他們,他們可能就不把你當回事了。

那麼孔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論呢?並不是說他特別歧視這些社會地位比較低下的人,而是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當時是禮法社會,社會秩序是建立在用禮儀區分出來的社會階層比較明確而且很少流動的基礎上的,所以保持這種社會等級基礎上的禮儀制度,是保證這個社會的基本秩序和穩定的必要條件。所以既要避免出現怨的狀態,又要避免不同社會等級之間的不遜。

第二個原因,因為當時的社會教育還不普及,絕大多數人是沒有機會通過學習來獲得知識的,也就沒有反思自己的能力。孔子在這裡說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無法接受教育的,所以會遠之則怨,近之則不遜。

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這裡的話也是對他的門人說的,也就是告訴他們,作為受過教育的士君子,應該怎樣和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相處,既不能太疏遠,也不能太親近,而要保持必要的距離。這是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


蕭武


這句話很有意思,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知道女人難養啊,真是聖人之見!

1 出處

這句話出自《論語 陽貨》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陽貨:孔子的領導,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是魯國政權一把手,陽貨是季氏家臣中最有權勢的人。

為:判斷詞,是。養:相處。

遜:謙恭禮讓。2 《史記》 孔子與女人

孔子的事,大多來自《史記 孔子世家》,

關於母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父母不合禮儀越軌逾禮的產物,父親王族之後,母親平民,不合規矩。

但孔子的母親應該賢惠知禮,否則教育不出孔子。

沒有妻子記載,僅僅三國王肅在《孔子家語》中提及孔子之妻:“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

19歲娶妻,為亓(qi二聲)官氏。

亓官氏如何,孔子未提及一字。

好德如好色的故事。

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時,齊國人挑選了80名美女,送給魯定公,使魯定公無心朝政,孔子氣得出走。

還唱著:“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 (女人的嘴,可以使賢臣出走,接近女人,可以身死名敗)

與老闆太太會面。

孔子去衛國,衛靈公寵妃南子要見孔子: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我願意賞臉見見你孔老夫子)。

孔子去見時,“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也禮節甚恭。

一個多月後,衛靈公出行,南子同車,孔子卻坐第二輛車,很是招搖。孔子說了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重色輕德)

孔子立馬也離開了衛國。

可見,孔子連母親妻子都不提,更不喜與女人打交道,見不得君王好色,紅顏禍水。

3 《論語》 孔子說女人

比較出名的,

被子路批評。

《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夫子發誓,如果做得不對,天打雷劈。

孔夫子見領導夫人,子路有啥不高興?

孔子發重誓,唯恐冒天下之大不韙。

師徒都忌諱與女人來往。

流傳至今的豪言。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整部《論語》直接評女人的,僅此一句,還沾了小人的光。

與子夏閒扯美女。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夏問女人為何漂亮,孔子說底子好,又加以妝扮,就像先有仁德後有禮儀。

孔子認為女人之美有先天后天之分,只是用來闡述君子之禮。

可見,只有涉及國家大事和君子之道時,孔子才談及女人。

4 女人與小人

孔子是不是輕視女性呢?孔子崇拜的昰聖人,想做的是君子,最不屑一顧的是小人,

因君子能夠“克己復禮為仁”,而小人不行。

相比於小人來說,特別在先秦社會,女人更無才無德,難以理喻,更談不上什麼大道理。

女人無才,小人利己,遠不及君子,不值一提,才是孔子真正的意思。

特定的社會與女人的地位,影響了孔子對女性的評價。

孔子也是有思想侷限性的。


一綠浮芳


首先要了解孔子說這句話的背景,當時外面流傳著孔子與南子的緋聞。孔子的一個得意弟子前去質問孔子怎麼一回事,孔子沒有辯解,只是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孔子是一個男人也是一個君子。男人與女人很難相處與君子與小人很難相處一樣。男人太親近女人,會傳緋聞。君子太親近小人,會不被小人尊重,更會被人誤解為與小人是一丘之貉。男人疏遠女人,會被認為男人看不起女人,就如君子疏遠小人一樣,會被認為君子看不起小人,而使小人心生怨恨。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沒有看不起女人,也沒有把女人比作小人。只是一個男人一個君子發出的感慨。孤男寡女是很難單獨相處的。不是傳緋聞,就是成怨家。難道不是這樣嗎?克己復禮曰仁。而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克己復禮呢?


吳山野士


不要老把自己抬為君子、把自己與人看齊、這樣看那來什麼大人小人、說不定所謂的小人還要讓著你了!


4949147318802


話出《論語.陽貨篇》。原文是“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在《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三部中,紀曉嵐對這句話給予了很精闢的解釋。詳細闡釋了孔夫子處理與身邊人關係的辦法,此乃高超的馭人之術。

首先要搞懂,這裡的小人與女人,均對應於君子,而這君子與小人,不是現在人們認識的君子與小人的意義。這裡說的是尊與卑,是那個時代人與人不平等關係,不涉道德範疇。

說的是你一個處尊位的君子,對待下人和身邊處於從屬地位的女人,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即現在人說的距離產生美。要不近也不遠,太親密,下人會不尊重你,太遠了會感覺你沒有親和力,不利於團結,影響工作熱情。

就是說,不要太近,以保持威嚴,不要太遠,保持親和力和凝聚力。


夭夭灼灼


觀點:“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表面起來好解釋,但要準確理解並不容易,需要放到整個語境進行解讀。

絲語認為在這裡,女子並不是通常情況下婦女的全指,而和小人一樣是對那些缺(道)德少能(力)不才之婦的特指,回到原文結合整個句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就不難理解。說的其實就是那些無才無德的婦人和小人一樣難處,你給她一點“好”,她們就會忘了自己的根本,甚至借勢肆意妄為,就像我們平常形容的“忘了自己姓什麼!”;而當你給她們一點點“顏色”,對她們疏遠一點,她們又會心生抱怨。

因此,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油茶絲語


孔子在《論語》中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真的是歧視、討厭女性嗎?現代很多人不願說孔子歧視女性,因此故意曲解孔子的話,比如說“女子”即是“汝子”等等。

其實,孔子這句話說的確實是女子,也就是女人。不過這句話要放到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理解,孔子並沒有歧視女性。

說女子難養的關鍵在於後半句話:“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意思是,親近她,她就桀驁不馴,疏遠她,她就滿腹怨言。其實,只要看看《甄嬛傳》之類的宮鬥劇,就可以立刻明白孔子的意思。《甄嬛傳》裡,那些得寵的妃子驕縱跋扈,不可一世,比如皇后、華妃等,這就是“近之則不遜”,而那些失寵的妃子則鬱鬱寡歡,滿腹怨言,比如安陵容等人,這就是“遠之則怨”。

那麼女子為什麼會難養呢?關鍵在於古代的女子與小人一樣,沒有人身自由,必須依附於其他人。孔子這裡說的“小人”,並不是後世所說的道德低劣的卑鄙之人,而是小宗之人,即庶民。在先秦時代,庶民必須要依附於貴族,比如為貴族做奴僕,因此他們沒有獨立的人格,必須仰仗著貴族。所以,貴族親近他們,他們就洋洋得意,貴族疏遠他們,他們又非常惶恐。

在古代,女子的情況也是類似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沒有獨立的地位。丈夫可以休妻,妻子卻不能離開夫家。所以她們會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害怕被丈夫冷落。

但是,現代的女性與男性是平等的,她們的地位與人格都是獨立的,所以不會像孔子時代的女子那樣,“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了。所以,不是女子天性難養,而是她們的社會地位讓她們變得難養了。孔子只是陳述當時的事實,並非歧視女性。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這大概是《論語》中流傳最廣的話之一。它的流傳,並不是因為其中包含的被社會所公認的人生大道和社會真理。與之相反,它的流傳,恰恰是因為它的意思為人所誤解,人們把它當做孔子歧視婦女的罪證。每當人們批判孔子,把中國近代落後的罪責強加到孔子頭上的時候,便把它拿來做為批判的證據。這大概是冤枉了孔子。

對於這句話一般的解釋是這樣:“唯有女子與小人是難以相處的。”這個解釋裡,把“養”解釋為“相處”或“親近”之意。我覺得,對這句話的誤解,恰恰因為對於這個“養”字,沒有解釋到位。“相處”與“親近”都是“養”的引申義,而不是本義。如果把這個字的本義搞明白了,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

我們不必從工具書上去嚴查字義去,漢字的意思,都保留在詞語中,我們隨便探討幾個與此字相關的詞語,其大體意思,就應該明白。“養”字用的最多的應該是“養家餬口”“養兒養女”“養兒防老”等等,還有“養不教,父之過”,“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信陵君養士”,其中的養,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花費錢財,使之成長,叫做養。父母給孩子吃穿,使之成長,叫做養,國家拿錢給士兵,讓他們保衛國家,也叫“養”,諸候和國君為大臣發奉祿,也是養。因為有“養”,所以“養”者,與被養者就形成一種關係,這是一種主客關係,與主從關係的存在。養這個字的意思本身,就帶有這種關係,養者具有主體性,被養者具有附屬性。任何忽略這種關係對這句話的解釋都不可能是正確的。

現在,我們把“養”解釋成“親近”與“接觸”的時候,交往的雙方是處在平等地位上的,沒有主從的關係。因為是平等的,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也就是在相處中所遵循的道德原則也是一樣的。而在“養”與“被養”的關係中,是不一樣的。以孟嘗君養士為例,孟嘗君是主,士是客,比如馮諼。孟嘗君對“士”要好,比如給他配車,給他魚吃,士對主要忠。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是一個“養”與“被養”的關係,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民間有俗話說,“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說得“養”與“被養”的主客易勢,其權利和義務與隨之變化。孩子受父母養育的時候,一般要求孩子聽父母的話。父母到了晚年受孩子照顧的時候,一般也會尊重孩子的安排。這一切的關係,其被後的根源,就在一個“養”字上。“養”字弄明白了,上面這句話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養”字講完了,再說說“女子”與“小人”,有人為了替儒家解釋,把女子的意思解釋成“家人”之類,總子,否認“女子”是專指女性。其實在可不必費這心。“女子”二字,無論是古代是現在,無論怎樣解釋,想說它與“女性”無關,都是徒勞的。古漢語中,女子當然是可以解釋成“家裡的女人和孩子”,這樣,女性的指稱還是在的。至於把“女”解成“汝”,我認為純屬多此一舉。

“小人”的解釋,有的解釋成小孩子,這當然有道理,在這句話裡,也不必這樣解。“小人”現在都是解釋道德與人格低下之下,但這個解釋本身就是從“小孩子”這個意項引申出來的。

做了以上字義的解釋之後,就可以解釋孔子的這句話了。“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解釋起來,很簡單:“養小人和養女子都是最困難的。你對他好了,他就沒大沒小的。對他不好了,他就心生怨恨。”

這句話,現在之所以不容易理解。是戰國之後,政治形勢的改變,人的“養”與“被養”的關係與之前不一樣了。戰國之前,諸候和士大夫是可以養人的。諸名的孟嘗君,信陵君都是以“養士”著名。秦朝的呂不韋也“養”了很多士。這種關係在漢以後被打破,天下人才都是皇帝一人的。都只與皇帝產生主從關係。在政治的層面上,養人不被提及,而且成為政治大忌了。養人是培養個人勢力,就是有謀反之心了。所以,不提了。但是皇帝是可以養人的。

比如以大家都熟悉的張國立、張鐵林、王則演的《宰相劉羅鍋》為例,劉羅鍋與和大人都是皇帝所養的人,劉羅鍋是君子,和大人是小人。君子好養,因為君子有節操,不會為了利益而改變,而背叛。小人不好養,因為小人無節操,小人重利。假如主人有一天倒黴了,君子會留在主人的身邊,同甘共苦。而小人就會離開。另找主子。所以說,小人難養,是說,小人不容易養得住。要養得住,必須有利益給他。所以,民間說得很形象,狗像忠臣(君子),貓像奸臣(小人)。

下面就說到女子了。女子之於男人的關係,就是被養的關係。這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是社會分工的不同。不存在歧視與被歧視的問題。男人掙錢養家,女人被男人養活是天經地義的。女人在被男人養的同時,她自己也在養兒養女,男人在養家的同時,也被社會所養。這是養與被養的辯證法。

在宋明理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之前,女人對男人的依附關係被社會道德鎖定,變得僵化。在漢唐之前,男女之間的關係不是這樣的。女人可以被男人養活,當男人沒有能力養活女人的時候,女人離開,是被社會道德所充許的。歷史上就有很多現實的例子。漢文帝的母親簿氏,曾是是魏國的宮女。漢武帝的母親曾經改過嫁。就以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改嫁為例。太后的母親嫌太后的前夫家裡窮,逼著王太后改嫁。王太后的前夫一怒之下,把自己的老婆送與了當時當太子的漢景帝。對於王夫人的前夫來說,王夫人這個“女子”是不是不好養,養不住。你沒有錢的時候,她是要離開你的。大家細品一下這個案例。(這是《史記》所載,決非瞎編。)女子難養這個社會現實,倒底說明了女子的社會地位高,還是低?我個人覺得,這與女子地位的高低沒有關係,只是說明當時的道德不要求女子從一而終。孔子的話,不過是說出了一個事實,與是否歧視女子毫無關係。

問題基本解答完畢。插一點閒話。

于丹教授講《論語》的時候,提到過這句話。她也認為孔子這句話是有歧視女性的意思在內的。於是,她給出了一個反駁此話的招式。她說:“當有人對你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時候,你可以一樣用《論語》中的話回敬他:‘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于丹之意大概是說,你把我女子與小人並列。我就說你男子是好色之徒。這種回應,面子上好像贏回了一局。實際上卻失了裡子。把女子也男人對立起來,顯示了局不大。而且孔子所說的“色”,不僅僅是“女色”,也有“男色”,除了人之色,還有物之色。“色”指的是存在。于丹在這裡把“色”,落實到單純的“女色”上,削弱了女性的主體地位,使之成為男性觀照的對象,加強了男性做為社會主題的地位。所以說,這樣的回覆,是失了內在的裡子。如果簡單的回覆一句:“男人中也有小人,女人中也有君子!”大概效果要好的多。此為閒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