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六

粗略數之,大秦帝國給我們留下的遺產大概有如下幾項。

大一統郡縣制。秦滅六國,吞二週,掃蕩殘餘小國,一變三代以來分封諸侯制,而立全國均一的郡縣制,大大增強了中央集權。漢以後,劃天下為州郡縣三級,仍以秦製為基礎,後世效仿依然。唐代在州上分出道,宋代分出路,至元代重新劃分而為行省制,奠定如今行政區劃基礎,但根基還是秦的郡縣制。秦統一以後,一統國家的觀念也應運而生。秦以後,歷朝歷代無不以一統天下為志。《三國演義》開篇“論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蓋中華一統觀念已深入人心。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六

書同文。秦統一以前,各國文字形制比較雜亂,不易辨認。秦統一以後,李斯以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比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裡,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六

車同軌。與文字一樣,列國車制不一,道路也不相同,車轍軌跡自然不同,奔波列國自然極不方便。秦統一以後,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在此基礎上,秦國大修馳道,漢賈山《至言》中言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又修直道一條。《史記·蒙恬列傳》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今富縣張家灣猶有秦直道遺蹟,筆者親見。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六

其實秦國並非第一個“書同文、車同軌”的國家。此句最早出自於《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早在周朝列國時期,國家已經在要求統一了。只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鬆散的分封制下,中央不具有強力,各國因地制宜,並未嚴格執行,因此不具有實際意義,而秦國卻做到了。

統一度量衡。統一度量衡工作從商鞅變法之時啟動,至秦統一後推行全國。商鞅規定,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六

統一幣制。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要求廢除各國幣制,統一用秦制。《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此中尤以秦“半兩”錢最為重要。“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佈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型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六

豐富的旅遊資源。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都江堰等等,無不肥了當今各政府。

筆者認為,秦國最大的兩項遺產,後世都未能很好繼承,二者都與儒家唱反調有關。

第一個遺產是法治。雖然後世皆說秦法嚴酷,陳勝吳廣起義,直接原因便是遇雨失期當斬,方揭竿而起。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秦國的法治精神足令當今汗顏。秦法為商鞅所制。《商君書》中言,“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又言,“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秦國講法治,凡事皆依法度而非君王喜好,此在歷朝鮮有。漢承秦制,高祖初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後蕭何參照秦法定九章律,出現了張釋之這樣的執法大臣。到武帝時,董仲舒倡導春秋決獄,法律遭到曲解,再往後,儒家思想日益侵入法律,法不再嚴密。看歷代修法,僅是表面文章,在執行時大打折扣,有失法治精神,成為2000年來一大遺憾。

第二個遺產是外向精神。秦以前無一不是向外拓展。華夏族從黃帝時起無不是以拓展勢力為己任,有名的大戰有黃帝炎帝阪泉之、黃帝伐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華夏族的版圖從黃河流域擴大到長江流域,拓展之心功不可沒。到秦時,不僅一統周朝故地,而且向北深入遊牧地區,向南拓展至百越之地,後世在此基礎上損益。漢武帝開西域,李世民稱“天可汗”,華夏版圖幾達頂峰。雖中國歷史版圖以元朝為大,莫忘記元為蒙古,非我族類,若有沾沾自喜者,必不懂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歷來有反兵傳統。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這一思想被儒家所吸收,成為反對開疆拓土的主要依據。有漢一代,雜王霸而用之,羅馬帝國橫掃歐洲。漢以後,人人談玄論道。隋唐以來,國家重道佛,阿拉伯帝國打到中亞。有宋以後,理學居。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中國正處元末明初,儒家思想熾熱而人民益愚。閉關鎖國幾百年,中華從此落伍,成為捱打的對象。

後續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讀史小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