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川大博物館:從碎片到珍藏,從震痛到新生

四川大學博物館是中國西南地區建立最早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對於館藏豐富的川大博物館而言,十年前的那場地震帶來的是無法磨滅的傷痛。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大學博物館受損文物共計160餘件,其中嚴重受損的有75件,這些文物歷時兩年半才全部修復完成。而十年之後的今天,川大博物館不斷優化改進,帶著責任與使命在文物守護的路上繼續前進著……

今天大川要講述的,正是關於“新生”的故事。

“至今想起來心都會痛”

2008年5月12日下午,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周克林正整理著手頭的文稿。這是博物館稀鬆平常的一個下午,一切工作都有條不紊。突然,一陣劇烈的晃動打破了午後的平靜。

博物館靠近望江路,周克林一開始還在想是否有重型卡車經過。他嘗試著扶住劇烈晃動的電腦,發現無論怎樣用力也扶不住。博物館內有人喊了一聲“地震了”, 他才猛然驚醒,和其他館員向外跑去。在樓梯間,牆體在他的面前裂開一條條縫,傳來建築物內部撕裂運動的聲音。他甚至想到,“也許今天跑不出去了”。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震後的瓷器館

幸運的是,博物館建築並無大礙。大震一結束,周克林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不及多想就立刻返回館內。進到庫區的一刻,他整個人都懵了。多年來大家細心呵護著的這些文物,此刻卻變成了散落在地的“一片狼藉”。“第一眼看見這些時,人已經懵了,接下來的反應就是心痛,至今想起來這些心都會痛。”周克林回憶道。

餘震的到來讓他們意識到已經沒有整理情緒的時間了,工作人員們要儘快把未受損的文物裝箱,把受損文物的碎片保護好。工作人員按照瓷器的紋飾和釉色對碎片進行區分、歸類,將可以確認是同一件文物的碎片封到一個包裝裡。實在分別不出來的碎片,就裝到一個大包裝裡,由經驗更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區分。清理、檢查、封庫……在這過程中餘震不斷。經常是清點著文物,地面就又開始晃動。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受損瓷器殘片裝袋

裝文物的箱子不夠,周克林趕緊去找後勤人員要了好多木條,將木製的櫃架連接到一起,以使櫃架穩固。工作人員們冒著餘震挨個兒檢查櫃門是否鎖好,生怕其他文物再有一丁點兒的閃失。功夫不負苦心人,餘震中,川大博物館並未新增損毀文物。

160餘件瓷器重獲新生

地震之後,擺在工作人員眼前的是巨大的修復工作。地震中受損文物共計160餘件,其中僅瓷器就佔了150餘件,嚴重損毀的有75件。經鏤刻、堆雕工藝製作的文物修復難度極大,單件產品的修復時長就要達到3、4個月。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瓷器修復中

一些受損較輕的文物,川大博物館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進行了修復。受損較重的文物則在學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達成協議後,交由研究所修復。

據周克林介紹,修復過程大致分為五步:第一步清洗碎片,對各部件進行有針對性的除塵、除膠,著重清洗粘接面;第二部拼接碎片,這一部分難度最大,要對斷裂部位重新進行滲透加固並完成粘接工作;第三步填充,對拼接後留有的細小縫隙進行填補;第四步打底,填充時如果有多餘出來的部分,即將其進行打磨使其平整;最後一步是上色、作釉,對修補部分表面進行隨色處理。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瓷器修復之前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瓷器修復之後

川大博物館內的160餘件受損文物共用兩年半時間全部修復完成。嚴重損毀的七十多件文物經過複雜的修復流程也恢復到了地震前的樣貌。一部分受損文物回到展臺,重新與觀眾見面。

2013年的5月12日至6月12日,川大博物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汶川大地震館藏受損瓷器修復成果展”,展出修復成功的文物68件,展品包括清光緒年制青花二開光山水人物罐、民國粉彩洞石桐花立鳳、宋青釉鳳耳淺盤口瓶等。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修復後的瓷器

為了防止搬運過程中的損傷,這些修復後的受損文物已經很少再拿出來展覽了,“修復後已經基本上看不見曾經受損的痕跡了,但是那些傷痛我們永遠都不想再提起了。”周克林說。

經歷大震,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不敢怠慢,工作的重點首先還是“保護”。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修復後的粉彩纏枝花鏤孔錢紋蟋蟀罐

修復後的

藍釉窯變侈口瓶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十年,蒸蒸日上

十年中博物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的四川大學博物館已成為全國高校博物館中首屈一指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85000餘件,擁有廣涵石刻、書畫、陶瓷、刺繡等數十個門類,和大批極富時代與地域特色的川西民族、民俗文物。

館內現設有書畫藝術、瓷器藝術、服飾藝術、石刻藝術、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七個展廳,常年向社會觀眾開放。博物館每年吸引上萬學生、遊客前來參觀。周克林說:“評價博物館的發展那就是四個字——蒸蒸日上。”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更親近參觀者的陳列

十年前博物館條件有限,展櫃是使用已久的木質展櫃,部分櫃門已經變形。地震之後,利用教育部撥發的災後重建基金,博物館將十二個庫房的展櫃改成了金屬密集櫃。這些櫃架都是專門定製,幾個展櫃連成一體,具有極強的穩定性。這種展櫃也為文物清點提供了便利。密集櫃更換以後,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均未出現文物損毀的情況。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未更換前的木質櫃架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更換密集櫃後文物的新家

汶川地震後,工作人員吸取地震的經驗教訓,總結了一套應對地震的文物保護方法。比如為了防止文物間的碰撞,文物與文物之間必須有柔軟的物體相隔。每天進庫工作結束以後,工作人員必須把櫃架復原,櫃門鎖好,防止外力震動使文物掉落。每次地震發生後,工作人員都要馬上回館內檢查文物。有了這些經驗,在面對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時,博物館的處理顯得沉著冷靜、遊刃有餘。

除了防震外,博物館在防潮等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比如,博物館在紙質的、絲質的文物庫房中安裝了新式的恆溫、恆溼的空調。原先館內用的是普通的空調,工作人員下班後,為防止空調跳閘等出事故,必須把它們關掉。但是關掉空調後,庫房的溫度、溼度會產生明顯的變化,會對文物有損害。更換了新式的空調後,庫區的溫度、溼度常年穩定在適宜值上,對紙質、絲質文物的保護更為有利。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書畫館

十年前的地震成了無數館員心中一塊難以撫平的傷疤,十年後,館員們帶著守護博物館的責任感,帶著對明天的期望重新出發。

“這件事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記住經驗教訓,我們還要向前走。”周克林對大川說,“我們是博物館的館員,每一件的文物在我們心中都是一樣的珍貴,我們保護的是國家財產,保護文物是我們的責任。”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1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9:00-17:00(節假日照常開放,16:30停止售票)

地點: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東門側

交通:公交車19路、256路【四川大學站

2

特展信息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陶然士與川西

——百年老照片專題展

陶然士(Thomas Torrance,1871—1959),英國人、漢學家、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成員、華西邊疆研究學會榮譽會員。他於1896年來到四川成都,曾執教華西協合大學(今四川大學前身之一),是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今四川大學博物館前身)的重要開創者之一。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他精通漢語和擅長中文寫作,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有深入的研究。他撰寫出版英文書籍,首次把中國羌族的歷史、習俗和宗教、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群居村落和古代民屋建築、中國古代墓葬、都江堰的古代水利建設等介紹給西方世界。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從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30年代,他在川康邊地羌、藏地區進行人類學調查,用大量的文字、影像記錄了岷江上游一帶的山川地貌、人群風物、精神信仰、生活習尚。今天,他拍攝的照片已經成為不可複製的歷史記憶,散落珍藏於四川大學博物館和一些海外大學圖書館。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5月12日至8月12日,四川大學博物館攜手阿壩州理縣人民政府組織“陶然士與川西”特別影展。本次展出的老照片分別來自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和四川大學博物館,由陶然士拍攝自川西一帶。

歡迎各位到四川大學博物館參觀,瞭解百年前的川西風貌。

川大博物馆:从碎片到珍藏,从震痛到新生

大川

感謝四川大學博物館的支持!

記者/康卓然 劉馨月

圖片/由四川大學博物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