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大學生評論大賽」“脫繮”的片酬該怎樣拉回來

日前,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聯合印發《通知》,其指出: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演員嘉賓片酬不得超製作成本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總片酬70%。(6月28日解放日報)

明星願打、市場願挨——天價片酬這件事幾乎一騎絕塵而去。眼下,要不是“陰陽合同”這一嗓子,估計很多人都懶得吐槽它了。

有數據稱,2016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為此,2017年9月,五部委聯合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嚴禁播出機構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的要求;隨後,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等聯合發佈《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也是劍指天價片酬。遺憾的是,意見是意見,現實是現實。《2017中國名人商業價值榜》裡,范冰冰、鹿晗、周杰倫仍以上億收入穩坐前三。

高片酬該原罪嗎?這個問題,挺難回答。一方面,供求決定價格。明星藝人自帶流量,奇貨可居自然價高者得。另一方面,天價片酬異化了健康的影視製作生態,幾乎淪為爛片之源。編劇沒錢沒地位、五毛特效滿天飛……藝術生產鏈條出現價值倒掛的情況,行政主管部門不出手似乎也說不過去。股市如此、樓市如此,演藝市場自然也不是天生就和宏觀調控絕緣。加之這些年,小花小鮮肉們撈金無底線,弄得人神共憤也不為奇了。

這些道理,都是老理。我想說的是,僅僅靠主管部門的一紙禁令或者一個通知,能解決好天價片酬遷延難治的老毛病嗎?答案只怕不太樂觀。第一,繞開“演員片酬”的辦法實在太多了。比如擔任所謂的製片人、監製等從而規避政策對片酬成本的限制。少拿點演出費,多補點監製費,總收入還是很完美。這就像禁止炒作高考狀元,它就跟你玩“第一名”、“學霸”等文字遊戲一樣。

第二,在熱錢湧動的娛樂圈,資本追星的衝動是實打實的“剛需”。這些年,人人叫喚說天價片酬傷不起,但年年片酬在翻番,這是為什麼?因為“承受力”簡直是無底洞啊。實體經濟與多元資本市場稀釋不了熱錢,追星謀利就是最好的變現良方。

老戲骨們都在罵天價片酬,這大概多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在合法領錢這件事上,道德詰責是很誇張的。指望讀一遍《演員的修養》就放棄高薪義務參演?這種奇葩邏輯,註定是個笑話。說起來天價片酬可恨,但縱觀當下的演藝市場,新人露臉的成本和舞臺依然未有太大改觀。主流媒體和官方媒體如果能在素人出道上多盡些義務,流量明顯的需求恐怕也不會像當下這麼狂熱了。國外明星或許同樣能獲得高額片酬,但大多有行業約束和專業精神。相比之下,我國影視行業仍缺乏成熟的自律機制。

發錢的要看拿錢的臉色、拿錢的又不會自己舉報自己,藝人限薪這件事,在終端環節實難操作。職能主管部門關切併發文,這固然是熱心辦好事,但要把好事辦到點子上,一紙文件顯然遠遠不夠,增加有效供給、防止熱錢炒作、淨化演藝環境,這些治本機制也該系統性出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