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01:邵氏行規

首先需要否定一件事:給演員片酬高,是因為會賺的多!

在許多年前的影視行業,這個道理和邏輯是存在的,但那已經是過去時。60年前的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影業,那個年代裡演員是一份工作,並不會比鐘錶行的夥計光鮮多少,每一日早起趕片場,拍到深夜更是常有之事,等到結算之日,一算工資!嗨,少的可憐。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而出現這樣境遇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個年代邵氏出品的電影票房最多也就數十萬,上百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根據利潤分配和公司經營的法則去計算,給多少片酬(工資),不是由演員名氣和電影人氣來決定的,而是得看整個“邵氏影業”的經營狀況,彼時的片酬更類似於如今的工資,死工資!熬資歷!甚至有資歷,也未必會漲工資。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後來《大醉俠》、《獨臂刀》相繼大火,李小龍也在同時期橫空出世,香港電影的票房也水漲船高,幾百萬的票房早已不是什麼難事。

02:大佬獨立

當電影行業發展到這個時候,原本的邵氏集團關於片酬的制定方法自然就不再能夠留住優秀的大牌演員,當演員們拍完一部戲以後,自己拿著算盤簡單的核算下,去除片酬、去除場地成本,公司賺的太多太多,但老闆卻沒有任何漲工資的想法!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於是那些年從邵氏獨立出去,單幹的大佬頗多,羅維影業、嘉禾影業也都是興起於那個時候,而這些新公司的片酬則在邵氏的基礎上加入了“分紅”,即彼時的片酬由保底+分紅構成。

這一模式運用了很多年,在其後的發展中不斷修整,直到漸漸的以“保底”為主,“分紅”模式基本廢棄。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因為對於演員來說,分紅可能會很大,但也可能會完全打水漂,對於出品公司來說分紅是保證自己不會虧錢的最佳利器,但同樣如果票房大賣,自己也會少賺不少,再加上演員的強烈反對,漸漸的“保底”也就成了主流。

03:身價形成

而“保底”的制定方式,漸漸的衍變成演員“的身價”,它的數字形成則是多方面原因的綜合結果。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名氣和過往票房效應是主要參照指標,出品公司在請演員之前,會核算所有成本,再結合該演員過往的票房戰績大致推算新電影可能會有的票房成績,然後進行減法,繼而得出可以給到演員的最高片酬。

但這種方式不是絕對的,比如碰到同檔期,多家出品公司競爭同一個演員的狀況,那誰出價高,自然便是最有可能請到明星的那位(此處需要忽略一些社會大哥,非常規手段請人等方式)。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當這種模式不斷操作、行業不斷髮展以後,一個演員給多少片酬可以帶來多大的利潤,基本會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內,時間久了演員的片酬也就基本穩定了。

04:瘋狂市場

但無論以前的演員片酬,是高是低,終究它們還是理性的產物,是公司綜合衡量和不斷分析以後給出的價碼,雖然有賭輸的時候,但終究秉持住了行業規則和做生意要掙錢的淺顯規則。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同樣在電視劇行業,經歷的發展基本也是如此,不同於電影的上映和錄像帶的售賣,電視劇拍好以後會選擇電視臺播出,而電視臺能夠給出品公司多少錢去購買版權,同樣取決於電視劇一眾演員和劇情的成色。

如果該電視劇的主演,過往戰績彪悍,那這樣的電視劇,各大電視臺自然願意出高價購買,而拿到優秀作品的電視臺,會在同時段的播放中搶佔更高的收視率,繼而提高廣告播出的價位,最終再由各大投放廣告的企業去買單。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當然有些地區的電視臺,推出會員訂製,等同於附近的網播平臺VIP,持續退出不斷的優秀電視劇,自然會有更多的人訂購。

這一切的順序,依舊秉持了商業規則,有人會贏,有人會輸,但還算理性。

所以以前的演員片酬高也就高了,畢竟它是商業發展的自我產物,也可以為出錢的金主帶來更為豐厚的利潤。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但走到如今,這一切又變了,變得不再那麼理性,原本的商業遊戲規則下導致的片酬,開始慢慢的變為了另兩類。

05:新的模式

第一類:資本遊戲,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成立、股票市場興起,做市值、做影響力成為了另一種商業經營模式,許多大的財團紮根到了娛樂行業,他們不打磨劇本、不仔細分析能否掙錢,他們要的就是“全明星”,於是大導演+大明星成為了他們出品電影的標配,甚至他們會刻意的宣傳“天價片酬”和“天價製作成本”,以此達到營造噱頭的目的。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然後轟然上映,製造引爆點!有粉絲買單自然更好,沒有粉絲買單也無妨,“假票房”、“幽靈場”在此時便可以派上用場,當外表營造的極其光鮮亮麗以後,他們開始尋求上市機會和找人投資、買單。

上市不再贅述,而什麼是找人投資?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大家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真的不缺有錢人,有些人的錢多到極致以後也就圖個樂罷了,於是出品公司會找到這些人,根據他們的喜好訂製演員、訂製導演,貴點沒關係!投其所好才重要。

而這一番資本操作下來以後,片酬上去了也就下不來了,最終能夠掙錢的出品公司沒幾家,都是一地雞毛罷了!什麼時候破碎?看看華誼的股價吧。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第二類:粉絲經濟,這一片酬模式聽起來很符合商業規則,有粉絲喜歡,人氣高,給這樣的演員高片酬,自然可以取得更高的回報!但其實這不過是另一種換談不換藥的資本遊戲罷了,目前的小生中,又有多少可以真正的撐起票房和收視率?

演員片酬發展史,誰在推動“天價”片酬?

所以想要降低明星片酬,要麼改變資本模式,要麼給當代年輕人塑照新的偶像,而前者會導致明星接片變少,資本大量退出,影視市場遭遇寒冬,不過“寒冬”沒事,畢竟春天總在寒冬後嘛!

至於後者?我覺得太難以實現,讓年輕人不追流量明星,難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