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巨頭轉身:合規下的銀行變形記|金融專題系列二

有人說,銀行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監管不斷收緊,利率市場化導致息差收窄,金融脫媒分流儲蓄,加上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銀行生存環境惡化,業績增長也明顯放緩:銀行業淨利潤增長率從2008年的33%已經下降到2017年的4%。無怪乎銀行業已經被一些人稱為“夕陽產業”,轉型變革似乎勢在必行。

過去十年,銀行業究竟經歷了什麼?作為銀行業的龍頭,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交)是如何適應市場變化的?他們如今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本文就帶你略窺一二。

2008-2013:“大躍進”的前五年

銀行業的輝煌時代始於2008年,五大行已經完成股改上市之後,迎來4萬億刺激政策的貨幣寬鬆,以及方房地產發展高潮的需求紅利。在2008年~2013年這五年裡,銀行從業務規模到業務模式都發生了質變。將這五年細分,又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2008年-2010年:銀行業表內信貸“大躍進”時期。為應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推出的4萬億刺激計劃,極大加速了銀行的快速擴張,特別是表內貸款維持超高增速,2009年二季度達到34.4%的歷史高點,2009年-2010年的短短兩年,銀行業新增近30萬億元貸款。其中,房地產相關貸款收益高、風險低,成為銀行最為青睞的貸款行業投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餘額也從4.33萬億元猛增到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

2011年-2013年:銀行業表外業務“大躍進”時期。隨著房價飛漲、通脹升溫,刺激政策開始退出,為滿足房地產和城投平臺的後續資金需求,銀行開始大力發展表外業務。到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含委託貸款和委託投資)餘額為48.65萬億元,相當於表內總資產的36.4%。這期間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規模擴張的速度遠比4萬億時期表內信貸擴張的速度要高。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從2011年初的3.2萬億元,飆升至2013年末的10.2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達33.6%。

巨頭轉身:合規下的銀行變形記|金融專題系列二

2009年底~2013年底 五大行總資產趨勢圖(單位:萬億)

經過五年“大躍進”,銀行資產規模得到快速擴張,但資產增速已經開始下滑。尤其是到了2013年底,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的高速發展搶佔市場,五大行的市場空間受到了一定擠壓。

2013-2015:互金衝擊下的第一次轉身

2013年餘額寶的橫空出世,吹響了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號角,從2013年到2015年,互聯網理財、移動支付爆發式增長,相對應的銀行業資產規模增長和盈利增長則跌入低谷。儘管兩者並不是直接因果關係,卻形成頗具戲劇性的對比。

尤其是2014年~2015年,國有大行的淨利增速明顯放緩,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額繼續“雙升”,淨息差進一步收窄,銀行盈利能力備受考驗。這其中既有資產規模整體基數較大的原因,也有銀行同業競爭、互聯網金融外部競爭的因素,更有宏觀經濟放緩、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面對業績增幅下滑,互聯網金融衝擊,五大行並非真的“船大難掉頭”。2015年起,五大行均在收縮網點、裁減人員、推廣電子銀行業務方面加大力度,降低成本提上效率。比如,2015年全年,工行網絡融資額已超過6300億元,100筆業務已經有92筆業務是在線上完成,成為當時最大的互聯網融資銀行。中行電子渠道業務的替代率達到了91%,內地智能化的網點佔到了50%。

巨頭轉身:合規下的銀行變形記|金融專題系列二

傳統銀行電子化程度提高,對用戶帶來了切實的服務體驗提升,如通過網銀繳費、轉賬、匯款等,大額的取款業務也可以通過ATM等方式自助完成,基本上不用去櫃檯辦理。

2016-2017:監管強壓下的逆勢增長

2016年金融“亂象”整治大幕拉開,政府採取了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雙支柱調控框架。2017年被譽為金融行業的“監管年”,監管機構針對銀行業亂象開展實施“三三四十”的“組合拳”政策,2017 年10 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嚴監管、去槓桿、控金融風險、迴歸信貸、資管新規”成為銀行業的主要課題。

在監管強壓之下,很多人認為銀行的利潤率會進一步下滑,但令人意外的是,銀行業的“至暗時刻”很快就過去,黎明的曙光已經照耀。

根據上市銀行年報統計,2016年和2017年兩年,上市銀行連續兩年淨利潤增速提升,業績改善明顯。其中5家大型商業銀行(中、農、工、建、交)只有中國銀行淨利潤增長不及上年,其餘四家淨利潤增長均較上年(2016年)有所回升。

巨頭轉身:合規下的銀行變形記|金融專題系列二

2010年~2017年銀行淨利潤增速

在總資產增速方面,5家大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增速7.18%,與2016年同期10.79%相比略有放緩,但比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的增幅收窄的幅度小很多。

2016年~2017年銀行總資產規模統計

巨頭轉身:合規下的銀行變形記|金融專題系列二

整體來看,2017年在金融嚴監管以及銀行亂象整治下,銀行業務迴歸本源,存貸款業務佔比提高,同業業務規模進一步收縮。大型商業銀行積極合規,資產質量向好,不良率、逾期率和逾期末減值率近年來首次同時呈現下降趨勢,助推了利潤率的增長。

2017-2018:迎接智能時代的第二次轉身

令人驚喜和意外的,不僅是五大行的業績表現,還有他們擁抱金融科技的速度。

2017年,五大行相繼“放下身段”攜手互聯網巨頭成為爆炸性新聞。2017年3月以來,建行與阿里巴巴、農行與百度、中行與騰訊、工行與京東、交行與蘇寧相繼宣佈合作,且雙方合作規格很高,均由高層出面簽署合作協議。幾大行攜手互聯網巨頭的共同點便是圍繞金融科技展開合作,尤其是在大數據、智能投顧等科技領域,促進科技與業務場景的融合。

除對外合作,五大行自身也在“智能化革命”。2017年年報顯示,五家國有銀行在境內銀行機構員工全部減少,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減員都在8000人以上。從人員結構上看,多數銀行前臺崗位人員有所減少,後臺科技崗位人員增加。以中國銀行為例,該行年報明確提出“加快推進網點智能化升級改造,智能櫃檯網點覆蓋率達80%”。而建設銀行更是在上海九江路搶先開業了國內首家“無人銀行”網點。

巨頭轉身:合規下的銀行變形記|金融專題系列二

上海九江路的建行“無人銀行”網點

在業務方面,五大行則開始在迴歸金融本質、普惠金融發展方面加快推進步伐。2018年5月2日,建行召開普惠金融戰略啟動大會,正式宣佈實施“雙小”(小行業、小企業)戰略,並罕見地將普惠金融確定為總行的業務發展戰略,著力全面佈局。業內人士分析,建行服務“雙小”不會和傳統的農村金融機構相同,而是利用金融科技優勢建設普惠金融服務平臺。

當這些金融“龐然大物”都開始瞄準普惠金融市場,勢必將使競爭更加激烈。尤其是帶著金融科技武器與互聯網思維的新時代五大行,或將成為真正可怕的競爭對手。不過競爭未必是壞事,大型商業銀行的參與,將把競爭推向更高層次,也會迫使中小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市場更加重視,在產品、服務等方面更加努力,最終受益的是用戶和整個金融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