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王鳳君 (北元化工集團創始人)


王鳳君,1989年-1995年先後任神木縣水泥廠副廠長,店塔電廠主任。1997年-2014年先後任神木電化公司總經理,陝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牽頭建成了神木縣第一家電石廠,帶領電石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被譽為“神木電石第一人”。

組建了陝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建成10萬噸聚氯乙烯項目,結束了陝北無PVC的歷史。

帶領北元化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用短短的三年時間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年產100萬噸聚氯乙烯循環綜合利用項目,集化工、熱電和工業廢渣水泥為一體,實現了產業升級。

創造和發展了以國有民營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為核心、以低碳生產高效利用發展循環產業鏈為載體、以文化引領人才取勝健全現代管理為手段的“北元模式”。

在二十幾年的企業管理實踐中,發表了大量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心得體會,詮釋了新一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夢想、境界和情懷。

本文即系其中一篇。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三實”“三虛”促發展

——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被譽為“中國科威特”的榆林,已經成為陝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設各項政策的引領和推動下,以煤炭為基礎衍生的產業鏈條也正在持續拉動各個行業競相發展。然而,在企業發展的大環境中,我們發現,榆林企業依然普遍具有“

兩近兩遠”和“兩重兩輕”的特點。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兩近兩遠:

即離資源近,離市場遠;離政府近,離規範遠。

榆林和內蒙古的鄂爾多斯毗鄰,位於神府東勝煤田腹地。隨著神府東勝煤田不斷開發,資源就地轉化的項目應運而生,煤電、煤化工項目紛紛上馬。然而,與巨大的開採量相比,煤炭就地轉化量非常有限,而煤炭及煤化工產品市場都比較遠,加之這些大宗原料和能源受政策影響非常大,下游擠壓價格也十分嚴重,企業面對市場力不從心,只能聽天由命過日子。另一方面,伴隨著煤炭開發大潮風起雲湧的榆林企業,在多年的野蠻式生長中,普遍注重眼前利益,甚至潛規則,極力通過政府協調解決企業成長中的困難,將政府作為自身發展的靠山,而沒有按照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和市場規範,從體制機制、戰略和風險管理、市場導向上主動出擊,獲得更大的成就。

兩重兩輕:

即重投資,重資產;輕品牌,輕技術。

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上馬的企業多為大型煤礦、煤電和煤化工項目,一次性投資巨大,資產規模也大,而且以國企為主導力量。近年來,一些民企把握先機,瞅準短平快的項目及時上馬,但是融資瓶頸從根本上難以解決,投運項目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生存壓力巨大。另一方面,上馬企業多為傳統採掘、冶金和能源化工等原料加工業,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品牌個性不明顯。大多數企業更多注重產量,關注產能的挖掘,對技術創新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夠重視。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作為典型的以煤為基的資源型城市,隨著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對過剩落後產能淘汰步伐的加快,榆林也在積極尋求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子。榆林企業如何轉型升級,實現華麗轉身,我認為,需要通過“三實”和“三虛”謀求更大發展。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三實:

務實產品求新。產品創新是企業品牌建設的基礎,沒有優質的產品不可能贏得客戶的良好口碑,沒有差異化的產品特質也不可能獲得客戶對產品的信賴和對企業價值的忠誠及傳播。因此,榆林企業首先需要改變傳統觀念,突出客戶導向,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通過全生命週期的質量管理等措施,生產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產品,打破產品同質化魔咒,形成既有本土產業屬性又有比較優勢的品牌價值,才能不斷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以及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改變榆林企業囿於傳統生產的定勢,實現從產品到產業的轉型升級。

務實體制創新。體制機制是一個企業組織運行的根基,是規則結構,也是指揮棒。好的體制順應企業的價值觀和戰略走向,並延伸發展為企業的組織形式、運作體系,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差的體制往往打亂了組織運行秩序,處處掣肘,是企業的絆腳石、奪魂散。企業的體制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定奪,不能拿來主義、生搬硬套。基於此,我們一定要注重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及規律,建立符合自身實際的體制機制,提高組織運行的效率。要將家族制、合夥制、一股獨大等不民主、不規範、不科學的體制,向股份化、多元化、混合化發展,做到產權明晰,同股同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範企業運行秩序,提高企業的科學化管理水平。只有敢於突破常規、適時創新調整,才能使體制真正為企業發展服務。

務實人才培養。人才是企業最為重要的資源,也是企業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榆林企業在多年成長中,更多注重了基於煤炭衍生的產業,雖然在人才引進上做了些文章,但是沒有放在煤炭向深層次轉化和高端材料研究的戰略角度,去挖掘人力資源、培養高精尖人才隊伍,使企業一些瓶頸問題始終難以突破。從長遠來看,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如果沒有充分考量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梯隊的構建,那麼企業的發展潛力就難以有效激發出來。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從人才的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福利、勞資關係各方面統籌管理,通過引進人才和自我培養,積極構建管理、技術、員工“三支隊伍”,分類分層培訓培養,同時實施有效的企業績效考核,大力推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能上能下、容錯糾錯、鼓勵激勵三項機制,讓企業充滿發展活力,這是榆林企業長足發展的必由之路。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三虛:

務虛文化引領。企業的發展既要考慮經濟理性也要注重人文理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企業之魂。一個企業如果不注重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建設,只看重既定的產業模式和嚴苛的制度、密織的流程,就難以長久發展。按照這個理念,我們要將企業成長中形成的價值觀、企業精神等蘊含於企業戰略和風險管控中,體現在企業制度規則和流程體系中,滲透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團隊建設中,注入到企業品牌建設和營銷整合中,使企業文化滲透到企業的過程管控中,只有這樣,企業的理念才能與企業實踐相融相促,企業的精氣神才能在人本管理思想的主導下激發和昇華,推動企業朝著設定的願景不斷前行。

務虛金融活力。現代經濟組織,金融管理已經無處不在,即使完全的實體經濟,也與金融發生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將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有效融合,必然產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效果。許多實體經濟,通過多元化發展、內部衍生等,將金融功能充分彰顯出來,為企業帶來了更大的效益。比如一些製造類企業通過期權、期貨、信託、基金等虛擬產品,擴大企業業務、預控企業風險,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做強企業。還要注重在股權交易、資本上市等方面做好文章,讓企業真正實現資產金融化、資本市場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看到榆林企業的蛻變發展。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務虛網絡推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帶來了全球性的產業革命,誰立足於互聯網發展的潮頭,誰將引領行業發展的趨勢。互聯網+營銷、+物流、+採購、+科研等等,通過互聯網形成線上線下靈活的交易活動,已經被證明其有效性,一些成功運用互聯網的企業正在引領行業發展的走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可能脫離互聯網實現榆林企業的轉型升級,而要緊跟潮流,藉助互聯網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引進和開發適合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網絡工具,進一步開放企業門戶,與狼共舞,與世界接軌,實現追趕超越。

總之,榆林企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我們要善於總結學習,揚長避短,以問題為導向,在發展大趨勢中,注重虛實相濟,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積蓄充足的能量,使企業在市場風浪中更具競爭優勢。

「特稿」“三實”“三虛”促發展——榆林實體企業轉型升級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