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萬畝梯田花海 一村美居淨綠——甘肅鄉村旅遊示範村大紅溝村遊記

武威日報訊(記者李林山 李萍)

近日,甘肅省206個鄉村旅遊示範村名單揭曉,天祝縣大紅溝鎮大紅溝村名列榜單。

這個地處天梯山與磨臍山之間的小村,積極打造以雪山、草原為主題的生態觀光,以露營探險、休閒度假、體育健身、民族文化體驗等為內容的多元旅遊,按照“潔、齊、綠、美、景、韻”開展美麗鄉村庭院創建。如今,大紅溝村已具備全域旅遊要素,得天獨厚的雪域草原風貌,環繞著萬畝改造、提升的梯田“綠腰帶”,層層疊疊的油菜花,在盛夏季節開得如夢如詩;清潔的村街上,紅簷白牆的新房順山灣自然延伸,現代氣息的立體柱廊、小柵花池與傳統石壘堤壩渾然一體,飛瀑冽河,幽峽深林,恍若天上掉下個“桃源景”。風吹草動的西頂大草原,雲遮霧蓋的磨臍雪山,暮鼓晨鐘的紅溝寺院,又留有西夏沒藏皇太后、清代涼州籍土觀佛的蹤跡,雪域新村充盈著深厚的歷史人文氣息。

五彩新村,移步換景

大紅溝村,距離武威城區僅70公里。7月3日,記者一行從武威城區出發,過天梯山石窟20多分鐘,即轉大紅溝鄉村公路,共1個小時車程,美麗如畫的大紅溝村便映入眼簾。

山青青,水冽冽,一路暑氣陡然消失。受巍峨磨臍山及其附近雪山、蒼莽西頂大草原、次森林帶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大紅溝鎮夏季氣溫比之武威城區平均底10度左右,山風襲衣,肌膚生爽,腹塵一空,確是武威城區半徑100公里之間理想的避暑好去處。

藏傳佛教史料載,海拔4146米的磨臍山,又稱阿尼南迦神山,是殊勝的吉祥清涼大自在;其西的卡哇掌大雪山海拔4870米,雲堆霜霰遮蔽著潔白的冰峰。大紅溝鎮的東片4村,靜謐地安臥在磨臍山懷抱裡。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道水,為什麼大紅溝村在短短几年間,給人們的視覺感官帶來如此巨大的差別?

去年以來,大紅溝村因地制宜,堅持“留住鄉村記憶、留住人文地貌”,開展五邊三化(道路邊、河道邊、村莊邊、沿山邊、農田邊,潔化、綠化、美化)、三改一拆(改造危舊房、衛生廁所、庭院,拆除破舊建築)等專項行動,舊房變新房,舊村成新村,新村經層層細節化打磨,升級為美麗新農村。

記者觀察到,大紅溝村的美,美在細節,更美在細節的統一化。但看那清一色的藏式屋頂,豔紅油亮;清一色的羅馬立柱圍廊,透綠通風;清一色的小柵花池,栽植山花野卉;清一色的白瓷磚牆壁,清一色的玻璃出廊門庭,家家院落整潔亮堂;清一色的藍色種植、養殖彩鋼棚,有序分佈在山坳……建築物以紅、白、藍為主色調,鑲嵌在無邊無際的綠野和油菜花中。這裡的鄉村小路、崖坡岸頭全部硬化,甚至一些供觀景的田間埂子,也鋪上了磚石。大紅溝村給人一種嶄新的美,美在色調統一中巧含變化,石壘牆、石壩、花土墩保留了原樣,與新街面、新牆角吻合為一個整體。

行走在大紅溝村的田間小道,百餘種鄉村古老的植物茂鬱生長在埂頭田角,讓久違了鄉村記憶的遊客們驚喜不已。自不必說高原上固有的雪蓮、冬蟲夏草、香柴子、金露梅等等,寬面大耳的牛膀子、挨挨擠擠的麻辣辣、素面朝天的香艾蒿、油肥膽壯的車前子、隱身僵臥的蒼耳子,一叢叢,一窩窩,裝點著鄉村的田野。大紅溝人悉心保護著這些武威稀見鄉村植物,讓它們在油菜地、綠燕麥地、豌豆地、青稞地邊恣意生長。

大紅溝人修建的多條觀景公路盤旋而上,與別村觀景公路構織成立體路網。移步換景,在小巧的亭臺歇腳,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時而梯田花海,時而小橋流水,時而林海霧嵐,時而草坡怪石,時而又見氈房鄂博、農家樂園……

在高聳入雲的排路臺,記者看到了寬闊平展的大型階梯式停車場,佔地數萬平方米,有近200個泊車位。站在排路嶺上,整個大紅溝村一覽無餘,綠樹叢中,紅色的方格屋頂、藍色的大棚、白色的村文化活動中心,呈規則的幾何圖形,夢幻似地編排著,像一塊彩色的魔盒,鑲嵌在山溝中;花甸、草坡、幽谷、林海,環繞著這個嶄新的村子。

梯田花海 雪域林嵐

美麗新農村,需要產業支撐才能保鮮。大紅溝村一邊著手建設“鄉村旅遊+”,一邊改造荒坡地為豐產梯田,大力發展油菜花卉觀光農業。目前,已改造完成4200多畝標準化梯田,年底將達到1萬畝,農田利用率是之前的2倍以上。村上引進優質高產的青雜系列高產油菜,節水耐旱,花束高大,花期長。到了7月底至8月初,千畝油菜花盛開,方圓幾十裡都將是驕黃嫩金的視覺盛宴。金黃的潮流蔓延而上,伸入雲朵,伸入雪線,伸入蒼翠的林海,同時,也將溢向幽谷清溪、小橋石壩……

大紅溝鎮黨委書記毛萬海說:“我們還要在這裡建造幾座古法榨油坊,幾年後,遊客可體驗鄉村浸榨的每個細節,留住鄉村人文記憶。” 夏季賞花卉農業,秋季體驗農業收穫細節,冬春感受林海雪原景緻,不同季節,大紅溝村有不同的旅遊亮點。

順著排路臺的田間小道西顧,可就近平視神秘的磨臍山。“七輛草車”,遠古的神話,近距離感悟;“茶馬古道”,彷彿響起明清的鈴鐺,沿著古代馬蹄踩亮的山石道,視線越過磨臍仙蹤,膜拜橫亙的雪山危峰;“紅腰峴墩”、“三角城”,又勾起遊客的無窮悠悠思古情。

遠望雲開雲合,霜霰四起,松濤大作。雖是七月盛夏,但在排路臺上卻能感受到雪粉霜氣撲面而來的涼意,雪影、雲影就在足下。夕陽漸下,鹿鳴翠谷,雞犬相聞,大紅溝村彷彿一派桃花源景緻。

飛瀑峽河 林卡酒香

大紅溝的景觀是立體的,沿著山溝行走,又是一番別樣景緻。

峽水流向村子,在村外石壩上自然形成一處高落差的飛瀑,寬達十多米。清澈的峽水飛拽出百千條細練,濺向嶙石怪巖,激射起美麗的水花。武威境內賞自然飛瀑,此處應算獨一家。記者發現,這裡是遊客最為留戀的地方。

大紅溝村是名副其實的全域無垃圾淨村。在這裡,每家門前都有一個城市社區可見的垃圾桶,河岸上、街道上乾淨整潔,順河繞到村後,野花塞道,石頭壘起的田埂裡,豌豆花開得紅豔豔。馬雞驚魂飛起,林帶更幽了。村尾街角,開著株高花繁的滿山紅,大紅溝的“紅”字因之得名。

美麗的大紅溝女子郭小麗經營著一家“林卡”,這是一處有著藏式曲廊、木頭客房的遊樂園,可為幾百遊客提供食宿服務。同郭家“林卡”一樣,大紅溝村有幾十處農家樂,酥油糌粑、奶茶迎客,野菜入飯,手抓羊肉、烤牛排都很有特色。網絡通暢,水廁普及,住房淨潔。

喇嘛廟宇 沒藏故里

紅溝寺是藏傳佛教寺院,始建於唐末,歷代香火旺盛,到清代乾隆年間,寺裡有喇嘛200多人。土觀三世所撰《章嘉若貝多吉傳》中稱此寺為“噶丹德欽林”,意為“具喜廣安洲”。土觀三世活佛是涼州籍著名的史學家,紅溝寺曾是他的弘法道場。他圓寂後,靈骨舍利供奉在紅溝寺土觀佛主尊泥胎裡,因而該寺也是甘肅唯一一座以土觀佛為主尊的寺院,聞名西北。這座美麗的喇嘛廟裡,桑煙嫋嫋,經幡飄飄,轉經長廊裡經筒吱呀,別具一番禪意詩情。

這裡還是西夏沒藏皇太后的生身地。沒藏家族世代生活在西頂大草原,戶族遍佈今哈溪、毛藏、大紅溝一帶。西夏國王李元昊、李諒祚兩代皇后均出自沒藏氏。沒藏訛龐,做過兩朝宰相。慶曆八年(1048)起,沒藏皇太后垂簾聽政7年時間,歷史影響很大。“山溝溝裡出鳳凰”,走進大紅溝,歷史並未走遠,美豔的沒藏皇太后的出狩隊伍彷彿就在山道轉彎處,西夏的歌謠彷彿就在松林間……

這裡還留有天梯大佛手推磨臍山的千年神話傳說。豐富的歷史文化,雪域生態與新農村建設的融會,梯田花海的觀光旅遊創意,都將成為大紅溝全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因。

期待大紅溝村的鄉村旅遊業更紅,期待村民獲得更多發展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