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山與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卻為橋歸來

山與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卻為橋歸來

60多年前,為了獲得最先進的知識與技術,他隻身遠赴海外求學。

30多年前,出走半生的他回到中國,輾轉多處後,最終選擇落地重慶。重慶“橋都”的美名中,有他不可或缺的功勞。

如今,他被譽為“世界橋樑工程師”,設計的大橋遍佈歐美、非洲、亞洲、大洋洲等地,他就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重慶市榮譽市民——鄧文中。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出走半生

為橋歸來

1938年,伴隨著一陣啼哭,一個嬰孩在廣東肇慶呱呱墜地。那時,沒人會想到,這個嬰孩後來會成為享譽世界的橋樑設計大師。

由於靠近香港,長大後的鄧文中先去了香港求學,然後從這裡遠赴海外,輾轉歐美留學。在德國的求學生涯,令他接觸到當時兩位德國最頂尖的鋼橋樑教授,接觸了鋼結構、懸索橋、正交異性板鋼橋等,對橋樑設計產生了興趣。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美國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

1965年,鄧文中在德國達姆城工業大學取得工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迅速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橋樑設計師,先後主持和參與設計了德國格尼橋、紐安特橋,美國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等。因為這些優秀的橋樑設計,鄧文中也獲得了諸多的榮譽,譬如美國紐約市土木工程學會的“年度優異工程師獎”(此獎每年一名,鄧文中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

雖然在國外的工作異常出色,但鄧文中卻時刻心繫祖國。1979年,鄧文中以外籍橋樑專家的身份被邀請回國,改革開放的春風讓他意識到“中國的開放和進步”。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1985年的重慶

1985年,鄧文中受邀請考察成昆鐵路,考察完畢之後,他來到重慶,乘船遊歷三峽,這座兩江交匯的城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的重慶還比較落後,但是卻給人感覺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城市,重慶人熱情又不排外,而且這裡還有山有水,風景非常漂亮。”

因為一趟偶遇,鄧文中與重慶結下不解之緣。上世紀90年代,鄧文中開始打算在中國成立自己的公司,重慶成為了他首先想到的城市。1994年,他在美國的達士工程諮詢公司在重慶成立分公司,這個公司後來與林同棪國際公司合併,在中國的分公司更名為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同棪國際”),中國總部也設立在重慶,鄧文中出任董事長,他在中國從事橋樑事業的夢想,終於等來了期待已久的機會。

八年等待

一鳴驚人

幾十年來,鄧文中設計的大橋遍佈世界各地,在業界,他享有“鄧氏大橋永無落日”的讚譽,林同棪國際成立後,他以為自己馬上就有機會親手在中國設計橋樑,但這個機會,他等了足足八年。

起初,鄧文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只能以顧問的身份參與到中國大橋的設計施工之中,從1994年到2002年,鄧文中先後擔任了上海楊浦大橋、上海南浦大橋、武漢長江二橋、廣東虎門大橋、南京長江二橋、南京長江三橋、杭州灣大橋等橋樑項目的技術顧問,並提出了很多新理念,為國內的橋樑設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上海南浦大橋

一直到2002年,重慶開始進行菜園壩長江大橋設計方案的招標,林同棪國際與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聯合,成功競標、承接了該項目,鄧文中擔任項目技術總監,親自擬定大橋主橋設計方案。

當時,重慶主城已經有了懸索橋、梁橋等類型的橋樑,但還沒有拱橋,鄧文中就根據重慶的情況設計了拱橋,考慮到汛期長江的水位變化很大,有30多米的落差,所以在設計的時候就把拱的部分放在了橋墩上,這樣大水時就不會被江水淹沒。

在橋的顏色上,因為重慶霧天較多,這種天氣裡黃色和橘紅色最顯眼,他也提交了黃色和橘紅色兩種方案,最後被選定為橘紅色。據悉,這兩道橘紅色的“飛虹”至少可15年不褪色。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菜園壩長江大橋 飛歌 攝

菜園壩長江大橋創下了三項世界第一:鋼箱拱梁跨距世界第一;世界最大跨度的公路輕軌兩用拱橋;使用的吊機荷載能力世界最大。大橋通車的時候,鄧文中也參加了典禮,他走在寬闊的橋面上,心裡滿是高興,更有一種夙願得償的感覺——因為,這是他在中國親手設計的第一座橋。

這之後,鄧文中和他的林同棪國際,接到的橋樑設計任務開始飛速增長,天津大沽橋、遼寧瀋陽渾河三好橋、福建三明臺江大橋……以及後來的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鋼樑正在起吊

在設計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時,鄧文中大膽並創新地提出,主橋採用鋼混組合連續剛構-連接梁結構體系,可以有效減輕自重,減少橋墩,提高通航性。這樣的設計,也使得橋樑主跨達到330米,是當時同類型橋樑中世界最大的跨徑,充分體現了“技術創新”的巨大威力。

深愛重慶

矢志不移

2007年,鄧文中被授予“重慶市榮譽市民”稱號,以前他如“候鳥”般往返中美兩國,從最開始的一年來中國3次,每次一兩個星期,到後來的每年停留兩三個月,再到現在基本上都留在重慶。鄧文中說,因為“開放的中國,機會越來越多。而我尤其喜歡重慶,住在重慶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現在,鄧文中更大的願望是把重慶變得更漂亮,“重慶是一座漂亮的城市,橋對市容的影響也很大,因為橋樑一般架設在空曠的地方,在江河兩岸每個地方都能看到。每一個橋的位置不同,附近的環境不同,所以在美學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東水門長江大橋 張坤琨 攝

2014年、2015年相繼通車的東水門長江大橋、千廝門嘉陵江大橋,被合稱為“兩江大橋”,是鄧文中的又一傑作,它們不僅再一次創造了同類橋樑的多項世界之最,也為重慶橋樑發展增添了新的篇章。

鄧文中說,這兩座橋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美學上的要求。因為兩座橋的位置靠近兩江交匯的朝天門,可以說是處於整座城市的前面,所以在視覺上不能造成遮擋。

山与城人物|他出走半生,却为桥归来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 張坤琨 攝

為此,他特意採用了單索麵的設計,將斜拉的拉索減少到一般斜拉橋的三分之一,使得兩座橋看上去非常通透。梭狀的橋塔,在橋面上也不能超過100米,不會對城市造成過多的阻擋。就連橋面的寬度也考慮到了,採用四車道,“這個天梭形的橋塔特別適合四車道的這個寬度,橋不會顯得太胖,修長優美,再加上是公軌兩用,非常立體好看”。

鄧文中說,林同棪國際的理念,就是把國際上先進的橋樑技術引進重慶。設計菜園壩大橋之初,林同棪國際在重慶還只有20多人的小團隊,到如今已有近千人,其中不乏鄧文中從海外邀請來的,“我們現在橋樑事業部的總經理陳博士,就是我們從美國邀請過來的”。

不僅如此,林同棪國際還為重慶培育了大批橋樑設計的人才。例如現年38歲的賴亞平,是鄧文中院士工作室負責人,他在重慶“網紅”千廝門大橋項目中負責鋼橋面等關鍵部分設計,也參與了多座很漂亮的跨江大橋的工作。同樣來自林同棪國際的劉幫俊,則是另一個重慶“網紅”黃桷灣立交橋的設計負責人之一;兩位都是重慶土生土長的重慶人。

“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很重要。”鄧文中說,他希望為中國做點事情,“一是把中國的橋樑建設得更好,二是盡所能多培養一些人才。”

大家都在看

普吉島沉船 | 三名重慶籍遊客已確定兩人死亡一人失蹤

武隆近日普降暴雨,消防官兵潛入洪水清淤被贊“最帥小哥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