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14歲中國少年一槍就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1964年,解放軍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全軍大比武,網上有一部當時八一廠拍的紀實片,濟南、北京兩大軍區選出的軍事標兵向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彙報表演,雖是黑白片,但內涵豐富,可以看看那時候軍隊的訓練水平,尤其是射擊表演,水平驚人,精彩之極 。

從步兵班用武器上看,56式衝鋒槍、半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已經閃亮登場,與62年以後全軍開始大規模換裝56式系列的背景相符,56式槍族開始換裝後,1962年10月,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經受了實戰考驗,部隊普遍反映良好,但換裝是逐步進行的,如西南、西北部隊參加對飲作戰的五個野戰師中,55師用的還是老槍:53式步騎槍、54式衝鋒槍,53式輕機槍,擔負紅山口邦迪拉方向的主攻,打的相當好,到戰後才換裝 。

大比武緣起於南京軍區的郭興福教學法,副連長郭興福的步兵技戰術訓練方法得到軍委的好評,決定向全軍推廣,郭興福當時用的輕機槍還是53式(仿蘇聯德普式),片中,也可以看到偵察兵在做攀牆表演時,也揹著54式衝鋒槍,這一時期,正是全軍部隊換裝期間,可以回顧一下當年新槍配發後,在部隊手中的表現。

14歲中國少年一槍就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56式衝鋒槍射擊時,左手的兩種握持姿勢,或護木,或彈匣,大軍區層層選拔、集訓出來的射擊尖子們現場示範,槍迷們都別爭了,哪種都行。

影片中出場的戰士,用半自動打速射,全是行雲流水一般,槍響靶落,彈不虛發,我軍終於告別打一下拉一次的栓動步槍時代,好槍沒的說,射手更牛。

​片中所有使用半自動步槍射擊的,無論是部隊選手還是民兵,一律上著刺刀 。為什麼提這個,因為網上一些軍迷有上刺刀影響準確性這麼一說,如果屬實,至少對這些射手來說不適用,肯本沒什麼影響,或者影響忽略不計。作為五大軍事技術之一的刺殺,是那時步兵訓練的重點,片中也有對刺表演。1965年以前,56式半自動是劍型刺,以後才有三菱刺 ,從片中可以看到,都是劍型刺刀 。

八十年代的老電影《湘西剿匪記》裡,有段情節,匪首瞿二十四化妝成轎伕,被解放軍識破,轉身就向山上跑去,四野的一位獨臂團長,喊了聲別開槍,然後不慌不忙地從戰士手中要過一支步槍,單手持槍,右臂一抬,一槍就把跑到山腰的老匪撂倒,把槍扔還戰士,喝聲:上去綁了!帥氣之至,看過片中的一段,就知道這可真沒有一點藝術誇張:

14歲中國少年一槍就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左圖出場的這個戰士,先用右手單手上彈,單臂立姿無依託,五發速射,槍響靶落,更牛的還在後邊,戰士緊接著槍交左手,換成只用左手上彈、瞄準,以同樣射姿又來一遍,還是五發五中,必須的。全場一片沸騰,掌聲如雷。這槍感,逆天了。

可見,戰爭年代身經百戰的老兵,把槍玩到這種境界,不是什麼稀奇的事,老電影大多是良心之作。這樣的兵,真是敵人敢廢他一隻胳膊,他立馬就能要對方的命。

男孩子哪有不愛槍的,現在就那麼點機會,還有一些什麼這知那知的在鼓譟,要取消大學軍訓,著實討厭。再看看那時的孩子,滿滿的幸福既視感。

14歲中國少年一槍就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看了麼,​祖孫三代一起出場了,爺爺呂其喜、父親呂志玉、14歲的呂永順,來自膠東崆峒島,分別持三八式、水連珠、三八式,當時參加表演的民兵代表只有九人,這一家人就佔了仨 。前方分設100米、150米、200米靶,上彈,據槍,爺兒仨個個動作嫻熟,特別是少年,那一臉自信的神情,不得不令現在的人讚歎。小孩率先擊發,首發命中,隨著三八大蓋那特有的槍聲此起彼伏,兩分鐘內,十五個靶子全部打倒,全場再次沸騰 。

呂永順多年後回憶,其實當時他有一個小“犯規”,爺爺畢竟是六十多歲的人,有一槍飄靶了,他年小反應快,側轉槍口就補了一槍,替爺爺把靶子放倒,當時看臺上響起了會意的掌聲。

全家上陣,要的不就是這份親情間的關切和默契麼,少年這一槍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

參加完大賽回到濟南,楊得志司令員給他們特批了一支56式半自動,全家視同傳家寶,每天精心擦槍,到了八十年末,按規定要上交,老爺子死活不幹,武裝部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動,老爺子讓把槍擦的乾乾淨淨,依依不捨地看著被拿走。

連看幾遍,只有一個感覺,假如戰爭來臨,在這樣的中國兵和百姓面前,想來找事兒的,敢進來可以,再想全身而退怕不是那麼容易。

片中還有個鏡頭尤為搶眼,祖孫三人在靶場上槍聲剛停,毛主席獨自先從座位上站起,鄭重地為這一家人鼓掌。

14歲中國少年一槍就打出了人生的精彩

老人家的心思不難揣測,他全部戰爭理論和軍事思想的核心,又得到了一次實踐。

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

兵民是勝利之本。

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

沒看過的可去搜播,這部片子叫《向毛主席彙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