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不少類似於《我不是藥神》中的“救命藥”會產自於印度?

koppt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藥品的研發很燒錢的,在全球都是發達國家在研發,就像《我不是藥神》電影中的瑞士的諾瓦公司,中國都沒有這個研發的能力,更別說印度了。

但是印度會仿製啊,他們專門生產山寨的。

藥品的生產成本很低,貴就貴在當初的研發,以及一層層藥企和醫院賺取得暴利。印度的山寨藥,即使比正版藥便宜10倍,還是暴利。

當年開始做山寨藥的小作坊,如今都已經是世界巨頭企業了。全球藥販子在印度聚集,印度潛伏著全球高端精細的工廠,仿著世界上最頂尖的藥。山寨藥成為印度的支柱企業了。

按理說,要論模仿,誰還能比得過我們中國,但是山寨藥這事,我們不能幹。世界也是有秩序的,有共同遵守的專利法等的。

正是因為印度支持這些山寨藥企!對,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的一方面原因是,人家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又賺錢又救人,我就準了怎麼著吧。另一方面原因是很多藥企不太敢惹印度,這裡就涉及到一件歷史事件:1984年一家在印度投資的美國化工廠發生洩漏,造成近60萬人死亡,20萬人終身殘疾。事後,根據美印雙方私下達成的補充,就是美國對印度仿製藥品,睜隻眼閉隻眼。正是美國的默許,印度才敢這麼做,換做其他國家,可不行哦。

疾病、貧窮是人類面臨的共同的難題,藥品和其他物品我認為是不一樣的。

有網友就提出說:藥品就應該像袁隆平老先生的水稻一樣,確實應該貢獻出來,可以各個國家成立一定的資金,研發出來給予一定的獎勵,在人命上就不要總整什麼專利費,藥神我也看了,在2002年,那個時候一盒藥4萬,那可真是要命,而印度的藥是一樣的,只要500,這資本主義確實壞透了,不知道資本主義用沒用袁隆平老先生的雜交水稻,要不真應該管他們收錢?

藥的背後是生命,是無數的家庭,是良心,不應該單純用錢來衡量吧?


傅一聲


最近這部《我不是藥神》一下子成為了院線最火的電影,大家都哭著出電影院的,確實中國這樣的國情下這樣揭露現實的敢說話的好影片真的不多,《我不是藥神》算是其中一部,那麼裡面反映出來的一些病症的高價藥的情況是不是屬實呢,那麼相關的部門有對於這個問題推動解決了麼?

答案是有在推動的。最近國家醫療保障局的相關人員也出來發言表示:現在各個有關部門正在非常積極的去落實一些抗癌藥物降低稅收的行為。國家醫療保障局在督促這些救命的抗癌藥物的加快降價幅度。並且準備將一些在醫保目錄以外的獨家抗癌藥物納入到醫保的範疇。

國家醫療保障局的相關人員稱在去年的項目推進中已經把赫賽汀、萬克、美羅華等十五個已經經過臨床確認的療效顯著的藥物納入到醫保目錄,這些藥物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價格昂貴。

對於這些已經經過國家醫療保障局的相關流程進入到醫保環節的,國家醫療保障局的相關人員還提出要開展進一步的專項招標採購,在降稅的基礎上通過市場的力量互相競爭把價格降下來。

國家醫療保障局的相關人員還提到,對於現在還在醫保名錄外的獨家抗癌藥物,正在展開一些納入醫保的准入談判,希望在經過合理的引進之後能夠納入醫保,平衡患者需求和企業的合理的利益。

在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居民個人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支出的比例下降了28%。你享受到醫保的福利了麼?


蒙歌先生


《我不是藥神》這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7月5號才上映。文牧野導演,徐崢主演。

徐崢的片子我是超喜歡。

《我不是藥神》中,主角程勇(徐崢)開了家神油店,慘淡經營熬不下去了。準備散夥了。劇情來了。一躍成為印度仿製藥“格列寧”的中國獨家代理。……利潤滾滾來。

然後,有種種衝突,不同人物陷入不同的困局,種種掙扎。

不贅述。

”格列寧”是治療慢性白血病的靶向藥。

救命藥。

我們知道治療癌症白血病等絕症的藥還是有許多的。

但是,吃不起。

貴,太貴。

據一個朋友介紹,印度代購回來的仿製藥一個月花二百幾百,國內的各種進口藥則過萬。

多少家庭因為一個病而陷入困境絕境。

印度的仿製藥很有些名氣的。

第一特別便宜。第二,有療效。

據說,印度政府支持仿製藥。當然不交專利費。印度政府頂住歐美壓力大力仿製。只是特別要求仿製藥不能以盈利為目的。仿製藥是救人命的。歐美天天喊人權,印度那麼多人,那麼多大病患者亟待救治。印度政府以慈悲救人為第一目的,挺舉道德大旗,歐美處於種種考慮,倒也無可奈何。

所以,救命藥多出於印度。蓋源於此。

看得起病,吃得起藥。救得了命。

讚一聲印度吧!




恬然滋味


《我不是藥神》火了。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

這個世界如果只有一種病的話,那就是窮兵!

影片中講到印度有種藥品,叫格列衛,超級便宜,才200人民幣一盒,而正版的售價,則是2.3萬人民幣。

但是,這些便宜藥品在我們國家是違法的,這其實涉及到我們國家的藥品專利保護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藥品進口必須經過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審查、批准和註冊,才能夠在中國合法銷售;而未經註冊的,即以“假藥”論處。

抗癌進口藥一般都涉及到核心專利,會有專利保護,藥品的研發是有巨大成本的。倘若,大家都去假冒,那麼就沒人來研發了,就永遠不能進步了。

同時有各種幾口關稅,你懂得。

所以,正版藥品賣到我們這裡來,往往是翻了幾倍甚至幾十倍,極端情況下幾百倍呀。

可是,印度的仿製藥咋就那麼便宜呢?

說實話,還真就是體制和政策的原因。

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專利法中,對諾華的藥物只承認其製作工藝,不承認其化合物。

中國廠家並不比印度廠家差,只不過中國與美國歐盟等國都遵守通用專利法。

比如,格列衛,諾華早把系列混合物全申請了專利,這樣一來,中國不可能去仿製,但是印度可以!

印度政府承認你的合成線路與產物都要受到保護,對所有的藥都適用。

但是,當會引起人道主義災難的,涉及到社會民生的重大疾病,不管你授權不授權,我都允許我們的藥廠生產。

其實,有時候想想,生活真的不容易。


馮起升


冷眼看世界,客觀說問題。

今天來說說印度的仿製藥。

大家看過《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后,除了心情沉重,思緒萬千外,很多人在問,為什麼電影中又便宜又有效的“救命藥”只能在印度買到?

這是因為,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製藥生產基地,印度製藥企業可以仿製世界上任何一種藥品,不論這種藥品是不是在專利保護期內。很多抗癌的新藥,西方國家剛剛上市幾個月,印度就開始仿製了。

整個印度生產了全球20%的仿製藥,它的仿製藥出口到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60%以上出口到歐美、日本等國,其中美國市場上的仿製藥品近40%來自印度(注意,這些出口到其他國家去的仿製藥,如果是在專利保護期內的,都是通過走私途徑賣到其他國家去的,不是合法正規出口方式)。印度的仿製藥,療效都是有保證的,很多仿製藥和原研藥效果不相上下,但是價格卻只有歐美原研藥的20%—40%,有的甚至只有10%。

那麼印度藥企為什麼能無視專利保護,肆無忌憚的生產仿製藥呢?這個源於印度政府的支持和保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印度的醫藥管理還是很嚴格的,注重專利保護,但是印度自己又沒有能力研發出好藥,人們只能購買西方廠商生產的價格昂貴的處方藥。

後來,自從印度製藥名企蘭博西的創始人仿製了一款羅氏公司生產的鎮靜劑後,印度政府開始轉變態度,並開始鼓勵藥企生產仿製藥。當時,羅氏正版的鎮靜劑是12000美元,而仿製鎮靜劑的價格僅為3000美元。價格便宜,藥效又好,為印度廣大的窮人提供了物美價廉的藥品,深受歡迎。

1970年,印度政府幹脆頒佈新的《專利法》,允許印度藥企隨意仿製生產任意一種藥品,只要製藥工藝和原研藥廠稍微有那麼一點點不同就行,不論原研藥是不是在專利保護期內。

這部《專利法》頒佈後的30多年間,印度仿製藥快速增長。其中,製藥企業數量從1970年的2257家,增長到1980年的5156家,2005年超過了2.3萬家,時至今日,用不計其數來是毫不為過。



那麼,這些仿製藥有效果嗎?

答案是,只要你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仿製藥,絕對有效果,而且大藥企的仿製藥和原研藥效果不相上下。價格卻只有原研藥的百分之二三十。

那麼,西方國家的製藥企業不起訴印度藥廠嗎?

起訴,但是沒用!

比如,拜耳公司,輝瑞公司等都起訴過印度藥企侵權行為,但是印度政府總是以“原研藥價格太高,窮人買不起”的人道主義立場駁回起訴。

後來妥協的結果就是,專利期內的仿製藥只能在印度國內賣,不允許銷往其它國家。

所以,印度的仿製藥都是通過非官方渠道賣到其他國家去的,說白了就是要走私。


有人會說,為什麼我們國家不像印度一樣,大量生產仿製藥,來造福國民呢?

這是因為,我們國家不僅加入了WTO,還是世界知識產權保護組織(WIPO)的成員國。加入了這些組織,就要遵守組織的規定,所以我國在專利藥的管理上還是很嚴格的,再說,一味的大規模仿製藥,不僅會被起訴,更主要的是不利於本國醫藥產業的長期發展和醫藥研發能力的提高。

其實,對於專利藥的仿製,短期看,是原研藥企業收到損失,從長期看,其實最終受到傷害的是患者。因為,一款新藥從研發到最終上市,投資費用是非常非常大的,藥企就是靠專利保護期內的高藥價來收回研發成本,並賺取適當利潤的,如果都在藥品專利期內去仿製,那麼藥業無法收回成本,就沒有資金再去研發,賺不到錢,就沒有動力去研製新藥,沒有這些新藥的研發,最終患者也會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

但是,世界上又有那麼多的病人,或是窮人,或是因病致貧,他們無力支付高額的藥品費用,仿製藥給了這些人便宜又有效的藥品,是為這些病人,窮人造福,從人道主義上又無懈可擊。

所以,既要保護專利藥研發企業的利益,又要保障民眾吃得起藥,真是個兩難的困境!


三開其口


印度能成為世界仿製藥的中心,得益於其強悍而獨到的專利政策、逐年累積的製藥業生產能力、英語交流的便捷性以及政府對生化行業的高度重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儘管在仿製藥生產方面印度無疑超過了中國,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醫藥化學和醫藥生物技術研發方面印度就比我們強很多。

首先是印度的專利政策。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多年,印度一直拒絕承認西方專利,並以救治國民健康為由,有組織地推動了仿製藥工業的發展。其實中國在改革開放前也是如此,比如,我們今日廣泛應用的各種抗生素,幾乎百分之百是1950年代到1980年代中國藥廠仿製生產的。雖然其中有很多藥是過了專利期的可以隨便仿製的品種,但這些藥中沒有一個是中國自己研發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但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更快速的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和經濟秩序,也由於我們已經建立了完備的、在當時領導人看來幾乎無需在獲取西方新專利藥就可以自給自足的製藥工業,我國並沒有堅持強行仿製(強仿),從而換取西方國家對我們更加開放市場。而印度則不同,仿製藥行業的發展已經讓它成為了印度的支柱行業,印度也沒有那麼大的出口需求或者其他需要交換的條件,所以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印度在壓低西方藥品專利價值這方面態度非常堅決。即便逐漸開始承認西方專利,也仍然以各種程序或道義理由為本國藥企的仿製工作開綠燈。西方藥企當然要給印度施加巨大的壓力,但印度在這方面也體現出非常強的抗壓能力,當然,印度仿製藥是絕對不可能賣回到歐美國家的。

另一方面,由於語言和人才交往的便利,也由於其長期積累的能力,印度製藥業可以快速實現國際交流,可以最大程度上獲取或破取除專利(專利都是公開的)外的各種技術秘訣和生產工藝。而這一切,又與印度政府對生物醫藥行業的高度重視分不開的。印度政府中專門設有生物技術部,它既不同於衛生部也不同於科技部,而是打通了生物醫藥技術從研發到生產一條龍的專業部委。這一獨立部委也對該國的仿製藥行業給予了大力支持。

但是從科技創新角度而言,印度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其實並不如中國。中國科學家迄今為止,已經研發併產業化了將近十個完全原創的新藥(其中包括由西方科學家最早提出新藥的理論,但在中國實現了商業化的一些抗癌生物技術藥品),而印度這方面的記錄幾乎是零。雖然這些新藥大部分在市場上都不會像西方的明星新藥一樣能實現上百億的銷售額,但它們仍然能體現出中國的原創能力。至於這些藥最終沒有實現預期的市場擴張,這也與中國的市場環境、醫藥管制政策、醫保政策等各方面因素有關。

當然最後一點要說的是,雖然技術並不一定比印度落後,但中國企業由於廣泛的惡性競爭,在生產工藝環節,我們確實有很多欠缺,這也導致同樣的藥品,同樣的有效化學成分,中國生產的藥的效果有時會查一些。


科學時評


最近,《我不是藥神》正在熱播,影片講述的是無錢買藥的白血病患者意外發現印度仿製藥不僅便宜還好用。

比如白血病特效藥格列衛可以讓慢粒白血病患者10年生存率從不到50%提高到90%,在中國價格為23500元一盒,一盒為一個月服用劑量。但在印度,只要1000元,甚至可以壓價到200元一盒。

便宜沒好貨?印度仿製藥:不

印度仿製藥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印度仿製藥的特點是:便宜,一般為同類原產藥的十分之一,並且還有著原產藥95%以上的療效。

藥品的成本都很便宜,但是配方是受知識產權法保護的,所以藥品都有它的專利保護期,這也是為了鼓勵創新,只有利益,才會有更多的藥物創新。

印度是美國境外擁有最多FDA認證藥廠的國家,印度仿製藥也都是嚴格按照FDA標準,直接仿製原研藥生產的仿製藥,是屬於物美價廉的好藥。

印度藥企都有國家政府法律保護,印度政府為了降低藥價,能順利製造仿製藥,只支持1995年後的藥品專利,不支持現有藥物混合或者衍生藥物申請專利。

比如格列衛新開發的版本被認為只做了改進,屬於衍生藥物,缺少創新性,不應當享受專利,所以在印度沒有專利保護,印度藥企可以自由進行仿製。

同時印度還有專利強制許可制度,可以忽略某些藥品專利從而強制進行仿製藥的生產。

中國將增加印度藥品進口

根據印度藥品出口促進委員會(PHARMEXCIL)的數據,印度2014-15年向中國出口的藥品,藥品和精細化學品價值1.38億美元,中印之間的醫藥貿易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中印雙方就推動印度藥品進入中國市場進行了良好溝通,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中印雙邊醫藥貿易合作的具體措施,並促進印度藥品進入中國市場。

好消息!抗癌藥要降價了!

今年4月,中國首次宣佈將取消28種藥品的關稅。5月1日,我國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

印度外交部表示,印度和中國已同意減少對印度藥品,特別是抗癌藥物的關稅,因為它們比西方替代品便宜得多,此舉可能導致中國大規模市場向印度更便宜的仿製藥開放。

減按3%徵收進口環節增值稅、罕見病用藥簡化上市要求,同時會有更多的進口抗癌藥納入醫保範圍,隨著抗癌藥新規逐步落地,各有關部門正積極落實抗癌藥降稅的後續措施,督促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爭取讓群眾早用上、用得起好藥,逐步減輕重大疾病患者的醫藥費用負擔。

2018年再度連任的普京能否挽救俄羅斯經濟?幾百萬印度女犯人為何與男子關在一起?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看了《我不是藥神》,很多觀眾會有和題主一樣的疑問,為什麼許多便宜的救命藥都產自印度呢?



原來,印度不僅有神油,還有神藥。看似落後的印度,竟然是全球製藥工業的超級天才盜版國家。

1947年,印度剛獨立,一個超雞賊的印度人發現了一個簡單的賺錢方法,這個人就是印度著名藥企蘭博西(Ranbaxy )的創始人,號稱印度藥界之王的巴伊·莫漢·辛格。



巴伊賺錢的套路就是山寨歐美廠商的藥,這個創業門檻不高,因為藥品成分都是現成的,成本也比較低廉。

那些正版藥價格高昂,主要是因為需要投入巨大的研發費用,通過科學家在數以千萬的藥品成分中挨個兒實驗,看看哪一種成分對某個疾病治療效果,之後再加入哪些成分把效果增強。

但配方傳到印度,只要照藥盒上買一堆原料,機器配好,挨個兒測試就完事兒了 。大家想象不到,好多世界頂級藥品就是在印度簡陋的手工作坊中加工售賣的。



當然,巴伊老爺對低價藥是不屑一顧的,能入他眼的仿製藥,年銷售額至少要達兩億。精準眼光和敏銳嗅覺雙重加持,不過幾十年,蘭博西衝出亞洲,走向全球,一舉成為世界三大山寨藥企業之一。

巴伊簡直稱得上是印度藥界的康熙大帝,靠仿製把小作坊發展成國際大公司。如今的蘭博西已經依靠盜版攢下的資本積累完成了轉型。

蘭博西利用印度極其廉價的臨床試驗成本進行自己的藥品研發,搖身一變披上了正版製藥工廠的皮。這種資本主義殘酷黑色幽默在印度屢見不鮮。

先富帶動後富,如今的印度已然是世界山寨藥廠之國,印度山寨藥已經成為支柱產業,成為第三世界人民的救命稻草。

全球藥販子在印度聚集,印度潛伏著全球高端精細的工廠,仿著世界上最頂尖的藥。



打開印度Natco公司的官網,他們是這麼介紹公司的信條的: “我們是為窮人和無依無靠的孩子們服務的。”

初看來,似乎覺得歐美藥廠是為了利益不顧病人生死的萬惡資本家,印度則是手指道義利劍的革命者。

但事實恐怕比這複雜得多。 一件藥品從研發到上市需要消耗常人難以想象的財力和精力,世界的進步可不是靠山寨所能推動的。

但是反過來看,如果沒有這些山寨藥廠,世界上大量的窮人是會在沉默和無力中病死的,他們是壓根吃不起正版藥的。

客觀上,這些山寨藥廠的確做了劫富濟貧的羅賓漢,救了很多人命,在情感上他們的行為造成了善的事實。但在程序上他們確實侵權了,不合規矩,會阻礙製藥科技發展。



兩個維度一邊是理性的力量,一邊是情感,當兩種力量衝突,必定一方受損。

《我不是藥神》敢於直面現實,將人類社會一直存在的這道難題推上銀幕,一邊是人命,一邊是規矩,這道人類世界超高難度的選擇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


南宮尋歡


一部《我不是藥神》把印度便宜的仿製藥推到了人們的眼前,讓大家熟悉了印度有著相對便宜得多的“救命藥”可以來自於印度。那麼為什麼印度會如此盛產仿製藥呢?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印度的藥不用擔負高額的專利費用,這樣就將藥物的價格極大地降低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西方藥品公司如此強勢的當下,印度能夠頂風而上,西方國家難道都這麼容忍印度嗎?其實西方企業多次在印度國內和WTO的框架下起訴印度的仿製藥企業,但是收效都甚微。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印度的國內法對於這些仿製藥企業的極大保護。印度的國內法規定,只要在生產工藝上與外國藥企的專利藥有些微區別,就在印度國內不構成侵權。所以,只要印度的仿製藥企業在生產工藝上稍作調整,藥品的化學成分一模一樣都沒有問題。而印度仿製藥企業在國內法的保護下,完全走向了現代化,走向了規模,走向了世界先進水平。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5的仿製藥就來自於印度。

印度和中國一樣是個人口大國,對於藥品的需求是龐大的,而印度的極端貧困和缺乏健全的醫療體系也決定了印度人民消費不起西方昂貴的原裝藥,這也為印度的仿製藥提供了生存的沃土和極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便宜的印度仿製藥在國內法的護航下,在極大的市場需求下走得相當穩健。


美國高娓娓


主要原因是印度不忌諱藥物國際專利,仿製藥業發達,降低了藥物成本。根本原因在是印度藥品專利政策鼓勵推動的,主要基於兩個政策法案。

只承認製造工藝的專利法案

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開始鼓勵印度本土公司的藥品發展,並在1970年頒佈了專利法案。這項專利法案取消了食品和藥品的成分專利,只承認藥物製造工藝的專利。而且這些專利被縮短為5到7年的時間,這使得印度藥企可以通過逆向工程使用不同的工藝來仿製昂貴的藥物,降低生產成本然後廉價地提供藥物,但整個製藥行業一直在遵循這種商業模式。直到2005年,頒佈了專利新法案,但是隻對1995年以後發明的新藥物或經改進後能大幅度提高療效的藥物提供專利保護,但不支持原有藥物混合或衍生藥物的專利。上世紀90年代,印度的Cipla製藥公司開始在非洲提供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每天的價格不到1美元,遠遠低於輝瑞每天33美元的價格,目前非洲近80%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來自印度。這有利於在衛生系統薄弱的地區向患者提供廉價藥物,當然也有經濟上的好處,目前印度仿製藥很大比例用於出口到國際市場。

強制許可

2005年,印度正式加入了世貿組織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該協議要求成員國尊重在其他成員國市場上發佈的專利權利。印度通過談判獲得了強制許可,允許當地企業在公共衛生需求重大的情況下,生產用於國內用途的仿製藥,這些藥物也可以出口到外國。2012年3月,印度首次頒發了強制許可,授予印度仿製藥製造商Natco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由拜耳公司申請專利的抗癌藥物——索拉非尼(多吉美),隨後又頒發了多個抗癌藥的強制許可。

印度仿製藥要面臨來自美國跟歐洲的巨大壓力,美國要求其引入數據專有權,為開發一種藥物和藥物本身的數據提供知識產權保護,這也意味著禁止強制許可,甚至可能限制非專利藥品的仿製版本,如歐盟就頻繁扣押過印度公司的仿製藥品,指控其侵犯專利。


當然,保護知識產權的目的是保護創新,促進新藥的研發,只不過對於保障制度不完善的不發達國家地區的人多了一個專利保護期的時間延緩。印度製藥行業也正在強化價值鏈,從初級逆向工程產業向國際市場轉變,接受研究驅動的業務,以增加其全球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