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據說姜維被殺之後,魏軍將士對姜維想借鍾會之手殺死他們的計策非常憤怒,所以剖開了姜維的屍體,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世說新語》中記載: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鬥在古代是計量用的工具,“十升為鬥,十鬥為斛”,一斗為一石的十分之一,大概就是能裝10斤米那麼大的容器。《黃帝內經·素問》裡講:“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主決斷,這是老祖宗的觀點。北伐,應該是姜維生命裡最決斷的一件事情。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一、天水麒麟兒

姜維是今天天水甘谷人,年少成名。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幼麟就是指姜維,又稱天水麒麟兒。諸葛亮曾經給蔣琬的信中稱少年姜維為“涼州上士”,可見對他的器重。然而,姜維在蜀漢的政治地位與號稱冢虎的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相比差別是比較大的,更比不上諸葛亮一人之下的待遇了。姜維始終都未成為蜀漢的政治核心,這與當時蜀漢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事實上,劉備集團入主益州之後,成都就是三種政治勢力在明爭暗鬥。益州最早的刺史是郄儉,此人在益州大肆聚斂,貪婪成風。劉焉,也就是劉璋的父親聽人說益州有天子之氣,就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前往益州整頓。後來,張魯割據漢中,切斷漢中的交通要道,劉焉也就成為一方豪強。就是這個劉焉,向朝廷建議刺史、太守權利過大,朝廷可以選派重臣擔任“牧伯”,替皇帝到安定天下,這就是漢末著名的“廢史立牧”的政策,事實上州牧後來成為一股更大的割據勢力,比如袁紹是冀州牧,陶謙是徐州牧,劉表是荊州牧,這些地方豪強都是從州牧起家的。劉焉與劉璋父子同樣是先後擔任益州牧,在當地苦心經營20年。到劉備集團入川時,益州就存在了三股勢力。一股是益州本土的士人勢力,一股是劉璋父子栽培起來的冀州勢力,一股就是劉備集團的荊州勢力。諸葛亮在世時,能夠調解壓制住三種勢力,但諸葛亮死後,鬥爭就逐漸凸顯。姜維是魏國降將,不屬於任何一股勢力,所以他的北伐一開始就是受到各方面的反對,因為北伐僅僅是諸葛亮的遺願,膽觸碰了所有人的利益。姜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先後進行了九次伐魏,決絕之心,可見一般。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二、常敗將軍

姜維北伐,在後世依然是爭議比較大的歷史事件。戰略上來講,姜維的北伐不能從根本上動搖曹魏的根基,換言之,姜維是單純為了北伐而北伐,事實上已經完全背離了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夷陵之戰後,劉備集團的勢力已經被清除出荊州,隆中對裡所講的就只剩下了益州這一路,諸葛亮與孫吳修好,退而求其次,聯合孫權在合肥一代牽制曹魏,而當時北方的形勢還不安定,涼州的羌族、遼東的鮮卑和烏桓、公孫淵對曹魏都有極大的威脅,這是諸葛亮北伐的前提。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然而到姜維北伐時,曹魏政權這些周邊的威脅已經基本肅清,即便是在曹魏內鬥最嚴重的時期,北伐也只是隔靴搔癢。其次,蜀中疲敝,有人做過統計,諸葛亮死後到蜀漢滅亡,蜀國的綜合國力(主要指人口數量和糧食產量)是倒退的,而蔣琬、費禕主政期間,對蜀國經濟的發展是起到過促進作用。所以很多人認為,蜀國最應該做的做的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然而,我認為沒有北伐蜀國會滅亡的更早。偏,是蜀漢的優勢,膽同時也是劣勢,以益州一地之力想長期偏安基本上不可能的,參考秦國滅巴國和北宋滅後蜀。以戰養戰,應該是蜀國最正確的策略。關鍵是怎樣戰,諸葛亮的北伐始終是在他隆中對的策略之內,他總是在尋找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的時機和形勢。而姜維將北伐的重點放在隴西,又缺乏外部力量牽制的情況下,以蜀國的後勤保障能力,是很難成功的。所以,儘管姜維北伐勝多敗少,但還是有人稱他為“常敗將軍”。其實,諸葛亮是不世出的天才,是戰略家,姜維是不可多得的將才。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三、鞠躬盡瘁

姜維是不屬於蜀漢政治鬥爭的任何一方,但最後苦苦支撐危局的卻是他。即便是假意投降鍾會之後,仍然坐著鬥爭。很難講姜維對蜀漢集團有多大的認同,《三國志》中陳壽對他的評價是“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仲致隕弊”。鑑於陳壽對蜀漢集團的一貫黑化,這個評價是有失偏頗的。終其一生,姜維都在為諸葛亮的遺願而奮鬥,士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這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生前受到所有人的非議,死後受到不公正的評價,只是為了貫徹丞相所託付的一切。在三國這個前期軍閥亂戰,後期魏蜀吳內鬥不斷,充斥著無數背叛與腹黑的奇葩時代,姜維可以算的上一股清流了。

三國篇:姜維,士為知己者死

歷史|人文|旅遊|分析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