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樣評價抗日英雄張自忠?

何懼長路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三十:陸軍上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官。

1940年5月日軍華中方面軍集結30萬大軍發動宜棗會戰,欲切斷重慶長江運輸線。在第六戰區第33集團軍司令官張自忠將軍於1日下達作戰指令,7日張自忠率部東渡襄河北進。

14日張自忠司令部1500人被日軍重兵包圍在南瓜店以南,戰至16日下午4點,張自忠與其部下全部戰死,一代抗日名將,懷著“平安的良心”壯烈殉國,時年四十九歲。

日軍打掃戰場的時候,確認張自忠將軍身份,立即將遺體抬到日第39師團司令部,經核驗身份後,師團長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將將軍的遺體擦拭乾淨,用繃帶裹好。

並命人為將軍趕製了一口棺材,將將軍葬在了陳家祠堂後面的土坡上,墳頭上立一墓碑:“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當後續第38師到達南瓜店,得知張總司令噩耗,黃維綱師長當即率領敢死隊夜襲陳家集,拼死將將軍的遺體奪了回來。

18日,張自忠的忠骸運抵他原先指揮部快活鋪,第33集團軍將士痛哭不已。副司令長官官馮治安、蘇聯顧問查看了將軍的傷勢。

將軍身上共傷八處:除右肩、右腿的炮彈傷和腹部的刺刀傷之外,左肩、左肋骨、右胸、右腹、右額各中一彈,顱腦塌陷變形,面目難以辨認,唯右腮的那顆黑痣仍清晰可見。

張自忠將軍殉國後,軍委會通電全軍,表彰將軍一生功績,李宗仁得知張自忠的死訊,痛哭失聲,“精神恍惚,若有所失”。


護送張自忠將軍靈柩前往重慶的護衛隊。

張自忠將軍靈柩運離宜昌前往重慶進行國葬,宜昌十萬百姓冒著日軍的空襲,無一人躲避,秩序井然地護送著靈框前行。

沿途道路兩側佈滿香案、鞭炮轟鳴。有位老太太聽說將軍靈樞要運離宜昌,天未亮即起身趕做麵食,她說:“我要為張將軍做頓北方飯。”沿途百姓知道是將軍靈柩,無不膜拜告別。

28日靈柩運抵重慶,舉行盛大國葬,牌位入全國忠烈祠。令人唏噓的是,張自忠殉國後,其夫人亦絕食七日而亡,兩人合葬重慶梅花山。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
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親自弔唁。

張自忠早年投奔馮玉祥,忠勇善戰,憑戰功升遷,中原大戰後被張學良改編,任29軍38師師長。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出生在山東臨清一個官宦家庭。自幼隨父任職,14歲返回臨清,16歲奉母命成婚。

1908年考入臨清高小,畢業後考入天津法政學校,並加入同盟會。1916年經好友推薦,張自忠投奔馮玉祥,任中尉排長。

1924年張自忠任學兵團團長,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囚禁直系首領曹錕,並將溥儀皇帝逐出紫禁城。張自忠奉命襲擊古北口直系交通兵團,驅趕駐守豐臺的英軍,重新奪取豐臺控制權。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130萬人。張自忠任第6師師長,歸張維璽南路軍節制。

5月南路軍首先在平漢線向蔣軍開戰,張自忠指揮第6師夜襲,從蔣軍手中奪回許昌十五里店。6月中旬,張自忠部由平漢線轉用於隴海線,支援東路軍,在高賢集打敗蔣軍精銳張治中之教導第2師。

他的參謀長張克俠評價說:‘’其決心堅強,臨危振奮。每當情況急迫之時,輒鎮靜自持,神色夷然。‘’

1930年9月18日,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宣佈放棄中立立場,通電擁蔣,隨即揮師入關,佔領華北。在蔣介石的分化拉攏下,西北軍大量倒戈,10月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

張自忠的第六師除了配屬粱冠英的第十七旅隨梁投蔣外,尚有第十五、十六旅一部和手槍團大部,約5000人,是西北軍殘部中最完整的部隊之一”。

1931年1月16日,西北軍殘部正式編成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劉汝明任副軍長,馮治安任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

6月,南京政府開始整編全國陸軍,第三軍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


全面抗戰爆發前,日軍一直在蠶食華北,張自忠作為29軍軍長,被人誤會為漢奸。其後張自忠奮勇作戰,終於洗刷汙名,成為抗日英雄。

1933年1月10日,29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一帶待命,以備不測。3月4日日軍攻佔承德,29軍奉命赴喜峰口阻擊日軍。

3月7日,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日,日軍無法獲勝,轉而進攻羅文峪方面。

張自忠、馮治安將37師劉景山團和38師祁光遠團調往羅文峪,歸劉汝明師長指揮,結果日軍再遭敗績,狼狽撤退。

這是抗戰以來國軍少有的勝利之。由於長城兵力薄弱,最終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佔領遷安,29軍陷於腹背受敵,被迫放棄喜峰口一線後撤。民國政府隨即與日本簽訂屈辱的《塘沽協定》。


29軍駐守北平,軍長宋哲元和張自忠認為北平是西北軍地盤,不希望中央染指,至於日本人,兩人自信滿滿以為能應付。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宋哲元將29軍主力帶出北平,38師師長、北平市長張自忠正臥床治病。

張自忠下令貼出安民告示,放日軍入城。輿論界一度認為張自忠為“漢奸”。8月6日,張自忠偕副官廖保貞、周寶衡躲進了東交民巷德國醫院,同時通過《北平晨報》等媒體發表聲明,宣佈辭去所有代理職務。

8日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逃離北平。
離開北平後,張自忠不斷上書蔣介石和軍委會,要求報國雪恥,都石沉大海。後來在李宗仁推薦下,急需軍事人才的蔣介石才任命張自忠為原38師擴編的59軍代理軍長。

1938年3月,張自忠率部參加臺兒莊戰役,在臨沂血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臺兒莊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退,保證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

1939年5月,中日兩軍在鄂北地區進行隨棗會戰。5月10日,張自忠部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

12月張自忠率領右翼兵團參加冬季攻勢。12月12日,張自忠率三十八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13師團第103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84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此次戰爭是抗日戰爭期間國軍唯一發動的一次戰略進攻。張自忠老部下:馮治安、張克俠。

1940年5月,日軍發動棗宜會戰。5月1日,張自忠親筆書寫昭告全軍書: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 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當時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軍作戰,但他不顧部下勸阻,堅持親自出戰。5月6日晚致書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馮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爭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若與179師、38師取不上聯絡,即帶馬師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次日張自忠親率1500多人東渡襄河作戰,可見將軍東渡尋找日軍決戰,知道凶多吉少,已經抱有必死之心。


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臺在張自忠死後當日,發出報道稱張自忠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周恩來:‘’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李先念:“抗日名將,民族英烈。高風亮節,氣壯山河。”

胡錦濤:“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

1941年5月,在南瓜店張自忠殉國的山頭建造了“張上將自忠殉國處"紀念碑,山下修建了兩千戰死十里長山的官兵公墓。

1944年8月,民國政府將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資紀念。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頒令將鐵獅子衚衕改為張自忠路。

後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均設立張自忠路。重慶北碚區西南縉雲山建張自忠烈士陵園,湖北宜城建有張自忠紀念館。


菸酒閣大學士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抗戰名將,民族英雄。先後參與多次大型會戰,戰功卓著。1940年犧牲於棗宜會戰襄陽前線,年僅49歲,是抗戰時期中國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


張自忠出身在一個宦官家庭,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11年,在天津上學的他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1916年投奔西北王馮玉祥,參加了軍閥混戰。後來西北軍被整編為29軍。

1933年,日軍攻陷熱河首府承德,29軍開赴長城前線作戰。張自忠在喜峰口戰鬥中表現出色,打出了中國軍人的風采。無奈蔣介石忙於內戰,最終和日方簽訂了《塘沽協定》,致使華北門戶大開。在日軍的威逼利誘下,29軍宋哲元等在1935年成立了冀察政務委員會,張自忠為察哈爾省主席,華北地區成為29軍的獨立王國。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29軍作戰不利,平津相繼失守,副軍長佟麟閣戰死,張自忠成為二號人物,並接任宋哲元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試圖和日本和談,被國民一度認為是“大漢奸”。8月,張自忠迫於壓力辭去所有職務,並離開北平。

離開北平後,張自忠為洗刷漢奸罪名,投身抗日戰場。1938年,率部在臨沂阻擊板垣師團7天,為臺兒莊會戰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1939年,參加隨棗會戰,作戰果敢英勇。1940年,升任第五戰區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死於前線,壯烈犧牲。



張自忠死後,國軍組織力量搶回其遺體。途徑宜昌時,全城百姓夾道送別,日軍戰機多次在上空盤旋,卻未投彈。遺體抵達重慶後,國民政府為其舉行了隆重祭奠儀式。妻子李敏慧傷痛欲絕,絕食七日而亡。


石頭說歷史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踐行豪言,在棗宜會戰中身負重傷,報國成仁。

張自忠在天津求學期間,深受孫中山救國理論影響,立志救國。後入馮玉祥部,參與直奉混戰,他沉穩冷靜,指揮若定,深為馮倚重。在中原大戰中曾擊敗張治中部。戰後張自忠所在部被蔣整編為29軍。

1933年,張自忠率部參戰長城會戰,在喜峰口一帶與日軍激戰,取得大捷。因蔣的妥協,日軍最終突破長城防線,29軍退守西南。

七七事變後,張自忠代理冀察和北平行政首長,忍辱負重,與敵周旋。此間國人紛紛指責他為漢奸,張自忠心中痛苦,渴盼殺敵雪恥。後辭去代理職務,回到南京。

1938年3月,日軍板垣部逼進臨沂。張自忠率部馳援龐炳勳。兩部密切配合,殲敵三千餘人,切斷敵人馳援臺兒莊之路,為臺兒莊大捷立下汗馬功勞。

1939年5月,岡村寧次重兵發動隨棗會戰。張自忠出奇制勝,險渡襄河,狙擊敵人精銳,敵人潰不成軍,是役取得大捷。

1940年,棗宜會戰開始。張自忠身為高級指揮官,留下“或暫別或永別,不得而知”的遺書,決然率部親臨前線。他率部在棗陽一帶狙擊敵人主力,部隊乘勝追擊,大敗敵軍。後日軍大舉增兵,張自忠部血戰數日,軍需匱乏,彈盡糧絕,全軍覆沒,張自忠身負重傷,壯烈殉國,時年49歲。

將軍殉國,山河同悲。國府追授他上將軍銜,共產黨人高度讚揚他氣節忠義。張自忠將軍身為高級指揮官,卻親臨前線,以死明志,浩然正氣,日月可鑑。


歲月是一條河流


毛主席曾為張自忠題詞:“精忠報國”!

由此可看出

一、張自忠有岳飛一樣的報國忠心;

二、張自忠也有過岳飛一樣的“委屈”經歷。不同的是,岳飛是被當權者所害,而張自忠是被民眾冤枉。

日軍稱張自忠為“活關公”,是因為其戰場上勇猛無敵,對下屬,百姓又恩愛有加,對得起忠勇二字。張自忠犧牲後,日軍全軍脫帽行禮,為防止將軍的遺體被毀壞4次放棄飛機轟炸。

將軍遺體受到最隆重的待遇:蔣親自扶靈橫穿整個重慶城;“榮字第一號哀榮狀”;入忠烈祠排第一位。

皆為其忠勇!!

然而最悲的是,張自忠滿腔熱血卻被誤認為奸佞,這冤枉至死都未能洗刷,將軍以死明志或許與此也有些關係吧。

總之,張自忠是個岳飛似的的民族英雄。忠勇報國而又受誣陷,但歷史總會還其清白!

為張將軍作詩一首,慰將軍在天之靈!

《悼張自忠將軍》

人生天地間,無欺心自安,

忠侫猶未斷,碧血已流乾。

忍辱抵倭寇,大義薄雲天,

生民不敢忘,將軍莫心寒。

願將軍安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