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養兒防老,只有閨女的家庭,現在都如何了?

馬虎李


農村養兒防老,只有閨女的家庭,現在都如何了?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以前的農村,家裡如果沒有男孩只有女孩晚景會相當淒涼,以前婦女的家庭地位低,女兒出嫁了很難幫孃家什麼忙,但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婦女的掙錢能力不僅不輸給許多男人,家庭的地位也比以前高得多,生女兒好啊!

如今許多農村家庭,家裡兒子多的不僅僅沒有防到老反而被脫層皮苦不堪言,家裡只有女兒的日子卻過得相當瀟灑!要不然怎麼會有人說一個兒子是建設銀行,兩個兒子是農業銀行,家裡有個女兒屬於招商銀行!這雖然是笑言,但是說的的確是實情!

家裡有個兒子付出的多、收穫的少!

父母花在兒子身上的精力要遠遠超過女兒,相對來說女兒要乖巧得多小時候就更讓父母省心,到了成年之後更是天壤之別,現如今居高不下的彩禮和房價讓娶媳婦成了沉重的負擔,一個兒子就已經要命了,兩個兒子無疑是剝皮,如果是女兒就輕鬆多了!

女兒是貼心的小棉襖,女兒對父母照顧比兒子更用心


父母晚年要幸福既要有物質基礎,更要有精神保障,在這方面女兒不僅僅物質上與兒子不相上下,而且會更細心更體貼,對父母的照顧要比兒子好得多,我有三個舅舅,大舅家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另外兩個舅舅都是兩個兒子,我大舅家的日子過得滋潤得多!


心安理得君


1、

看到這個題目,覺得我最有發言權了。


我出生在農村,我們就姐妹三個,我是老大。


小的時候,也經常聽人說,家裡沒有男孩子,沒人給父母養老等等。那時候,雖然父母比較開明,但是我隱隱約約也能夠覺出他們內心的不安。


一是有一種“傳宗接代”的思想在作怪,二來也覺得將來女兒們都嫁出去了,沒有人守在身邊。也怕自己孤獨終老。


我上學成績比較好,而且小的時候脾氣比較急躁。所以父母不看好我,不願意讓我在家。大妹妹從小性格溫和,而且上完初中就不上學了。


小妹妹從小跟個男孩子一樣,好像也很沒有耐心的樣子。因此,大妹妹成了留在家裡的最佳人選。


村裡人知道父母要把大妹妹留在家裡招贅的想法以後,很短的時間內,家裡的門檻就差一點被媒人踩壞。


最終跟離我們很近的一個小夥子訂親了,他家哥兒四個,他是老四。其實一說招贅,好像名聲不好聽。


所以,當時他們訂親的時候,請了見證人,寫下字據:大妹妹兩口子婆家那邊跟其他哥哥們一樣養老人,我們這邊,所有的家產、房子、地都是大妹妹的。父母將來由他們養老送終。將來的孩子也姓我們這邊的姓。


他們其實兩邊老人都養著。


後來,他們結了婚。生下了小外甥,很漂亮的一個男孩子。


再後來,我考上學跳出了農門,兩個妹妹,都相繼來城裡,買房、找工作,都在城裡安了家。


由於當時大妹妹也沒多少錢,又有老人們一起住,所以同樣的12萬塊錢,他們沒有買100平米的2室的單元樓,而是買了市區邊上的一座帶院的三上三下的房子,為的是臥室多,都能住得下。


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房子住了3年,就面臨拆遷。補償了他們2套房子,還有一些配套的車庫、倉房。光房子一共260多平米,摺合成錢大概有170多萬。


爸媽跟大妹妹住在一起。有的時候也來我家住上三、兩個月的。


爸媽哪個身體不舒服,我們姐妹三個商量好,誰方便就帶去醫院,輪流守護。出錢出力從沒計較過。



“媽,咱家還是存著點錢吧,姥姥姥爺誰有個病啊災的,需要花錢,起碼咱們能拿得出來。”女兒那天對我說。


因為相比兩個妹妹,我們生活水平稍好一些。孩子知道爺爺奶奶都有退休金,而姥姥姥爺沒有。這些也是我跟老公經常唸叨,孩子也記在心裡了。


爸媽現在在城裡已經住了有12年了。偶爾回老家,鄰居們都說他們氣色好,身體結實,都很羨慕。說如果要是生了3個兒子的話,可沒這樣的好日子過。


鄰居家三個兒子的,父母要為兒子蓋房娶妻、帶孩子,還有因為偏了這個向了那個,婆媳矛盾、妯娌不合。那家的老頭老太太受了不少氣。


2

原來說的養兒防老,是一種重男輕女的思想。因為以前農村機械化程度低,父母老了,不能做重活兒了,有兒子,自然會承擔一些重的體力勞動。


可是現在農村農活兒大都機械化了。人們坐在地頭兒,麥子就變成錢放進腰包了。


還有老人病了,出錢出力,以前在農村習慣上也是兒子。但是現在大家可以去醫院看看,那些在床前伺候老人的,有幾個是兒子?還不都是女兒們在忙碌。


再者,實行計劃生育以來,農村會有很多一女或者兩個女兒的家庭。父母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養育女兒們身上。將來女兒們也一定會承擔起照顧父母的擔子,肯定不會坐視不管。


如果孝順,兒子女兒都一樣,如果不孝順,“養兒防老”就是一句笑話。



河北農民頻道,經常看到一些調解類的節目,農村的比較多,有很多兄弟姐妹為了一些家產鬧得雞飛狗跳,親情撕裂。


曾有人感慨:“一對爹媽能夠養活五、六個子女,但是五、六個子女養不活一個媽。”這是多大的諷刺?


3

不管是生了兒子還是女兒,只要健健康康,就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他們投奔我們而來,我們就要盡最大努力把他們養大,教育好。


養兒,並不一定是為了防老。



因為,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小生命從呱呱墜地,到長成翩翩少年,那是一種很幸福、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快樂。


養兒方知父母恩,因為養育孩子,我們知道了父母為我們的成長付出的心血。也能夠原諒父母原來做的不完美的地方。在他們老年的時候,我們會像小時候,他們對待我們一樣有耐心,陪他們慢慢變老。


在孩子成長中,他們依賴我們,陪伴我們,讓我們感受到了被需要,這也是一種愛的體現形式。


是孩子教會我們愛與被愛,讓我們的人生更完滿。


新的時代,養兒不是為了防老,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相成全。


父母陪孩子長大,孩子陪父母變老。這是人間最美的畫面。


幸生


我們家是標準的農村家庭,還得從我爺爺說起。我爺爺一個大女兒,三個兒子,我爸排行老二。有一年,我爺爺和奶奶去辦年貨,買豬肉的時候,因為賣豬肉一句話,順帶把我姑姑的終身大事定了,我姑姑嫁給了一個從未謀面的陌生人,結果婚後,我姑父賭博抽菸喝酒,在我表哥11歲的時候,拋家妻子,我表哥輟學打工,我姑姑一個人拉扯兩個孩子,辛辛苦苦給表哥娶了媳婦,去年兩個人離婚,我表姑現在幫表哥帶一個女兒,表哥由於打擊,也不思上進,每天吃喝玩樂,我表姐婚後生活甜美穩定,經常補貼姑姑。我還有兩個叔叔,除了二叔家裡有兩個男孩,我家和我小叔家裡都是兩個女兒。我姐姐是研究生畢業,我也還好,混的不錯,我和姐姐經常給父母買東西。我叔叔家兩個女兒學習成績也好,都很漂亮,亭亭玉立。而我那兩個堂弟,本身比較胖,再加上我二叔年輕時好賭,家裡很窮,我爺爺非常疼我兩個堂弟,所以慣的好吃懶做,我大堂弟今年24了,還一無是處,在我們老家男孩子22左右,找不到對象,就基本難了,更別提家裡又窮,孩子又沒本事的了,我爺爺今年77了,每天為了兩個孫子愁死了,通過這兩個故事,你能看出什麼呢?


夏涼餘生


農村家庭沒有兒子有時侯是一種病,還是絕症。無藥可救的那種。

我們家就是三個女兒,沒有兒子的那種。爺爺奶奶嫌棄,不理,也不管。父母要強了一輩子,二十年前就在村裡起了二層小樓,全村第二家。當時全村都還是平房,有的甚至還是土肧房。就是怕別人因為家沒有兒子看不起。也是為了給家裡招一個上門女婿,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女兒嫁了出去,都在市裡買了房,家裡父母也在市裡買了房。小區也都特別近,走路十幾分鍾路程,女婿也都很好,沒有嫌隙。

我和老公商量為了老人有一個快樂的晚年生活,我們女兒兩邊都喊爺爺奶奶,雙方父母都當自己的父母對待。老公也很體諒都同意。看到父母因為孫女的笑容我也很欣慰。

但是不能回老家,不能和老家的事情有牽扯。父母的老臺詞就會輪迴:那不一樣,我要是有個兒子,是怎樣怎樣,就不會怎樣怎樣的。鬱悶到極點,又不想和父母吵架。又說村裡有幾個女婿靠的住的怎樣的,誰知道以後會怎樣。我又說你靠的是我,不是他,只要他們對你好,哪怕只是表面的好也可以,老了我們伺候。依然不能打消他們根深蒂固的思想,有時候想想很累。本來自己生了一個女兒就不想再生了,有時候真的想無論如何再生個兒子,為了某種心傷不再繼續。


春曉啟萌布衣


養兒防老這個話題一直都是農村人的主題,以前只要誰家生了兒子那真的是都會為他高興地慶賀的,以前在農村生兒子了都是大擺酒席慶祝的。因為在農村有兒子了,才能保證自己的下半生,也才能讓一家人在村裡不被欺負,也才有能撐起整個家庭。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很多地方生了兒子還沒有生女兒開心了。就我村幾個沒有生兒子的家庭在我看來過得確實要比有兒子的舒服得多。

現在來說農村的受教育程度還是普遍比較低,大部分年青一代也只是上完初中高中就沒有他讀書了,然後就去工廠打工,對於這些男的父母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要為他準備新房,還有娶媳婦的彩禮錢等等,現在不管是城裡還是農村的說完全不靠父母的基本上是很少的,所以現在也是為什麼生兒子沒有生女兒高興了,生兒子的壓力要明顯大於女兒的。

就我們村幾個沒有兒子的,只有女兒的現在年紀也不大,父母也才四五十歲,所以還看不出來,但是現在過得確實很好。就拿我鄰居來說吧,兩個女兒,大女兒結婚了找的是本地的,小女兒還沒有結婚,二十一二歲,現在買了一個車,就在城裡開了一個小店面。母親基本上就是每天玩,家裡狠多年前就修了房子,因為沒有兒子也沒有想過去城裡買房。父親就是搞室內裝修的,也是一個小包工頭。家裡的條件在我們這塊算是很好的了。造我們呢另外一個組上也有兩個女兒的,都嫁人了嫁到縣城去了,父母現在幫其中一個帶孩子。基本上也不出去打工什麼的。

生女兒的壓力是明顯要小很多的,而且現在國家對於農村老人的養老也是很是看重的,所以也不擔心老了之後養老的問題。但是不得不說最好還是生一兒一女是最好的,女兒遲早是要嫁出去的,等到七八十歲要是走不動了身邊還是要一個能伺候的人的。


三農帝國


只有閨女的家庭養老,現在都亨福了;相反那些有兒子的家庭,或者兒子多的家庭的農村老人,現在生活可悲慘了。

“閨女是父母的小棉襖,兒子是父母的……”現在在農村,可以說普遍的都是女兒跟孃家人親,兒子跟丈母孃家人親。人老了,想要兒子照顧養老,基本上都不可靠。養活老人,任勞任怨的,大部分都是閨女。

但是一般農村老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非常嚴重,生活中對兒子特別疼愛,對閨女一般都不好。但是到了老了,還需要閨女照顧,兒子一般都是很忙,只動動嘴,關鍵時候還不見蹤影。



我就曾看到一個家庭,老人有病了,兩個閨女在床前忙前忙後的,整天守著老人住院醫療。而兒子通知幾天都不到醫院裡去看一次,最後到醫院裡看望一下。反而指責老人就是閨女氣病的,不把老人的病看好就不中,等等。

所以說在農村現在有閨女,真是享福了。養兒防老不靠譜,閨女多了才幸福。


法重情深


我個人覺得,無論養兒養女,做兒女的都要孝順,持“養兒防老”觀念的老一輩人,無疑是抱有“生兒子有名望”的心理。

我上中學那會,外婆生病住院,媽媽出差不在家,週六應媽媽的要求去醫院看望外婆,隔著窗戶就看見外婆啃著幹饅頭,連一口白開水都沒有,問外婆怎麼舅舅沒給送飯?每天都是一個人來醫院嗎?外婆說早上你舅舅把我送到醫院,然後就一整天見不著人,而外婆深知指望不了舅舅,早上走的時候自己拿一口饃饃,拿一袋豆奶粉,中午湊合著吃。外婆說饃饃實在乾的咽不下去,就託隔壁病床的家人出去提飯的時候幫她帶上。外婆偷偷告訴我,“隔壁床上兒女進進出出伺候著,她心裡難受”說著眼角淚流了出來,看著嘴唇乾裂,頭髮花白,手如干柴的外婆心裡難受的慌,不難想象在這個最需要兒女需要照顧的時候,盡然都指望不了是怎樣的一種心酸。

遠房姨奶奶,有六個兒子,現如今80歲的她,老了老了,沒了家,兒子兒媳都嫌她是拖累,藉口家裡住房緊張要帶孫子照顧不過來,硬是把她往外推,現在一個人住在自留地的園子房裡,靠撿垃圾為生!有時候看見老人柱著柺杖,眼神渾濁的看著遠方,心裡在想,她對這輩子,對生活或許是失望的吧!

7月份住院時,隔壁病床是一位50多歲的阿姨,而她就是“幸福”的純女戶家庭,說幸福,其實阿姨在閒談中流露出了對於這輩子沒生兒子耿耿於懷,其實阿姨是真的幸福,大家都看在眼裡,聽在耳裡,大女兒17歲時,輟學在外闖蕩,心裡有個執念“我家沒兒子不能讓別人看笑話,我得挑起家裡重擔”於是從餐館小工,美容學徒到誤打誤撞進了房地產,正趕上地產商界紅利期成立了公司,現在公司早已步入正軌,年利潤上億,如今省城四五套房子,深圳也買了房,怕老人心急想家,去年,又花100多萬在老家修了別墅。

醫院期間,兩個女兒更是馬不停蹄奔波於公司與醫院期間,把老人照顧的無微不至,可口的飯菜,削好的水果,乾淨的睡衣,還商量等出院後,報旅遊團讓老人出去散散心。同一病房的人都感慨“有女兒是福啊”!


螺絲釘284713343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說兩句,因為看到了好多家裡有兒子結果沒防老,反倒沒人養的地步。

我一個親戚家六個子女,三男三女,小時候窮苦,重男輕女,三個女兒小學都沒讀完就輟學回家幹農活,三兒子各個都讀初中以上,老大上完高中不讀了,老二上到中師,老三上完初中也不讀了。三女兒在家跟父母做農活供三兒子上學。

大兒子讀完高中,說是拖了個不知道多遠的關係要進水利局,但是要交三萬塊錢才能進,結果東借西湊好不容易湊了三萬塊(那時候的三萬塊對於一個農村家庭算是個很大的數了)交過去了,連個收據都沒有就回家等著人家通知上班,結果等了一年啥事沒有,家裡急了就去問,人家說名額滿了進不去了。這下可好三萬塊錢人家也不給退,後來經過多方磨合人家才吐出不到一半的錢,這筆債還了好多年才還完。。。

話說好不容易有個中師畢業的老二,結果畢業那年正好趕上不包分配了,結果老二就是外地找了個學校教書,可沒交幾年,聽說體罰學生被學生家長告了,然後就辭職跑廣東打工去了。

老三初中畢業倒是老老實實在家幹起了農活,可是老三脾氣也不好,幹活沒錢花總是跟父母幹架,最後還是甩甩手跑去打工去了,家裡只剩兩個老人拼命幹活還債

再說到娶媳婦更是沒得說,老大如今四十多了帥光棍不娶媳婦,一個人跑廣東打工去了,老二在在打工多年染上賭博結果精神分裂前兩年死了,老三倒是回家娶了媳婦生了娃,但是媳婦厲害,跟公公婆婆吵架不說,連家都不給進,兩老到現在連住的地方都沒有,搭個棚自己住,三女兒都遠嫁別的村,說自己的家都管不過來哪裡能管這邊的父母。這樣的子女是有多寒心。

倒是另一個親戚生兩個女兒,當時在村裡好多人都明朝暗諷他們家沒有兒子,可人家現在生活比有兒子的家庭幸福多了,大女兒找了個上門女婿,生了倆娃,起了三層的房子,兒女兒嫁到外地,也經常回孃家小住一段,人家現在過得多好。所以說農村養兒防老真是個坑,兒子養不好老了還被防呢。。。


咿呀媽育兒經


養兒防老,是農村曾經很流行的思想。我以我自己的情況,和所見所想,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本條回答純屬原創,歡迎指正。

養兒防老,只是年輕時的一廂情願,現在不少農村老人其實更多是靠女兒的照顧。以我父母為例,老人家過慣了鄉下生活,到城裡來基本不超過一週就覺得不自在,要回去。我的老家在山東農村,離我住的南京開車要五六個小時,平時我回去的不多,對父母的照顧根本沒承擔過。父母現在還年輕,不需要人照顧,平時都是嫁到隔壁村的姐姐過上幾天就回去一趟,買些吃的用的送過去。

像我們家這種情況的,在農村有不少。說是養兒防老,其實兒子對父母的照顧有限,即便是有些住在農村的兒子,娶個孝順懂事的媳婦還行,要是個不孝的媳婦,那隻會給父母添麻煩。

再說農村那些沒有兒子的家庭,我家隔壁的伯伯家,四個女兒沒兒子。從小記事時起就常聽有人議論他家,說他多吝嗇多拼命賺錢,因為沒有兒子要靠自己養老。但是現在,他們家卻是不少人羨慕的對象,不是說幾個女兒多有出息。

她家四個女兒,一個嫁到外地,另三個嫁本地,其中一個同村。逢年過節,幾個女兒都會回孃家探望,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而另一個伯伯家,四個兒子曾經很是驕傲了一陣,年紀大了卻後悔,到處吐槽兒媳每一個孝順,後悔沒有生個女兒。


南京老張


養兒防老是農村人的傳統思想,但是由於家庭狀況、自身原因、政策執行還是程度不同的造成了有些農村家庭生了一個、兩個,甚至多個閨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純女戶家庭。

說實話,這些家庭從心理上肯定有落差,鄉鄰也有微言,但是隨著這幾年有些地方高價彩禮氾濫,娶個媳婦掏空家底還要欠下一屁股的債,人們似乎還有點羨慕起純閨女家庭了。那麼,他們是怎樣的生活呢?


手頭很寬裕。純女戶家庭都會留下一個比較聽話、孝順的女兒,用為兒子娶媳婦的儀式將女婿“娶”進門來。“上門女婿”一般要改“半姓”,還要至少拿來當地彩禮的1/3——1/2的聘禮。另一個或幾個都會擇婿出嫁,一個彩禮就20多萬,這樣的家庭在農村可是“暴發戶”,想想還會缺錢花嗎?吃穿用樣樣比別人強。

政策幫扶到位。具體的政策不是太明白,但是純女戶的我堂侄家,享受政策扶持、救助,日子過得滋潤極了。由於是兩個女兒,被優先列入了低保對象,每月每人300元的低保補助。小女兒高考加上10分考上了二本,還獎勵了5000元,政府每年都有5000元的貼息貸款。在“招錄”就業時又加上10分,並優先安排到了計生單位。



這樣的政策應該說在同一地域都是統一執行的吧!倒是那些有兒有女,或者沒女兒家庭的老人,子女們出外打工,他們不是留字就是空巢老人,還在務工,還在自給自足,生活十分艱難和不愉快。應呵護所有農村老人,他們是祖國建設的基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