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我國無人駕駛商用車量產下線 全面商業化仍需邁過多道檻

無人駕駛商用車量產破冰。7月4日,由百度與金龍客車合作打造的L4級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在福建廈門量產下線,成為全球首款量產的L4級別無人駕駛汽車。據悉,這款車將發往多地開展商業化運營,並拿到來自日本的商業訂單。這無疑為智能網聯市場的無限未來,打開了廣闊的市場想象空間。

隨著無人駕駛汽車概念日益升溫,落地進程不斷加快,商業化前景愈發明朗,無人駕駛“真正上路”已指日可待。不過,無人駕駛汽車前行路上依然“荊棘”滿布,還面臨著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諸多挑戰。

首批無人商用車實現量產

7月4日,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宣佈,全球首款L4級別無人駕駛商用汽車金龍阿波龍第100臺正式下線。這意味著無人駕駛商用車量產破冰。李彥宏終於兌現了他去年許下的“2018年量產無人車”的承諾。

據悉,在百度阿波羅無人駕駛系統Apollo的配合下,阿波龍客車能夠實現L4級別的無人駕駛,不需要司機,甚至不需要方向盤、剎車、油門,不需要人類接管,就能安全上路。

伴隨著“阿波龍”的量產下線,圍繞該車的商業化落地項目也將同步展開。金龍客車董事長謝思瑜介紹稱,這批阿波龍即將發往北京、雄安、深圳、福建平潭、湖北武漢等地開展商業化運營。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在7月3日,金龍汽車發佈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金龍客車與SB Drive、百度日本在北京簽訂了《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三方將爭取在2018年底或2019年初之前實現“阿波龍”小批量供應日本運營,這意味著阿波龍將銷往日本,實現我國自動駕駛電動車的首次“出海”。

眼下,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在全力衝刺無人駕駛,Apollo在全國的依次落地,還被中國科技部欽點為自動駕駛“國家隊”,這足以表明中國政府支持和企業合作的成效——尤其是在政策扶持上,在無人駕駛這條通向“確定性未來”的路面上,中國各地政策紛紛亮起綠燈。譬如,近日,北京市政府首次為小馬智行等初創企業發放了無人駕駛路測(T3級別)牌照,即將在北京公開道路開展大規模實際道路測試。T3牌照是國內目前頒出的最高級別路測牌照——代表自動駕駛汽車具有認知與交通法遵守、路線執行、應急處置等多項綜合能力。這是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勵自動駕駛創新型技術企業的重要體現。2017年12月,北京市交通委、經信委、交管局3部門聯合發佈了《北京市關於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為國內首部關於自動駕駛的規範。

無人駕駛是汽車智能化發展的終極方向

無人駕駛為何如此受重視?

首先,智能化、網聯化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主流發展方向,而無人駕駛車輛是汽車智能化發展的最終方向,通過使用計算機、傳感器和其他技術設備使車輛在沒有駕駛員的主動控制和連續監測下可以安全行駛。無人駕駛對汽車產業和交通領域所施加的影響是巨大的: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持續監測道路狀況和道路上其他車輛的行動,緩解高速公路上的擁堵狀況,並避免撞車事故導致受傷和交通堵塞;無人駕駛汽車還可以在計劃路線上追蹤預期的交通狀況,會考慮天氣、道路施工、交通事故等,以幫助乘客儘快到達目的地。如今,許多國家都在都投入大量的資金,研發無人駕駛技術,推動無人駕駛汽車產業的發展。

其次,無人駕駛商業化前景愈發明朗。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的《無人駕駛汽車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為40億美元,到2018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達到了48.2億美元,到2021年,預計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70.3億美元,到2035年,預計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量將達2100萬輛。另據《2017智能網聯白皮書》測算,2017我國汽車智能網聯的市場規模為584億美元,其中我國商用智能網聯市場規模為210億美元,預計2020年將分別達到1097億美元和539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3.4%和36.9%。

在政策上,發改委7月4日就《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提出支持社會資本和具有較強技術能力的企業投資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等領域,這其中智能汽車就是指通過搭載先進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運用信息通信、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具有部分或完全自動駕駛功能,逐步成為智能移動空間的新一代汽車。

無人駕駛前行路上仍滿布“荊棘”

無人駕駛汽車隱患可謂“老生常談”,無人駕駛汽車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等方面的諸多挑戰。

其一,安全性是公眾能否接受無人車的決定性因素。無人駕駛項目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在於回答包括無人駕駛技術如何辨別行人,如何分別交通信號燈,如何理解並對於路面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出及時的反應(比如路邊的樹木突然被狂風颳倒了)等等。此導航系統要獲得地方政府批准也面臨挑戰。此外,無人駕駛汽車的網絡信息安全也需要高度重視,一旦黑客攻擊車輛網絡信息、控制車輛行駛成為現實,那麼將引發巨大的災難,這對於用戶、企業和政府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

其二,真正阻礙無人駕駛技術以及智能汽車落地的,還是在技術之外,比如法規和倫理。要想讓無人車大規模駛上公路,明確的法律法規和事故責任判定,同樣不可或缺。不過,面對這一新生事物,各國法規的制定仍嚴重滯後於技術的發展。一旦車禍發生,誰是責任主體?是汽車生產商,車主,還是無人駕駛系統提供商?涉及法律法規及倫理道德的問題,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

其三,無人駕駛系統本身也存在應用弊端。奇虎360創始人周鴻禕曾表示:“所有的無人駕駛汽車都是通過大量的圖像、視頻識別路況的訓練。一旦遇到某種沒有訓練過的路況,產生了誤判,可能就會帶來嚴重安全問題。”

無人駕駛走進現實的路上,雖然挑戰重重,但這些前行道路上的“荊棘”也是推動其不斷完善的重要動力。隨著無人駕駛技術及產業生態日益走向成熟,無論是安全問題還是法律問題都將逐步得到解決,無人駕駛汽車也終將來到我們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