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孔子用的什麼字體,春秋時期的字體原來和我們現在寫的不一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名丘,字仲尼……逝世之後,他的弟子們根據其思想言行,整理編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即使不能全部背誦,也會知曉其中幾句,上至文人學者,下至星斗市民,孔聖人於華人世界不會陌生。

有關古人的瞭解,大多通過傳世的典籍,今天我們一般翻閱與孔子有關《六書》《論語》等,書籍字體已經重新編改,易於閱讀。我們都瞭解,我國的漢字是經過長時間演變,才成為今天所看到的字形,那麼2500年前,孔子書寫用什麼字體?

孔子用的什麼字體,春秋時期的字體原來和我們現在寫的不一樣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由出生至逝世的一生72年,處在春秋時期,即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我國現在出土了數目眾多的周朝青銅器,如胡簋、牆盤(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大克鼎(現藏上海博物館)等,這些青銅器上面鑄造大量的銘文,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亦稱“鐘鼎文”,銘文一般為慶典,祭祀,天子出行等重大事件,這些青銅器的出土,為研究周朝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和信息。孔子為周朝時代的人,即可說明,金文為其書寫的一種文字。

孔子用的什麼字體,春秋時期的字體原來和我們現在寫的不一樣

牆盤銘文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先秦時期,祭祀與打戰視為最重要的事情,牆盤、大克鼎等青銅器上的銘文,工整,莊重,嚴謹……,金文為周朝的正體。

周朝另有“俗體”,即“大篆” ,也稱籀文,為一般書寫的字體,較金文隨意,簡練,方便。

孔子用的什麼字體,春秋時期的字體原來和我們現在寫的不一樣

胡簋

《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西周君主周宣王,在位時間為前828年—前783年。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統一六國文字,統一的文字是“小篆”,周宣王在孔子之前,秦始皇在孔子之後,所以,從時間上推算,孔子所在的年代,即周朝,使用的文字有兩種,金文和大篆,而金文為祭祀等嚴肅、莊重場合下的“正體”,大凡日常書寫多為隨意,便利、簡練的“大篆”。

所以,孔子用什麼字體?春秋時期的孔子使用的文字是“大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