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白雪乾金飛瓊苑,黃芽坤土發玉園。”大家好,我是白雪黃芽。

《坐忘論》唐朝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所著,主要內容是闡述道家修煉的方法,今天與大家分享《真觀第五》,真觀,即觀察真理。有敬信、斷緣、收心、簡事做鋪墊,自然會認識到真理。具體講,就是能夠認識到什麼是禍福吉凶,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以保命全生,不給自己留下拖累,以便進一步修道成仙。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夫真觀者,智士之先鑑,能人之善察,究儻來之禍福,詳動靜之吉凶,得見機前,因之造適,深祈衛足,功務全生,自始之末,行無遺累。理不違此,故謂之真觀。

所謂的“真觀”,就是智士的先見之明,能人的善於觀察,知道突然發生的禍福,明白行為帶來的吉凶,能夠在事情苗頭出現之前就有所預見,併為之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以求保護好自我,取得保全生命的良好效果,自始至終,一言一行都不會為自己帶來遺患。按照道理行事而不違背以上原則,就可以稱之為“真觀”。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然則一餐一寢,俱為損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閒,方能觀見真理。故經雲:“常無慾,以觀其妙。”

然而一頓飯一夜覺,都能夠成為受損或受益的根源;一句話一個行為,都可能成為福禍的起因。即使在細微末節上做得很好,也不如笨拙地在本源問題上提高警惕。通過觀察本源問題以知道事情的未來發展情況,又不是那些心情浮躁、爭名奪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因此要善於收斂心思、選擇事務,一天天減少自己的忙碌程度,做到身體安靜心情閒適,這樣才能觀察到真理。因此道經上說:“經常處於清靜無慾的狀態,以觀察微妙的大道。”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然於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當須虛襟而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躁。若見事為事而煩躁者,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我欲渡海,事資船舫,渡海若訖,理自不留,何因未渡先欲廢船?衣食虛幻,實不足營,為欲出離虛幻,故求衣食。

然而修道者的身體,還必須依賴衣食,因此對那些不可不做的事情,不可不要的事物,應該敞開胸懷接受他們,擦亮眼睛去面對它們,不要認為這些事物妨礙了自己修道,從而心生煩躁。如果一見這些事情、一做這些事情就煩燥不已,表示他已經患上了心病,這如何能叫做安心呢?各種人事活動和衣食,就好比我們的舟船,我們要想渡過大海,就必須依靠這些舟船,如果已經渡過大海,按道理自然不需再留下這些舟船,可又有什麼理由在還沒有渡過大海之前就廢棄這些舟船呢?衣食這些東西是虛幻的,確實不值得追求,但為了脫離虛幻的世俗社會,還要去追求衣食。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則有事無事,心常安泰。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跡每同人,心常異俗,此實行之宗要,可力為之。

修道人雖然去做一些追求衣食的事情,然而心中卻不會患得患失,無論有事還是沒事,心中永遠安靜泰然。修道人與世人一樣追求衣食但不與他們一樣貪婪,與世人一樣獲取衣食但不與他們一樣積累財富。不貪婪因而就不會有憂愁,不積累財物因而就不會有損失。修道人的行為雖然與世人一樣,而心境卻永遠與世人不同,這是修道人行為中的根本原則,一定要努力地去遵循這一原則。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前雖斷簡,病有難除者,且依法觀之。若色病重者,當觀染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內妄,妄心空想,誰為色主?經雲:“色者,全是想耳。想悉是空,何有色耶?”

前面雖然講了要善於選擇事務去做,但有些修道者的貪婪毛病難以根除,這時就要依據道法去觀察萬物。如果是物質慾望特別深重的人,就應該明白自己之所以會受物質利益的影響,都是由於自己的思想造成的。有關這方面的思想如果不產生,最終也不會發生追逐物質利益的事情。要明白自己所掛念的外部物質利益都是虛假的,而內心貪戀名利是荒謬的念頭,如果知道了這些念頭是錯誤的,所記掛的物質利益是虛假的,那麼誰還會去獵取這些物質利益呢?道經上說:“一切的有形事物,全都是人的思想造成的。連這些思想都是空無的,又哪裡有這些事物呢?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又思妖妍美色,甚於狐魅。狐魅惑人,令人厭患,身雖致死,不入惡道,為厭患故,永離邪淫。妖豔惑人,令人愛著,乃至身死,留戀彌深,為邪念故,死墮地獄,永失人道,福路長乖。

”還要明白那些美麗嫵媚的美女,比狐狸精怪更加害人。狐狸精怪誘惑人們,會使人們感到厭惡恐懼,人們一直到死,也不會因為願意與狐狸精怪交歡而墮入惡道,因為厭惡恐懼的原因,人們永遠不會同狐狸精怪發生邪淫關係。然而漂亮嫵媚的美女誘惑人們時,卻使人們愛戀不捨,甚至到了死亡之時,這種愛戀還會變得更加深沉,因為邪念的緣故,這種人死後就會墮入地獄,永遠失去再次託生為人的機會,永遠無法走上幸福之路。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故經雲:“今世發心為夫妻,死後不得俱生人道。”所以者何?為邪念故。又觀色若定是美,何故魚見深入,鳥見高飛?仙人以為穢濁,賢士喻之刀斧。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於死;百年無色,翻免夭傷。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適為性命之讎賊,何乃繫戀,自取銷燬?

因此道經上說:“如果今生一見美女就產生要與她結為夫妻的邪念,死後就不可能再託生為人。”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心懷邪念。再說看到美女時,如果就能確定她是美麗的話,那麼為什麼魚見到她就會嚇得逃入深深的水中?鳥見到她就會嚇得飛上高高的天空?神仙認為美女骯髒不堪,賢士把美女比作砍伐生命之樹的刀斧。人的一生,如果七天不吃飯,就會被餓死;一百年不近女色,反而會使人不夭折不受傷害。由此可以知道女色這種事情,不僅不是養生修心的必要之事,恰恰還是傷害生命的仇敵,為什麼還要去愛戀她們而導致自身滅亡呢?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若見他人為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殺己身,引項承取他刃,以自害命。他自為惡,不遣代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為己病?又見為惡者若可嫌,見為善者亦須惡。夫何故?同障道故。

如果看見別人做壞事,而你的心中就產生厭惡之情,就好比別人用刀砍殺自己,而你卻伸長脖子去承受他手中的刀刃一樣,將會因此而傷害自己的生命。別人做了壞事,你不應該讓自己代他受罰,你為什拿別人的錯誤,而讓自己產生心病呢?再說,如果見了做壞事的人會感到厭惡,那麼見了做好事的人也應該感到厭惡。為什麼呢?因為善惡放在修道人心中都會妨礙修道。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若苦貧者,則審觀之,誰與我貧。天地平等,覆載無私,我今貧苦,非天地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貴,我今貧賤,非由父母;人及鬼神,自救無暇,何能有力將貧與我?

如果是為了貧窮而痛苦,就應該仔細想一想,究竟是誰使我貧窮。天地是公平的,上天覆蓋著萬物,大地承載著萬物,它們都毫不偏私,我如今貧苦,不是因為天地;父母生養子女,都希望子女富貴,我如今貧賤,不是因為父母;別人和鬼神,都自顧不暇,哪裡還有能力使我貧窮呢?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進退尋察,無所從來,乃知我業也,乃知天命也。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命之有,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唯有智者,因而善之,樂天知命,不覺貧之可苦。故莊子雲:“業入而不可舍,為自業故。貧病來入,不可舍止。”經雲:“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回其業。”

反覆思考,我的貧窮都不是從他們那裡而來,於是就明白這一切都是由自我的業力所決定,是由天命所決定。業是我自己所造成的,命運是由上天所賦予的,業和命運的存在,就好像影子追隨形體、迴響追隨聲音那樣,我們既無法逃避,也不可抱怨。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順應這一切和善待這一切。做到了樂天知命,就不會感覺到貧窮帶來的痛苦。因此莊子說:“業一旦形成就無法排除,因為業是自己造成的。貧窮和疾病一旦出現,也是無法排除和阻止的。”道經上說:“天地無法改變一個人的品行操守,陰陽造化無法改變一個人所造下的業。”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群寇皆潰,功勳一立,榮祿終身。今有貧病惱害我者,則寇賊也;我有正心,則勇士也;用智觀察,則揮劍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作此觀而生憂惱者,如人逢賊,不立功勳,棄甲背軍以受逃亡之罪,去樂就苦,何可愍焉?

根據以上所說,我們知道命運是真實的存在,並非虛假的東西,我們又抱怨什麼呢?比如勇士遇到了敵人,就會毫不畏懼,揮動著刀劍向前衝去,眾多的敵人都潰散逃亡,勇士的功勳一旦建立,終身都可享有官位俸祿。如今給我帶來煩惱痛苦的貧窮和疾病,就是敵人;我所具有的正氣心念,就是一位勇士;使用智慧觀察貧病的起因,就是揮動刀劍奮力衝鋒;煩惱被消除乾淨,就是戰勝敵人;永遠享受到的快樂,就是官位和俸祿。凡是遇到痛苦的事情時,我們的思想不從這一角度去思考,從而生出許多煩惱,這就好比遇上了敵人,自己不去建功立業,反而丟棄戰衣脫離軍隊,犯下了逃亡之罪,這種人逃避快樂自找痛苦,又怎麼值得同情呢?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若病者,當觀此病由有我身,我若無身,患無所託。故經雲:“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次觀於心,亦無真宰,內外求覓,無能受者。

如果有了疾病,就應該明白這些病痛的產生是由於我有這個肉體,我如果沒有這個肉體,各種禍患就沒有寄託之處。因此道經上說:“等到我沒有身體時,我有什麼災禍呢?”其次還要明白讓自己的心中,不要存在一個主人——主觀成見,從內心一直尋找到身外,都不會存在可以接受禍患的地方。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所有計念,從妄心生,若枯體灰心,則萬病俱泯。若惡死者,應念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氣力衰微,如屋朽壞,不堪居止,自須舍離,別處求安。身死神逝,亦復如是。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以此託生受氣之際,不感清秀,多逢濁辱,蓋下愚貪鄙,實此之由。

所有的思想念頭,都由一個錯誤的心產生,如果做到了身如枯木而心如死灰,那麼各種疾病都會消失。如果討厭死亡,就應該想到我的肉體不過是我的靈魂的房舍而已,如今肉體已經衰老多病,氣力也逐漸衰減,如果房屋破敗朽壞,無法繼續居住,自然應該捨棄,到別處另求安身之處。肉體死亡而靈魂遠逝,也如同這個道理一樣。如果貪戀生命厭惡死亡,拒絕生死變化,那麼思想心識就會發生錯亂,自然就不能做好修道的正事,因此在靈魂接受陰陽二氣託生的時候,就不能接受到清秀之氣,接收到的大多是一些渾濁之氣,世上那些愚蠢和貪婪卑鄙的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形成的。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是故當生不悅,順死無惡者,一為生死理齊,二為後身成業。若貪愛萬境,一愛一病。一肢有疾,猶令舉體不安,而況一心萬疾,身欲長生,豈可得乎?凡有愛惡,皆是妄生,積妄不除,何以見道?

因此我們應該做到生存在世時不感到喜悅,死亡到來時順從它而不感到厭惡,一是因為生與死本來就是一樣的道理,二是要為下一生造成善業。如果貪戀各種各樣的事物,多一分貪戀就會多一份毛病。一個肢體有了疾病,尚且會使全身不得安寧,而何況一顆心生出千萬種毛病,自身還想長生不死,怎麼可能呢?所有貪愛、厭惡的念頭,其產生都是錯誤的,積累這些錯誤而不加以改正,又如何能夠明白大道呢?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是故心舍諸欲,住無所有,除情正信,然後返觀,舊所痴愛,自生厭薄。若以合境之心觀境,終身不覺有惡;如將離境之心觀境,方能了見是非。譬如醒人,能知醉者為惡;如其自醉,不覺他非。

因此要捨棄心中的各種慾望,處於虛靜的狀態之中,除去所有情慾,樹立正確信仰,然後再回頭觀察,對於從前自己所痴迷貪戀的東西,自然會產生厭惡輕視之情。如果以一種貪戀世俗生活的心態去看待世俗生活,終生也不會對世俗生活產生厭惡之感;如果能夠以超越世俗生活的心態去觀察世俗生活,才能夠明白其中的是是非非。這就好比只有清醒的人,才能知道醉酒人的種種錯誤的舉動,如果自己也喝醉了,就無法感覺到其他醉酒人的錯誤。

《坐忘論》:讀懂此文,深諳其理,必能助你趨吉避凶,五福臨門

故經雲:“吾本棄俗,厭離人間。”又云:“耳目聲色,為予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老君厭世棄俗,猶見香味為怨。嗜慾之流,焉知鮑肆為臭哉?

因此道經上說:“我本來就厭惡世俗,要離開人間。”道經上還說:“耳目喜歡聲色,將會為我帶來許多災難。口鼻喜歡美食香味,所以抱怨美食香味妨礙了自己修道。”老子厭惡並拋棄了世俗,看到了美食香味尚且還發出了抱怨之言。那些嗜慾深重人,又哪裡能感覺到追名逐利是件令人厭惡的事情呢?

天地間大道,悟者自得,盼與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