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同住柴達木,共奔小康路

同住柴達木,共奔小康路

烏蘭縣銅普鎮都蘭河村白佔蓮一家通過村裡組織的刺繡培訓班學習刺繡製作,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本報記者 羅珺 攝

一個承諾,事關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一份責任,讓領導幹部的心和群眾緊緊連在一起。發“倡議書”、立“軍令狀”、籤“承諾書”、表“決心書”,從上到下精誠團結,齊心協力扛起第一民生工程的大旗。

一場戰役,吹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以及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在海西60萬各族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貧困落後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改變。

承諾壓實責任,攻堅需要擔當。在貧困縣摘帽的攻堅階段,在全力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時期, 海西州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貧困群眾增收為中心,不斷創新脫貧攻堅思路,積極探索脫貧攻堅模式,著力尋求脫貧攻堅與小康建設有效結合的新途徑。

談成績,我們倍感振奮

全州8個地區全部達到了省定摘帽、退出、脫貧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實現貧困人口脫貧!

海西州舉全州之力精準施策、精準發力,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脫貧攻堅成績單,成為我省民生福祉獲得新提升的鮮活註腳。

一系列部署會議相繼召開,一系列政策方案相繼落實,一系列民生工程相繼推進,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脫貧難題得到解決。

貧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貧困人口基本醫療、養老參保率達100%,全州農牧民住房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建檔立卡貧困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沒有輟學現象,“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

在持續推行“1+8+10+3”脫貧攻堅政策體系的基礎上,率先在全省將符合條件的貧困邊緣戶全部納入低保範圍;

制定出臺《海西州脫貧清零成果2017年鞏固提升工作方案》,為防止已脫貧群眾返貧奠定了基礎;

……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深入開展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著重發展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開闢多元增收渠道,織密築牢返貧‘防火牆’,構建‘普惠+特惠’扶貧新格局,全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80元,全縣480戶1241名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六個標準,25個貧困村全部達到六個退出標準,全縣達到貧困縣摘帽六個標準。”回顧2017年工作時,天峻縣縣長楊有智如是說。

一域可瞻全局。

2016年至2017年,是海西州扶貧開發工作脫貧攻堅階段。

責任體系全面建立——州委十一屆十五次全會通過了《關於年內實現貧困人口全部清零的決議》,調動全部力量打攻堅戰,明晰了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

脫貧機制規範運行——針對制約脫貧攻堅的老年人養老、殘疾人託養、貧困學生教育助學等突出問題,制定出臺了3個配套辦法,率先在全省開展“養老扶貧”工作;在全省率先將符合條件的貧困邊緣戶全部納入低保範圍,構建“1+8+10+3”的脫貧攻堅政策保障機制。

監督保障推行有力——州委大督查五人小組和市縣督察委員會切實加大督查力度,對發現問題及時提醒、函詢、督辦、詢問、約談,確保了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有效推進。

幫扶合力凝聚形成——統籌實施企業扶貧、定點扶貧、對口扶貧、駐村幫扶“四大社會扶貧”工程,構建了縱橫交錯、層層聯繫、環環相扣的扶貧責任鏈、任務鏈。

資金投入前所未有——通過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大扶貧”舉措,全州共投入扶貧資金22.93億元,創歷史新高。

脫貧產業全面覆蓋——全州所有行政村每村投入資金21.75萬元至50萬元,率先在全省實現所有行政村產業發展資金全覆蓋,專項用於村級產業發展,分類施策形成村級集體經濟。

憶往昔,我們深知不易

2017年10月30日,省政府向社會公佈都蘭縣脫貧摘帽,都蘭縣成為海西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都蘭縣夏日哈鎮夏塔拉村的蘆光明曾經是村上的貧困戶。相比以前靠天吃飯的日子,如今的他覺得日子“有了奔頭”。

“現在地裡全部換種枸杞,500多株枸杞苗也是聯村的扶貧單位幫扶的,地裡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我又用縣上的貼息貸款買了輛農用車跑運輸,而且兩個孩子學費全免。”

這樣的故事在海西州每天都在發生,這份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

面對脫貧攻堅的重擔,海西人既擁有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空前繁重的任務和艱鉅的挑戰。

全州所轄8個市、縣、行委均屬四省藏區連片貧困縣;脫貧村119個;建檔立卡脫貧戶3640戶11510人。2017年度省定摘帽貧困縣4個,退出貧困村58個,脫貧貧困人口435戶1218人。

在時空的座標上,海西州的扶貧工作進入關鍵時期。

一方面,頂層專題部署推動,創新機制強化保障,切實增強責任落實的堅定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規範管理督查及時,多方統籌合力攻堅,切實加強工作管理的針對性和自覺性。

於是,我們看到,州委常委會議、州政府常務會議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15次專題安排脫貧攻堅工作,堅持問題導向,州委州政府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相繼召開專題會議、現場會議,進行專項部署;

於是,我們看到,通過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大扶貧”舉措,全州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2.69億元;落實金融扶貧貸款資金71.65億元,使用36.21億元;

於是,我們看到,為及時準確掌握各地、各部門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情況,州委、州政府多次專題部署,組建州級督察組赴各地現場辦公、推進工作,面對面交任務,點對點補短板,事對事抓落實。

關鍵時期呼喚關鍵擔當,關鍵時刻要有關鍵作為。

凝聚合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役的法寶。統籌實施企業扶貧、定點扶貧、對口扶貧、駐村幫扶“四大社會扶貧”工程,加強各部門、各幫扶單位的聯繫和協調,構建了縱橫交錯、層層聯繫、環環相扣的扶貧責任鏈、任務鏈,初步形成了“大扶貧”工作格局。

因地制宜,是走好脫貧攻堅道路的基礎。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把易地搬遷扶貧作為重要補充,把生態補償扶貧作為雙贏之策,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把社會保障兜底扶貧作為基本防線,將扶貧領域供給側結構改革作為根本,從“有水的地方走水路,無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的脫貧攻堅路子,到“市縣有產業園+村村有產業+戶戶均參與+人人齊增收”的有效模式,加快全州脫貧攻堅進程。

開拓創新,是搞好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積極總結農牧民群眾致富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經驗,推行“老年人養老、殘疾人託養、貧困學生教育助學”三個配套辦法,探索“脫貧保”困難群眾全面覆蓋和提高報付比例的有效方式,完善扶貧資金管理和財政績效考評機制。

開新局,我們一往無前

今天,海西大地貧困落後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改變,這片土地上,更是開創了一條具有海西特色的創新扶貧之路。

但在這個關鍵時期,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劣、生產條件落後、貧困分佈不均勻、因病因殘致貧比例高等客觀因素仍然是海西脫貧攻堅工作的癥結所在。

今年,站在脫貧工作的新起點上,海西州如何續寫新篇章,萬眾矚目。

對此,海西州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逐步實現產業增效群眾增收、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基本服務保障措施、全力構建‘大醫療保障’格局、健全完善城鎮貧困人口管理體系、紮實推進農牧民戶籍改革工作、加快建設農牧區大數據平臺、加速推進基層組織建設進程。”

回首過往,成就令人倍加自信。展望未來,作為全省率先脫貧的領先者,海西人接下來的脫貧攻堅答卷一定更加出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