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乾貨 ︳如何策劃採寫鎮版報道

在自媒體瘋狂生長、傳統媒體紛紛轉型的今天,優質內容依然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一”。

曾任新疆、甘肅、湖北、江蘇等四地新華社分社社長的馮誠認為,“鎮版報道”便是這個“一”。

今天,小編邀請馮誠來談談記者如何策劃採寫鎮版報道。馮誠歷任新華社四個國內分社社長和首席記者,時間長達20年。這樣豐富的經歷,在中央主要媒體都極為罕見。該書將以他領銜採寫的一批親力親為鎮版報道為案例,嘗試給出重點新聞通訊報道的策劃採寫秘笈。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還需要“鎮版報道”嗎?

何為“鎮版報道”?

簡言之,就是媒體和採編人員精心謀劃、重點經營、稿件分量重、刊登於版面重要位置的報道。對於傳統的報刊紙媒來說,頭版頭條包括其它版面頭條就是最有分量的鎮版報道,代表著當期的報道重點和寫作水平。

對於記者來說,爭取上頭條、特別是頭版頭條(包括新媒體版面頭條)也是在所不辭的專業追求。而在鎮版報道中,通訊報道顯得尤為珍貴。因為新聞通訊的策劃採寫考驗的是記者的綜合業務素質,歷來被看作是檢驗新聞工作者採寫能力的試金石。

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生態和傳媒格局震盪裂變重新洗牌,全媒體業態快速成形,融合報道成為時尚,自媒體瘋狂生長,傳統媒體紛紛轉型。信息傳播碎片化、新聞產品快餐化、媒體呈現和用戶體驗方式多元化,傳媒新概念、新名詞、新形式層出不窮,喧囂聲聲。

新媒體信奉的是技術為先、渠道為重、包裝為要、融合為尊,誰在無人機拍攝、機器人寫稿、大數據整合、微平臺推送方面先人一步誰就想執牛耳。

傳統媒體“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但是,當技術創新和平臺渠道的動能有效釋放時,人們最終發現,無論終端呈現方式如何千變萬化五花八門,都離不開具有深邃思想的文字表達和文本原創這個“基石”,獨家原創的文本精品和“鎮版力作”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

新華社從來沒有放鬆過對記者文本寫作的嚴格要求。恰恰相反,時至今日,它遍佈國內外所有分支機構的一線記者仍然把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採訪寫作

“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當作至尊追求,從而為海內外千千萬萬受眾和五光十色的媒體終端提供著豐富多彩的原創精品。

干货 ︳如何策划采写镇版报道

2012年5月馮誠在江蘇江陰長江外籍貨輪上採訪外籍船長

與以往不同的是,基於全媒體報道新模式,新華社記者的文本寫作也在顛覆固有概念,其採訪、寫作已經與編輯、製作、分發融為一體,與音頻、視頻、網絡、客戶端等多向適配順暢交互,它要求記者從採集源到傳播端全流程謀劃,使文本稿件能夠一源多端,實現傳播效應最大化。

主流擔當,這是記者的天職

新華社歷來要求記者要有全國意識全球眼光,站位要高,視野要寬,格局要大。“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譭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新華社前社長郭超人語)

報道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的新華社記者湯計,在呼格案洗冤後,被請到新華社大禮堂為同事們作報告。他講到,多年間,他冒著人身危險,一而再、再而三,連續9次為一個普通生命蒙受的冤屈採寫內參等各類稿件。

每一次稿件送到總社,從值班編輯、簽發人,到部主任、社領導,每一個人都為之“開綠燈”,沒有一個人設置過一點點障礙,這正是他堅持到底的勇氣和力量源泉。講到這裡時,臺上臺下一片哽咽。這就是主流擔當的品格和境界。

後來,湯計到江蘇分社,與採編人員分享交流,他講到一件事:有一次,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應邀與某市一位領導見面交流,兩人敘談甚歡,爾後在送分社社長回單位路上,這位市領導突然說:“社長,你讓湯計再不要給我們找麻煩了,要不然我就把他抓起來。”社長一聽,不由分說,讓司機立即停車,並警告這位市領導:“你抓湯計之日就是你的末日!”說完揚長而去。

這就是新華人面對是非曲直、譭譽忠奸時的選擇。

有為民情懷,才能接地氣、感動人

鄒韜奮先生上世紀30年代辦《生活》週刊時,倡導以普通人為服務對象,“簡直隨他們的歌泣為歌泣,隨他們的喜怒為喜怒,恍若與無數至誠的摯友握手言歡,或共訴衷曲似的”。

為民情懷應該是一個好記者的職業初心,有了為民情懷,議題設置、報道立足點就接地氣、有溫度了。

2011年初,我從湖北調江蘇工作後,連續幾個月跑遍全省的市縣鄉村,用一個新聞人的眼光審視著這個沿海發達省份的與眾不同。半年下來,有三件事觸動了我。

第一,6月中旬,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下農村蹲點搞調研,一連幾天吃住在農家。省領導帶了頭,市縣各級領導幹部都紛紛進村入戶察民情、解農愁。農村經濟已經很發達的省份,糧食產量當時居全國第三位,還有如此深的“三農”情結,殊為不易。

第二,在蘇北宿遷市調研時,市領導不是先向我們介紹城區的樓房馬路、園區項目,而是把西城區綠色開發、生態建設鄭重介紹,這在湖北一些地市很少見。

第三,到淮安調研時,宣傳部門一定要我們看看他們的漕運博物館,在揚州調研期間,宣傳部同志說,他們一個市已建和在建的文博場館很快就達到一百個了,這也是中西部許多地市無法企及的,因為一要有情懷,二要有實力。

這三個事例,在江蘇既有“點”的典型性,又具有“面”的普遍性,它反映的是江蘇在經濟社會發展到較高水平後的一種理念昇華和現實成效。

在當下,一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的經濟大省,如此重視“三農”、重視生態、重視文化,這樣的發展理念,無疑是有前瞻性的;再者,這種發展理念,說到底,是要看淡速度攀比、政績崇拜,注重打基礎、管長遠,立足於民本情懷、可持續發展。

干货 ︳如何策划采写镇版报道

於是,我帶領兩名年輕記者採寫出新聞通訊《江蘇新時尚:親農、尚綠、炫文化》,稿件被評為當年報道江蘇一等獎。後來很多人從不同側面分析這篇報道的成功之處,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以普通老百姓的眼光和情懷,審視和提煉發生在江蘇大地上的新亮點,從而使“新時尚”具有了前瞻性和時代意義。

“四力錘鍊”,需練就過人功夫

“四力”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它包含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的高度自覺和持久定力,包含獨到的媒體眼光和敏銳的新聞發現力,包含對社會萬象的深刻思考和對事實真相的辨別能力,包含對稿件寫作的成熟素養和對各種文體的駕馭能力。

“腳力”是新聞報道的基礎,就是強調行走到新聞事件一線和現場去。“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坐機關、編材料,不願走下去、蹲下來吃苦受累,深入調研採訪,如何寫出“沾泥土”“帶露珠”的好新聞?歷史上,著名記者範長江的新聞名篇《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就是他在極其艱苦的採訪條件下,行走大半個中國寫出來的。

“眼力”就是發現力,就是要善於觀察、善於判斷、善於辨別,以唯物辯證法為“顯微鏡”“廣角鏡”“望遠鏡”,煉就一雙能“見人之所未見”的慧眼。

2016年8 月,江蘇省委宣傳部門組織中央駐蘇和省內主要媒體到工業大市無錫採訪經濟轉型發展,我帶著分社兩位記者一同前往。

我們發現,無錫這個百年工商業名城和蘇南鄉鎮企業的發祥地,因為資源環境問題的窘迫和低端產能的制約,被迫先人一步,轉方式調結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三去一降一補”,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實現動能轉換,全市經濟在連續七八年下滑後企穩向好。

深入採訪實地考察後,我們得出判斷:無錫經濟的拐點已經出現,當初發稿時,無錫當地並無“無錫拐點”之說,因為經濟止跌向好的勢頭畢竟剛剛出現。但後來的發展走勢證明,我們的判斷完全正確,迄今為止已兩年8個季度良性穩步增長。這篇稿件也榮獲無錫對外報道特等獎。

干货 ︳如何策划采写镇版报道

2016年5月馮誠採訪江蘇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

“腦力”是決定新聞作品水平高下的關鍵。思想是新聞的靈魂,新聞作品的影響力取決於報道思想的穿透力。只有永不停歇的“腦力”錘鍊,才能採寫出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卓越氣質品格的新聞作品。“讓人驚不如讓人喜,讓人喜不如讓人思”。置身自媒體時代,困擾於“標題黨”的泛濫和“搶眼球”新聞的滿天飛,人們最需要的還是有責任有擔當的媒體打造出更多引領輿論、成風化人的精品力作。

“筆力”,也就是對新聞事實的呈現能力。在文本寫作中,文字表達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要學會運用各種新聞文體,熟練掌握消息、通訊、特寫、評論、調查報告、記者來信、採訪手記等寫作規律。

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天,筆力,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字寫作能力。它既包括文字內容的寫作能力,同時包含著媒體和記者將全媒體、數據化思維灌注於策劃、採集、加工、分發、反饋全過程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詩意表達,記者新聞寫作的境界追求

“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三有”新聞精品標準中,其溫度和品質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作者詩意表達的能力。

標題的製作、導語的打磨、結構的設置、細節的描寫,遣詞造句,取捨剪裁,山重而水復,處處有詩意。

比如,悼念偉人鄧小平的新聞經典《在大海中永生》中,多處採用排比、反覆、迴環的修辭手法,飽含深情地把偉人非凡的一生和卓越的貢獻像影視鏡頭一樣拉近到讀者眼前,把現場的沉痛氛圍和哀悼情緒不斷推向高潮。

新聞作品絕不是一般的應用文寫作,新聞作品在廣義上也是文學作品。新聞作品的氣質和品格既包含內容的傳播價值,也包含寫作的文采素養,要在長期的採寫實踐中漸修提升。

馮誠同志簡介

干货 ︳如何策划采写镇版报道

馮誠,甘肅省臨洮縣人,蘭州大學中文系77級學生,本科學歷。新華社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詩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1985年進入新華社從事新聞工作,1993年7月任新華社甘肅分社副社長,1996年12月——2016年12月,先後任新華社新疆分社、甘肅分社、湖北分社、江蘇分社社長、分黨組書記。

從事新聞工作32年,具有豐富的一線採訪調研實踐和策劃組織重點報道經驗。有30多篇作品分別獲新華社和甘肅、新疆、湖北、江蘇等省級以上各類好新聞獎,近百篇調研稿件得到中央和省部級領導批示並有效推動實際工作。

出版詩集有《我決定,慢下來》,散文《低於人間1000米深處的記憶》2017年1 0月獲第二屆“書城杯”全國散文大賽特等獎。

此內容經“中國傳媒茶話會”授權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