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回憶|上海曾經的最大棚戶區你還記得嗎?這些年TA經歷了什麼

回憶|上海曾經的最大棚戶區你還記得嗎?這些年TA經歷了什麼

回憶|上海曾經的最大棚戶區你還記得嗎?這些年TA經歷了什麼
回憶|上海曾經的最大棚戶區你還記得嗎?這些年TA經歷了什麼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普陀區城區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很難想像,如今的一批新型住宅小區,曾是人口密集、環境髒亂的棚戶區,這一切變化都離不開由政府主導的舊城區改造工作。

在普陀區,變化巨大、令許多老上海人都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三灣一弄”改造,從曾經“揚名”滬上的窮街陋巷,到屹立在蘇州河畔氣勢磅礴的現代化小區,“三灣一弄”完成了“華麗變身”,這段歷史成為了城市建設更新的縮影,更在上海舊區改造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舊區改造前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舊區改造後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三灣一弄”是“兩灣一宅”潭子灣、潘家灣和王家宅,與鄰近的朱家灣、藥水弄的統稱。朱家灣和藥水弄相繼得到改造,而“兩灣一宅”的改造,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兩灣一宅”地處中山北路以南,恆豐北路斜拉橋以西,蘇州河以北,光復路以東。佔地總面積約為49.5公頃,原有居民一萬餘戶,各類企業160家。居住在“兩灣一宅”,沒有一家醫院,沒有一家浴室,甚至連一條像樣的道路也找不到。居住在這裡的居民,他們使用馬桶和煤球爐,擠在狹小齷齪的空間裡生存,深受環境髒亂差和治安不佳之苦。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一間不大的房子裡,一張床,一個五斗櫥、一個飯桌就足以將家塞得滿滿當當,要是家裡人口多的還要將床換成高低鋪才行。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上海城市建設也進入飛速發展的階段。1998年,“兩灣一宅”舊城改造啟動,這個內環以內最大的“棚戶區”也隨之淹沒在時代洪流之中,成為上海改革開放40週年的歷史縮影,被永遠留藏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雨後積水嚴重的潘家灣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雨後,積水嚴重的譚子灣路小學要靠人力黃魚車上下學

潘家灣和潭子灣分別是蘇州河的第二灣和第三灣。潘家灣之名始於19世紀初,因當時河岸村落中潘姓最多,又恰在河灣處,故名為潘家灣。緊挨著潘家灣的潭子灣因虯江在此與蘇州河匯合呈潭子狀,稱潭子灣。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振華油漆廠舊照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近代工業萌芽。潘家灣與潭子灣因緊貼蘇州河,藉著舟楫之便成為了近代中國工業的重要發潤之地。上海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大有餘榨油廠、因生產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上榮獲金獎的“飛虎牌”油漆而名聲大噪的中國最早專業從事塗料生產的上海振華造漆廠、中國近代第一個機器紡織企業上海機器織布局都誕生於此。

至上海解放前,潭子灣與潘家灣共開設了麵粉廠、紡織廠、油漆廠、油脂廠等各類工廠近30家,是當時全中國最密集,最重要的紡織中心和麵粉中心。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工業發展迅猛的“兩灣一宅”,也是滬上著名的紅色熱土。潭子灣大豐裡曾是滬西工友俱樂部所在地,1925年改為上海總工會第四辦事處。

內環內最大的棚戶區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兩灣一宅”舊貌

隨著工廠越建越多,大批經歷戰亂和自然災害,從上海周邊、蘇北、安徽等地坐船而來的貧苦大眾來滬謀生,並在蘇州河岸落地生根。

白天,他們依靠在工廠做工、做手藝活或小生意掙錢餬口;夜晚,他們就在附近的荒地搭建起草房和“滾地龍”居住。在“兩灣一宅”的老一輩居民中,流傳有“吃水不清,點燈不明,走路不平,出門不太平”和“寧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窯”等民謠。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兩灣一宅”的首次改變

“兩灣一宅”的首次改變是在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針對“兩灣一宅”內沒有廁所、不通自來水、無法洗澡等民生問題啟動了臺硌路、給水站、老虎灶、倒桶站等一系列民生保障工程,“兩灣一宅”的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改革開放後,漸漸富裕起來的“兩灣一宅”居民也日益期盼居住環境的改善。據統計僅1980年至1990年這十年間,“兩灣一宅”共有約1500戶居民向城建部門申請了私房翻建執照,居普陀區首位。

不過,由於當時缺乏系統規劃,這一階段翻建的私房多為“違章搭建”,令原本就不寬敞的“兩灣一宅”更加擁擠,不少人家的房屋和隔壁鄰居的房屋之間僅有可供一人通行的狹窄通道。儘管房屋經過翻建,但“兩灣一宅”的住房條件仍然十分落後,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的情況比比皆是。


當時的“兩灣一宅”居民,最難熬的是夏季。碰上晴熱高溫,棚戶房經過一天的暴曬後,到夜晚依舊熱得待不住人,很多居民只能拿著躺椅、草蓆到弄堂口、馬路上、蘇州河邊等涼快的地方露宿一晚。如果碰上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年久失修危棚簡屋就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居民的屋子裡擺滿鍋子、水桶、湯碗等接雨的器具,那些家裡地勢低窪的居民還要徹夜奮戰,用臉盆不停地將倒灌進家中的積水排出去。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兩灣一宅”居民的日常生活


今年已年近花甲的徐女士從小就生活在“兩灣一宅”,回憶起當年的生活,讓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一線天”、“水簾洞”、“搭天橋”。徐女士告訴筆者,由於住房面積狹小,“兩灣一宅”居民翻房子時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到最後房子之間近到底樓居民在自家客堂裡睡覺,腳伸直都能伸到鄰居家裡去的地步,這樣的弄堂,就被居民們戲稱為“一線天”。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一線天

“搭天橋”


所謂“搭天橋”,是指對窗的兩家人只需要用搓衣板之類的木板搭起一座“天橋”就能很方便的將自家的菜餚與鄰居一起分享,有些關係親密的鄰里甚至採用了“今天你家燒飯,明天我家燒飯”的共享模式。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搭天橋

“水簾洞”


至於“水簾洞”則形象描述了“兩灣一宅”居民的洗衣和晾曬模式,一根連接兩家窗臺的晾衣杆橫跨狹窄得弄堂,未絞乾的洗衣水就會順著竹竿上的衣服往下淌,讓走在弄堂裡的人感覺自己像是進了“水簾洞”。與住宅犬牙交錯的廠房也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困擾。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當時棚戶用的都是煤球爐,我家隔壁就是燃料公司裡露天堆放的煤球。那時哪怕天再熱,我也從來不敢敞開門窗,因為煤堆煤灰實在是太大了。”年過六旬的劉先生告訴筆者,露天的煤堆經常會被大風吹得塵土飛揚,而拉煤的重型卡車不分日夜裝卸煤炭,其噪音也吵得人無法安睡。時隔多年,當年的回憶依然讓他唏噓不已。

艱苦中走出來的草根英雄

儘管“兩灣一宅”逼仄的生活環境與當時全上海的平均水平相比明顯落後,但在侷促的空間裡,這裡的居民和社區幹部卻本著“不怕差只要抓、因為差更要抓,堅持抓改變差”的“三灣精神”,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紅人是居委會的領頭羊——陸小英

陸小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居委幹部中赫赫有名。她曾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市先進里弄工作者,連續三屆普陀區人大常委會委員。陸小英在1976年退休後當上了潘家灣仁義里居委會支部書記,憑著一股忘我的幹勁,帶領黨員、群眾將一個典型的棚戶區變成了市文明單位,成為老百姓深愛的“陸阿姨”。

陸小英在社區崗位上整整幹了20年,一直奉獻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全國誠實守信模範”楊兆順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梁慧麗

而接過了陸小英接力棒的陶美珍、楊兆順,以及曾任潭子灣萬民居民區黨支部書記的梁慧麗等社區工作者,如今都已經成為活躍在普陀的社區工作的先進典型,成為眾人學習的榜樣。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用情理化解計生第一難事的全國“計劃生育百星”汪鳳蝶、“問不倒”的全國優秀民警“兩灣”警花張麗萍……這些從“兩灣一宅”走出來的社區幹部,他們走街串巷,深入居民當中,瞭解居民實際困難,幫助居民走出困境,用心奉獻做了許多實事。

“365”舊改最難啃的硬骨頭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上海市“兩灣一宅”舊區改造開工典禮

20世紀90年代,上海進入“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黃金髮展期。“兩灣一宅”這一上海市區最大、最集中的危棚簡屋集中區成為當時“365萬平米”舊城改造地塊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1998年初,被稱為舊區改造“淮海戰役”的“兩灣一宅”項目正式拉開了動遷的序幕。在社區幹部、百姓、企業工廠等各方合力推動下,“兩灣一宅”舊城改造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迅速推進,蝸居了半個世紀的居民陸續搬往桃浦、寶山、江橋等動遷居民安置小區。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兩灣一宅”改造任務艱鉅且複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緊縮的經濟形勢,使得舊改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全市之最的建築、人口密度,帶來了鉅額的動遷成本;攻堅時間有限,距離實現上海市2000年拆除365萬平方米危棚簡屋的目標只有兩年……遇到的困難和矛盾前所未有。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如此大規模的舊改項目,區委、區政府專門成立“兩灣一宅”改造開發指揮部,區委、區人大、區政協以及全區21個部委辦局、街道鎮領導共同參與。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同時組建動遷辦公室,強化主力攻堅作用。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資金曾是困擾改造的難題。區政府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儘可能擴建地區道路、完善各種硬件設施,創造開發條件;另一方面廣泛與開發商洽談改造事宜,想方設法引進社會資金。

除了落實開發資金,普陀區還創新推出“引進市場,自由選擇,貨幣安置和消化空置商品房相結合”的舉措,既滿足了居民的安置要求,又緩和了房源不足和資金緊張的矛盾,這在上海舊改工作歷史上堪稱是創舉。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當時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區城投公司負責人陳敏回憶:

除了在桃浦地區建造大批商品房作為主安置房,本區還在市場上籌措了四五十萬平方米的房源,甚至把“房源超市”開進了現場。第三期動遷工作期間,區房產局、房地產交易中心組織19家房產公司,攜帶30多萬平方米存量房源進入動遷現場,讓居民憑貨幣安置協議挑選購置,給予優惠,指揮部則與房產公司分期結算,這也為今後舊改積累了經驗,闖出了新路。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兩灣一宅”華麗轉身

1999年7月,中遠兩灣城打下了第一根樁。2005年9月,中遠兩灣城1-4期竣工,“棚戶區”終於完成了華麗轉身,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中遠兩灣城”


接正琴一家在潘家灣住了許多年,以前7口人擠在18平米的小屋內,動遷時,她家選擇了貨幣分房,沒想到兩年多後,她和家人仍搬回了老地方居住。她坦言,“

在這裡住了很多年有了感情,捨不得離開,而且兩灣城的環境越來越好,交通便利,設施齊全,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中遠兩灣城”的規劃堅持“大疏大密”,容積率高,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建有中央公園等8大主題綠化和蘇州河景觀岸線,構成了中心城區超大型社區的獨有規劃建築風格,還曾榮獲2000年上海最佳住宅特別獎,創新風景綜合金獎,第二屆上海市優秀住宅規劃設計獎、優秀房型獎、生態環境獎,住宅科技獎等榮譽

。近年來,連續多屆中國龍舟公開賽、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國際邀請賽在兩灣城和夢清園水域舉行,成為了人們競相參與的盛會,也向國際展示著中遠兩灣城的風采。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如今,站在中遠兩灣城高樓上俯瞰,躍入眼簾的是綠樹成蔭的小區、寬路平坦的道路,和歡聲笑語的人們……這裡的居民早已告別了狹窄逼仄的環境,開啟了全新的生活。

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回忆|上海曾经的最大棚户区你还记得吗?这些年TA经历了什么

人民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