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神道碑——漢碑

漢碑是東漢喪葬制度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所謂漢碑即指神道碑,這是漢碑與一般漢代刻石的重要區別。

神道碑——漢碑

馮煥闕神道碑

“今人謂文之載於石者皆曰碑,其實不然,刻碑之興,當在漢季,古只謂之刻石。”墓碑的前身是碑。碑是古代宮廟門前及墓地用測日景、拴牲口以及穿繩作轆轤引棺下葬的豎石。據文獻記載,碑早在周代就已產生。《儀禮·聘禮》:“東面北上,上當碑南。”鄭玄注:“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曩),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鄭玄注:“豐碑,斷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鄉率繞。天子六率四碑,前後各重鹿也。”《禮記·喪服大記》:“君葬,用輔,四綽二碑。。。。。。大夫葬,用輻,二綽二碑。。。。。。土葬,用國車,二綽無碑。。。。。。凡封用綽去碑負引。”鄭玄注:“凡柩車及壙,說(脫)載除飾而屬紼於柩之緘,又樹碑於壙之前後,以紼繞碑之鹿盧,鞔棺而下之。”

神道碑——漢碑

墓碑即源於周代壙墓用的大木為之“豐碑”。後因木質容易朽爛,遂改為石制。《釋名·釋典藝》:“碑,被也。此本葬時所設也。施其轆轤以繩被其上,以引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書。後人因焉,故兼建於道陌之頭,顯見之處,名其文,就謂之碑也。”

神道碑——漢碑

戰國至西漢是墓碑的醞釀期,這個時期出現的秦代紀功刻石以及墓前石雕、墳壇,墓表、墓碣等墓地銘刻物是東漢墓碑產生的重要源頭。

神道碑——漢碑

秦代琅琊石刻

進入東漢中後期,特別是恆、靈之世,墓碑的發展達到成熟、鼎盛階段。“漢以後,天下送死者靡,多作石室、石壁、碑銘等物”。東漢盛行厚葬,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墓碑的發展成熟。至此,無論是形制,還是書體、文體、墓碑的發展都極盡完美,完成了由上古穿繩引棺的豐碑到“追述君父之功美”的墓碑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