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東北大炕的炕蓆哪產的多?

青梅煮酒58727816


過去東北農村都用炕蓆,現在都用炕革了,炕蓆幾乎看不見了,編炕蓆都是就地取材,比如遼寧盤錦蘆葦多就用蘆葦編,吉林和黑龍江這邊大都用高粱秸稈編,本人40多年前下過鄉,看過農民編炕蓆,過程大概如下:秋天割高粱時選好一些的高粱秸稈漚在水泡子裡,可能是怕秸稈涼幹了吧,等莊稼都收完了或上凍以後撈出來,這時候也快過年了,那時農民基本都會編席子和筐之類農具,然後用刀把秸稈破開去掉裡面的瓤子,秸稈條的寬度基本要一致,待秸稈條沒幹之前就可以編制了,手藝差的編完一兩頂自己家裡過年的時候換上,手藝好的多編一些拿到集市去賣,那時不止有炕蓆,比如裝糧食的囤子也是編的席子,只不過沒有炕蓆寬,但長度要長一些,一圈一圈的網上接,最後高的要7、8米,直徑也有5、6米,估計現在農民會的也不多了。


關東漢子6


·田莊臺鎮的草織社與東北大炕蓆·

說起東北大炕蓆真是不陌生。小時候在盤錦田莊臺鎮老家房前對過,就是“田莊臺太陽昇街道草織社”。草織社就是編葦蓆、打草繩子、織草袋子的加工廠。

編織蘆葦蓆的常用工具:有用石頭或水泥製成壓滾(碾子),壓蘆葦用;有葦穿子,分三稜、四稜,二稜的叫拉子,根據蘆葦的粗細分割加工片數的多少;有撬席刀、葦擼子、葦創子、夾稜、有五尺(不易彎曲的木製直尺)等。

葦蓆的編制結構有粗紋、細紋,又分單紋、雙文、三紋;葦蓆席花分為人字形、十字形、三角形等。民用的大炕蓆多為細雙文紋、三紋席等。

1990年前蘆葦編織葦蓆,是農副業主要產業產品,也是人們勤苦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蘆葦蓆除了民用外,還是其它的生產用品,如倉庫、運輸、保管、物品包裝等。田莊臺糧庫的糧倉,田莊臺轉運站的貨倉,二界溝裝毛蝦用的蝦包等。做倉儲用的用蘆葦編織的特殊葦蓆叫葦茓子,像炕蓆一樣大的長為8米,有炕蓆一半寬的長為15米。

據資料記載,東北大炕蓆是傳統的生活物資產品,有300年曆史。盤錦有東郭和趙圈河二個大葦場,還有遼河沿岸的蘆葦蕩,蘆葦總面積8萬公頃,年均產蘆葦50萬噸,1972年最高生產葦蓆達135萬片。在東北地區沒有蘆葦生長的地域,都用高粱秸稈加工後製作編織炕蓆製品。

1980年代及之前盤錦遼河沿岸的西安、東風等地也是生產東北大炕蓆製品的主要產區。當時盤錦田莊臺鎮編織葦蓆、稻草袋子、稻草繩子,是解決富餘人員生活收入的主要副業。街道都有草織社,負責供應田莊臺葦蓆編織戶的原料供應。

進入90年代之後,伴著人們生活與物質環境的極大改善,民用的葦炕蓆及其它葦蓆製品都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目前盤錦有以小亮溝為代表的幾處進行傳承用葦草進行精加工技術,還有用清水細精加工製成掛簾,做裝修裝飾用品。




盤錦愚人行


據說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遼河兩岸生產的大片葦編有百萬片之多。現在的盤錦小亮溝村葦編的手工技藝已經傳承了300多年。

東北的冬天是難熬的,為了取暖,人們普遍在窩棚裡搭上火炕,但是土炕燙屁股,於是就把蘆葦等軟草鋪在炕上,後來溫飽問題有了解決之後,生活用品也精緻起來,這樣就有了炕蓆。盛產蘆葦的小亮溝慢慢成為了葦編的主要產地,不論男女都有一手編炕蓆的好本事。民國的時候,這裡甚至有專門的葦編商人進行交易。

走的地方多了,會覺得整個東北的地名都有些隨意,比如張家住過的地方就是張家窩棚;一道溝之後的就是二道溝;下口子上面的就是上口子村。而在田間地頭問路有時候更讓人惆悵,他很熱情地告訴你順著老街走卻忘了在你這個異鄉人眼中街道都是差不多的;他會告訴你就在大廟那邊,可是整個鎮子你都沒看到有一座廟。許多的歷史名稱就這樣沉澱在人們的口頭記憶中,偶爾散發出一點歷史的醇香。

在過去植被茂盛水量充沛時,遼河有很多支流,沿岸叫三岔河的地名就有好幾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遼河水系下游盤錦境內的三岔河了。那裡曾經有官設的擺渡和驛站,由一些服刑的人負責擺渡。上行的船隻運的是日用雜品,下行的船隻則帶回來黑土地的糧食。解放後改址重設的渡口已經換成了鐵船擺渡。

當年的下口子三面環水,是大遼河天然避風港,所以引得眾多船隻停泊。現如今曾經肆虐的遼河已經被大壩馴服,昔日的下口子古渡也尋不到真正的痕跡了。當年的一場大水不僅衝沒了古渡口甚至衝沒了下口子這個地名。雖然當地有人為了搞旅遊重新擺了一個下口子古渡,但也只是旅遊而已,太厚重的東西畢竟無法擺拍。

當地人口中的大廟也在重建規劃之中,大廟就是當年的順河寺,隨著遼河航運的衰落而消失的順河寺,如果有遺址的話估計就是民居下面的幾塊石砌地基吧。據說以前的船家行到這裡時都要去順河寺上香求保佑,每年的廟會更是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人。這個順河寺也就是關帝廟,據說廟前明柱的正聯是關東才子王爾烈手書的,雖然已經找不到出處和證據,但口口相傳間由此也能看出大廟在當時的重要程度和下口子渡口的地位吧。

曾經的大廟所在地現在屬於小亮溝村。在這裡倒是能找到有些歷史感的小東西——葦編,據說在這片生長了大量蘆葦的地方,葦編的手工技藝已經傳承了300多年。現在的小東西在已經其實是有大用的:東北最有名的大炕上鋪的席子就是葦編的最好。

由於炕蓆、防水用苫蓋等葦編制品的需求量大,據說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遼河兩岸生產的大片葦編有百萬片之多。後來由於其他防水用品的出現和生活環境的改變,葦編的規模越來越小,逐漸由日用品完成了向工藝品的轉身。

不過尤其是雪天,對幾十年前的事兒還有記憶的人大概很嚮往坐在鋪著葦蓆的火炕上喝點小酒的感覺吧。


遼瀋晚報


炕蓆作為三四十年前中小城市周邊居民和鄉村居民的生活必須品,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炕蓆取材因地制宜,出產蘆葦的地方編蘆葦蓆,出產高粱地方用高粱篾編炕蓆,在吉林東部山區這兩種材料都沒有把椴木刨成薄片裁成席篾編炕蓆,在廣大鄉村很少有人買炕蓆,還有人起早貪黑把不值錢的秫秸編成炕蓆出售賺錢貼補家用。購買者也都是城鎮居民,鄉村裡多數人家都是自己編炕蓆,不會編炕蓆的人和別人換工編炕蓆,很少有人買炕蓆。


鄉村小老頭3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在東北的農村炕蓆是家居的常用品。炕蓆有蘆葦杆和高粱秸稈兩種材質編制的,東北三省都有生產,高粱秸稈編制的較多。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出東北人的生活日用品行列。


兔爺老李


東北大坑的炕蓆,來自於東北,細點說,來自盤錦,盤錦有個東郭葦場,小火車,天天援援不斷的往造紙場拉葦子,還有大亮溝,小亮溝,綿錦幾百裡葦塘,在勃海灣生長,葦子作用很大,織炕蓆,醬斗子過去,蓋房子少不了葦茹,葦葉,包正子,味道清鮮,蒸餃子,在鏈子捕上葦葉,餃子味道鮮美,是蒸的食品,捕上葦葉,有特殊味道,這就是,盤錦人,利用自然,造福綠色食品與自然相結合


趙89112171


東北大炕上的炕蓆,現在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了,記得小時候,農村的10裡8村的會有一個做炕蓆的,我們幾個自然村落,就有一個編席子的,那個人下肢癱瘓,人們都叫他宋爬子,常年靠編席為生。就當時的生活水平,他的生活條件還算好的,必定是手藝人。

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人幹這行了。


朝天闕25


我小時家裡的炕蓆是,自已家種的高粱杆子,用刀破開,在用水泡,完了用刀刮淨裡面的,席子都是我爸自已編制的,年年都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